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如郑和、郑成功)?

静静de看着你装B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为了拉拢大臣,除了赏赐礼物、联姻等方式外,还有一种重要途径,那就是赐姓。能得此殊荣的大臣,也委实不多。如唐朝开国名将徐世勣,投靠唐朝后,唐高祖李渊为了拉拢他,就赐他“李”姓。从此徐世勣就改名为李世勣,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又改名为“李勣”。但是明朝皇帝的赐姓很多人就看不懂了,为何皇帝明明姓朱,赐的姓却是“郑”呢?比如郑和、郑成功等人。其实这里面有个很大的误会,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咱们先来说一下郑和被赐姓的经过。郑和原本姓马,是回族人,在明平云南之战中被明军所掳。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从云南班师回朝,郑和作为俘虏也被带了回去。后来郑和入宫服刑,别人称他为“三宝太监”,因此他之前的名字为马三宝。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蓝玉奉旨调镇北平府,马三宝也奉旨随行,并进入北平燕王府服役。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初期,实力并不是很强,建文帝派来的大将李景隆都打到了北京城下。但因为北京城久攻不下,所以李景隆就退守郑村坝。在这个时候,朱棣从宁王那搬救兵回来,在外围摆开阵势与李景隆对战。因为马三宝曾在南京宫中服役,对李景隆有所了解,所以便给朱棣献了个诱敌深入之计。在这场战争中,朱棣的燕军大败李景隆的南军,斩首敌人两万余,缴获战马两万匹。

郑村坝之战的获胜,是朱棣起兵以来取得的第一场大的胜利,对朱棣意义非凡。为了表彰马三宝,朱棣便想到了赐姓的方式。但因为郑和是太监,朱棣无法将国姓“朱”赐给他,所以便将他们共同战斗过的地方,郑村坝的村姓“郑”赐给马三宝,以此来纪念他的功绩。后来郑和几次下西洋,被世人所熟知,而他原本的名字却几乎没人知道了。

而郑成功被赐姓为“郑”,则完全是个误会了。郑成功本来就姓郑,他的父亲是明末海盗首领郑芝龙,后被明政府招降,母亲是日本平户藩女子田川氏。他自幼出生在日本,在6岁之前一直与母亲住在日本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被明朝授官,郑成功才被接回泉州读书。当然,郑成功小时候也不叫这个名,他当时叫郑福松,字明俨。

崇祯十七年,郑成功被父亲送往南京国子监深造,郑芝龙还为他请了名儒钱谦益授课。钱谦益在开始教郑成功时,第一课就是给他改名。当时钱谦益为郑成功取名为“森”,寓深沉整肃,丛众茂盛之意,还给他取了个表字“大木”。李自成入京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亡,明朝遗臣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次年改元“弘光”。但弘光政权因为派系林立,群臣间勾心斗角,所以仅仅存在8个月便灭亡了。

弘光政权灭亡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又在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并于1645年7月改元“隆武”,即隆武政权。隆武帝极其依赖郑芝龙的势力,所以郑芝龙便趁势把自己儿子郑森推荐给他。隆武帝看郑森一表人才,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华,遗憾地说:“可惜我没有女儿能嫁给你,但你一定要忠于我家,不要忘了!”

为了表示对郑森的宠爱,隆武帝便赐他国姓“朱”,并给他改名为“成功”,从此郑森就更名为“朱成功”。这也是民间称他为“国姓爷”的来源。那为何后来人们都叫他“郑成功”,而非“朱成功”呢?主要是满清政府刻意为之。满清在入主中原后,引起汉人的普遍不满,很多人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而郑成功便是带领大家反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后来清朝虽平定台湾,降服了郑家势力,但“朱成功”一直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大家也在等待着复明的那一天。为了将这一苗头掐灭,清朝统治者从各方面入手,其中一项措施便是给朱成功改回本来姓氏,所以朱成功又变成了郑成功。因此郑成功真的被明朝皇帝赐过国姓“朱”,而郑则是他本来的姓氏,并非赐姓。


Boss爆史


解密:三宝太监从小就被阉G做了太监,为什么最后被赐性郑而不是赐姓朱,老龙不得不讲出一个残忍的原因!

解密:在朱棣清君侧的造F活动中非常勇猛立了不小的功劳的马三保被朱棣赐姓郑,朱元璋收了二十来个义子都随了自己姓朱?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答密:为什么赐姓郑而不姓朱?


