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159185985
秦國的五大鄰國這一說法出自小說《大秦帝國》。
要想知道此類題目的答案必須要藉助地圖。
那那個時候的秦國真的有五大鄰國嗎?具體看下面這張地圖就一目瞭然了。
商鞅變法是在公元前356年開始的,這張地圖也是這一年的地圖,但放心,這個時候變法才剛開始,秦國也沒有出征佔國的大事件,這張圖可以代表題主所問的時間段。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當時與秦國相鄰的有月氏、烏氏、義渠、魏國、楚國、巴、苴、氐人、古羌人。
楚國和魏國就不多說了,主要講講剩下的7個勢力到底是什麼情況,他們能不能被稱為所謂的大國。
秦國鄰居的簡單分析
- 月氏
月氏是一個由遊牧民族組成的族群,勢力範圍在甘肅西部和新疆東部一帶。可見,月氏是族群,並不是大國。
後月氏族因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搬遷到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留下的則被稱為小月氏。
- 烏氏
烏氏即烏氏國,是西戎各族中的一支,活動於甘肅涇川、寧夏固原一帶,雖說是國,但遠不能稱之為大國,對秦國並無威脅。
- 義渠
義渠即義渠國,也屬於西戎各族的一支,建國於西周,建立不久後便出兵併吞了彭盧、鬱郅等其他西戎部落,擴大了疆域,並先後築城數十座,派兵駐守。
曾在公元前430年,義渠發兵攻秦,迫使秦兵退出渭河下游。儘管最後在公元前352年被秦國所平定,但畢竟曾經也是輝煌過的。
還有一點要說一下,公元前352年正好是商鞅第一次變法後,所以,義渠的平定與商鞅變法的獎勵軍功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最後,不管義渠後面怎麼樣了,但起碼它在商鞅變法前,他是強大的,所以我認為稱之為五大鄰國之一,也未嘗不可。
- 巴
巴,即巴國,始於西周時期,巴國與蜀國、楚國為世仇,也是周天子封分的諸侯國之一。
《華陽國志·巴志》裡記載:七國稱王,巴亦稱王。
能和古蜀國、楚國對抗的國家實力自然不會太差,還有,光憑它敢繼七國稱王后也稱王這一點,說它為大國也不為過。
- 苴
苴即苴國,是古蜀國的封分國,既然是封分國的話自然不能稱為大國。
而又因為苴國是古蜀國的封分國,苴國的地自然是古蜀國的,所以秦國此鄰居應為古蜀國。
- 氐人
氐人為部落族群,不稱國。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公元前361年,秦孝公西斬戎之獂王這一事件中,獂王可能便是氐王。
- 古羌人
古羌人又叫羌戎,生活在現今中國隴山山脈以西的地區上的民族群體,部落居多,不稱國。
所謂的五大鄰國
所以,我覺得《大秦帝國》中所寫的秦國的五大鄰國確實存在,它們分別是:義渠國、魏國、楚國、巴國和古蜀國。
歌華頌夏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第一張第三節中提到秦孝公時期秦國有五大鄰國(圖一)。可是我翻遍了各種同期地圖,均發現與秦國相鄰的只有魏國和楚國(圖二),請問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呢?
Jerry159185985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這個說法來自於《大秦帝國》,而大秦帝國是小說,屬於文學體裁,並不是歷史。
那麼到底可信不可信呢?
