關鍵時刻掉鏈子,莫迪宣佈印度“暫不加入RCEP協定”,你如何看待此事?

人生觸底反彈


隨著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了讓商品更好地在更多的區域內流通,東盟峰會逐漸擴大更多的國家加入,大家都期望建立起來,一個相對完善的自由貿易區。自從2016年開始由東盟十國,外加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行共同談判,準備建立一個共同的自由貿易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簡稱RCEP。



令人氣氛的卻是11月4日在泰國召開的第35屆東盟峰會上,印度總理莫迪放棄加入《RCEP》協定。《RCEP》協定按照東盟方面的想法,準備將自由貿易區建立起來,包括所有成員國所形成一個涵蓋東亞、東南亞和大洋洲的廣大自貿區。RCEP所聚集起來的區域將是全球最大,人口涵蓋全球一半數量,GDP總量則佔全球30%,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這將惠利於整個區域內的國家。


可是印度這個國家就有些特別,總是擔心別人佔它的便宜。按照RCEP協議所規定成員國要對其餘參與國放開服務業市場,並對一些進口商品進行減免關稅等措施,這屬於很正常的自由貿易行為。然而印度卻認為在服務業和農業、製造業等方面將會遭到其他國家產品的衝擊,不利於自身發展。顯然這就是印度的過分不安,這樣的理由根本就不成立。

印度雖然在工業產業上處於低端製造業,在產品競爭上存在著一定的劣勢,但是其他東南亞國家還不如印度呢,反而其他國家卻非常歡迎這樣的自由貿易區。顯然,自由貿易區內商品的流通有利於各國發展經濟,同時也有利於促進各國在優勢產業上進行互補。而建立起來一個相互配套完整的產業鏈條,發揮各自國家的優勢。



然而印度卻是一個另類的想法,不想著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就擔心那些低端產業市場將被擠佔。其實區域內的自由貿易就是大家想要在產業上擁有一個互補,這樣能夠降低產品成本,增加競爭力,可以幫助很多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而印度產業鏈根本就欠缺太多,正好在自由貿易區內可以增加互補,又能促進國內的產業升級,這對於印度來說,絕對是一個利大於弊的好事。可是印度的心裡完全是一個必須要佔便宜的心理,總是懷著防範的心態,不想讓大國商品進入印度市場。



在看到印度這種小九九的算盤上,有的國家明顯就不耐煩了。比如緬甸、菲律賓和柬埔寨等國家就提議,先由15國先簽署協議組建起自貿區,印度暫時先放在一邊。然而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卻不同意,卻要求大家共同簽署,這樣就導致RCEP協定就要等到2020年的東盟峰會上再進行談判。顯然印度這條魚,是腥了一鍋湯,因此挺好的發展經濟的事情,只能再度推遲。(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淡然小司



印度的“出爾反爾”讓15個國家“失望”了!原本,在印度立場出現“重大鬆動”後,涉及16個國家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即將簽署之際,印度又“退縮”了!

據《環球日報》11月5援引印度媒體的消息,印度總理莫迪已經宣佈“印度將不加入RCEP協定”。這令本來充滿著喜慶的第三屆RCEP領導人泰國峰會難免有點失落。也令這一世界第一大自由貿易體系的“設想”再次“擱淺”。不過,從會後發表的16國聯合聲明來看,印度表示仍然將繼續“談下去”。

RCEP協定的設想是東盟十國於2012提出的。除了10個東盟國家外,還邀請了中,日,韓東亞三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及印度洋的印度共16個國家。創建這個“大自由貿易區”的初衷是抑制貿易保護主義,助力區域內經濟的“互通”。如果這個“貿易區”建成,將是一個涵蓋35億人的大市場,其GDP高達23萬億美元,可以佔到世界貿易的三分之一。然而,歷經7年的談判,仍然沒能在本次會議上籤署。究其原因,是因為印度一直在“猶豫”。