1:朱元璋虽然让自己二十个义子都姓朱,可是后来还是让他们改回了本姓,第一朱元璋赐姓朱是在自己打天下的时候,朱棣赐姓是在自己做皇帝后,朱是国姓不得轻易赐于臣子,而且朱元璋后来又让义子们改回了本姓,说明赐姓朱一般没有天大的功劳不能得到此殊荣,而这个时候的三宝太监还没有这么大的功劳!


2:而且有一个非常残忍的原因老龙不得不说,那就是三宝太监毕竟是太监,皇帝和太监一个姓是不可能得,皇D赐国X有一层含义就是你从此和我是一个家族的,我待你如父如兄,而且在那个社会这是不可能得,让皇帝怎么可能和太监一个姓,如果赐姓朱那不是说朱家有个人是太监,朱棣是一个太监的父兄,当然这不是不可能,说到底还是皇帝没有觉得三宝太监有这个影响力!


殊荣:大明朝的皇D喜欢赐姓这是在历史上都有名的,明末朱芝龙就被唐王赐姓朱(那是因为此时明朝已经被灭,朱芝龙建立南明,而唐王必须要拉拢的人),明朝的赐姓是非常多的,可是被大家熟知的又有几个,郑和因为这个特殊的赐姓反而被后世熟知,所谓世事难料啊。



最后介绍一个三宝太监的背景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了不起的男人。


1背景:朱郑和一生的转折点就是的被朱棣赐姓三宝太监,他本名叫马三保,小时候家庭困难被父亲送入宫中阉割之后做了太监又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宫中伺候,朱棣归封地他也跟着去了,后来朱棣决定清君侧,他又跟随他四处征战,在“靖难之役”三宝太监虽是个太监打起战来非常勇猛,朱棣入主京都后,封赏群臣。

由于当年三宝太监在郑村坝战斗中的表现突出,就想要好好奖励一下这个从小就跟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小太监,于是他学起了自己老爸亲笔题写了一个的“郑”字赐给三宝太监为姓,同时封三宝太监为内官监太监,这可把郑和(和字为名是三宝太监自己选的)高兴坏了,要知道皇帝亲自赐姓是作为臣子的莫大荣誉。于是他死忠于朱棣,甚至为了报答朱棣七次冒险远洋海外!





思考:一个人取得多大的成功和他跟着什么人有关,三宝太监一个太监都能名垂青史!

2家族延续:郑和有后人吗?他由于是太监是没有自己直系亲属的,不过他过继了哥哥马文铭的大儿子马恩来到自己膝下,经过繁衍发展为郑氏家族。




赠语: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该付出努力去改变生活,君不见三宝太监都名垂青史也是一个小人物在比诸君更艰难的条件下的逆袭!


老龙史社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郑成功的“郑”姓,并不是大明皇帝所赐的姓,而是他自己本来的姓氏。

郑成功,原名郑福松,后来读书时老师给他改名郑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趁机在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并改年号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芝龙将儿子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成功的才华,不由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译一下就是可惜我现在没有女儿许配给你,但你当忠于我们朱家,不要忘记啊!



在古代,皇帝将自己女儿许配给某个人做妻子,相当于是给他的最高荣誉,但当时隆武帝膝下并没有女儿,所以为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国姓“朱”赐给郑成功,并将他的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为朱成功,当时将士和百姓则尊称他为国姓爷。

只不过,当时大明风雨飘摇,国难未除,郑成功怕有负皇恩,就只保留“成功”这个名字,并没有公开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复大明江山时,再公开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改姓朱的机会。

后来,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台湾公开自称国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郑经,而非朱经,这也就等同于他放弃了“朱”姓。也正因为此,在后来的史书和各类文献上,都是以郑成功这个名字来记述他的生平事迹,而不是朱成功。



至于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养子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而在明军平定云南后,郑和作为俘虏中的一员,被明军带回南京。随后按照惯例,他被施以宫刑后进宫当差,后因聪明机智被燕王朱棣看上,并收留在身边。

