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3000多刀真的冤枉吗?

袁崇焕是明末一个重要的明军将领,他因为炮击努尔哈赤后致其死亡而声名显赫,又因夸下海口五年平辽,擅杀毛文龙、解救京师不力等重大失误被崇祯下狱。最终被千刀万剐,京师百姓生吃其肉,而让人叹息。

袁崇焕的3000多刀真的冤枉吗?

袁崇焕


袁崇焕到底是不是汉奸?

一、五年平辽这个海口夸得有点狠

在崇祯召见袁崇焕准备重新启用他的时候,平台对话中,袁崇焕信誓旦旦地告诉崇祯皇帝,说他五年可以平辽。以当时明朝的情况来说,崇祯皇帝也许不知道辽东的具体情况,但作为多年驻防辽东的袁崇焕能不知道吧?显然这绝对是他一时口快夸下的海口,有欺君之嫌。后来袁崇焕和给事中许誉卿的对话中,也明确承认了, “五年平辽”是“聊以安慰”。对于拿军国大事开玩笑,相信也是袁崇焕一时嘴快之举,他后来也为此担心并为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袁崇焕的这一海口不要紧,崇祯皇帝却当成真的了,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崇祯皇帝虽是亡国之君,但其实干型的作用还是不容否认的。袁崇焕要求五年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等等,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要专权,要人权,崇祯皇帝一声令下,四部的臣工按照袁崇焕的话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各种国家资源,试图来帮助他实现这个不可能完成的计划。这和有的干部一拍脑门立项,结果花费国家大量金钱,却干了一堆完全没用工程的一样。这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但是袁崇焕此时却已经骑虎难下,非要硬着头皮去实施这个计划。

袁崇焕的3000多刀真的冤枉吗?

毛文龙

二、擅杀毛文龙带来严重后果

擅杀毛文龙这是很多人诟病袁崇焕的地方。毛文龙其人的确一身臭毛病,为人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过多,孤悬海外,都不服前几任蓟辽总督节制,简直就是一个拥兵自重、粗鲁野蛮的军阀形象。

那么毛文龙到底该不该杀呢?

东江镇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悬孤海外,所以毛文龙就是一个土皇帝,自己还带着部下放开手脚做起海鲜市场和贸易通关收税等副业,赚了不少家底。东江镇的位置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相当于大明王朝的一块飞地,朝廷只能通过海路联系到东江镇。

但正是由于这块飞地,像是后金如鲠在喉的一根鱼刺。如果说袁崇焕在前线和后金对峙,那么毛文龙已经在敌人肚子里作战了。只要毛文龙的存在,后金始终上前线攻击大明时总会觉得心底不安,也不得不分出兵力来防止毛文龙从后方进攻。

毛文龙是否有投降后金的可能?我想说的是,存在这样的可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毛文龙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已是资历很老的四朝元老,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刚中进士的时候,毛文龙已经当了十来年的军官了。

从毛文龙开辟皮岛到被袁崇焕斩杀,前后差不多十年左右。这十年不管毛文龙是否动过投降的念头,或是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但说到底皮岛实实在在像根针一样扎在后金背后十年。有这么一个存在,你试想一下,是不是像卡在后金喉咙里的蟑螂一样,吐不出来又吞不下去,就那么干恶心。

至于说如果毛文龙没死,会不会投降?这我们无法预测。毛文龙被以叛徒身份被处决。第一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毛文龙确实叛变,第二大明朝廷最后是给毛文龙平反的。

至于说世传毛文龙有七封所谓的“通敌书信”,后来似乎也拿不出什么有力的证据。

袁崇焕后来给进行写了毛文龙十二条罪状的报告,但其实这些都不是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其实是军饷和统帅权力问题。毛文龙索要的军饷太大太多,但朝廷发到辽东军饷总量有限,给毛文龙多了,袁崇焕自己就少了。

至于说统帅的权力和谁节制谁的问题,虽然袁崇焕总督辽东军务,但他却拿毛文龙没办法。毛文龙自己一支队伍独立作战,同样握有尚方宝剑。所以对毛文龙来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军饷给得足,老子还听听你的话,配合作战,你袁崇焕别登鼻子上脸,想节制我毛文龙,没门!但对袁崇焕来说,他对权力的掌控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从一到辽东上任,就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希望毛文龙对他能够令行禁止,服从统一调配,有利于前后作战布署。

毛文龙的皮岛军队是后金背上的刺,后金自己早想除之而后快了,但因为皮岛在海上的特殊位置,不是一时半会或者说想靠后金的铁骑能解决得了的。反倒是袁崇焕这个“妙手神医”替后金拔除了后背的刺,后金恐怕在梦里都会笑醒。毛文龙死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皮岛的将领们几乎全都投降了后金。这些将领里有后来很熟悉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满清三番里有两番都是皮岛出身。孔有德是早死,不然可能是四番了。

袁崇焕的3000多刀真的冤枉吗?