由於RCEP協定的純經濟性質,不涉政治原則(事實上也無法涉及政治原則,因為不同制度的國家都有)。所以,印度之外的15國談的都比較順利。在這次會議的前期,它們已經達成了框架文件,只待印度“點頭”後簽署“臨時協議”,待明年2月份再“補籤”正式協議。4日早上,泰國官員還對外透露說,印度的立場出現了“重大鬆動”,RCEP協定很可能在本次曼谷峰會完成。於是,很多國家的談判代表都洋溢著“喜悅”之中情。然而,到了晚上,印度的“一盆冷水”卻澆了下來。莫迪於4日晚間決定:“印度暫不加入該協定”。不過,後經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做工作,印度答應“繼續談判”。

可能有人會說“少了印度難道就‘不成席’了?”實事求是的說,如果印度不參加的話,這個“大貿易區”的意義也確實會打折扣。因為,不管是什麼性質的貿易體系,它的基礎只有一個,那就是“市場”。如果是一個小國,即便是它的自由貿易度再高,它的交易額顯然是有限的。而印度,從人口上來說,它即將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由於它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也就更加凸顯了它的各方面潛力。而在購買力上,印度已經躍居世界第三。試想,這些國家又怎麼會輕易“放棄”印度呢?


其實,莫迪也想加入這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但莫迪的顧慮太多,阻力太大。在印度國內,當莫迪在談判中出現立場鬆動後,隨即遭到了國內反對派和利益團隊的反對。不過,從莫迪自身角度來說,他確實也有值得顧慮的“顧慮”。印度也是個有著遠大抱負的國家。特別是這些年來GDP的高速增長,使印度人對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增強了信心。然而,印度基礎工業薄弱的現實,又迫使印度不敢邁出更大的“步幅”。因為,莫迪擔心印度脆弱的工業基礎會在放開市場的衝擊下“破碎”,憂慮同樣薄弱的服務業無法“獲利”。所以,印度給出的“暫緩加入”的理由是“該協定目前談判的內容不利於印度的國家利益”。

“印度時報”分析了莫迪在最後時刻“退縮”的原因。認為該協議的簽署,將會不同程度的損害農民,商人,工人和消費者的利益。因為,一旦其它貿易大國的廉價商品進入後,首先受到衝擊的是這些群體的利益。因此,人民黨的官員說,“這是莫迪在維護窮人”的利益。據《經濟學人》報道,印度官員認為:“RCEP未能展現出設立的初衷,我們不會因此損害印度的核心利益”。所以,印度媒體認為莫迪的決定是對的。有的官員甚至說莫迪做了個“歷史性的決定”。


據路透社分析,印度之所以決定不加入RCEP協定,它的最大擔心其實是“害怕貿易大國的廉價商品湧入”,那樣的話,在衝擊下,印度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脆弱工業基礎很可能會“土崩瓦解”,於印度的未來極為不利。直白的說,莫迪的退縮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拒絕”。印度學者的解讀是,莫迪這樣做,可能在數據上會拉低GDP數據,但從長遠看,則並不影響印度目標的實現。即在2030年的時候,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對於印度拒絕加入協定的行為,現在評判其利益得失尚早。按照域外國家媒體的分析,莫迪此舉將使印度失去一次“倒逼式”發展的機會。可是,印度的主流媒體則認為,印度潛心發展單邊貿易才更符合印度的核心利益。因此,印度媒體表示,在今後,它們將加強與美國,日本和歐盟的“單邊貿易”。仿效越南與歐盟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方式,與美國和日本等簽署獨立的《雙邊貿易》協議。印度的做法是否正確,只有讓時間來檢驗了!