其后,靖难之役爆发,郑和跟随朱棣一同南下作战,当时郑和虽然是太监,但作战特别英勇,尤其是在郑村坝一战立下头功。对于朱棣来说,郑和在郑村坝的这一战,不仅解除了建文帝军队对北平的包围,消还灭了建文帝军队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军队转守为攻,为夺取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也正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后,就决定赐郑和一个国姓作为奖赏。但问题是,郑和是个太监,从皇室的尊严和礼法上来说,朱棣自然无法将“朱”姓赐给他,因为把国姓赐给一个太监,会有损皇家颜面,不要说在朝廷上通不过,就是皇室成员内部也不会同意。

在这种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是考虑到郑和当年是在郑村坝立下的赫赫战功,所以就以此作为纪念,赐姓他“郑”;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给他取名“郑和”。由此,马三保正式更名为郑和。


我是赵帅锅


皇帝姓朱,国姓当然就是朱姓了。郑和原名是马三宝,后来明成祖朱棣赐“郑”姓,这并非赐国姓。而郑成功原名叫郑森,南明隆武皇帝赐他“朱”姓,也就是国姓,并为其改名叫成功。

第一,赐姓乃是彰显皇恩浩荡

赐就是恩赐,皇帝赐姓,就是彰显皇恩浩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多次赐姓给一些亲信,比如名将沐英,朱元璋最早赐其国姓,称为“朱英”,后来又赐“沐”姓,意为永沐皇恩。朱元璋收入不少义子,都赐“朱”姓,但是后来都取消了。毕竟朱氏是皇家,要是赐那么多国姓,难保不会出乱子。

因此,明成祖朱棣给马三宝赐姓时,也没有赐“朱”姓,而是赐“郑”姓。为什么赐“郑”姓呢?据说是因为马三宝在郑村坝之战中表现英勇,遂以“郑”为姓,后来便以郑和之名闻名天下。

第二,郑成功赐国姓始末

郑成功一生有很多称谓,他使用过许多名字,小时候在日本叫“福松”,回国后改名为“郑森”,在南京求学时,老师钱谦益给他起名“大木”。可是最广为人知的名字还是“郑成功”,这是南明隆武皇帝为他起的名字,同时还把皇室的“朱”姓赐给他,故而他又以“国姓爷”这个称呼闻名天下。

隆武皇帝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所立。郑成功第一次晋见隆武帝,隆武帝问道:“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郑成功回答说:“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这个回答让隆武帝十分感动,于是抚郑成功之背道:“只恨朕没有女儿可许配给卿家,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于是皇帝赐他“朱”姓,并改名为“成功”,郑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第三,有没有“朱成功”的称呼呢?

按理说,隆武皇帝赐国姓外,应该称为“朱成功”,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这样的叫法呢?现在大家说到郑成功都晓得,你要说朱成功,恐怕所有人都没听过。

其实,朱成功这个叫法是存在的。大家看下面一张图,这是郑成功发行的漳州军饷铜币,币面花押是由“朱成功”三个字组成的。在郑成功死后,1700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诏书,里面有这么一句:“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这里康熙用的就是“朱成功”的叫法。

不过,在绝大多数史料里,很少有“朱成功”的称呼,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四,明代赐国姓,仅赐给个人,后代是不能继承这个国姓的

明代皇帝的赐国姓,基本上都只是恩及个人,属于一个荣誉,是不能传给后代的。

比如说,郑成功是可以称为“朱成功”,但他的儿子郑经,就不能称为“朱经”。“朱”是国姓,只赐给郑成功一人,不及子孙的。因此,赐国姓并不是真的把皇家姓氏赐给你这个家族,受赐人死后,国姓就不能再用了。因此,我们只能把赐国姓当作一种荣誉称号。我们知道,姓氏在中国是很重要,中国人讲传宗接代,讲光宗耀祖,所以郑成功自己的姓氏是不能丢的,他儿子、孙子都得姓“郑”,不能姓“朱”的。

第五,郑成功以“国姓”代替“朱”字

郑成功有时也会称为“朱成功”,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用国姓,相反,他很巧妙地用“国姓”代替“朱”字。

也就是说,不叫“朱成功”,而是叫“国姓成功”。清代几本关于郑成功的重要史料,如《海纪辑要》、《郑成功传》、《台湾外记》等都写:“自是中外称国姓云。”我们再结合荷兰人的史料,可以看到,荷兰人的记录里,也把郑成功称为“国姓爷”,而不是称他“郑成功”或“朱成功”。在清朝官员的奏稿中,往往称呼郑成功为“国姓”、“郑国姓”或“伪国姓”。在明末清初的史料里,不仅“朱成功”的叫法少,“郑成功”的叫法也是比较少的。

