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宋滅亡,南宋可以守住半壁江山,而南明卻存在不了多久?

鬼馬歷史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這句話其實也指出了南明迅速滅亡的深層原因。

南明所面對的形勢比東晉、南宋都要好,首先,明朝在南京有一套現成的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但是南京在整個明朝一直是作為都城而存在的,明代實際上是“兩京制”,南京有六部尚書,所以,福王朱由崧一到南京,就有現成的機構可以立即投入運作。東晉的司馬睿、南宋的宋高宗要在渡過長江之後,重新建立行政機構。其次,在南宋之後,我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了,有所謂“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的說法。重建大明,急需賦稅和人才,南京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最後,明朝有強大的海軍,鄭芝龍父子率領的水師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但是,無論是明朝,還是南明均未能利用好水師,做到水陸配合。水師對於南明來說非常重要,水師可以封鎖長江,一旦控制了長江,清兵就無法渡江了。

(明代皇帝上朝時的情景)

南明內部,文官與文官不能配合,文臣與武將不能配合,官軍與農民軍不能配合,海軍與陸軍不能配合,藩王與藩王之間不能配合,尚未禦敵,已陷於瓦解,最深層的原因,仍然是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所以,“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第一:文官集團

有明一代,黨爭激烈,朋黨之禍源自丞相制度被廢,明代的內閣首輔無宰相之實,權力不固定,“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而且內閣的票擬,必須得到皇帝的授意,司禮監秉筆太監往往代皇帝批答,這就使得內閣之上還有宦官。

內閣首輔“其事既輕”,也使得整個文官集團沒有了一個“帶頭大哥”,互相看不起。

(萬曆皇帝畫像)

萬曆朝的黨爭,被帶到了南明,為什麼這麼說呢?明代萬曆年間與崇禎年間,年代其實相隔不遠,因為中間的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的時間都不是很長。萬曆朝發生的“國本之爭”,後續影響被帶到了南明,弘光帝是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東林黨人當年為了維護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反對朱常洵即位,與萬曆皇帝僵持了很多年,萬曆皇帝無奈,最後只好封朱常洵為福王,封地在洛陽,按照明朝的祖制,藩王受封之後必須就藩,於是,朱常洵不得不離開京城,“國本案”暫告一段落,朱常洛的皇長子地位得到了維護,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擒獲,福王朱常洵死後,其子朱由崧繼位為福王,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再加上他的三個兒子下落不明,此時,明朝皇位的繼承人,按照祖制,應當是朱常洵的長子朱由崧,可是,當年東林黨人反對過朱由崧的父親,他們十分害怕朱由崧即位以後會報復東林黨人,東林黨人天天強調要遵循《皇明祖訓》,如今卻不支持朱由崧,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福王朱由崧最終在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的擁立下即位,於是,就造成了文官與武將之間的矛盾。南明還未在江南立足,已爆發內訌。

第二:孫可望與秦王

南明的軍隊主要有江北四鎮,還有駐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後期面臨一個更加有利的形勢是,李自成與張獻忠的部下都有歸順明朝之意,但是,南明小朝廷內部,文臣與文臣之間、武將與武將之間尚且不能聯合,怎麼能夠招撫李自成與張獻忠的部下呢?南明的皇帝與官員反而看不起農民軍,將農民軍看作是“賊”。實際上,明朝後期,農民軍的戰鬥力已經超過官軍了。

永曆小朝廷自身已風雨飄搖,但對於封孫可望為秦王一事,猶豫不決,致使孫可望非常失望,孫可望被逼走之後,投降了清朝,清朝立刻封其為義王,孫可望到了清朝,獻上了南明在雲貴地區的防禦圖,致使南明的虛實盡被清廷所知,清軍進入雲南和貴州,可以說是勢如破竹。

第三:海軍

明朝的海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鄭成功父子率領的水師實際上是明朝和南明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崇禎皇帝在位之時,並未能夠有效利用水師,做到水陸配合。到了南明,更沒有想到要利用水師。對於南明來說,水師非常的重要,江南的地理環境,本身就利於水戰,有鄱陽湖、洞庭湖和長江。利用江南地區的有利地形,充分發揮水師的作用,就可以構建一套防禦體系,水師一旦封鎖了長江、洞庭湖和鄱陽湖,清兵就很難渡江了,南宋之所以能夠抵禦元朝騎兵很多年,就是充分發揮了水師的作用。