卞競婉


莫迪宣佈印度“暫不加入”RCEP協定,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沒有別的,這是莫迪缺乏政治家的勇氣,沒有應有的承擔政治責任的魄力,以及目光短淺的原因。具體分析來看,不外乎這幾方面的原因:

一、RCEP是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東盟10國和中日韓澳新印16國的共同利益。在這次11月4日泰國召開的RCEP會議上,莫迪宣佈暫時不加入RCEP協定,既拖了其它15國的後腿,也不符合印度自身的利益。印度不可能因為害怕商品競爭,一直在岸上學習游泳,永遠不可能是隻佔便宜而沒有付出。印度口口聲聲的聲稱反對單邊主義,但是RCEP的多邊經濟協議來了,印度卻葉公好龍膽卻了。印度政府為了市場保護,而不敢大膽融入東亞經濟體系,因為有舍才有得,印度退出也意味著失去了融入RCEP分工體系的機會。

雖然說只是東亞地區的16國,但是擁有35億人口、GDP總量高達23萬億美元的自貿區,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加入簽署RCEP協議,印度可能要暫時失去一些市場,但是可以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產業競爭力,在製造業上淘汰落後製造和升級換代。如果印度明年還是這樣的話,不要說與先進製造業相比,就是東南亞各國也會擠佔印度的製造業位置。

二、莫迪自從2014年上臺之後,一直以經濟對外開放政策自居。前幾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非常亮麗,平均增長率在7%以上,領先於全球各國。但是從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印度經濟出現問題,經濟增長率莫名其妙的失去增速,一季度跌破6%為5.8%,二季度還要難堪只有5%。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大國,工業製造業還剛剛起步是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增長率低於6%是非常不正常的。日本六十年代的經濟增長率都在10%左右,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的多年裡,經濟增長率都在10%以上。

而印度目前經濟總量只有我國的20%,就失去了經濟增長原動力,說明印度的內在經濟存在嚴重問題。印度的製造業還相當的落後,基礎設施和道路交通都還沒有完成改造。莫迪政府在對於印度經濟發展的規劃上存在問題,印度的支柱產業農業、服務業和軟件工程,包括落後的製造業(印度的製藥還不錯),如果沒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印度將沉淪下去。這樣的狀況,莫迪如果沒有能力扭轉過來,也不可能繼續提升印度經濟的增長率。

三、因為印度沒有爭取到國際產業大轉移機會,印度的勞動力密集型加工企業很少,因為招商引資不夠和交通基礎設施不行,大量的印度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印度是一個充滿年輕人的國家,35歲以下人口占印度總人口的65%,每年有1000萬-1200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而印度沒有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加工企業,使得眾多的印度年輕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失業,莫迪沒有能力解決令人頭疼的就業問題。莫迪害怕加入RCEP協議,大量的外國商品湧入,將嚴重衝擊印度的製造業,衝擊印度的就業率。

四、阻止印度加入RCEP的主要是印度經濟不振,印度經濟增長率在7%以上的時候,對於印度的就業率拉動有限,現在經濟增長率落下來了,失業率已達到7%。印度的這個失業率統計是不完整的,沒有包括家庭主婦和一些農業人口。面臨這樣的狀況印度國內對莫迪的不滿聲音加大,印度國大黨等反對派齊聚新德里,反對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籤署RCEP協議,要求莫迪政府經濟放緩和失業率上升等棘手問題負責。而莫迪的人民黨本身就具有民族主義傾向,根本不會為了印度的未來選擇暫時的陣痛,反而是去滿足國內民族主義情緒。

五、印度歷屆領導人心氣很高,什麼事都要與我國對比。中印兩國的年貿易量近1000億美元,去年的雙邊貿易額是955億,但是印度對華貿易赤字達到578.6億美元。這就是說,印度除了向我們出口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印度沒有什麼適應我國市場的需要產品。儘管印度一直為雙方的貿易不平衡而不滿,但是印度的商家和消費者就是歡迎我國產品,義烏小商品市場更是印度人喜歡光顧的地方。我國的手機在印度市場的佔有比例為55.7%,其它的機電產品也是同樣如此。印度擔心簽署RCEP協議,我國產品將潮湧般的進入印度市場,莫迪政府在這方面完全沒有自信。

