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芦方文


在拼刺刀方面,日军可是首屈一指的专家,在这方面美苏都自愧不如,根本不存在什么害怕,相反日军反而十分乐衷于拼刺刀。

整个二战期间,日军生产了680万把刺刀,光看这刺刀数量就该明白,日本对刺刀的热衷在世界上绝对都排得上号。

日本的三八大盖,枪身全长127.6厘米,再加上30式单刃刺刀后就可达166.3厘米,比日军士兵平均高度还要高上一大截。这种长枪管的设计思路,除了谋求子弹射程远,另外就是可以在刺刀战中弥补日军身高缺陷。

日本男子从小就要接受各种拼刺训练,把它当做重要考核目标。日军如此热衷拼刺刀,根本的原因还是穷,舍不得用子弹解决问题。

你可能会在各种电视剧看到日军和我国八路军,新四军拼刺刀。可是为什么没听到过苏军和他们拼刺刀的新闻呢?

既然日军有这么强大的白刃战能力为何不与苏军拼刺刀呢?

他们也想啊,可关键是对方不给机会啊。苏联军队大部分时间内,可不存在缺子弹的问题。

自古以来日军就有崇尚武士道精神的习惯,觉得近身搏斗才是士兵英勇的体现,并且宣称,不会拼刺刀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因为武士道精神的支撑,日军近距离拼杀完全视死如归,试想一下,你有一个分分钟敢给你切腹自尽的经过充分拼刺训练的对手端着166厘米的刺刀冲上来,你不害怕?

对自己狠,对敌人更狠就是日军的作战态度。 苏军也不是没和日军小规模尝试过拼过刺刀,他们想着自己人高马大还怕那平均身高不足160的日本兵?

可是拼完后,他们就后悔了,本来与生俱来的身高优势,在日军刺刀面前都不值一提,没办法,谁让人家接受过系统化的训练呢。

日苏曾在张鼓峰干过一场,战争结束后双方统计了各方伤亡人数。
被枪弹杀伤:苏军869人,日军323人,交换率2.7:1。
被弹片杀伤:苏军1498人,日军572人,交换率2.6:1。
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还好啊,伤亡比率还没拉开,毕竟当时苏联的武器准备还没跟上来,可以表示理解。但是,接下来的数据就会让你吃惊。

被冷兵器杀伤:苏军110人,日军4人,交换率28:1,看看这数字,就知道日军刺刀的厉害,管你人高马大,照样一枪挑翻你。

到后来获得美国援助,苏军武器装备鸟枪换炮之后,远远看见日军就一顿枪林弹雨的招呼过去,根本不给日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实在是被他们那种刺刀捅怕了。

拼刺刀的前提就是你要冲到对方的面前,且对方没有合适的作战武器,只能选择和你白刃相接。 在二战的后期,因为知晓了日军刺刀的厉害,在1945年德军投降后,苏军直接出动坦克群在东北平原一路高歌猛进,一点机会都不给关东军。
任你武功再高,我照样一枪撂倒。都是热武器时代了,谁还跟你玩十八般兵器啊。
所以,板载冲锋对阵乌拉冲锋,直接单挑,乌拉是吃亏的。
苏军配备的冲锋枪在日军中仿佛就是割草机般的存在,大片大片的日军被收割被压制。况且日军和苏军交手又主要是在北方平原地区,来再多的日军也不怕,无非也就是多几轮扫射,日本人基本上没有和苏军拼刺刀的机会。
日本人拼刺刀技术,也就只有在稍微比他弱小的中国面前,才能发挥出白刃战的厉害,要是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国军队也有美苏的装备,谁又愿意和日军拼刺刀呢?

李泉涌


日俄战争中,日军与俄军就已经在刺刀上较量过了,日军当时对刺刀训练极为重视,加之战术合适,两三个矮小的日本士兵靠在一起,就能对付一个班的俄军,给了俄军深刻印象。

二战中,日军与苏军主要是在张鼓峰、诺门罕和苏军出兵东北的时候交过手,那时候的苏军已经跟当年的俄军完全不一样了,苏军已经实现了机械化,除了大量装备坦克和火炮外,步兵更是大量装备各类自动武器,在西线与德军对抗都能部落下风,何况是日军?

