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之所以写这个话题,是来自我家领导的指示。

话说我家领导在阅读了我最近的一些文章以后,给我开了个小会,对我以后的创作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我能够以一个新时期自媒体工作者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创作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贴近群众生活的好作品。(这段话意思就是她有点看不懂我的文章,觉得离她生活太遥远了)

我家领导训话时候,画风大概是这样的。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所以为了完成领导的指示,我只能绞尽脑汁找一些贴近她生活的话题。可是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啊,这历史要想贴近她生活也太难了。于是我行走坐卧几乎都在想选题,终于在洗澡的时候,迸发了灵感,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说起洗澡,我跟大多数钢铁直男是一样的,就是随便打点泡沫冲冲就得了。现在家家都有热水器,洗澡很方便,天天都可以“洗白白擦香香”。可是在古代,洗澡可是个大事,要非常郑重的对待,甚至要专门放假去洗澡。话说古代也没有热水器也没有洗发水,他们都是怎么洗澡的呢?他们洗澡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聊聊古人洗澡的一些讲究和趣闻,顺便漫谈一下古代洗澡文化。

01 古人是怎么洗澡的?洗个澡还得专门放假?

洗澡这事,可以说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就一直都有这个传统。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不许出境展览的藏品,虢(音同国)季子白盘,就体现了老祖宗的洗浴传统。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这个造型和长度毫无疑问是个浴缸啊。而对白盘上的铭文分析,这个大浴缸应该是铸造于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距今可得近三千年的历史了。

其实,古人提倡沐浴这一点在《论语》中也有体现,我们原来上中学的时候都学过《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里面曾皙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里面这个浴乎沂,就是在沂水边洗澡。

古人对沐浴洁身特别重视,认为洗澡不仅仅能够洗涤污垢,还能够舒筋活血,更重要的,还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这也就是古人所提倡的“浴德”。《礼记》中有载:“儒有澡身而浴德。”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我们现在人认为洗澡和沐浴是一回事,可是其实在最早的时候,沐、浴、洗、澡四个字意思可是存在区别的。按照东汉许慎所编著的《说文解字》中所说:“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澡,洒手也;洗,洒足也。”就是说沐是洗头,浴是洗身上,洗是洗脚,澡是洗手。不过现在基本都一样了。对于古人来说,这其他的都好洗,就是这个头发真是有点难办了。

大家都知道,古人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一般不理,就是盘起来梳个发髻就得了。可是这蓄发时间长了这头发就容易积累污垢,再加上头发长洗一次太费劲了(这一点我想很多长头发的女孩子应该是深有感触),所以这头发往往洗的间隔长一点,这个味道之酸爽各位可想而知了。南朝梁代的《殷芸小说》中就有这么个段子:晋元帝有一次洗了个头,他儿子司马绍(就是后来的晋明帝)专门上表恭贺,元帝回答儿子说:“春正月沐头,而今大垢臭,故历沐耳”“去垢甚佳,身不极劳也。

”当皇帝的头发都“大垢臭”了才想起来洗,爸爸洗了个头,儿子都得上表恭贺,可见古人这洗头确实是不容易。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沐浴这事发展到了汉朝,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的习俗。为了防止有些官员不洗澡影响政府形象,汉代政府开始放“洗澡假”,也就是所谓“休沐”。休沐的周期遵循《礼记》所记载的“

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要求,五天一休沐,这就类似咱们现在的双休日之类的。在《史记·日者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法:汉官五日一假洗沐也。"为了洗澡还专门放个假,可见官方的重视程度。

虽然汉代有专门的休沐假期,但是那会洗个澡还是不容易的。首先烧水这事就不好办,得烧好多热水才够洗一回的,还有房间的保温也做不到,我们现在的什么暖气、浴霸那会都没有,所以就算想洗澡,可能也得做好冻得瑟瑟发抖的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哪里能够有自然界的温泉水,那洗起澡来可谓相当舒服了。所以,到了唐代的时候,泡温泉成为了人们洗澡的新时尚。

据唐人所著《封氏见闻录》载:当时“海内温汤甚众,有新丰骊山汤,蓝田石门汤,岐州凤泉汤,同州北山汤,河南陆浑汤,汝州广成汤,兖州乾封汤,邢州沙河汤,此等诸汤,皆知名之汤也,并能愈疾。”这里的“汤”就是指的温泉,现在日本那边还这么叫。唐朝的皇室,也曾经为此专门修建了很多温泉行宫,比如唐初的玉华宫、九成宫等等。