林丹汗

三、破坏明、满、朝战略平衡

在袁崇焕没来坐镇辽东之前,其实后金的战略生存空间并不好。由于后金的崛起,它对明朝造成威胁的同时也对蒙古林丹汗造成了同样强大的威胁。所以林丹汗采取了联明抗金的策略。而且这个结盟是实打实的真心结盟,林丹汗曾派兵救援广宁和山海关。所以此时的蒙古和大明王朝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好的。而朝鲜又是大明的属国。后方更有毛文龙在皮岛随时插入后金后方进行袭扰。从这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此时大明的战略生存空间其实是非常好的。因为周边都是盟友和自己的边防军事力量,对后金可以说是进行了战略包围。

但是袁崇焕做法完全破坏了大好的战备格局。蒙古林丹汗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后金对蒙古分化瓦解造成的。作为盟友这是大明朝廷的重大失误,因为大明朝没有意识到这个盟友对自己有多么重要。这件事似乎不能怪到袁崇焕头上,但作为长期与后金做斗争的明朝边防将领应该要意识到蒙古的林丹汗对大明朝意味着什么?袁崇焕在这件事情上无所作为,没有向朝廷陈明利弊,作为前线统帅,没有这种战略意识,可以说是他的重大失职。


四、而对救援朝鲜的“丁卯之役”中,袁崇焕在干什么呢?

阿敏带着后金军队发动“丁卯之役”时,毛文龙和朝鲜同时发出预警救援,而且袁崇焕其实早就通过刘兴祚的内应得知后金要东侵的消息,但袁崇焕此时却忙于和后金议和,反应态度消极。

明朝兵部尚书冯嘉会计划派觉华岛水兵三千、登莱兵三千加天津的一些兵力配合毛文龙援救朝鲜,同时让宁远的辽东巡抚袁崇焕出兵批亢捣虚,获得皇上首肯,登莱巡抚李嵩也主张趁后金空虚攻辽东以救朝鲜,但袁崇焕反对此议。

后金是在正月初八发动的这场战争,而袁崇焕这边直到三月十七日在皇帝严旨督促下不得不出兵东进。但依然属于消极怠工状态,只派了赵率教等率少数精骑陈兵于三岔河,以做牵制。从正月初八后金东侵到三月之间明朝收到消息,再到三月十七袁崇焕不得不出兵。这里面整整两个半月的时间,这对于瞬息万变的战争局势不说,明朝的反应机制也太迟钝了,没等明朝本土军队开到,后金已经凯旋而归了。袁崇焕硬是贻误战机,把朝鲜拱手让给了后金。

彼时皇太极刚刚继位不久,地位不稳,和各贝勒之间的矛盾还很尖锐。皇太极派阿敏出征朝鲜,意在巩固其内部权力的政治战略意图。还有最重要一点,此时后金正在闹非常严重的饥荒。即使明军不以后金的军事力量为打击目标,只是派军队去不断的骚扰,后金都受不了。完全可以打游击战,打了就跑,就是抢劫破坏。

袁崇焕的3000多刀真的冤枉吗?

崇祯皇帝

袁崇焕是英雄吗?

袁崇焕是一个渴求功业的文人,他一心想要通过建功立业来成就自己,当年萨尔浒战役惨败以后,整个辽东局势几乎不可收拾,当时明军大部分将领主张全部放弃辽东,撤退到山海关进行防御。但山海关距离北京只有300公里,一旦山海关被攻破就进入了河北平原地带,后金骑兵的威力几乎是挡不住的。这种情况下,作为文人的袁崇焕,却仍然自告奋勇要求防御宁远,制定了攻势防御的战略。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伟大品质的体现。

袁崇焕冒着随时可能兵败身亡的危险,死守宁远,获得宁远大捷,歼灭后金1万多精兵,还误击中了努尔哈赤,导致其不久后死去。之后袁崇焕又获得了宁锦大捷,再次防御成功。这两次大捷,缓解了后金近10年的凌厉攻势,让中国北方安静了10年。

眼看着无法从山海关突破,清军采取了绕过袁崇焕防区,越过长城直接杀到北京城下的远途奔袭的作战方式。

当初夸下的海口说五年平辽,结果辽事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再度被清军杀抵北京城下。从这一点上看,袁崇焕之死虽算不得咎由自取,至少也算不冤。

在进攻京城的过程中,这些八旗军在京城郊外及周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身为蓟辽总督的袁崇焕虽然想利用京城的坚实城墙又来一场“宁远大捷”,问题是这里是崇祯吃饭睡觉的京城!而不是辽东战场,所以袁崇焕没能有效御敌难辞其咎。而广大饱受八旗侵害的百姓,是没办法找八旗军报仇,也不可能找那些稳坐京师的达官贵人算账,更不可能责怪皇上。于是,大家就把恶气都出到了袁崇焕的身上了。

可怜袁崇焕至死还在为自己的朝廷,为自己国家效力,并没有对不起自己身后的朝廷和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