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在回鶻汗國的發展和消亡

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裡有被稱為“魔教”的明教,還與波斯有著聯繫。

沒錯,書中的明教就是歷史中的摩尼教。在古代的西域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地方,是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帶了了文化藝術上的交流。

摩尼教在回鶻汗國的發展和消亡

草菴摩尼教寺——世界僅存的摩尼教遺蹟

一、摩尼教的起源

公元3世紀中葉,在中亞流行著多種宗教,如襖教、諾思替教、景教、佛教等,此時的波斯帝國在薩珊王朝統治下,這也是前伊斯蘭時期的最後波斯帝國。此時的帝國對襖教和摩尼教比較支持,宗教氛圍相對和諧。

在安息王朝時期巴比倫底格里斯河畔出生了一個叫摩尼的波斯小孩,他的原生家庭信仰著猶太基督教中一個小教派厄勒克塞派,年幼的摩尼自然也被家人帶到厄勒克塞派中生活。但是,摩尼就是那個不一樣的人,他說自己從小就受到天使的啟示。

二十四歲時,他受到神我(宗教名詞,各個教派的解釋不同)的啟示,摩尼綜合吸收其他宗教的元素、希臘的神秘哲學等,創立了自己的新教。摩尼教的教義是一種多宗教思想的有趣綜合,他查拉圖斯特拉、佛陀、耶穌是真正的先知,但是摩尼說自己得到的啟示比他們更加全面,這也就為摩尼教教義吸收其他宗教的元素提供了合理的依據。

摩尼教的教義其實和其他宗教也是大同小異,主要思想為:世界上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力量,即光明和黑暗,明暗也是善惡的本源,通過宣揚“二宗三際”來拯救人類的靈魂,簡言之也就是二元論。

比較其他宗教,光明和黑暗對立的理念是相似的,但是,摩尼教對這種二元對立的論述具備了更加折中的理念,由此也具備了極強的適應力,傳播起來就更加容易。

摩尼起初的傳教之路是困難的,只是在波斯北部有極少人追隨他,後來他到了印度傳教,使一個地名為杜蘭的小君主皈依了摩尼教。從印度回到波斯後,先是取得了呼羅珊總督卑路斯的信任,然後通過卑路斯的引見接觸了薩珊王朝的國王沙普爾一世,並得到傳教批准。

摩尼教在回鶻汗國的發展和消亡

摩尼教文獻殘頁

從此,摩尼教逐漸強盛,成為了波斯帝國乃至世界性宗教,信徒還到羅馬帝國和東方傳教。但是,好景不長,支持摩尼的沙普爾一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巴赫拉姆一世一改支持政策,處死摩尼並開始迫害其教徒。可一時的鎮壓和破壞是摧毀不了一個宗教的,摩尼教並沒有就此消亡,而是經過西傳至西班牙、東傳至中國。

二、摩尼教的東傳

(唐)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上元和元年:是歲,回鶻入貢,始以摩尼偕來,於中國置寺處之。其法日宴乃食,食葷而不食湩酪。回鶻信奉之,可汗或與議國事。——《資治通鑑》

由此可見,在唐憲宗繼位時,摩尼教就已經傳到了回鶻。而當時的回鶻指的是漠北迴鶻,至於摩尼教是何時傳入回鶻的,最早記錄在《九姓回鶻可汗碑》的記載中,寫道:“可汗乃頓軍東都,因觀風俗。□□□師,將睿息等四僧入國,闡揚二祀,洞徹三際,況法師妙達明門,精通七部,才高海嶽,辨若懸河,故能開正教於回鶻。”

當時正是唐帝國發生安史之亂時期,本來是被史朝義的誘騙前來攻打唐朝的漠北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卻在唐朝勞軍使藥之昂的勸說下調轉攻擊方向,渡過黃河之後協助大唐夾擊盤踞洛陽的史朝義,並取得成功。牟羽可汗成了有功之人,在洛陽逗留的時候遇到了睿息等四位摩尼教傳教者,於是牟羽可汗把他們帶到了回鶻進行傳教。

有了大BOSS的支持,睿息等人傳教的速度非常快,公元763年,牟羽可汗把摩尼教立為國教。如此取得統治者的肯定,這與早就生活在漠北迴鶻中的粟特人不無關係。這些粟特人的來源有兩種情況:一是通過絲綢之路的商貿來往而很早就來這裡定居生活的,二是由於西方大食崛起侵略粟特人家園之後東遷的粟特人。

不管這些粟特人是怎麼進入回鶻的,不可否認,他們對回鶻改宗信奉摩尼教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雖然摩尼教最先是傳到了西域地區,但是卻沒有得到大規模的發展,反而在漠北迴鶻得到極大發展。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政治發展的需要

初,回紇風俗樸厚,君臣之等不甚異,故眾志專一,勁健無敵。乃有功於唐,唐賜遺甚厚,登裡可汗始自尊大,築宮殿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中國為之虛耗,而虜俗已壞。——《資治通鑑》

摩尼教在回鶻汗國的發展和消亡

經書殘頁

在司馬光的記載裡,在安史之亂前的回鶻人還是比較原始的遊牧式的公有制生活,但是隨著回鶻在安史之亂之後得到很大發展。牟羽可汗在大唐帝國的首都長安見識到了封建統治的一系列典章制度,也看到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更感受到了大唐帝國作為天朝上邦的氣派和威儀。

牟羽可汗也想效仿大唐皇帝一樣的王者風範,所以對回鶻的社會制度進行了改革,汗國的政權組成、階級關係向著封建王朝的方向發生了變化,而社會現實的變化必然也伴隨著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