位于东北的日军,在二战末期的主要步兵武器是99式步枪和99式轻机枪,几乎没有任何冲锋枪,相反,苏军在二战中装备了大量冲锋枪,仅波波沙就生产了500万支,苏日两军步兵遭遇,日军士兵还不等冲到身前展开刺刀战,就被苏军冲锋枪扫倒。因此,苏日两军当时不存在敢不敢拼刺刀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拼刺刀的问题,日军根本没机会。


深远防务观察


二战时期日军的白刃格斗术是最强的,论拼刺刀对付一个日军,八路军需要3名战士,国军需要4~5人,而苏军则需要6~7人。


百团大战时,冀西军区的杨成武司令员曾经对日军的白刃格斗术做过总结。日军刺杀术之所以强,主要靠三点:武器、体力、训练。

冷兵器作战讲究一寸长一寸强,日军的三八大盖加刺刀1.801米,中国军队的中正式步枪加装刺刀总长度是1.685米,而苏军的步枪加刺刀仅1.666米。

虽然只相差十几厘米,但实战中却是致命的。当对手的刀尖还没有触碰到日军,鬼子的刺刀已经刺进你的胸膛。

论体力,中国军队和日军差距也很大,无论是成长过程还是在部队,生活水平都相差甚远。

日军每顿都有大米饭、罐头肉,是不是还去抢劫老百姓的家禽打打牙祭。而中国军队能吃顿饱饭就不错了,八路军伙食就更差了。


小鬼子虽然矮,但又壮又有力量,白刃格斗是个体力活,在这点上日军优势明显。

苏军在体力虽然不输日军,但俄罗斯人人高马大,十分笨拙,反应速度远远不及日军。

在训练方面日军优势更明显,日军自小就普遍参加过军事训练,刺杀术是必修科目。

新兵训练时,每天需要练习刺杀上千次以上,还包括练习刺杀配合战术。

更为可怕的是日军为了练刺杀术,还拿中国百姓做实验。据老鬼子金子安次回忆说,活体刺杀主要是练习如何避开肋骨,直次心脏。


日军的刺杀术有多厉害,从一些实际案例可以得出结论。诺门坎战役时,苏军的兵力、武器对比日军至少都有三倍以上的优势。

但结果苏军的伤亡还高于日军,其中冷兵器造成了伤亡高达30%。

据一名苏联老兵回忆,诺门坎战役中,三个鬼子相互配合对战他们两个步兵班,他们差不多死伤十几人,而三个鬼子竟无一人受伤。

国军在石牌保卫战时,胡琏的11师曾和日军发生过万人白刃战,经过3个多小时血战,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据战后统计,这场大血战,国军兄弟虽然表现的极为英勇,但和日军的伤亡比例高达5:1。

八路军在百团大战时,也曾和日军发生过不少白刃战。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三个八路军才能对付一个鬼子。


为啥八路军的刺杀要强于苏军和国军呢?主要有两点原因:八路军抓获日军俘虏,基本都会让他们教授刺杀术,然后再全军普及。

其次,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太差,还有不少人连枪都没有,所以非常重视白刃战,自然而然就会加强刺杀训练。

即便是这样,在两军对战时劣势还是很明显。据一名练过武术的老兵说,他第一次和鬼子拼刺刀时,刚一出手就被鬼子把枪挑飞了。

他练过武尚且和日军力量相差这么大,其他战友就更吃亏。

不过大家都不怕死,几乎都是拿命相拼。往往都是被日军刺中时,选择迎刃而上,和鬼子同归于尽。就是依靠这种打法,八路军才能在敌后生存,才获得了老百姓的尊重和支持。



花木童说史


有网友问: 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说法,日军与数据战斗拼刺刀的次数还是比较频繁的。

日苏张鼓峰战斗,苏军战伤2752人,日军战伤914人。战斗结束,双方卫勤部门详细统计了各自负伤原因,被枪弹杀伤,苏军869人,日军323人,交换率2.7:1,被弹片杀伤,苏军1498人,日军572人,交换率2.6:1,被冷兵器伤,苏军110人,日军4人,交换率28:1,就是说苏军刺刀伤超过了3%。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高的比例。