我们来看看夏琳的《海纪辑要》里写的:“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晋潮王国姓成功殂于东都。”大家看到没有,当时不是称他“郑成功”或“朱成功”,正确的叫法是“国姓成功”。


君山话史


纠正题目中的两个错误,一是皇帝赐姓未必是国姓,跟皇帝一个姓氏才叫国姓;二是郑成功本来就姓郑,皇帝赐的姓是朱,而朱是明朝皇帝的姓氏,所以才叫国姓爷。



郑和,原名马三保,被朱棣赐姓郑

郑和是回族,云南人,本姓马,名字不详。明初傅友德、蓝玉率军平定平云南,郑和被明军所掳,并被明军带回南京,受阉割后成为一名宦官,入宫服役,这也是当时很多年轻战俘的共同命运。

后来,傅友德、蓝玉奉命镇守北平,郑和随军前往,而北平恰好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所以郑和又在机缘巧合下进入燕王府邸侍奉朱棣,靠着自己的聪明机智、忠诚可靠逐渐赢得朱棣信任,成为朱棣的亲信随从。

郑和虽是宦官,但胆略过人,知兵习战。靖难之役爆发后,在著名的郑村坝之战中,郑和为朱棣出谋划策,英勇作战,立下功勋,朱棣很高兴,亲自为其赐姓“郑”,此后郑和就成为正式姓名,载入史册。

郑和的姓氏虽是朱棣亲赐,但不是朱姓,并非国姓,因此无论当时还是后来,人们从未以国姓之说称呼郑和。

朱成功,原名郑森,被赐姓朱

跟郑和相比,名副其实的“国姓爷”郑成功被赐姓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朱成功,本姓郑,名森,福建人。郑森祖籍河南,祖上数代一直姓郑,他的父亲郑芝龙是明末著名海盗集团首脑,后被明朝廷招安,清军入关后又归降清朝。

跟父亲郑芝龙相比,郑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多,他始终是明朝忠臣,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在当时是一支极为强大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南明隆武帝赐郑森姓“朱”名“成功”,此举既是对郑森忠诚和功劳的表彰,也包含着“反清复明”事业成功的美好期待。


朱是名副其实的明朝国姓,因此朱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国姓爷”,并且在被赐姓名后,郑森不再叫郑森,而是叫朱成功。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都叫他“郑成功”而不是“朱成功”或者“郑森”呢?

朱成功一生反清复明,威望极高,清朝统治者对其恨之入骨,他们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不承认南明的正统合法性,自然也就不承认南明小皇帝所赐“国姓”,因此一直将“朱成功称为“不伦不类”的“郑成功”。


我们如今称呼“郑成功”是一个习惯性的不规范说法,称其为“郑森”或“朱成功”都可以,就像我们可以称呼鲁迅先生为“周树人”或“鲁迅”,却不该称其为“周迅”或“鲁树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这个说法显然是不够准确的。古代皇帝赏赐臣下姓氏,是古代统治者用来笼络和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自从秦汉以来就有,历史上最早的赐国姓,始于汉高祖刘邦,“高祖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赐姓刘氏”(《西汉会要》卷十七),此后历朝都有赐国姓的现象。唐五代时期最为普遍,如因参与平叛有功,唐朝皇帝赐给沙陀族首领朱邪赤心国姓“李”姓,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后来沙陀族建立后唐政权仍以李为姓。首先要纠正一下,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国姓自然是朱姓,不存在赐国姓为“郑”的说法,更何况郑成功本来就是姓郑名森,谈不上赐国姓的问题,郑和原名马三保,郑和确实是明成祖朱棣所赐予的姓名。