鄭芝龍雖然有私心,以擁立唐王之名,爭權奪利,但是,鄭成功是一心想要北伐的,然而,鄭成功的水師依然沒有與李定國的陸軍做到很好的配合。

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國與鄭成功本欲會師廣東,直抵長江,如果明軍得以會師,那麼,南明後期最重要的兩支武裝力量就能夠得到重整,復興大明,指日可待,可是,鄭成功並未按照約定會師,使得李定國大失所望。

南明文官集團內部爆發內訌,文臣與文臣不能合作,陸軍與水師不能合作,藩王與藩王之間為爭正統而互相攻訐,究其原因,就是:“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明代科舉考試的殿試)

清朝同樣沒有宰相,那為什麼清朝能夠打敗明朝呢?雖然說清承明制,但是,清朝並沒有完全複製明朝的制度,清朝沒有司禮監秉筆太監,清朝皇帝親自批答奏章,相當於皇帝擔任了宰相之職,順治年幼即位,但是有攝政王多爾袞,康熙年幼即位,有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攝政王與輔政大臣不是來自文官集團,攝政王是宗室,輔政大臣是勳貴集團。到了晚清時期,李鴻章雖然也是來自於文官集團,但是,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此時進入中樞權力機構的大員,基本上都已經掌握實權了,李鴻章甚至掌握了部分兵權。清初鑑於明亡的教訓,對明朝的制度還是有所改進的。


騰飛說史


海天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一、宋朝總體來說對文人知識分子非常好,所以口碑就好。老百姓就認其正統性。大批北方軍民逃到南宋。南方勢力增長。

二、南宋和金之間,存在著傀儡政權偽楚和偽齊。還有西夏、遼天祚帝等勢力。還有西遼的耶律大石當時也在可敦城逗留一段時間。對金的牽制作用很大。使得南宋君臣有足夠的時間整合內部關係和勢力。

三、金本身的勢力並不十分強大,再吃掉遼帝國後,消化就要很長時間,屬於蛇吃大象,天滅遼國。女真人非常少,撒在遼闊的土地上就沒法統治,所以才有了兩個傀儡政權的過度。<strong>

四、等金國消化了遼國、吞併了北宋土地上的傀儡政權、壓服了西夏、趕跑了耶律大石、抓住了天祚帝。這個時候的女真已經被新世界的榮華富貴浸軟了骨頭。再者不適應南方的水戰。你讓一群富豪再去拼命是不現實的。這使得金的戰鬥力迅速向南宋靠攏。互相吃不掉對方。正如當初的遼和北宋。

五、趙構一人跑到南方,正統唯一,也使得內部同意不消耗。<strong>

六、長江防線穩固完整。<strong>

而反觀南明的局勢

一、天子和太子被滅,南方各個藩王都有稱帝的想法。各方勢力沒辦法統一起來。

二、漢奸太多,很多都是前名官軍和農民起義部隊,民心不在明朝。

三、長期的天災人禍,戰亂和天災使得百姓生活困苦,對明朝廷失望。

四、滿蒙聯合、朝鮮從屬,使得滿清力量空前強大。整個北方、西方、西北方都是滿清的勢力。<strong>

五、滿清能征慣戰。武器先進,又有漢奸熟悉南明,並且瓦解南明抵抗。

六、南明朝廷的政策不對。南明居然協同滿清一起絞殺農民軍使得中間緩衝區消失。直接面對強大的滿清軍隊。

七、天險失卻,左良玉兒子率部隊投降,使得長江中上游的天險失去,江南防線不在。<strong>

這裡只是簡要的說明一點情況,實際論述起來就要複雜多了。

總結:南明滅亡,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佔。面對的是比以往更強大的對手,自己還在內部爭鬥不休,不作不死,可悲可嘆,以史為鑑。

如果大家覺得還有可取之處,請點擊紅字“關注”,謝謝!


海天玄宇


北宋被滅後,南宋又延續了100多年,才為蒙元所滅,而南明不到二十年就被滅亡了這是為什麼呢?