就是拼刺刀最频繁的抗日敌后战场,因为刺刀负伤的八路军比例,为对日军作战,炸伤30%、枪伤53%、刀伤4%、打扑伤10%,其中刺刀伤为百分之4,日军是很喜欢白刃战。因为弹药不足,所以比较依赖用刺刀最后解决,但是真正的拼刺刀,日军也不是纯粹的刺刀冲锋。而是在两翼机枪和后面的掷弹筒掩护下,在近距离投入刺刀战。极少会出现一个中队投入白刃战,只是单纯刺刀冲锋的事情,除非是丧失了所有自动武器和弹药。

在苏日战争,苏联对日军作战,苏军的损失原因占比为枪伤44.2%,炸伤48.4%,航空杀伤6.5%,冷兵器杀伤0.9%。这个比例与1905年日俄战争近似,日军对苏军作战,日军损失占比为枪伤36%,炮伤52%,其他基本是手榴弹杀伤和航空杀伤。在二战最后阶段,苏军还有0.9%是刺刀伤害,在二战来说,除了我国战场,已经是非常高比例了。


深度军事


为何在二战中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

谁说日军不敢和苏军拼刺刀?恰恰相反,是日军想和苏军拼刺刀,苏军躲着不敢拼。

实际上,在二战中,日本一开始确实是拼刺刀很厉害的。因为只有日本将拼刺刀作为训练内容,并将拼刺刀与武士刀联系起来,所以日军拼刺刀不怕死,因此取得了一些优势。

当然,这也是日本资源不够丰富,补给困难给逼的。而且面对我中国“大刀队”,也不是对手,没有什么能够吹嘘的。

而苏军,虽然号称是战斗民族,并且身材高大,但是因为没有进行过拼刺刀训练,所以在与日军交战过程中,并不占优势。所以,苏军都是躲着日军,不与日军拼刺刀。

在这个基础上,日军更加狂妄,甚至加强了对刺杀的训练。

只可惜。

等到日军苦练拼刺技术,再次与苏军交战的时候,苏军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极大的升级。直接使用冲锋枪对付日军的冲锋,而日军的武器还停留在“三八大盖”上,整整差了一个级别。

所以,被苏军欺负的特别惨,简直就是屠杀。

后来的美军也不吃日军这一套,从不与日军拼刺刀,财大气粗的美军,直接每人配发一直手枪,专门应对日军的拼刺刀战术。

所以说,日本的战术、武器,早就落伍了,等到八年抗战结束时,中国发展起来,完全有能力将日军赶出中国。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我们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和中国军队拼刺刀,都获得了不错的胜利,但是,在面对苏军的时候他们就很少有使用刺刀和他们拼杀,这个主要是从国家的划分的,一方面我国武器落后,主要还是汉阳大造。

而日军使用的武器是防制毛瑟款的1898式,这款先进于中国军队的武器,还有就是他们所搭配的刺刀比中国军队的刺刀长,长刀对短刀,可以说他们在和中国军队作战的时候,他们的伤亡少于我军,而造成这种原因的基本就是日军的刺刀比中国军队长,他们在和中国军队拼刺刀的时候他们就优于中国军队。

而为什么日军会专心在刺刀上面,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武士道制度,白刃战是武士道文化的高级表达方式,因此,他们在日常训练中也以白刃战训练是不可少的,虽然,各国对于日军在枪上佩刀不理解,但是,实际上在单兵作战的时候确实刺刀的威力还是比较厉害的,因此,日军在战场上取胜于中国军队。

虽然,日军确实在近战中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实际遇到热武器的时候,他们就算在勇猛也比不过苏军。我们知道开始的苏军、美军确实给日军给吓到了,但是苏军在调整作战策略后就很快扭转战局,要日军的伤亡增加了不少,但是苏军和美军发现了白刃战的缺点,他们准备了手枪,导致日军还是很害怕跟他们进行拼刺刀。