郑成功:有点不伦不类的称呼,来自清廷御用文人的笔下

有明一代,明朝皇帝曾多次赐国姓给臣下,如在明朝建立过程中,朱元璋的养子沐英被赐予朱姓,后来沐英在西南地区屡立战功,被安排永镇云南,被朱元璋命令恢复沐姓。到了明末时期,自崇祯皇帝自杀殉国以后,明朝诸藩王相继在南方称帝以图恢复社稷。素有贤名的唐王朱聿键被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称帝,史称隆武帝。隆武政权成立后,郑芝龙将儿子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成功的才华,不由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译一下就是可惜我现在没有女儿许配给你,但你当忠于我们朱家,不要忘记啊!于是,隆武帝赐国姓给郑森,改名朱成功,民间也称之为“国姓爷”。这一赐姓对年轻爱国的郑森是极大的荣誉,终极一生,郑森都称自己为朱成功,在当时如果谁没有以朱成功称呼他,那绝对是要有大麻烦的。郑成功还规定他的子孙也必须要姓朱,否则就不是他的子孙。因此,即使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台湾称东宁国主,也是使用朱姓。直到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降清为止。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大家都称其为郑成功?原因在于,到了满清取代明朝定鼎天下之后,清廷对于前朝的国姓极为忌讳,因此在组织人员编撰的《明史》中都将郑成功家族的朱姓改成本姓郑字,郑成功这个有点不伦不类的称谓就由此流传下来,但是,清廷并没有办法消除郑成功在民间享有的“国姓爷”称号。

郑和是获朱棣赐姓,而非赐国姓

郑和原名马三保,出生于西南地区,自幼信奉伊斯兰教。在明朝初期明军进攻西南地区的过程中,10多岁的马三保沦为俘虏,按照当时的惯例,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大都被阉割送入宫中为奴。机缘巧合之下,郑和来到燕王府中服役。聪明的马三保得到了朱棣的赏识和重用。建文帝即位后,对帝位惦记已久的朱棣发动了夺取帝位的“靖难之役”,在战争初期,朝廷大军占据优势,紧逼北京城下。1399年,朱棣大军与朝廷李景隆率领的军队在京郊的郑家坝发生战斗,朱棣军队最终取胜,解除了朝廷大军对大本营的威胁。在这场战斗中,马三保立有战功,朱棣打算赏赐他,决定赐姓给他。虽然明朝赐国姓给臣下的不在少数,但由于马三保是一个身有残疾的阉人太监,赐予国姓难免引起外界非议,落人口实,因此,朱棣决定赐姓给他,至于为什么要赐郑姓给马三保,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后世的历史学家只能通过相关史料推测,由于马三保在郑家坝之战立功,朱棣为纪念此事,赐郑姓给马三保,并同时赐名为和,寓有“和朕同姓”之意。



后来,郑和凭借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沟通了大明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等地的贸易和人员往来,郑和之名得以名垂青史。


沧海拾遗录


看过郑成功相关作品的朋友或者听说过的朋友都知道,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而郑成功又姓郑。就理所应当的以为“郑”是明朝的国姓。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朱是所谓的国姓!并非郑。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下这两人:

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郑森,人家一家本就姓郑。明朝末年,当时崇祯已死。当时中原北方已经被满清占领,明朝聚集了一些遗老遗少跑到南方云南称帝建朝,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

此时郑志龙与郑成功一家已经成为南海附近势力最强的一伙海盗,得知明朝唐王就在福州,于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便公开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朱聿键继位后,年号改为“隆武”。

由于郑成功一家拥护有功,并且郑家海盗是整个南明最强劲的水师,南明皇帝出于依靠和拉拢的目的,赐郑森国姓为朱,改名成功,也就是朱成功。但是当时郑成功说此时国难未除,满清铁骑肆虐中原,他愿只保留“成功”的名,等到国家一统之日,在使用朱姓。所以郑成功保留了皇帝的赐名,而没有使用国姓“朱”,同时也被称为国姓爷。

这就是郑成功国姓的来历。

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原本是朱棣府中的太监,从小可以说是与朱棣一起长大,对朱棣忠心耿耿,由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任命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郑和七次下西洋,也一直使用的是正使的官位。

而郑和被朱棣赐姓是因为在郑村坝作战勇敢,保护了朱棣,朱棣鉴于其忠心耿耿,杀敌护驾有功,但是由于他是太监,无法赐朱姓,于是就地取材,赐“郑”姓。这才有了郑和这个名字。

其实在朱明王朝中,赐姓最多的皇帝当属朱元璋,他是开国皇帝,所以明朝开国后,很多在他手下带兵打仗,战功赫赫的将领都被赐姓,除此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丫丫说史


是什么样的人才能问出这样无知的问题呢?我真的想不出来。

明朝是朱家天下,国姓当然是“朱”。怎么可能是“郑”呢?

