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造反專業戶——明教的前世今生

“熊熊聖火,焚我殘軀。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導言:如果你不瞭解摩尼教,那你是否聽說過它在中國另一個稱呼?明教。“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在金庸老爺子筆下的《倚天屠龍記》中,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明教面臨滅頂之災。然而明教眾人卻似生死如無物,只是坦然地吟誦著這句話,慷慨赴死。在書中明教被描繪為邪教,凡有良知的正道中人必將除之而後快。事實上,古代中國對於摩尼教的態度亦是如此。它是在對宗教非常寬容的古代中國唯一一個遭受嚴厲打擊的宗教教派。這與其產生、教義以及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密不可分。



摩尼教起源

摩尼教起源於公元三世紀的古巴比倫地區,是一個分支於古代波斯宗教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的教派。又稱牟尼教、明教、尊明教等。在《權力的遊戲》中奉光之王的紅衣女祭司所信仰的宗教便是此。相傳為波斯王子摩尼所創立,據稱先知摩尼是在12歲時受到“天啟”。在他24歲時,受到神我一次最重要的啟示,這次的經歷促使了摩尼教初步教義的產生。

自古造反專業戶——明教的前世今生

草菴摩尼教寺——現今僅存的摩尼教遺蹟


他遂與厄勒克塞派決裂,來到了泰錫封,當時只有兩個追隨者,後來他父親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信徒曾在波斯北部傳教,後來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蘭(在今俾路支地區)國王皈依摩尼教。從印度回來後,摩尼贏得了波斯薩珊王朝國王沙卜爾的兄弟、呼羅珊總督卑路斯的友誼,通過他得以晉見沙卜爾。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寫了《沙卜拉幹》一書,概述摩尼教的教義,題獻給沙卜爾。沙卜爾給了摩尼書面文件,准許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國範圍內任何地方旅行和傳教。

但和其他新興宗教一樣,摩尼的傳教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作為一個打破舊有宗教體系的新興宗教,勢必會受到舊勢力強烈的反撲與震壓。法赫蘭一世繼位之後,受到瑣羅亞斯德教主科德的影響,改變了對摩尼教寬容的政策。在前往東方的貴霜未被允許之後,他收到了瓦赫蘭一世的傳喚,要他前往貝拉菲的朝廷。在那裡他受到了國王的指責,摩尼在進行抗辯時被投入監獄並死於獄中。之後他的信徒也便四散離去,直到公元282年前後一個叫西星尼烏斯的人重新將摩尼教統一起來,並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東至印度和中國,西至巴勒斯坦和埃及,整個地中海沿岸各地到處都是摩尼教的信徒。

自古造反專業戶——明教的前世今生

敦煌出土的摩尼教經典


摩尼教的基本教義

摩尼教的教義來源眾多,其中以基督教、祆教和佛教為主。可以說它主要吸收了基督教——諾斯替教派形成了自己的信仰,同時採納了不少的瑣羅亞斯德教的成分,在傳播到東方以後,又染上了一些佛教的色彩。

摩尼教的主要教義是“二宗三際論”,“二宗”指的是光明和黑暗,摩尼教崇尚光明,認為光明必將戰勝黑暗,正義必將戰勝邪惡.“三際”,指初際、中際和後際,即過去、現在和未來。 基本經典有《徹盡萬法根源智經》、《淨命寶藏經》、《律藏經》、《秘密法藏經》、《證明過去經》、《大力士經》、《贊願經》等。

自古造反專業戶——明教的前世今生

瑣羅亞斯德教寺廟


摩尼教教義的核心,是說在世界的一開始,就有光明和黑暗兩個王國並存著,光明佔據北、東、西三方,黑暗佔據南方。在光明王國裡,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潔淨,摩尼教經典《下部贊》“嘆明界文”說:

光明普遍皆清淨,常樂寂滅無動詛;

彼受歡樂無煩惱,若言有苦無是處。

常受快樂光明中,若言有病無是處。

如有得住彼國者,究竟普會無憂愁。

處所莊嚴皆清淨,諸惡不淨彼元無;