其一,南宋相對南明,朝廷內部更加和諧

南宋面對金國的侵擾,內部主要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雖然兩派時有爭端,但相對於南明來說要好太多。崇禎皇帝死後,並沒有指定具體的接班人,南明政權的皇帝都是由大臣們擁立的,為了獲得擁立之功,難免會出現同時擁立多個統治者的局面,例如魯王政權就曾和隆武政權爭正統地位而鬧得不可開交,而南宋因為有合法的繼承人,因為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更甚者南明內部為爭權奪利還出現過火拼,左良玉和史可法當年就為了爭奪權力而火拼過,可見南明內部太不和諧了,攘外必先安內,自己窩裡鬥,怎麼能抵擋的了外部的虎狼之師呢。

其二,明朝已盡失人心

明朝還有一個滅亡的原因便是民心已失,其內部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南明和南宋相比投降的人要多得多,這還不是因為大明已不得人心。

其三,金國滅亡南宋的慾望並沒有滿清滅亡南明的強烈

金國和滿清雖同屬女真族,但金國的野心遠沒有滿清的大,金國很多時候攻打南宋只是為了獲得一些好處,例如銀子啊、絲綢啊、糧食啊等等,並沒有真心想滅宋,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次的和議。而滿清就不同,一心想要一統天下。因而南明如果沒有實力與滿清抗衡,遲早有一天都會被滿清所滅。

綜上所述,南明失了天時、地利,也失了人和,因而註定只能做個短命的王朝。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我是混沌聊史,歡迎【關注】

混沌聊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關於南宋和南明的問題,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做過多次分析:

雖然兩個政權都帶有“南”字,都是南下建國,但是二者的本質卻大相徑庭。

這就好像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比較一樣,雖然都帶有“印度”二字,但是他們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那麼南宋和南明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為何南宋就可以守住半壁江山,而南明卻辦不到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時代背景不同

南宋和南明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距離本朝建立的時間相差甚遠。

1127年,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南宋時,距離宋朝開國時間僅有167年。

而1644年崇禎自縊後,在南方建立的各政權距離明朝建立已經過去了276年。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多次分析,我國封建王朝的上限是300年。這是由土地兼併速度、氣候變化週期以及統治階級的腐化程度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所以等到南明建立時,事實上明朝已經大限將至,各項指標都已經接近或者已經崩潰,在積重難返的情況下,改朝換代是最佳選擇。

但是南宋面臨的情況就不一樣。首先在北宋滅亡時,宋朝的各項社會制度還沒有走到難以維持的地步,北宋的滅亡更多的是因為國防的疏忽,統治階層的作死,才導致外族滅國。

所以從政權的本質上來講,南宋比南明更有活力,也更有生命力。因為南宋還沒有到達積重難返,民怨沸騰的地步,因此在南方建國的南宋政權能夠得到天下漢人的支持,因此也就具備了延續下去的群眾基礎。

2、政權組成不同

南宋和南明的另外一個明顯不同就是:南宋是一個政權,而南明是很多個政權。

“靖康之變”發生後,宋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正好不在汴京,因此躲過一劫。因為是宋徽宗的後代,在宋徽宗等一干皇族被擄到金國後,康王趙構順理成章成為眾望所歸的新皇帝。

而在宋金和議之前,天下局勢未定,中原地區的漢人多數是心向南宋的。這使得南宋能夠在南方迅速立足,並組織力量,抵抗金國的入侵。

但是南明的情況就完全不同。首先是1644年崇禎在煤山自縊,崇禎的皇子也不知所蹤,這直接導致明朝皇室血脈的斷絕。

所以南明政權是在明朝群龍無首的情況下,由原來明朝的幾個藩王陸續建立的政權。

因為這幾個王爺和崇禎的皇室沒有直接的關係,因此他們的號召力相比於南宋而言就差出很多。

最要命的是因為沒有崇禎的皇室血脈的協調,這幾個政權基本上是各自為政。而且為了爭奪所謂的明朝正統,他們之間還相互傾軋。這種無休止的內訌,直接給了清朝等外來勢力各個擊破的機會。

所以南宋能夠延續100多年時間,而南明只能匆匆而逝。

3、外部環境不同

南宋和南明面對的都是東北方向席捲而來的少數民族,但二者面臨的外部環境卻截然不同。

簡單說來,南宋時期金國的西北方向,有蒙古和西夏的有力牽制。而南明時期,清朝則完全沒有這樣的顧慮。

1125年金國滅遼,1127年金國滅北宋,因為發展得太快,金國無法迅速安定後方,所以他的南下具有了更多軍事冒險的性質。

在金國南下消滅南宋的過程中,還要抽出兵力對付西夏的威脅,以及消滅遼國的殘餘勢力,所以金國對南宋的戰事始終難以傾盡全力。

相比之下,後金於1635年就已經征服了漠南蒙古,將勢力延伸到今天的整個內蒙古地區。雖然清朝沒有徵服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但是此時的漠北和漠西蒙古都向清朝進行了“九白之貢”的臣服,這意味著清朝在南下的過程中,在側翼不會受到任何威脅。

