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明教到底有沒有關係?

明教又叫摩尼教,它的創教者是波斯人摩尼,生於公元216年,公元242年在巴比倫傳教,公元277年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他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傳統。摩尼揉合古代波斯的祆教(拜火教)以及基督教、佛教思想而成立的宗教。其教義是以瑣羅亞斯德教(祆教)的善、惡二元論為基礎,將一切現象歸納為善與惡,善為光明,惡為黑暗,而光明必會戰勝黑暗,人類如果依照宗教的真理和神的志向,終將走向光明、極樂的世界。此教因此又稱為明教。

摩尼教大約在六至七世紀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同時從新疆傳入漠北的回紇,而盛行於回紇。唐高宗、武則天時期,摩尼教逐漸在安西都護府傳播。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誕將摩尼教傳入中國。摩尼教在中國又稱作明教,是因為信徒稱呼他們的神為“明尊”。但摩尼教在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其實並不順利,他們設法假託佛教之名傳道。在唐玄宗開元期間,吐火羅國王曾獻上一名高僧,獲得唐朝廷的接待。不久之後,唐玄宗下令:“摩尼教打著佛教的名義欺騙黎民百姓,屬於邪教,中國人嚴禁參與”。

安史之亂後,回紇憑藉著在戰亂中幫助唐朝平定叛亂有功,請求唐朝允許摩尼教徒在中國傳教。唐代宗大曆三年,朝廷准許回紇摩尼教徒在長安建摩尼寺——大雲光明寺。其後,又在荊州、洪州、越州等州建寺。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又在河南、太原建寺,朝廷派專員保護。自此以後,摩尼教寺佈滿中國境內。摩尼教教士跟隨伊斯蘭教使者來華,他們得到唐朝皇帝的禮遇,在中國迅速傳播。

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回紇被黠戛斯(唐代西北的一個民族)擊敗,國勢衰落,唐朝廷對回紇和摩尼教的態度立即改變。會昌三年(公元843年),武宗下令禁止江淮諸鎮的摩尼寺傳教。會昌法難(唐武宗信奉道教,所以要滅掉佛教的政策)時,摩尼教未能倖免。當時武宗下令:“命令天下臣民殺光摩尼傳教士,光頭的,披著袈裟的,樣子像出家人的,殺!”經過會昌的劫難,摩尼教再也不能在社會上公開傳教,轉而在民間秘密流傳,並逐漸與其他宗教結合,經歷了五代兩宋,仍然沒有衰弱。自此與下層的鬥爭結合起來,成為農民起義的號召旗幟之一。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譯為“明教”,教義被簡明地歸納為“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八個字。教眾中有農民、秀才、吏員、兵卒、綠林好漢、江洋大盜、武林俊杰等。教徒穿著白色的衣服黑色的帽子,秘密結社,共同尊奉明使為教內尊神(這裡的明使在東土就是明教教主,《倚天屠龍記》中楊逍說過,明教教主不在,以光明左使為尊。都是引自這句話)。當時因為處於秘密結社狀態,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於是教名也有了多種別稱——除了浙江稱摩尼教,福建稱明教之外,還有其他地方有別的稱呼。

明教在宋、元時期進一步和中國本土文化結合起來,成為下層人民和江湖人士對抗朝廷的鬥爭形式,由於明教長期受到朝廷的壓抑,行事極為詭秘,有時也為江湖“白道(名門正派)”所誤解。尤其是歷史上有過多次的暴動所信奉的宗旨與摩尼教一脈相承,摩尼教(明教)只不過是他們利用的一面旗幟。而且,歷史上曾經記載摩尼教位在佛教之上,摩尼教又是以佛教的名義傳入中國。因此,摩尼教遭到了佛教內部人士的嫌惡,稱其“魔教”,即“摩”與“魔”諧音,並對其多有詆譭。

比較一般的江湖人士,明教徒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堅決,在歷史上幾次掀起大的波瀾。第一次是北宋末年,方臘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起義,震動東南半壁河山,那時的方臘就是明教教主。第二次是南宋以後,明教和白蓮教相聯結,在元末農民戰爭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元末農民大起義中的紅巾軍,多白蓮教徒,首領韓林兒又稱“小明王”,這個“明”又與明教有關。

當時的明教成分很複雜,包括佛教、道教、白蓮教、彌勒教等等。其中彌勒教信奉彌勒佛轉世,元朝末年袁州(今湖北宜春)僧人彭瑩玉(《倚天屠龍記》中明教五散人之一的彭和尚的原型),勸人念彌勒佛號,到夜裡燃起火炬,點起名香,教徒聚在一起禮拜摩尼教的“崇尚光亮信仰”。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明王)出世,提倡唸佛持戒,為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組織人民反抗壓迫的工具。在元、明兩代,白蓮教曾經多次組織農民起義。紅巾軍起義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生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佛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產生很大影響。

朱元璋從一個淮西的老百姓開始做起,終於擁有了華夏大地,很有一些傳奇色彩。在中歷史上,沒有哪一位皇帝的出身如此卑微,也很少有人以南方的長江流域為基地而最終統一北方及全國。當元朝察罕帖木兒和他的養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於1359年攻破北方紅巾軍首都開封而逐步肅清北方農民軍隊時,蒙古朝廷不免洋洋得意,根據歷史經驗,還沒有誰從南方起事卻可以北伐成功。然而朱元璋做到了,這是前無古人的巨大成就。

朱元璋和明教到底有沒有關係?

那麼,朱元璋和明教到底有沒有關係?

1.從公元1355年至公元1360年,朱元璋的軍隊在浙江西部駐紮了六年,藉助(注意這兩個字)覆船山為中心的秘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2.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伯溫建議朱元璋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3.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宣佈當年為吳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本來朱元璋想過把國號定為“大中”,後來又改成“大明”。說明“大明”國號,不是朱元璋的首選。

4.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上文說過,明教成分很複雜。),用“明”做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

5.以明比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

6.朱元璋稱帝后,採納李善長的建議,下詔嚴禁白蓮社、明教,並把取締“左道邪術”寫進《明律》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7.總結,朱元璋和明教沒有關係。就算有,那也是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