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尾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寶寶”出生,出苗量創新高

澎湃新聞11月7日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10月31日在宜昌黃柏河基地再一次成功催產一組中華鱘子一代,獲得受精卵27萬餘粒,截至目前已孵化出優質子二代中華鱘苗種約12萬尾,出卵量和出苗量再創歷史新高。

中華鱘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洄游魚類,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譽為“魚類活化石”、“水中大熊貓”。上世紀80年代,科研人員利用野生中華鱘親魚人工繁殖培育出子一代;2009年,子一代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華鱘。

12万尾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宝宝”出生,出苗量创新高

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寶寶”成活,標誌著中華鱘種群自此可以在全人工環境下生存繁衍。目前,中華鱘研究所已全面掌握了中華鱘子二代全人工繁育技術。

12万尾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宝宝”出生,出苗量创新高

三峽集團 供圖

為了更有效保護該瀕危物種,中華鱘研究所進一步探索保護技術體系,逐步開展了人工誘導雌核發育技術和溫度對中華鱘性腺發育影響方面的研究。

人工誘導雌核發育是一種僅由雌性遺傳物質(卵細胞)繁育後代的技術,中華鱘研究所於2013年在行業內率先取得突破,是三峽集團在中華鱘保護技術上的一次成功探索,標誌著中華鱘在缺乏雄魚這一極端條件下的繁殖難題初步解決。在此次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期間,中華鱘研究所深入開展雌核繁育技術研究,獲得300多尾雌核苗種,為今後進一步系統化開展單雌性繁殖技術體系攻關提供支撐。

魚類性腺組織的早期發育過程較為複雜,多數魚類的性腺發育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溫度的調控尤為明顯,這引起了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人員的關注。為了進一步瞭解溫度對中華鱘性腺發育和分化的影響,科研人員以中華鱘受精卵為研究對象,試驗性開展了不同孵化溫度對中華鱘性腺發育和分化的調控機制研究,為人工調控中華鱘性腺發育和性別比例提供理論支撐。

下一步,中華鱘研究所將進一步對標國際一流科研院所,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為以中華鱘為代表的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的保護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術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