簡單點說,商鞅變法前的秦國,有2-3個直接接壤的中原鄰國(楚、魏、韓),有2個間接接壤的鄰國(燕、趙),當然,還有一堆接壤的遊牧民族國家。
戰國時期的疆域一直處在劇烈的變化之中,商鞅變法前,與秦國長期直接接壤的有楚國、魏國,韓國有時接壤,有時不接壤;由於河西高原在魏國手中,因此而趙國和燕國並不直接和秦國接壤,但是通過遊牧部族的領地可以到達秦國;而齊國則只能通過中原六國才能夠到達秦國。
在秦孝公以前,秦國的疆域主要在關中平原和隴西一代,曾短暫佔據過河西高原中的芮、梁、西周王畿故地,但隨即被興起的魏國給奪走了。
因此,秦國南部通過武關、商於與楚國的房陵、上庸之地接壤;秦國東部通過河西高原或者函谷關以東(秦魏前線),與魏國接壤;這兩個國家與秦國接壤的事實一直是沒有變化的。
但是,三家分晉以後,韓趙魏的土地一直處在劇烈的變化之中。一是因為三個新興的國家頻繁對外功伐,導致疆域變化頻繁;二來,韓趙魏為了形成相對整塊的領土,一直在換地。對,你沒看錯,他們經常換來換去,因為三家在晉國的領地就是相互不接壤的小塊。
因此,韓國一會是秦國的鄰國一會又不是,在商鞅變法前,秦孝公攻佔了成周附近的原國,此地與韓國接壤,因此也算秦國的鄰國。
而趙燕兩國一直都沒有與秦國接壤,但是秦國之北是義渠等遊牧部落的領地,再往北通過林胡可以到達趙國的離石、晉陽;叢林胡再往北走,通過樓煩、代國、鮮虞等遊牧領地,也可到達燕國。
雖然遊牧部落大部分時間對中原都沒那麼友好,但也並不是不能通過。因此,不通過中原國家就能夠到達的趙國和燕國,十分牽強的也可以算作是鄰國吧。
商鞅變法後,秦國北部通過對河西高原的佔領,與趙國直接接壤;通過對函谷之地的佔領和河南之地的滲透,與韓國接壤。
南部,秦國兼併巴蜀,進佔房陵,與楚國的邊界線越來越長。
但即使如此,秦國也只有趙、魏、韓、楚四大直接接壤的鄰國,因此,五大鄰國屬於小說的誇張說法,是為了凸顯當時秦國生存環境之惡劣,為後面秦國的變法和屈辱埋下伏筆。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多有疏漏,歡迎指正!
上卿子彧
秦國的五大鄰國說法來自小說《大秦帝國》。
五大鄰國的說法有點誇張,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戰國前夜,韓趙魏三家分晉,這時與秦國接壤的國家有巴、蜀、楚、晉,算上義渠才勉強五個,而巴蜀有蜀道的阻隔,楚國志在北上中原,所以,給秦國有實質威脅的無非晉國。
三家分晉之後,與秦國接壤的國家變成了巴、蜀、楚、魏,而魏國和韓國的土地又在不停地變化,河西之地在魏國手中,因此,韓國並不是真正的與秦國接壤,可以排除。
魏、韓、趙土地變化劇烈。
商鞅變法後,秦國佔領河西,與趙國接壤;佔領函谷關地區,不斷滲透河南,與韓國接壤。
秦滅蜀後,秦國直接面對韓、趙、魏、楚四國,西部少數民族基本被秦國征服,而四國之中,魏韓兩國對秦國的威脅不大,趙楚才是秦國的主要對手。
基本可以看出,與秦國接壤的國家或者民族確實有五個甚至更多,但對秦國有實質威脅的基本是中原國家,小說中只不過是為了烘托秦國的處境,為下文埋下伏筆。
二十有惑
其實五大鄰國有些誤解,趙國並不與秦國鄰接。
五大鄰國應該是韓國、魏國、楚國這三強,再加上蜀國、義渠這兩個二流國家。至少在戰國初期,蜀國和義渠並不能小看。
陶式防務評論
公元前475年變法前不止五大鄰國。秦的北面有義渠,東北角與趙國接壤,東面是魏國,東南角是韓國,南面是楚國,西南是巴國和蜀國,一共七國。七國中,秦惠文王滅義渠,秦昭襄王先滅蜀,後滅巴,秦王政先滅韓、後滅魏,後滅趙,最後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