六、因為美國全球戰略東移,美國已經將中俄作為戰略對手。美日西方極力拉攏印度加入印太戰略,印度也同時利用美國獲取自身的利益。美國針對全球的貿易戰,印度與美國的貿易談判至今還沒有完成,印度推遲簽署RCEP協議,也是向美國示好。美國也不願意看到印度先於與16國達成自貿協定,印度認為這樣做增加了對美貿易談判籌碼,有利於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加分。

綜述、總之,莫迪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宣佈暫時不加入RCEP協議,是由於印度國內外的原因。主要的因素應該是其國內經濟矛盾和就業危機,還有莫迪包括印度政壇的一些人,認為在RCEP框架下中印貿易是印度吃虧的想法。


亦新湖


第三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合作峰會於11月4日在泰國曼谷召開,16六個國家的首腦與會。這次峰會旨在最後敲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合作協定”(RCEP)的內容條款,以便於為明年的正式簽約做好準備。然而最終15個國家就貿易協定的內容條款達成共識,印度卻因在關稅、與他國貿易逆差、非關稅壁壘等方面存在分歧而推遲加入。

(莫迪在RCE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合作協定”(RCEP),這一區域自由貿易區的設想是在2011年19屆東盟峰會期間提出的,並在次年的東盟10國+6個合作伙伴(中、日、韓、澳、印、新)的高峰會議上籤署了RCEP的框架,並開啟自由貿易談判。RCEP涵蓋全球三分之一的GDP,近一半的人口,旨在建立一個現代的,綜合的,高質量的和共同利益經濟夥伴合作關係,在本區域建成一個開放型貿易和投資的環境,以加快區域貿易和投資的擴展,並且有利於全球經濟增長和發展。印度作為新興經濟體選擇暫不加入,無疑是錯過了一次參與多邊貿易的良機。


(RCEP)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印度突然宣佈其實也很好理解。當下全球經濟面臨的挑戰,包括世界貿易預期增長緩慢,以及保護主義情緒不斷蔓延,英國脫歐、美國退群。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各國對於多邊貿易的興趣越來越淡,會優先考慮本國的利益,開始變得越發謹慎,在處理一些核心利益分歧上更不容易妥協。事實上對於印度而言,現在決定不加入也無可厚非,

  • 印度試圖在促進本地業務和吸引更多外國投資之間取得平衡,參與多邊貿易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外部資金和技術。凡事都是利弊兼有,印度目前自身現有的相關產業並沒有競爭優勢,一旦對外全面放開,外國多為廉價商品將會佔領印度市場,對印度本土企業和業者造衝擊。RCEP內部優質的合作伙伴不多,同質競爭卻十分激烈,與其加入不如尋求與其中優質者尋求達成單邊經貿協議。


  • 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其所產生的破壞要比對於其他國家嚴重的多。受傳統種姓制度影響,印度各行各業從業者都是代繼相傳的,一旦一個行業受到衝擊,就意味著一個特定群體的集體失業。這不僅會引發社會危機那麼簡單,而且還將觸及印度文化和宗教中最為敏感的問題,即便是強硬的莫迪政府也無法去應對,所以莫迪必須慎重考慮。

(1月遊行示威)

就在印度跳票之後,僅隔一天便傳出消息其將會與歐盟展開自貿談判的消息,這是基於出於印度寶石、紡織品和農業等行業的需求。印度工貿部長戈亞爾表示,“我們應該與歐盟達成自貿協議”。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呼籲重新與印度開始談判,以完成雙方的自貿協議。由此可見,印度是在已經找到下家的情況下才做出的決定。目前印度GDP增速降至5%為六年最低點,莫迪的壓力不是一般大。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古姿