但是,日军的刺刀还是有一定的威胁,一旦日军发动夜袭就会血洗苏军或者美军,因此,在遭到几次伤亡后他们就采用了手枪来抵御日军,毕竟手枪的灵活比远程射击方便了不少,也可以对自己进行很好的防护。


苏军拥有强大武器装备,因此,在 后来苏军在遇到日军白刃战后,他们不在硬碰硬直接用冲锋枪进行设计,这种方式虽然射击精准度不高,但是,对于近身作战还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日军提刀和苏军作战的时候还没走两步就直接给苏军冲锋枪击倒,等待日军只有死亡。

美军也根据日军的缺点,也改变了自己的作战方式,采用三人一小组,两人负责射击,一人负责补充弹药,然后在两人用完子弹后,这人就补上去,负责射击,另外另外两人进行掩护,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他们的伤亡。

所以,在苏军、美军改善了自己的作战方式和武器装备后,日军基本上就不敢和苏军、美军进行白刃战,因为,这样做就是直接送人头,所以说日军为了自己的考虑也不会对他们使用白刃战。


莫地方


恰恰相反,在诺门坎战役中不敢拼刺刀的是苏联人,因为那等于以己之短击人之所长,而前线的日军巴不得苏联人跟他们近战拼刺,那总比趴在那被苏军的重炮轰击和空中轰炸要“自在”多了,可惜的是,苏军不太愿意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受战术思想落后的影响极度迷信“白兵主义”,认为刺刀配合所谓“武士道精神”、“猪突冲锋”才是致胜法宝。别看日本兵身材矮小,但拼刺技术娴熟并且“三八大盖”刺刀和枪身修长,近身肉搏的时候,传说中的“小鼻子”根本不怵“大鼻子”。

在诺门坎冲突的早期阶段,由于苏军的机械化大部队还没有赶到,日本人用刺刀冲锋的战术很是占了几天便宜的,因为苏蒙军在拼刺方面的训练薄弱,冷不丁非常不适应日本人的打法。蒙军骑兵第6师师长沙日布就是在日军的突袭下阵亡的,摔下马来又被捅了好几刀。



但是随着朱可夫率领的第57特别军增援部队抵达,苏军在坦克、飞机和火炮几方面全部占优,密集的火力根本不给日军近身白刃战的机会,关东军高参、第六军和第23师团的将佐们一合计:若想发挥拼刺优势,就得使用“夜袭”。

1939年7月9日晚上10点,第23师团长小松原太郎集中所有火炮进行炮火准备,等到炮火延伸后,第23师团步兵、第8“国境守备队”、第7师团一个联队等部共20000名鬼子爬出战壕,闷声冲向苏军阵地。小松原的设想很直接:利用夜幕冲进苏军阵营中,再用刺刀打垮苏联人。如此的战术设计,你还说日本人不敢跟苏军拼刺刀?



可惜的是,鉴于之前日军多次小规模夜袭的教训,朱可夫早有准备,他给前线部队配发了大量的曳光弹、燃烧弹和照明弹,新调来了大功率探照灯车12辆,同时又给坦克和装甲车加装了大功率远射车灯。所以当日本人冲到阵地前沿时,突然发现好像回到了白昼,当然是人工白昼。

上万名日军步兵瞬间暴露在毫无隐蔽点的原野之上,苏军集中机枪和冲锋枪猛烈扫射,鬼子一片一片倒下。眼见偷袭不成,日本士兵索性开始了“猪突冲锋”,端着刺刀高喊万岁不顾死活的向前冲,也被称为“板载冲锋”。



如果能进入近距离的贴身肉搏,以刺刀对刺刀解决战斗,关东军的老兵们绝不会落于下风,这也是他们长期训练的结果,但问题是,苏军怎么可能给他们接近的机会?在自动火器的扫射下,日军尸横遍野,上半夜是如潮而去,下半夜是稀稀拉拉撤回来。

第三天日军动用炮兵专打探照灯车,当战场光线暗下来后再次集团冲锋,苏军不敢恋战,明智地放弃了一线阵地,因为知道拼刺刀不是强项。冲上阵地的日军还未及欢呼,劈头盖脸的炮弹就砸了下来,朱可夫储存有60万发大口径炮弹,改由炮兵发言后,日军再次抱头鼠窜。