郑和与郑成功,之所以姓郑,是因为人家本来就姓郑。

郑和,本来就姓郑。

《明史‧郑和传》仅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还有一种说法,郑和原本姓,小名三保。10岁的时候,被明军俘虏,成了太监。后来成了朱棣的亲随。

因为他在朱棣争夺帝位的靖难之役表现勇敢,在一个叫郑村坝的地方立有战功。朱棣就赐他姓郑。

这只是一种小编乱造的野史,没有任何历史根据。翻遍二十四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这样给臣下赐姓的。要么就是赐国姓,要么就是把某块地方作为封地赐给功臣。哪有把村子名赐给功臣做姓氏的,这简直就是侮辱人嘛!

所以说,郑和,本来就姓郑。明史记载的清清楚楚。

再说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他爹叫郑芝龙。郑成功子承父姓,当然也姓郑。

郑芝龙年轻的时候富有冒险精神,在海上闯荡。1621年,郑芝龙18岁时,到澳门跟随舅父学习经商,并且澳门接受天主教洗礼,成了天主教徒。但是我感觉他并不虔诚,可能只是为了利用天主教的势力。

之后往来东南亚各地,后到日本九州,并追随于日本平户岛的大海盗商人李旦,初时担任翻译,逐渐成为李旦的得力助手。1624年初,郑芝龙,前往澎湖担任荷兰人的翻译及通事。慢慢建立自己的势力。

1624年7月14日郑芝龙妻子于平户岛千里滨产下儿子郑成功。不久,郑芝龙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中国。

到了1627年,郑芝龙已有船700艘。横行中国沿海。俨然海上王国。

他儿子郑成功更加了不起。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是要他成为国家栋梁的意思。

郑成功虽然是中日混血,六岁以前居住在日本平户。但是六岁以后回到中国,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还考了秀才,并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他的思想是典型的中国士大夫思想,他当然是纯正的中国人了。

清兵入关以后,南明小朝廷内讧不断。后来隆武政权建立。郑森觐见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他,说到,可惜没有女儿可以许配给他。所以把象征最高荣誉的国姓赐给他,并赐名“成功”!

从此,郑森就被成为“朱成功”,或者国姓爷。当然也有叫郑成功的。


上将嗳福斯


首先更正问题中的一个错误。

皇帝姓朱,赐国姓当然是姓朱,不是赐姓郑。

先说下郑和。



郑和是回族人,本姓马,人称三宝太监。太监,你想呀,混得下去一般谁会有勇气去做太监呢,所以前半生的资料不多,很有神秘感。又是伊斯兰教又是姓马,很有可能祖上有阿拉伯血统,当然也有可能是汉人改教的然后改姓的。而且,下西洋最珍贵的航海日志也被后世权臣给烧了,太可惜了,所以郑和就更神秘了。

有学者推测,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功,应该是在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中立的,所以才被赐姓郑。所以,根本不是国姓,只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姓,这样他就成了一个正常的汉人太监。这类似于张良被封留侯,是因为第一次跟刘邦在留县相遇。正好姓郑,跟郑成功一个姓,这只是历史的巧合。

再聊聊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郑森,隆武帝赐国姓朱,赐名成功。隆武帝是在郑成功他爹大海盗(也可以叫倭寇)郑芝龙的支持下监国的,隆武帝对郑成功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意思是,可惜我没有女儿可以许配给你,(所以,我赐你国姓朱,你也就是我们朱家的人了),你应该忠于我们大明王朝。所以,郑成功后来单飞之后,用的就是国姓爷,朱成功等名号反清复明的。你看,天地会拥立的就是唐王,隆武帝,哈哈,对吧,金庸先生历史专业的。

明朝就怕王爷造反,自己人干自己人,所以王爷都是当猪仔一样圈起来养,什么文韬武略都不许学,会什么都不行,就只能学吃喝玩乐。所以,这个隆武帝也是难得的雄才大略,崇祯朝的时候就带兵去解北京之围,这胆子太大了,谁知道你是来勤王的还是是抢椅子的,被崇祯勒令回家,所以没跟清兵打过仗,跟农民军打过几仗。还有就是赐姓郑成功的这一招,真是绝了,这个等下再慢慢道来。我们知道最后南明就三股势力,大西军残部奉的正朔永历帝,游击队张煌言,无敌水军郑成功。最后南明都没了,郑成功还在。