当然了,唐代温泉行宫中最为著名的毫无疑问就是位于骊山的华清宫了。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关于华清池的传说,白居易的《长恨歌》说的最透彻:“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这几句话把杨贵妃美人出浴的姿态描绘的入木三分。其实,华清池除了是皇帝自己沐浴的场所,其实还有一些专用的池子是给一些王公大臣或者嫔妃宫人沐浴所用的。根据《开元天宝遗事·长汤十六所》中所载:“

华清宫中除供奉两汤外,而别更有长汤十六所,殡御之类浴焉。”后来考古工作者在唐代华清宫御汤遗址内发掘出了莲花汤御汤、海棠汤、芙蓉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七处汤池遗址,也恰好成为了这一说法的佐证。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唐代的休沐也跟汉代不一样了,唐代把实行了八百余年的五日一休沐的制度,改成了十日一休沐,时人称为“旬休”。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

休沐始于汉,其以旬休,始于唐也”。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沐浴》诗,诗里有这样的句子:“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堂堂大诗人居然多年不洗澡,好容易洗了一回居然还给洗瘦了,这身上得洗下去多少斤泥啊。真是让人想来觉得忍俊不禁。

唐代泡温泉虽然成为洗浴时尚,可是毕竟只有天潢贵胄、王公大臣才能有机会去泡温泉,普通老百姓还是得自己从井里或者河里打水洗澡。后来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来这些贵族人家的享受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于是到了宋朝开始有了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澡堂子,那会叫做浴堂。

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临安都是繁华的大都会,那会街市之上已经有了很多的公共浴堂。在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在汴京的街市两侧林立的商铺之中画了一家浴堂。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清明上河图》局部

画面中的这个广告箱上面写着:“香汤”,只是这个汤字被挡住了。这所谓的香汤就是浴堂的招牌。可别小看了宋朝的浴堂,差不多我们现在浴池有的当时的浴池基本上都有了,比如搓澡那会就已经有了,不过那会叫“揩背”。话说大诗人苏东坡就特别喜欢搓澡。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被从黄州(今湖北黄冈)调往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过泗州(大约是今江苏盱眙一带)时候,在一家浴堂痛痛快快的搓了一回澡,身心畅快,诗兴大发,居然还为此写了两首《如梦令》词,其中一首这样说道:

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这词已经说得很生动了,读完此词你仿佛都能看见坡仙趴在案子上,搓澡的师傅给他一搓,他还有点疼,一边倒吸气,一边跟人家说“轻点轻点,我身上没多少泥。(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这完全把生活中的场面给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了,虽然穿越了千年,依然仿佛在眼前一般。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公共浴室更加成为了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根据资料记载,据说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就经常跑到公共澡堂给人家试水去。对于那会的人来说,泡个小澡,拔个小罐,完事再来壶小酒,这日子甭提多美了。

02 古人都用什么洗澡?

古人虽然和我们现在人一样喜欢洗澡,可是我们现在洗澡用的那些沐浴乳洗发露,讲究的主还得什么精油之类的,古人根本就没有啊。那么古人到底是用什么洗涤用品来洗澡呢?

古人最早的“沐浴液”是一种叫“潘”的东西。 《礼记》记载:“五日则燂(音同谈,烧热的意思)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音同会,脸的意思);足垢燂汤请洗。”这里的“潘”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中有解释:“潘,淅米水也。”原来就是淘米水啊。淘米水含有很多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现在云南的傣族还有用淘米水洗头的传统。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除了淘米水外,古人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皂荚,也就是皂角。皂角作为洗涤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把皂角列入了药用了,一直到唐代还在用。唐人所著的《酉阳杂俎》中记载:“鬼皂荚,生江南地,泽如皂荚,高一二尺,沐之长发,叶去衣垢。”此外,古人已经有了“肥皂”这个词。宋代的《鸡肋编》中曾经介绍:“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故一名肥皂。”这里的肥珠子,也就是现在中药无患子的别名,因为长得圆咕隆咚的而得名。人们将肥珠子的果荚采下,煮熟捣烂,加以香料、白面、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肥皂的由来。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这个看着像话梅的就是肥珠子,现在叫无患子