到战役后期,苏军已经把诺门坎当成了武器试验场,所有类型的坦克全部登场,甚至包括还在完善阶段的T35重坦,这是分上下两层五个独立炮塔的怪物,拥有三门火炮和五挺机枪,许多日军在30到50米的距离上就已经被打成了筛子,根本没有拼刺刀的机会。

诺门坎战役后根据苏军统计,所有15251名伤兵中,被枪弹杀伤的占42.2%,被弹片杀伤的(包括炮弹、手雷、地雷)占48.4%,被空中攻击杀伤的有6.5%,而被刺刀捅伤的仅占0.9%。换句话说,苏军就没有留给日本人多少近身拼刺的机会,既然有绝对的火力优势,那么“能动手的尽量少吵吵”。


度度狼gg


首先要纠正问题里的一个错误,二战中日军不是不敢和苏军拼刺刀,而是很少有机会拼刺刀。

在一般人眼里,苏联人人高马大,体格魁梧,在拼刺刀时会占尽优势,然而根据实战数据统计,在1938年的张鼓峰冲突中苏军共有110人被冷兵器所伤,而日军则仅有4人受伤,双方的战损比27.5:1,反而是日军占据优势,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包括苏联在内的强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加强火力,白刃战已经退居其次。而日本一方面因为资源匮乏,还在提倡节约弹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宣扬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所以很注重白刃战的训练。日军最早引入的是法式刺枪术,后来还融入了日本传统枪术,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刺刀技术。

在抗战中,中国士兵就在白刃战里吃过很多亏,根据很多老兵回忆,日本士兵的刺刀技术非常娴熟,经常三五个士兵都没法对抗一个日本士兵,其中固然有双方营养水平不同,体力上有差距的原因,但是日军士兵日常训练里对刺刀的重视也是重要原因。

然而在面对苏军和美军时,日本士兵擅长刺刀的优势根本无从发挥,苏军注重装甲突击,而美军则强调火力压制,近距离肉搏对美军和苏军来说,都不是首选战术,在实战里,日军通常先要面对美苏似乎无穷无尽的火炮,靠近了则是冲锋枪火力的扫射,能用上刺刀的机会少之又少。

其实早在日俄战争里日军已经遇到过这个问题,在沙俄阵地的铁丝网和机关枪下,日军能使用刺刀的机会极少,只是最后的胜利掩盖了这一问题,反而士兵的狂热被认为是胜利的重要保证,强化了白刃战的意识。所以在二战里,日军不仅继续大量装备长度长、利于白刃战的三八式步枪,连轻机枪和冲锋枪也都配有刺刀,这种不合时宜的做法除了浪费资源之外自然毫无意义,大部分日军在有机会使用刺刀前已经被炮火打成了筛子,日军不是不敢拼刺刀,而是根本没机会给他拼。

装配了刺刀的九六式轻机枪

装了刺刀的百式冲锋枪

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枪身长,装上刺刀以后足有165.7厘米,是二战里最长的步枪


不沉的经远


二战时,日军的刺刀战也算是名声在外,可到了苏联那里却是成了银枪蜡烛,致使其丝毫不敢再卖弄。

苏联红军人高马大,日本人的身体太吃亏。

据战后统计,当时的苏联军人平均身高一米七一,而日本平均身高也只有一米五八,在战争末期,日军由于兵力严重不足,还放开了征兵要求,一米四五的军人也能入伍,“小日本”这一别称当之无愧。

普遍看来,日军士兵还没有自己手中的三八式步枪高,就算再怎么锻炼,拼刺也是十分吃亏的,这点属于基因缺陷,是无法弥补的。这就如同小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战斗,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而苏军身高自然不用多讲,苏联远东地区的士兵伙食还算不错,比起风餐露宿的关东军强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士兵的力量自然是日军的几倍,很轻松的就能将日本兵撞开,日本士兵从体格方面,根本没有资格与红军相对比,双方拼刺往往是红军的单方面屠杀。

