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人討生活的手段,這門老手藝即將消失,又苦又累掙不到錢


新疆大巴扎是新疆人文之旅不可錯過的一站,它遍佈新疆城鄉,是當地人重商、崇商、經商的傳統存在,彰顯著古絲綢之路的繁華與文化。位於烏什縣的週末集市,不僅讓我見識到南疆大巴扎的風土人情,還見到了久違了童年記憶:補鞋匠。

有關補鞋匠的記憶,一直存留在我的童年時光裡。本以為它早就消失在大眾生活中,但萬萬沒想到,會在十幾年後的遙遠烏什再次碰到。從生活角度來看,補鞋匠是一種傳統的營生手段,從人文方面來分析,它是一門傳統的老手藝。

在集市上,補鞋匠們集中在一塊,大多是上了年紀的。 儘管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但節儉仍是大多數中國人不能忘卻的。在這裡,我們能夠清晰的發現,許多當地人會將自己穿壞的鞋子拿來補補。記得小時候,媽媽也將我的鞋子拿去補過。記憶和現實的碰撞,讓我感到親切和溫暖。


雖然補鞋匠們的收入微薄,這種工作也是社會底層人的營生手段。但對於幹了一輩子的老人家來說,這門手藝可是養活了他的一家人。一架補鞋的機器,一塊油氈布鋪在雙腿上面,一個裝滿線頭膠水的工具箱。歲月,除了在他臉上刻顯出來的蒼老,一切都和以前一樣。

看到他們,不由想到“從前慢”,在這裡,時間仍舊慢。儘管賺得不多,補一隻鞋也就一兩塊錢。但這一份堅持,一份執著,這種慢慢消失在歲月中的老營生,也如傳統手藝一般令人感到敬畏與在讚歎。若不是這一次南疆之旅,我可能是早已把這份童年記憶埋藏在歷史的長河中。

陽光下,老人們一邊補鞋一邊樂呵呵的跟我們打招呼,問我們從哪兒來。對於外面的世界,他們似乎並不那麼瞭解,可當我與他們聊起家鄉也有補鞋匠的時候,老人們就聊得可開心了。雖說距離遠,但手藝相通卻是一種很好的交流。


腦海裡,不由想到美國的一部喜劇電影《鞋匠人生》,講述了一個孤獨的修鞋師傅突然間獲得了神奇的力量,修誰的鞋就可以體驗那個人的生活的故事。而現實世界裡,鞋匠手裡的每一雙鞋都是不同人的生活印記。

儘管在烏什的集市上,補鞋匠較為集中。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這個時代即將消失的老藝人。隨著時代的變遷,那些上個世紀賣貨郎、剃頭匠、補鍋匠、磨菜刀的,要麼已成往事,要麼舉步維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現在會這些手藝的,也只有老人了。

他們修補鞋子的工具和方式都極為傳統,與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新世界顯得格格不入。而如今能記住他們的,還知道有這麼一門手藝,恐怕只有歲月和歷史最為真誠了。他們全程一絲不苟的修補著各種能修的鞋子,不論是矬子打磨,膠水粘合,還是釘釘子,修型,都猶如匠人一般,使經典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