另外在清朝南下中原的過程中,大量的明朝將領選擇投降清朝,成為清朝的馬前卒,例如洪承疇,吳三桂等。正是這些漢奸走狗的拼死效勞,才讓清朝迅速的消滅了南明各政權,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跟。

而金國是沒有這樣待遇的,所以它的南下很困難,即使扶持了傀儡張邦昌,也不能為自己所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細細寫起來,可以寫一本書都不止。因為長度所限,就不能說這麼多了,筆者就根據顧誠老先生《南明史》裡提出來的觀點,試著總結一二。

一是經濟基礎方面的原因。南宋與金朝的南北分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相安無事很長時間,其經濟基礎來自於北方的財賦尤其是糧食能夠自行供給,整個封建經濟能夠實現有效的內部循環。而南方在宋代由於尚未完全開發,生產力水平依然比較低下,越過南嶺以後依然處於蠻荒的狀態——北方不需要依靠南方的生產與生活資料,南方對北方甚至還造成了負擔,這是南宋與金朝得以對立的根本原因;而元代、明代以來,南方經濟逐漸發達並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已經逐漸轉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遍佈浙江、福建的海外貿易集散地甚至已經初步形成,北方極度依賴南方的財賦與漕運糧食供給,否則就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清王朝必須佔據江南地區,否則捉襟見肘的財政不足以支撐它在中原建元立國。

二是政治帝制方面的原因。南宋儘管也是在靖康之變後倉皇南渡併成立的小朝廷,但是康王趙構畢竟是宋徽宗的親生第九子,擁有無可置疑的合法性,輔政的主要高級官僚大致也能夠同仇敵愾、齊心對敵,更是湧現出李綱領銜的“中興四臣”與岳飛領銜的“中興四將”這樣不世出的英雄人物,在江南很快形成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治核心;反觀南明,從建元之初就陷入了“立親”、“立賢”之爭,圍繞著儲君問題,東林黨與所謂的“閹逆”又內部纏鬥不休,南明政治從一開始就是左右搖擺、混亂不堪的。甚至在清軍向杭州挺進的時刻,南明內部還在為擁立魯王朱以海還是唐王朱聿鍵而爭鬥不止。政治上的內耗使得南明的力量被迅速消耗。

三是軍事方面的原因。由於政治上的穩定與一致性,宋朝在南渡之後很快站穩了腳跟,並迅速依託長江天險形成河防體系。面對金軍主力的重裝衝擊騎兵,南宋的重型步兵與城防體系發揮了很好的戰術作用,有效阻滯了金軍的攻擊浪頭,迫使金軍與南宋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反觀南明,手下只有戰鬥力較弱、面對農民軍都屢戰屢敗、只懂得侵掠百姓、不服南明政府統制的江北四鎮與湖北左良玉部,在面對重騎兵與重步兵結合、擁有野戰炮兵的合理戰術體系的清軍面前不是一觸即潰就是叛變投敵。幾個因素綜合起來,南明為什麼不能像南宋一樣守住江南就很顯而易見了。


軍武次位面


題主也說了,南宋是守住了半壁江山,最起碼還有長江天險可以守。

蒙古族畢竟是草原上的馬上民族,對於水戰不是很擅長,所以一直打不過長江。

至於南明就太慘了。主力部隊盡失,只剩下幾個明朝遺老,苟延殘喘。

宋朝經歷了靖康之恥,兩個皇帝被擄走,可以說全國上下,都是團結一心,抵抗侵略的。

至於明朝,甚至連南明皇帝都不是正統的,明朝的皇帝也就是崇禎都上吊自殺啦,怎麼讓民眾反抗。

南宋的時候還出現了很多的民族英雄,抗金將領,蒙古的大汗都喪身在中國的釣魚城之下,純屬是機緣巧合。但是也因為蒙古大汗的去世,造成了蒙古內亂,給了南宋以喘息之機。漸漸組織起了有效的抵抗。