印度最後時刻還是沒有籤RCEP,說明,莫迪一個是國內反對壓力很大;另一個,自己還是有自知之明。

印度一直頂著發展最快的國家,還有什麼最有前途、最有潛力國家的名號。其實誰都知道,目前能夠進入世界經濟前六名,也是因為13億人口的龐大身軀。但綜合分析自身體量,真不算怎麼樣。主要是真正的基礎產業和製造業,並沒有真正發展起來。它的作派仍然是花錢買現成,這樣,真是大家打通壁壘,他們還真受不了這樣的平等競爭。在東盟及加進來的六國中,只有印度自己,沒有太強的優勢,和誰一比都是逆差。而且真是如協議那樣全面放開,不光印度國內大家害怕、不敢應對。就是莫迪自己,也是忐忑不安,一點兒底也沒有。 雖然大家都在鼓勵它,但現實也在教訓著印度。

不錯,我們當年也在加入世貿組織時猶豫過、擔心過,生怕自己的產業被剝奪,自己的經濟成為附庸。但,人要有志氣,需要自己自身的努力。通過鍛鍊才能長本事,最後獲得成功。躲、逃避當然不行!我們是相信,印度如果也拿出這樣的氣概,會迎頭趕上,至少不會始終被壓一頭。 但印度自己好像不是這樣,印度國內民眾習慣於安穩度日,沒有那麼強烈的競爭意識。一旦出現競爭,往往退後,不思爭取。這種情形下,當然大家還是少付出力氣為好,也就沒有了骨氣和勇氣。而民眾卻把壓力壓到統治者身上,要求他們不能“破壞了”印度的安穩,太平生活。這也使現實中成為反對者的壓力,迫使印度不敢答應,其他國家大家共同已經肯定的東西。這也使協議本身,能夠儘快簽字落實,增加難度。好在,只是印度一家的事,最後大不了,或者單獨給它開些小灶,單獨伙食吃一段時間;或者,直接清出這個市場,不在加入進來。這樣,其他市場參與國完全可以按已經達成的貿易協議辦法進行下去了。整體上,RCEP不受影響。 我們的一句話說的特別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不堅定迎接挑戰,那麼永遠也到不了勝利的彼岸。



張139558534


RCEP的幾個會員國已經決定明年簽約,甩開印度了。


根據印度經濟時報的觀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印度有三大所謂的“脆弱產業”:紡織,奶製品和農業,這裡面牽扯到幾個國家,紡織牽扯到的是中國,越南之類的國家,奶製品和農業這方面中國是弱項,但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非常強。


印度一下子成了夾心餅,在工業方面,無法和中國競爭,在農業方面,無法和澳大利亞競爭,等於說兩面不討好。

其實對於中國來說,有沒有印度都無所謂,只不過當你那RCEP實際上是為了對抗TPP而存在的,TPP早已經灰飛煙滅了,現在只剩下RCEP,中國當年並不想拉這麼多國家,只是想搞一個所謂的“中日韓自貿區”,一直被明裡暗裡的勢力所阻撓,每次只要談判,總會莫名其妙的出一些事情導致談判談不成。

現在來看,是通過RCEP繞到搞了中日韓自貿區。


目前看來整個RCEP還是比較互補的,中國市場比較大,體量巨大,澳大利亞之類的國家一方面貪圖印度廣大的農業和奶製品市場,一方面又擔心中國一家獨大,導致力量不平衡,我們看看數字就知道了:


中國13億人口,東盟人口約為6億,日本1億,韓國5000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加起來才2000多萬,中國是剩下幾個國家的近2倍。

經濟也是,中國GDP約為13萬億美元,日本約為5萬億,韓國1.62萬億,整個東盟加起來大概3萬億左右,澳大利亞1.43萬億,新西蘭2000億,所有國家加起來也就11萬億左右,不抵中國一國。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RCEP一強獨大,有點不平衡,搞不好就變成朝貢體制的翻版,當然這樣做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比較有利,未來再搞搞貨幣互換之類的我覺得挺不錯的,至於印度這個國家,憂心忡忡,患得患失,做不成大事的。