快樂充遍常寬泰,言有相陵無是處。

光明王國的統治者,波斯稱為察宛(意為永恆),東土稱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國到處充滿煙火、悶氣、颶風、汙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統治,住著五類魔,整天沉溺在情慾和爭吵之中。

光明和黑暗數次大戰,黑暗魔王使惡魔生下了人類的祖先,因此人類是黑暗魔王之子孫,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來拯救人類的靈魂。

我們從摩尼教的教義中就可以看出摩尼教有著很強的善惡是非觀。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美麗與醜陋,與中國儒家所追求的中庸有所不同,摩尼教的世界裡是非此即彼的。摩尼教信徒相信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就要來臨。因此他們十分不滿於社會的黑暗,敢於反抗。這便使得在其傳播地區,摩尼教屢有反政府之舉。宗教歷來被認為是維持統治、塑造穩定的一種方式,但摩尼教卻不是然。這勢必會受到統治者強烈的反感,事實也是如此,即使是在對宗教十分寬容的中國。

自古造反專業戶——明教的前世今生

用慄特文寫的摩尼教書信


在中國的傳播發展

摩尼教大約在6—7世紀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復由新疆傳入漠北之回鶻,而盛行於該地。唐代宗大曆三年,應回鶻之請於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在摩尼教傳入中國之前,便已經日漸式微。事實上,中國一直是摩尼教寄予厚望之地,但其在中國的發展卻只能用“所託非人”形容。

自古造反專業戶——明教的前世今生

影視劇中的明教教主


從最初的將現成的的女神形象“善母”和中國有廣泛基礎的彌勒下生信仰結合,把武則天包裝成降臨塵世的彌勒佛,把武周代唐比覆成摩尼教神話中的“光明王國”,在為武則天稱帝貢獻理論基礎之際以依附於上層獲得傳教允許,到之後的受到會昌滅佛的波及,摩尼教始終在中國沒有掀起大的波瀾。之後摩尼教在安史之亂後攀附上了回鶻勢力成為國教,並藉助於回鶻的國力在中國進行擴張。這也許是摩尼教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刻,但僅僅是曇花一現。隨著唐政府與回鶻關係的惡化,唐朝自然而然將矛頭對準了摩尼教。一封《討回鶻制》

“令煞天下摩尼師,剃髮,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煞之”。

摩尼教至此在中國正式滅絕,剩下的也只是在民間苟延殘喘。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翻譯為“明教”,教眾有農民、秀才、官吏、綠林好漢各色人等,白衣烏帽,秘密結社,共同奉“明使”為教內尊神。明教在宋元時期進一步和中國本土文化結合起來,成為下層人民和江湖對抗朝廷的秘密形式。由於處於地下地位,受到朝廷壓制,行事極為詭異。

自古造反專業戶——明教的前世今生

摩尼教教徒方臘


北宋末年,方臘便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起義,震動宋朝半壁江山。後來明教與白蓮教聯合在元末農民戰爭中充當重要角色。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韓林兒又稱小明王,這個“明”字便與明教有關。當時的明太祖朱元璋亦是明教中人。只是他在登極之後深知秘密教派的厲害,逐漸脫離明教。後來採納李善長的建議,下詔嚴禁白蓮社、明教尊教,並把取締“左道邪術”寫進《明律》十一《禮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自此明教衰落。

結語:在傳入中國的眾多宗教中,摩尼教並不是最有發展、影響最大的一支,但它一定是經歷曲折、最富傳奇色彩的一支。善惡二元、嫉惡如仇的教義使得摩尼教有著強烈的救世反叛精神。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它幾次充當下層民眾反抗暴政、救亡圖存的精神武器,雖為官方所不容,卻被深深地寫進了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裡。秘密結社、拯救蒼生也讓它如墨家一樣成為“俠”的代名詞,至今為人憧憬。


參考文獻:

摩尼教經典 《下部贊》

金庸 《倚天屠龍記》

第一星座網 《詳解摩尼教在中國的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