至於明朝則是出了幾個大漢奸,清朝的三藩之亂就是明朝的以吳三桂為首的三個大漢奸造成的。

說宋朝時出現的幾個造反派,像宋江都被招安了,用來抵抗方臘的起義軍,是以梁山好漢的性子,出現在抗擊少數民族的戰場上,也不足為奇。

至於明朝有才能的都被逼著造反,最後生生地被李自成將明朝給滅亡了,讓清朝撿了一個大便宜。甚至就是明朝的軍隊都被逼著造反,這樣的國家還想保留半壁江山,難啦!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金滅遼、北宋線路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國發動“靖康之變”,攻破北宋都城並俘虜徽欽二帝及趙宋宗室、百官三千餘人北上,北宋滅亡。隨後,康王趙構稱帝,建立了史稱南宋的中興政權,守住半壁江山長達153年。

公元1644年的中國形勢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大明都城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隨後,明朝宗室在南方先後建立多個政權,除了疆域狹小之外,國祚總共加起來也不過四十年。那麼南明相比於南宋,都有哪些缺陷?為何沒能守住半壁江山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兩朝政治合法性不同

<strong>

宋高宗趙構

王夫之曾經總結中國政權更迭的幾種形式:“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其中禪讓制是最受古代帝王喜歡的,暴力革命成功的政權也不在少數,而南宋和南明都是典型的繼承式。但是這兩個政權之間有明顯的不同——康王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子,與北宋政權有親密的血緣關係,但南明四帝一監國中,與明朝皇帝血緣關係最近的就是弘光帝——他是明神宗的孫子,雖然也是明朝宗室,但說起來並不夠硬氣。

第二、金與清的漢化程度不同

<strong>

雍正、乾隆都喜歡穿漢服

北宋滅亡之後,金國雖然獲取了中原故地,但是他們並沒有統治漢人的經驗與耐心,最終在中原起義軍的反抗下不得不一路北遁,扶植了張邦昌、劉豫等傀儡政權來管理中原地區。在政治上,他們也採取高壓政策,長期無法得到北方漢人的支持。明朝雖然亡於農民起義軍之手,但是最終接手明朝疆域的卻是滿清。與金國女真人相比,滿清已經接受了深度的漢化,他們吸取了初期統治不穩定的教訓,採取懷柔政策,很快就籠絡了明朝遺民之心。<strong>

第三、領導班子差得遠

<strong>

南宋“中興四將”

雖然很多人認為宋高宗趙構是千年難遇的昏君,但即便他真的是昏君,畢竟南宋只有一個趙構啊,隨後還出現了宋孝宗等明君。但南明就不一樣了——四帝一監國幾乎人人都是“趙構”,弘光帝、隆武帝等等都沒有維持偏安一隅的能力。在文臣武將中,南宋有李綱等四大名臣,岳飛等中興四將,但南明只有一個左良玉能拿得出手,卻飛揚跋扈不聽指揮。<strong>

南宋與金對峙

另外,北宋雖然亡國,但南方大部分地區並沒有經歷戰火,而且攻下汴京之後,金國基本上沒有繼續大規模南下,再加上宋朝經濟高度發達,所以趙構起兵之時,軍費上總體還有保證。而南明接手的則是一個爛攤子,並且一路被追打,最終難免再度亡國。


國史通論


北宋消亡,二代君王,朝廷重臣被金人一鍋端。關押在北方五國城,這是歷史上漢人的一大恥辱。

。北宋徽宗(趙結),是一代逍遙皇帝,根本沒有一國君王的為國操勞的事業性,任其一邦奸黨胡弄,當了幾年皇帝闖青樓玩夠,覺得當皇帝也比較操勞煩心,每天卯時要起床早朝,雷打不動,皇帝當得厭了,乾脆讓給了兒子當,這時朝廷已經內憂外患。可是執政能力,兒子慶宗(趙桓),還不如老子,一代不如一代,所以被金人攻破京城一鍋端。

。在此過程中,被押人犯中亦是徽宗的兒子(第九子)趙構,被其逃脫,一路南逃至黃河,不得南下,見有河神廟,進廟竭息,見山門外有匹白馬長嘯,趙構見之,而騎之,白騎駝他過河,到得黃河南岸,想馳之快之,猛加一鞭,鞏然白馬癱了,只乘一堆泥。這是歷史上有名的神話:‘’泥馬駝康王‘’。然而另找坐騎一路向南已碰到自已的兵馬進駐臨安,發敦文召告天下,聚集逃散舊臣和部隊將領,建都臨安,歷史上稱南宋,趙構稱帝,帝號髙寄。

