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爆發,深圳要賣接近澳門大小的產業用地

記者 | 張子怡

作為四大一線城市中面積最小的深圳,近些年一直面臨用地緊張的困擾。

今年以來,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在不同場合曾反覆提及並重申一觀個點:“未來凡是符合深圳產業導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企業和項目都將得到充足的空間保障。”為了佐證這一觀點,今年深圳在不斷釋放土地資源。

11月5日,深圳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面向全球集中推介3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其中深圳市域範圍內可供應產業用地約25平方公里,深汕合作區可供應產業用地約5平方公里。

這是深圳首次一次性集中推出如此大規模的產業用地,與澳門32.8平方公里(不包括海域)的面積已相差不遠。

這次深圳的推地中,按照地塊面積劃分來看,大於1平方公里的地塊共有9個,面積最大的地塊達到4.8平方公里,位於光明科學城。

按照產業門類劃分,以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的片區主要分佈在寶安、龍崗、龍華、光明、坪山和深汕合作區;以總部基地為主導的片區主要分佈在南山和福田;以科技研發為主導的片區主要分佈在光明和大鵬;以高端物流為主導的片區主要分佈在寶安和鹽田。

此次推出的3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將重點佈局重大創新載體、新興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等三大方向。

這次推地,對深圳的產業發展意義重大。深職院房地產研究院院長鄧志旺告訴界面新聞,“深圳這些年產業流失、企業流失的事情比較嚴重,這次大批量推出產業用地可以讓外界知道深圳有足夠的土地保證產業發展,表明了深圳產業優先的決心;其次,可以解決本地大型企業的用地需求,以及對於想要在深圳落地的項目來說,有了更加明確的指向,便於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土地。”

這幾年深圳已經在不斷加大向產業用地的傾斜力度,據第一太平戴維斯數據統計,2013至2018年深圳招拍掛用地中,產業用地的佔比達到50%,其中供給實體企業的比例在90%以上,至2018年末產業用地比例更高達70%。

資料顯示,深圳全市有工業區約7200個,平均規模3.6公頃,平均毛容積率1.4、平均建築層數4層。

但這其中的90%分佈在原特區外,並且存在未充分利用的情況。目前深圳全市清查出的已批未建土地達到564宗,面積11.9平方公里,其中出讓10年以上未建宗地398宗,面積869公頃。

除此之外,深圳還梳理出有潛力的低效用地約300平方公里。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深圳的國土空間潛力較大。

“不缺地”的深圳,其硬幣的背面則是住宅用地的緊缺。

在深圳的土地出讓結構中,商業和工業用地佔據較大比重。以2018年為例,深圳成功出讓的61宗土地中,其中商業和工業用地佔絕大部分,僅有10宗居住用地,其中6宗被深圳人才安居集團或深圳大鵬人才安居有限公司拿下,均是70年自持地塊。

根據中原地產提供的數據,以2014年到2018年為例,深圳住宅用地分別供應為1宗、4宗、4宗、2宗、10宗,合計僅供應了21宗住宅土地。

住宅用地公開出讓量少,導致深圳房地產市場主要的新增商品房供應來自於城市更新,這也造就了一批房企依靠舊改市場成長起來。深圳本地民企佳兆業、星河、卓越、鴻榮源,國字號的華潤置地、招商蛇口以及萬科,還有外來的恆大、奧園等,都期望在深圳的城市更新中有大收穫。

鄧志旺認為,按照深圳市人口正常情況來講,一年住宅需求大概在十萬套,但目前每年的商品房只有3萬套到4萬套供應,商品房的住房需求至少有2萬套到3萬套沒被滿足。這次大批量釋放的產業用地,它對日後深圳的房價和租金肯定會有影響,而深圳的居住用地供給還是較少,日後深圳的房價肯定會繼續影響到企業和人才的遷入意願。”

今年年中,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佈了《深圳市2019年度城市建設與土地利用實施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計劃顯示:深圳市今年(含深汕特別合作區)計劃供應建設用地1200公頃,其中居住用地供應150公頃,產業用地供應195公頃。

接下來,深圳還將迎來一波宅地出讓高潮。今年6月份,5幅宅地曾賣出223億的高價。11月22日,深圳會再度出讓6宗宅地,總起拍價超過131億,相信即便在年底房企資金吃緊的狀況下,依然會有眾多房企來爭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