魏晋以后,澡豆开始流行了。这个澡豆是一种新型的洗涤用品,主要用豆粉还有一些药材一起制成,形态是粉末状,用来洗手洗脸,不光能够去污垢,还能起到护肤的效果。这个功效大概类似现在的洗面奶,还得是滋润型的那种。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面就记载了很多种“澡豆方”。

关于这个澡豆还有一个段子,是记载在《世说新语》里的。话说晋朝的王敦娶了舞阳公主为妻。有一次上厕所回来,手下的奴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让他洗手。结果王敦原来没见过澡豆。他一看,有一堆粉末,有水,明白了,马上把澡豆倒进水中给喝了,喝完了还说,这是不是一种新型的吃法,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干饭”?估计那这个当油茶之类的了。现场的这些奴婢全部都笑喷了。(王敦初尚主,如厕……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现代人按照《千金要方》所复制的澡豆配方

除了上面的这些,还有一种用猪的胰腺制作的洗涤用品,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称的“胰子”,但是这个由于原材料猪胰腺比较难弄,所以只有上层人士才能够用得起。这个胰子不光具有洗涤的效果,还可以润肤、润唇之类的。你看,我们现在人一般说肥皂和胰子是一回事,但是在古代还是有区别的。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的洗涤用具,这些都只是起到一定的清洁作用,但是要想达到洗完了味道比较好闻的效果,还需要在洗浴的时候增加一点香料,那就是比较高那什么格的事了。因为这个高档香料中国本土产的不多,大部分都是要靠外面进贡,所以在唐朝以前用香料沐浴还是很少见的。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大唐是一个空前繁盛的帝国,国际贸易交流也蓬勃发展,西域的大量香料都源源不断运抵长安。这使得香汤沐浴的文化在中国也逐渐发展开来。

比如前段时间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闻染他们家就是专门开香料铺子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香料文化的发达。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闻染

除了香料贸易的繁荣之外,宗教文化的传播也引领了香汤沐浴的潮流,当时无论是佛教和道教都非常崇尚香汤沐浴,认为这是清净心灵,去除尘秽的妙法良方。像道教中就有一种“五香汤”就是在沐浴时添加香料的配方,其中包含有五种香料。在道教典籍《云岌七签》中对“五香汤”是这样解释的:“五香者,一者白芷,能去三尸;二者桃皮,能避邪气;三者柏叶,能降真仙;四者零陵,能集灵圣;五者青梧,能消秽召真。”这五种香料,在道教的观点中能够“辟邪气”,“降真仙”,荡涤尘埃,清净身心。

由此看来,古人的沐浴用品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一样匮乏,而是多种多样的,不光有清洁的,还有润肤的,还有熏香的,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了,这里面的学问还是真不少。

03 古人洗澡有什么趣闻?

其实,洗澡这事既然在中国能够形成一门专门的沐浴文化,其中的门道自然是很多的。古人也就在洗澡方面有了很多有趣的谈资,下面我就捡几条简单聊聊。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第一条:洗澡可以防止作弊

众所周知,从隋唐开始创立科举制度以来,千百年来有无数的人为了一朝功名皓首穷经,寒窗苦读。既然科举考试这么重要,当然也就催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业,那就是作弊。古人的作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其实细说起来主要就是三种方式:夹带小抄、雇佣枪手、买通考官。这里主要说夹带小抄。

古人的夹带方式也可谓是多种多样。有的把小抄藏在发髻里的、衣服里的、毛笔管里的、砚台夹层里头的等等各种方式。所以考官为了杜绝作弊,确保公平,往往要派兵丁对于参加考试的考生进行搜身。这个一般都得脱了衣服搜查,随身的物品也得搜查。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古代科举搜身

这样的方式虽然达到了杜绝作弊的目的,但是毕竟来赶考的都是读书人,国家未来的栋梁,如此对待他们真是有点有辱斯文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保全斯文又达到搜查的目的的两全其美的方式呢?有,那就是让他们洗澡。

考生在参加考试之前往往都是要祭拜孔圣人的,要祭拜孔圣人那当然得沐浴更衣以示庄重。于是考官就干脆让所有的考生在考试前统一洗澡,并且换上统一制式的官府提供的新衣服参加考试。这么一来,那些夹带的考生过了一水小抄肯定也用不了了,所以夹带的考生也就无所遁形了。

这个办法是在金朝率先推行的。据《金史·卷五十一·选举志》中所载:在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有大臣上奏:“搜检之际虽当严切,然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则过甚矣,岂待士之礼哉!”不如“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金章宗表示认可,这个通过洗澡来防止作弊的办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条:史上最为荒诞的“洗三”