。那麼徽慶亡國被浮,高宗倒能在住腳跟,當時南宋還有大將宗澤,韓世宗,張俊等將領,後來湯陰縣以岳飛為首的一邦年輕將領,包括:湯壞,張憲,王貴,牛皋,張保,王橫。都投奔了宗澤部下。開始就有宗澤,韓世忠,張俊等保護長江以南和臨安領地。

。言歸正題:南宋小朝廷如何立足,後來宗澤年髙病故,岳飛繼承了他的部隊,岳飛一心收復失地,直搗王龍,接二帝還潮。當時出現了二派。以岳飛為首主戰派,以趙構,秦檜為首的主和派。趙構秦檜為了紹興議和,殺害了岳飛。宋金在紹興談判,主題:是宋殺岳飛,金放太后,其次條件,宋賠款割地,以長江為界分治,終算二國罷戰。如此讓南宋延遲好長時間統治,髙宗同徽宗一樣,皇帝當厭了,把帝位讓給養子趙耷,帝號稱考宗。

1127年高宗稱帝一一1163年考宗接位,後來傳給,光宗(趙淳),寧宗(趙擴),理宗(趙旳),度宗(趙基),端宗(趙顯),末代趙咼1243年南宋徹底滅亡。

。南宋晚年為啥拖了那麼長,主要是遼國興起同金人在爭鬥,金人無假顧及南宋,遼國先滅金,然後南下滅南宋。才建立元朝。


老龔166916589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夜子時。皇帝攜太監王承恩一道來到了煤山,掛在一棵歪脖子樹上,吊死了。從法統上講,大明朝亡了;而事實上,在風雨飄搖中,又苟延殘喘地俟延了二十多年呢。

據說,李淳風和袁天罡編的《推背圖》上就有這樣一則畫軸:在一個大馬鬣上,冒出三五道火光。人們甚是稱奇,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直到北京陷落,馬士英在南京立“弘光”皇帝,才有桐鄉進士沈包菴站出來說,馬士英立弘光不正應了那則畫卷麼。雖然是些宿命論的調調,講什麼“天命所歸”,倘若細細思量一番,似乎又頗有些“民意”呢。

於是,就有人要講:既有了“民意”,大明朝應該還有翻盤,或者劃江而治的機會吧。一時間竟爭論得熱鬧非常。持有“歷史不能假設”這一論調的網友們自然是沒有錯的。可在感情上來講,我們還是不太意願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更或許,我們也終究需要這樣一個機會,似乎又可藉此一窺歷史發展、王朝興衰的箇中道理。既如此,假設一次又有何妨呢?

黨爭還在繼續,甚至愈演愈烈

南都議立那會兒,兵部尚書史可法以為:太子永王、定王陷於賊中;瑞王、桂王、惠王,居地頗遠;福王雖也是神宗之孫,但又有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等“七不可”;唯潞王常汾最賢,可立為君。與議的朝堂之上,又有兵部侍郎呂大器、武德道、雷演祚等人,爭論不休、久議不定。此時袁大鋮久住南都,手中掌握了一些王爺的線索,便聯絡誠意伯劉孔昭、鳳陽總督馬士英,稱誰搶先擁立,誰就佔了主動權。於是,馬士英派手下楊文驄手持空頭箋趕往淮上,先到者、填上名字便是“真命天子”了。如此情形不得不讓人去想,這哪裡是在“迎立”皇帝,分明是大明朝“黨爭”的延續呀。

以至於福王登基以後,馬士英又將信上加蓋了鳳督印,握在手中,不時就要拿出來敲打敲打史可法。直到將其擠出了朝堂。到維揚督師去了。

此時的地方上,也早就亂成了一鍋粥。為了排擠史可法,在地方上設置的四個藩鎮(靖南侯黃德功,興平伯高傑,東平伯劉澤清,廣昌伯劉良佐),也壓根不把弘光皇帝放在眼裡,各自擁兵自重,像極了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的亂狀。早在南明初立那的時候,黃德功就與高傑為了爭奪地盤大打過一場,還是史可法百方調解,方才各自安兵。