不過印度這個國家也是有名的喜歡吃回頭草的國家,當年談WTO也是,談了十年才過,印度國家競爭力實在太差,莫迪說怕衝擊到了印度的製造業和農業,坦率的說,他講的也沒錯,但是當年中國加入WTO的時候就沒有衝擊到中國的經濟嗎?就是為了要衝擊,要改變整個中國的經濟結構,所以才加入的WTO,呆在舒適區能幹成什麼事?典型的沒出息。


莫迪上天以後一直嚷嚷著給印度進行大改革,從目前的情況看,莫迪真是典型的印度人,口號喊得多,執行力少,什麼2020年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什麼2025年GDP超過5萬億,又拿不出什麼具體的措施,真不看好這個國家。


李建秋的世界


  • 印度,很明顯,就是信心不足!印度在最後關頭拒絕簽署RCEP,其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信心不足。

印度缺乏的第一個信心就是,美國如何看待這個RCEP。

  • 即使只有十五個國家,這個RCEP的簽訂,也將造就一個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美國對歐盟的打壓全世界都看得到,美國如何看待這個RCEP,這才是印度最缺乏信心的地方。一旦美國採取極端措施進行打壓,RCEP如何應對?這些簽署國與美國都存在重要的貿易關係,美國如果採取各個擊破的手段,RCEP能否齊心合力抵抗美國的打壓?
  • 印度自認是無力抵抗美國的打壓,對RCEP也缺乏信心,因此,印度的方法是暫時擱置,觀望一段時間,看看美國有啥反應。

印度缺乏的第二個信心就是對自身缺乏信心。

  • 這個信心的缺乏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政治方面,二是自身能力。
  • 政治方面。印度是競選制,莫迪存在著天然的政治對手。加入RCEP這麼大的事情,必然會給印度帶來衝擊,這是肯定的,這肯定會成為反對派攻擊他的藉口,莫迪不可能自行承擔加入RCEP之後的所有後果。因此,對待類似事件最佳的手段是進二退一。協議核心內容已經達成一致,其他國家已經完成簽署的情況下選擇退出,就是進二退一政治伎倆。其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等待對手出招。對手若反對加入,莫迪也已經拒絕簽字,那麼大家意見一致,其後果共同承擔;若對手同意加入,那麼,印度還有機會在最後關頭加入,還是與反對派意見一致,後果還是共同承擔。莫迪必須製造與反對派意見一致的態勢,才能確保不因RCEP給自身帶來嚴重的政治風險,也只有與反對派意見一致,才能夠確保印度真正落實RCEP有關要求,而莫迪明顯對反對派缺乏信心。
  • 印度對自身能力缺乏信心。這個世界只有一箇中國,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夠複製中國的成功。雖然RCEP有針對性的制定了10、15、20年的保護計劃,但是印度對自身能否在期限到達之前,達到自由競爭的能力缺乏信心。這是印度的人口素質決定的,也是印度獨立以來幾十年的錯誤發展決定的。印度是有十三億人口,但是,這十三億人口明顯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十三億人口的素質無法媲美。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如今全世界都看得到,就不累訴了。而印度的教育成果,連基本的文盲消除率都遠遠不及格,以能夠認識自己的名字為及格的條件下,印度還有20%以上的文盲,這樣的人口素質,不是十年八年能夠改善的。因此,印度對未來能否實現自由市場競爭,其內心還是缺乏信心的。

印度在最後關頭拒絕簽署RCEP,既有外部原因也要內部原因;既有國際問題,也有自身問題。究其根本,其本質就是信心不足!