汗國的絕對統一離不開社會意識形態的統一,這就需要與之相應的宗教提供支撐。回鶻人一直信奉的薩滿教崇尚自然,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不利於意識形態的統一。而新引進的摩尼教則不同,教義稱:“王者猶如朗日,諸明中最;亦如滿月,眾星中尊。”這裡把國王比作是“朗日”和“滿月”,有著“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宏大氣勢,為封建集權統治提高了宗教方面的合法性。

那麼,為了自己的統治,牟羽可汗宣佈摩尼教代替薩滿教成為漠北迴鶻的國教也就順理成章了。

2、經濟發展的需要

敕勒川,陰山下,天地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回鶻社會早期的遊牧生活真實寫照,但是光有遊牧業是遠遠不夠的,在適宜耕種的地方回鶻人也開始了農業生產活動。隨著吐蕃侵佔河西地區,東西貿易交流的絲綢之路被截斷,只能通過北面的“回鶻路”繼續通商。

新形成的貿易通道上受利最大的當屬回鶻了,回鶻汗國大修馳道,設立站點。在《資治通鑑》中記載道:“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繹,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而只要是有麼貿易的地方就有善於經商的粟特人,在不善經商的回鶻人眼裡,粟特人就成了牟羽可汗發展經濟貿易的合作者。

做相互合作的對象,牟羽可汗為粟特人傳播摩尼教提供支持,甚至仗著自己在大唐的影響,申請唐王朝允許粟特人在中原內地修建摩尼寺;而粟特人憑藉經商的能力幫助牟羽可汗發展經濟。

恩格斯認為:一切宗教觀念“歸根結底都是從他們的經濟生活條件,從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產品交換方式中引導出來的。”的確,回鶻日益發展的經濟生活條件、生產方式和產品交換方式需要摩尼師們的真心幫助和支持,民眾也就對摩尼教有了接受心理。

當然,摩尼教在回鶻汗國傳播也並不單單是以上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隨著回鶻人的飲食、風俗的漸變上也為摩尼教的傳播提供了契機。比如薩滿教是重葷食的,那是遊牧時代最能直接獲得的食物,而在回鶻發展的過程中,葷食漸漸被摩尼教提倡的素食替代。

摩尼教在回鶻汗國的發展和消亡

回鶻文《彌勒會見記》

而且,在回鶻的外交工作方面,更是少不了粟特摩尼師的身影,陳垣先生在《摩尼教入中國考》中寫道:“其敬重等於宰相都督,其親信等於骨肉。”可見摩尼師在回鶻統治者身邊的重要性。粟特人還帶來了先進的文化、文字,回鶻的繪畫藝術受到極大影響,連回鶻文都是在粟特文字的基礎上創制而成。

可以說回鶻的經濟社會發展、封建統治與摩尼師的幫助支持、摩尼教的傳播,是一場互利互惠的雙贏買賣。

三、摩尼教的消亡

公元840年,漠北迴鶻在天災人禍的無情摧殘下分崩離析,有少部分南遷投奔唐朝外,很大一部分選擇西遷,大致分為三支:一直進入河西走廊後建立了甘州回鶻,一支西遷至中亞建立了喀喇汗王朝,還有一支進入西域高昌地區建立了高昌回鶻。

這三支中,因為喀喇汗王朝接近於西方的伊斯蘭世界,後來他們改信了伊斯蘭教,只有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鶻和西域的高昌回鶻還保持著摩尼教信仰。

在對吐魯番地區的考古中發現了繪有摩尼形象的壁畫和大量的摩尼教文獻,說明在當時的高昌回鶻,摩尼教還是興盛的。在回鶻文《摩尼教寺院文書》中記載,高昌境內遊三座摩尼寺,即位於高昌古城中心“可汗堡的”東城摩尼寺、位於交河故城的西城摩尼寺、位於今天焉耆的唆裡米摩尼寺。

但是,在西域這片土地上文化和宗教的碰撞是不會停歇的,佛教從印度傳來了,景教從波斯傳來了,道教從東方的中原傳來了,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即使回鶻還堅持著自己的摩尼教信仰,可別的宗教的侵蝕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那麼在高昌回鶻的摩尼教是何時式微的呢?在陳垣先生的《摩尼教入中國考》中寫道:“自元並西域,回教徒立功者眾,回教勢力,隨著東徙,而摩尼遂爾式微,新疆漸變為回地。”這種說法將摩尼教的衰亡歸咎於伊斯蘭教的東漸,但是事實卻並不是如此。

太平興國六年,詔遣王延德、白勳使高昌。延德等敘其行程,言高昌佛寺五十餘區,皆唐朝所賜額。復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經所謂外道者也。——《宋史·高昌傳》

說明在宋朝初期,高昌回鶻的摩尼教就已經式微,被流傳於本地的佛教逐漸取代,在出土的文書中也可以發現,高昌回鶻的王子曾經在公元983年奉可汗之命把城裡的摩尼寺改建成佛教寺院。而喀喇汗王朝打到最後的佛國高昌回鶻的時候已經是1004年,比太平興國年間晚了五六十年,關於伊斯蘭教東漸引起摩尼教消亡的說法就無從談起。

摩尼教在回鶻汗國的發展和消亡

高昌回鶻時期的摩尼教信件

隨著關於摩尼教的相關文獻的出土,摩尼教在高昌回鶻消亡的原因得到進一步明確解讀。根據在摩尼寺改建成佛寺牆壁上被薄牆遮蔽的“摩尼教教主肖像”和男女摩尼教徒的肖像壁畫,以及在摩尼教寺廟遺址發現的佛教僧侶的乾屍等,說明在高昌回鶻曾經發生過強有力的摩尼教取締政治行動。沒有了統治者的支持,,摩尼教的消亡也就是在所難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