苏联人不给日军拼刺刀这个机会

拼刺刀时,双方发起冲锋的距离往往在50米之内。苏联军队装备了大量自动火器,一个步兵班能获得两到三支波波沙冲锋枪,使用弹鼓供弹的波波沙火力十分持久,比起日本军队中的轻机枪也强上不少,日本士兵往往一爬出战壕,便会被苏军密集的火力所击中,自然是不可能冲到拼刺距离的。

日本士兵离开战壕便会像麦子一样,成批的被苏军收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拼刺。

日本士兵不敢再拼刺

1945年,大部分关东军精锐士兵都被调往本土执行“一亿玉碎”作战,准备在日本岛上与美军决一死战。

被补充给关东军的士兵大多没有作战经验,可能前天还在日本读高中,转天便前往东北与苏联人作战,别说指望他们与苏联人拼刺刀了,不当逃兵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如果是关东军最精锐的士兵来了,也许还有胆量与红军一教高下,但这群“新兵蛋子”只能给苏联人白白送上人头。

据相关统计显示,大部分日军士兵在还没见到苏联军人的时候,便已经被铺天盖地的炮火打到投降,根本是没有和苏军拼刺刀的可能性,更何况但当时的苏军还拥有大量坦克及装甲车,日军连近身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拼刺刀了。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日本士兵根本不敢与人高马大的苏联红军拼刺刀。就算想,苏联军队也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林供稿

春朝青牛


日军不是不敢,相反日军将拼刺刀作为打败对手的杀手锏。

只不过当陆军冲锋枪和手枪装备发展之后,肉搏战越来越难奏效罢了。

在日俄战争期间,日军的刺刀就让沙俄军队崩溃。

一个奉天战役,居然让17万日军包围了21万沙俄军队,且打死打伤7万人。

而创造这一战果的就是日军疯狂的打法,由乃木希典创立的刺刀冲锋战术。

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军更加重视拼刺,认为这是武士道的传承,这是杀手锏。

因为一旦陷入肉搏,手中的步枪几乎就是就只能用于突刺,根本就反应不及,毕竟当时的步枪还不是自动化武器。

事实上当时世界各国也还没有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大,所以在肉搏中,其实笨重的步枪不占优势。

而三八大盖加上刺刀,比一般国家的步枪要长一大截,这是日军为了拼刺刀而特意设计。可想而知日军对于突刺的重视,这也是日军迷信突刺的体现。

不过日军的万岁冲锋也受到了打击,而且这还是在太平洋战争之前,也就是在诺门坎战役中,其实就已经体现出日军战术的落伍。

但就是这样,苏军在坦克的配合之下,依旧是被日军疯狂的万岁冲锋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不过当时苏军还没有大规模装备手枪和冲锋枪。

到了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的刺刀就开始难以奏效了,不差钱的美军人人装备了手枪,这种手枪就是为了应对日军的冲锋。

在太平洋战场上,尤其是瓜岛战役中,日军罕见的主动撤退,因为日军高层认识到了美军不是其他国家的军队。

瓜岛战役中,美军特意准备好强火力,就等着日军发起进攻,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日军几乎是冲锋一次就报销一个营。

此后太平洋战场上,就出现日军疯狂构建防线的情况,日军开始渐渐放弃万岁冲锋,改为了肉弹冲锋,也就是绑着炸药同美军同归于尽。

然而这一战术也被财大气粗的美军给终结了,美军开始见到尸体先补枪,甚至是无论日军阵地还有没有人活着,都得用飞机或者舰炮轰击一遍,在进入日军阵地。

而苏军闪击关东军的时候,日军更是彻底断送了刺刀冲锋的念头,因为苏军的重火力轰击之下,甚至可以造成局部缺氧。

加上苏军步兵都是在坦克的掩护之下,而且人手一把冲锋枪,这对于还用三八大盖的日军来说,差距不是一点点,所以最后日军也不得不放弃刺刀冲锋。

不过日军虽然放弃了刺刀,但是却让士兵背起了炸药包,所以二战末期,日军一个个士兵都在“蠢蛋攻击”中,被炸的粉身碎骨。

原创不易,喜欢历史的朋友拜托关注一波再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