石隙甘泉


莫迪宣佈印度“暫不加入RCEP協定”致使RCEP框架協議被再次拖延,印度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莫迪的理由

本來RCEP各成員國經過漫長的談判,終於原則上同意明年2020年簽署協議,今年先簽框架協議,而印度突然擺出一道,令該協議又將存在不確定性,而莫迪給出的理由是:絕不出讓核心利益,良心不允許他這麼做。

RCEP對印度有三大不利

印度的工業體系很脆弱

印度的工業體系遠未成型,表現為沒有比較好的上下游產業鏈,沒有有絕對競爭力的突出產業,國內工業企業多為內向型企業,國有企業改造還未完成。

總而言之,印度的工業體系很脆弱,遠沒有做好參與國際大分工的準備。尤其是面對我們這種工業體系齊備,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已經在國際分工中充分施展拳腳的我國,印度只要對我放開工業品市場,分分鐘被我們的工業品洪流沖垮所有企業。

印度農業生產率不高

由於現代基礎設施不足,沒有好的道路、倉庫、市場、加工設備,而且缺少能源供給,印度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在沒有倉儲和加工設施的情況下,印度的穀物、蔬菜、水果等在收穫後會出現25%-30%的損失。

印度農村社會結構還存在著落後的種姓制度,土地改革不成功,農業資源分配不合理。

印度收益的外包服務業人口少

印度號稱要成為世界的辦公室,印度的服務外包確實很有世界競爭力,但是對服務外包,世界各國本來就徵稅不高,加不加入RCEP,意義不大。而且印度的服務外包業就業人口也有限。

總結語

印度不敢進RCEP怕誰?當然是怕我們,我們在多年前就充分參與國際分工,現在是建有全世界最完備的工業體系,這些年,我們的路網、倉儲、運輸等各方面發展都令印度不寒而慄,印度這些年因為我們房價過高,拉高了生產成本,才獲得喘息之機。

當然我們面對印度也不能大意,現在一些國際企業,已經前往印度生根發芽,日本也開始在印度大規模援建道路交通,加大對印度的扶持力度,假以時日印度經濟也會日趨完備的。


天下會會天下


印度


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換一種說法,
這就叫爛泥扶不上牆,整天播弄著自己的小算盤,計算得失,成不了大氣候。

11月4日晚,泰國曼谷,由於印度決定不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導致16國談判了7年的協議在關鍵時刻又面臨擱淺。

會議結束比原定時間晚了許多。會後15個成員國共同宣佈RCEP準備明年簽署協議,同時又表示“印度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他的最終決定將取決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意思就是,談判大門依然對印度開放,但15國決定在沒有印度的情況下,也要簽署協議。

RCEP貿易經濟圈涵蓋了東盟10國+中、日、韓+印度、新西蘭、澳大利亞共16個成員國,這個經濟群體如果達成自由貿易非同小可,因為其中包含了世界第二、第三、第六經濟體,總GDP含量達23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32.2%,有超過35億人口,佔世界人口47.4%,外貿總額佔全球29.1%,正如某國領導人所說的“是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員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本來,經過漫長談判,應該取得最後成果,但因為印度一直猶豫不決,導致簽字落地一拖再拖。

泰國曼谷參會的各國代表

印度在最後關頭止步不前的核心思想,是擔心簽署RCEP之後大量外國低價商品流入印度市場,衝擊印度本來相對薄弱的製造產業,實事求是的說,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旦形成自由貿易區,每個國家都面臨外部商品對本國產業的衝擊影響,但是也應該看到,RCEP給本國帶來的長期市場便利和經濟效益,也可以說“自貿區”是一把雙刃劍,既受傷又得利,這對十幾個國家都一樣,而非單指印度。

印度總理莫迪在4日表示,由於關稅差異、貿易逆差等其他原因,印度不加入RCEP。他拒絕的背後還有來自國內多個反對黨反對的原因。印度國大黨、草根國大黨、達羅毗荼進步聯盟、印共在當天向莫迪政府施壓,要求莫迪為經濟放緩、失業率上升等問題負責。莫迪有點招架不住。