弘光皇帝——荒淫無道到了極點

上文說到了馬文驄到淮上迎立新皇帝,剛到淮上,便在一艘破船裡,“撿到”了位自稱福王的落魄王子。於是自掏腰包,買酒買肉;餵飽喝足之後,不由分說帶著趕回了儀真。史可法這邊集議未定,外頭已經傳來了“迎駕”的旨意。

崇禎十七年夏五月,庚寅,福王於南京“監國”;壬寅,福王即皇帝位;並以明年為弘光元年。進兵部尚書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加鳳陽總督馬士英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改戶部尚書高鴻圖為禮部入閣辦事。如此,南明算是立國了。

然而,弘光皇帝沒有將主要精力用到平衡群臣,權歸人主,積極設防,平亂安民上去。反而揣著僥倖存過的心思,一味忙於三件“大事”,即酗酒,嫖妓,翻舊案諡故臣;政事一律委託給了馬士英。

馬士英卻壓根沒想過什麼復國大義,只想著為自己爭權奪利。前文提過他利用四鎮,排擠史可法和左良玉,一時間大權在握,其後果卻是極為兇險的。如此以來,大明所剩寥寥的軍隊再次被拆散,面對吳三桂和滿清的侵襲,再也無法組織起一個統一的聯合陣線了。以至於,弘光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清兵破楊州,史可法死難,競沒有一兵一卒相救。

當時廷臣姚思孝,喬可聘痛哭著在弘光面前,要求江上兵不可撤,弘光皇帝只是不語,馬士英大聲呵斥說,都是你們這些人,講那些迂闊的話,雙方爭吵“累累數百言,”弘光帝突然大聲喊道,“大婚要緊”。於是乎退朝了。

弘光元年五月十一日,清兵打到龍潭。弘光皇帝趁夜出逃,直奔太平府。不承想,劉孔昭閉門不納。隨後只能低著腦瓜子孤自在江邊上轉悠,思來想去,又來投奔黃德功。這時候的黃德功,正忙著與左良玉搶地盤,聞說皇上駕到,倒也是麻溜地跑來接駕。隨後哭著跟弘光說,陛下死守京城,我等還有所指望,你聽信奸人,棄京師,反而跑到了這裡來,只怕是你自己誤了自已,可不能說臣等誤了陛下啊。兩日後,清軍包圍坂子磯,黃得功自刎身死,順便又把弘光皇帝挾特回了南京。

弘光帝坐著沒有緯縵的小轎入城,頭上蓋著一塊素帕,身著蘭布袍,以油箑掩面,兩個妃子騎著驢跟在後面。路邊的百姓爭相吐著口水,更有不解恨的,用磚瓦往他身上投。在清豫王面前,俯首帖耳,汗流浹背,大氣都不敢出。當豫王離開後,他的舊臣偷偷跑去看時,這廝競與二妃嬉笑自若。只是沒忘,不時要問一句,“馬士英這個奸臣跑哪兒去了。”

結語

其實,錢君一向以為,歷史發展的方向絕非哪一個人能夠左右的。如果有,那便是人民。真正推動歷史發展的,是那些我們的歷史書裡從來都不屑去記錄名字的那些人。比如那些發明了各種生產工具,發明了三合土建起房子、宮殿,那些……,等等的匠人。

可這套理論放到這兒是不靈了。怕是弘光皇帝的荒淫無道,已然超脫了任何自然規律。其實自他立為皇帝那一會,南明的滅亡就已經是早晚的事兒了。


錢君史話


北宋滅亡,南宋守住半壁江山,明朝滅亡,南明卻被消滅,所處的大環境不同而已。

南宋

南宋存在了152年,南宋這個王朝,除了軍事不行外,經濟、文學、科技和貿易都是封建王朝的一個高峰。去所處的大環境是蒙古興趣、金國、西夏、吐蕃和大理等多個國家並立。處於多國並立的混戰時期,蒙古擴張在擴張過程中,消滅這些國家需要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這為南宋能存在152年提供了外部條件。

南明

在中國的官方正史中,南明是不被承認的,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就已經滅亡。清朝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不像南宋那樣處於多國並存且不斷混戰中,可以集中注意力對付南明而沒有後顧之憂,到了1883年康熙收復臺灣,徹底消滅南明的存在。

下圖 鄭經

這就是為什麼南宋存在一百多年,而南明很快被消滅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