还有其他人被赐国姓吗



这个还是有的。比如沐剑屏他们家祖先,沐英,朱元璋的养子。再次对金庸先生致敬。先前被赐姓朱,就成了朱英,后来建国了,要跟皇子们区别一下,所以,又都改回原来的姓。要不然,沐剑屏得叫朱剑屏了。沐家世代镇守云南,吴三桂做梦都想也没做到的事情,最后一代国公沐天波也是跟着永历帝,咒水之难死在了缅甸。

最后我想说下赐国姓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收买人心。这个朱元璋和朱聿键赐国姓,都是这个目的,隆武帝更是明明白白的直接说了,让你姓朱,就是为了让你忠于大明王朝,而且,你也变成自己人了,你也姓朱了,就有了一种这天下也有你的份的错觉。这个很重要。

第二,建立威信。朱元璋给义子们赐国姓,就是为了他们能够在军中有威信,像对待朱元璋儿子一样对待他们。隆武也是这样想的,日后,郑成功用国姓爷招兵买马反清复明就可见一斑,都不用说自己是干什么的,只要打着国姓爷的招牌,谁还不知道是反清复明的。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绝了后路。一旦成了国姓爷,你就被绑在大明帝国战舰的甲板上了,再也没有投降的余地了。试想,哪个敌人敢收编你吗,你不是成吕布了,你敢投降吗。所以,谁都能投降,唯独郑成功不能投降,看看那些姓朱的被抓之后的下场,你也姓朱哦,你打的官方名字可是朱成功哦,姓朱就很过分了,还叫成功,哪能让你成功呀,不剐了你就念阿弥陀佛了吧。朱元璋的义子们就更是这样了,一条船上的蚂蚱。

还有,我觉得,不能当做对功臣的奖励,对功臣的奖励方式太多了,最简单的就是加官进爵呀,封个秦王晋王呀,当然能给燕王就更好了。不过,老朱家对这种无本买卖却很吝啬,最后的最后才不得已了才给李定国孙可望,郑成功只封了个延平王,怎么不封安乐王还延平王,怎么着也应该封个吴王越王。

再者,假如,假如哦,郑成功真的成功了,国姓应该会被收回,改回郑成功,就像朱元璋那些干儿子们。这不是很简单吗,你有功劳,你有兵,你还姓朱,这太危险了,哪天脑筋不对了就自立为王了,哪怕你脑筋不不对,也难保你的手下们脑筋不对了给你披件黄袍。这就叫过河拆桥,或者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良臣亡。


迷茫冰城


明朝皇帝姓朱,因此被皇室赐姓的功臣都是朱姓,郑成功时代明室飘零衰败,国姓含金量不大,因此大家还是习惯称性之为郑成功。郑成功原为南明政权的大将军,本名郑森,因蒙南明绍宗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称“郑延平”。能被赐为国姓的人一般有三种:一是皇亲国戚,二是人臣功勋,三是外国诸王。

明朝赐国姓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开国将军沐英被赐朱姓,故又称朱英。七下西洋的郑和本名马三保,后明成祖赐姓郑,故称为郑和。郑和赐姓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在河南郑州取得大捷,明成祖为纪念这次胜仗,赐姓郑姓。泰国王室均姓郑,比如现在的泰国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的中文姓名是郑冕。曼谷王朝的建立者拉玛一世曾被吞武里王朝的郑信大帝封为王子(义子),故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员都以郑氏为王族中文姓氏。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奉大明为正朔,其子郑经建立了东宁王朝,西方称之为东宁王国,清朝史料称之为东宁省。明郑政权建立后,郑成功虽死,但也被追为开国之君,故恢复郑姓,不用朱姓。永历帝遇难后,郑经废东都称号,以"东宁"称全台湾,并以"东宁国王"自称,但仍然使用"招讨大将军"的印信,"永历"年号,在与凊廷大臣明珠的书信中,也自称"建国东宁"。

东宁王国礼遇许多明朝宗室,以大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的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是南明的延续;但实际上,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和监国,是一个独立行政、以郑氏王族为最高元首的独立王国。1683年,康熙皇帝命令施琅收复台湾,多场战役后,郑氏王族的郑克塽率文武百官降清。南明政权其实是各地军阀拥立的,内部也十分混乱,比如郑成功拥护的皇帝与沐王府拥护的皇帝是不一样,天地会事实上郑氏家族的一个分支机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