不過印度雖然拒絕,卻並沒有宣佈就此終止談判,揚長而去。各方決定將RCEP簽署時間推遲到2020年,就是給印度思考的時間,讓印度政府重新權衡利弊得失。站在RCEP立場上來看,肯定不願意失去這個13億人口、世界第三購買力的大市場,站在印度方面看,他更不願意關上與15個國家的自由貿易大門,而且大部分都是身邊鄰國。在這種“相互吸引”的誘人前提下,可能雙方還要經過一番艱苦的討價還價,以期達到最終雙方都滿意的結果。參加會議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對七年談判未果表示不滿,他要求排除印度儘快簽署,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時間不等人,大家不會永遠等待印度決定。


印度總理莫迪

說句題外話:象印度這種經常以大國自居,卻懷著小國心態的發展中國家,說穿了他只配讓美國和俄羅斯去割肉放血…在RCEP貿易圈內,三哥既想搭上國際經濟快車,又怕因此損失自己的利益,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最終將一事無成。


夢裡青山1


筆者認為,這是印度人一個識時務的做法,他們很清楚自己目前的現狀。那就是雖說這兩年印度GDP增長迅速,但這並不是工業化的結果,而是服務業帶來的。這種畸形結構在國際貿易競爭中是沒有多少競爭力的,反倒是會極大的衝擊本國經濟。

RCEP全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由東盟十國於2012年發起,後來邀請我國、韓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參加,成立初衷是實行削減關稅壁壘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簡而言之那就是東盟國家想要抱團取暖,又覺得自己勢單力孤,於是拉了幾個工業大國、人口大國來加盟,不客氣的說,東盟十國此舉多少帶點“吃大戶”的心理。因為十個國家裡沒有一個國家是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豐富的資源足以拉動整個圈子。除了金融、航運、旅遊之類的服務性行業之外,這些國家的主要產業都是資源類產品出口和低端出口加工業,完全是靠出賣血汗。各國產業模式同質化現象非常普遍,彼此之間到經濟關係,競爭遠多於合作。

印度本身實際上就是個放大版的東盟國家,人口雖然很多,但因為種姓制度存在,超過10億人是屬於缺少基本素質之輩。因此,印度很難享受到人口紅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加入到RCEP,對本國經濟發展總體來講是利大於弊的。

經過多年反覆談判磋商,各方基本達成共識。可是就在11月4日,印度宣佈不加入。不由得讓世人大跌眼鏡!

筆者認為,印度不加入,主要還是政治因素多於經濟因素!

這又分為國內和國外兩方面。

從國內來說,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關係,莫迪雖然貴為國家元首,實際上決策權和影響力都十分有限。有限到什麼程度呢?修一條路都十分困難,因為途經之地會涉及到各個土邦的利益。這就是為什麼印度和日本的高鐵項目談了多年都無法落地的原因。現在要加入一個大型國際經貿組織,必然要遵循外國人制定的遊戲規則,無形當中還是會侵犯土邦的利益。這就如同當年大清王朝搞了200多年閉關政策,馬上要打開國門與外國人進行經濟接觸,大量外國商品和經濟理念的進入,會嚴重衝擊舊有的政治、經濟格局。

從國外來說,稱霸南亞——印度洋,這一直以來都是印度的既定國策。假設如果沒有東亞三國的加入,毫無疑問印度可能會馬上接受。從綜合實力角度來說,印度要遠遠強於東盟十國這一極為鬆散的國際組織。現在東亞三個工業強國全進來了,印度在這個圈子裡的話語權自然就十分有限了。進了局就得按照局內規矩進行,在局外卻可以充當攪局者。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也就是為什麼法國、德國這兩個歐盟的領頭羊堅決拒絕俄羅斯加入歐盟的原因所在。

有國內稱霸一方的諸侯掣肘,國外又有比自己更強大的現代化工業國存在,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印度國內政黨猛烈抨擊莫迪的外貿政策了。顧慮重重的莫迪只能向現實低頭,選擇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