这里先要来解释一下什么叫“洗三”。“洗三”就是指婴儿出生第三天要举行沐浴,亲友汇聚一堂共同为婴儿祈福祝吉。

从现有文献来看,“洗三”最初应该是一种皇室礼仪,头一个提倡这个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根据记载,开元十四年(727年),当时的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肃宗,关于肃宗和玄宗他们爷俩的故事请移步阅览《 》,这篇文章里有详细的记述。)有了儿子,就是后来的代宗李豫。孩子生下三天后,唐玄宗亲临东宫,为皇孙举行了洗浴仪式。自此“洗三”渐渐成为了习俗。

天宝年间,玄宗日渐昏庸,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但是真正让他毁掉了大唐盛世的,是他对于胡人安禄山的宠信。安禄山凭借自己营造的“蠢萌”的人设,在玄宗面前博得了好感,皇帝对他的宠信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安禄山是一个非常懂得审时度势的人,据唐人姚汝能所撰的《安禄山事迹》中所载:“时贵妃太真宠冠后宫,禄山遂请为养儿。每对见,先拜太真,玄宗问之,奏曰:‘蕃人先母后父耳。’玄宗大悦。”安禄山为了巴结杨贵妃,居然要拜杨贵妃为义母,他所表现出的另类拍马屁的方式还很受玄宗喜欢。我们这里要说的史上最荒诞的“洗三”就是在这个事后面发生的故事。

古人洗个澡还能有假期?古人洗澡那可是大事,漫谈古人洗澡趣闻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初一,是安禄山的生日,唐玄宗和杨贵妃赐给安禄山丰厚的生日礼物。过完生日第三天,杨贵妃就召见安禄山,要为她的这个“大儿子”举行洗三仪式。杨贵妃让人把安禄山当做婴儿放在澡盆中,为他洗澡,洗完澡还用一个特别大的襁褓把他包起来,放在一个轿子上抬着,在后宫中转来转去,口称“禄儿禄儿”玩耍取乐。《安禄山事迹》中这样记载:“后三日,召禄山入内,贵妃以绣绷子绷禄山,令内人以彩舆舁(音同于)之,欢呼动地。玄宗使人问之,报云:‘贵妃与禄山作三日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自是,宫中皆呼禄山为禄儿,不禁其出入。

一个大老爷们,被一群女人用襁褓裹起来招摇过市,还用小孩子的名字叫他。如今看到这段史料,真是让人不知道该说安禄山无耻,还是该说玄宗和杨贵妃荒唐。玄宗和杨贵妃可能万万不会想到,就是这位他们为他“洗三”的干儿子,居然亲自埋葬了大唐的盛世气象,这样看来,这次洗澡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


其实在中国文化中,沐浴文化始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常常通过洗澡来清洁身体,清净心灵,去除秽气,荡涤尘埃。无论是古人的沐浴方式还是沐浴用具,都有着很多的讲究在里面。中国的民间神话也到处充斥着沐浴文化。比如说大家熟知的牛郎织女,那牛郎要不是趁织女洗澡的时候把人家衣服给顺走了,织女也不能跟他,这也就没有了后来凄婉的千古传说了。

穿过几千年历史烟云,现在的我们洗澡已经很方便了,家家户户都有热水器,时刻都可以“洗白白擦香香”,生活的便捷也冲淡了沐浴本身所具有的庄重氛围。当如今的我们再回头看古人洗澡是何等讲究的时候,不知是会庆幸现代科技的发达,还是会神往古人那颇具仪式感的文化韵味,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好,这一次的话题,关于古人的洗澡那些事,就聊到这里了,我也该去洗个澡了。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

参考文献:

1、《论语》、《礼记》、《说文解字》、《殷芸小说》、《史记》、《封氏见闻录》、《长恨歌》、《开元天宝遗事》、《古今事物考》、《酉阳杂俎》、《鸡肋编》、《千金要方》、《世说新语》、《云岌七签》、《金史》、《安禄山事迹》等相关史料

2、《古人洗澡趣谈》 丰佳骅 《百科知识》2013年第11期

3、《唐五代时期的沐浴及风俗——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李颖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盛唐时期的沐浴文化及其身体观研究》 王珺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宋代沐浴研究》 刘盈慧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