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后仍然掌握着绝对实权的?

小公子49


万历帝只是三十年不上朝,并不是不理政。


万历帝朱翊钧,大明的第十三位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位前十年,由内阁首辅张居正辅政。万历帝早年称得上是一代明君,在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万历帝励精图治,把大明治理地井井有条,开创了“万历中兴”。只可惜好景不长,张居正过世不久,万历帝便开始逐渐沉迷于酒色之中,对政事也逐渐懈怠。在其执政的后三十年,更是多年不上朝。自万历十七年起,万历帝不再接见朝臣,致使很多新入朝的朝臣竟不知皇帝的样子。

万历帝虽然不上朝,但是对于国家大事还是比较上心的,一般的政事都是交于内阁自行处理,而大事都是由他自己决断。比如“万历三大征”就是由他亲自处理的,他当时主要是通过下谕旨的方式处理朝政。

实际上,终大明一朝也没有几个权臣、宦官能真正架空皇帝,不过张居正是个例外。后来,万历帝也是意识到张居正的权力过大,而威胁到皇权。这也是为何张居正死后,墙倒众人推的缘故。

明朝中后期的内阁首辅实际上是群臣之首,只要管住了首辅,实际上就管住了群臣,万历帝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万历帝牢牢掌握住首辅的人事任命权,同时也是,牢牢控制住历任内阁首辅。

在大明王朝,对于皇帝来说,宦官更是不足为虑,宦官的权力是皇帝给的,皇帝只要把权力收回来,他就啥也没有了。就比如魏忠贤,其实他的权力就是因为木匠皇帝不愿管理国家大事而给予他的,等到崇祯皇帝一登基,把权力收回去了,他也便成为了阶下囚了。

所以说,万历帝不上朝也能牢牢控制住皇权,主要还是得益于大明的制度,其次才是他自己的能力。


混沌聊史


明朝有两个著名的不上朝皇帝,一个是万历皇帝,一个是万历的爷爷嘉靖帝。这爷孙俩人不上朝的时间总共近六十年!占到明朝历史的近乎四分之一。

但令人惊讶的是,嘉靖帝和万历帝的权力都没有被架空,不仅没有架空,而且还牢牢的掌控着权力。

道理很简单,放过羊的人都知道,放羊不需要把每头羊都管住,只要管住头羊就可以。万历和嘉靖两个皇帝管住大臣就是用的这个方法——管制内阁。

万历朝的内阁首辅,比较著名的有: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赵志皋、朱庚、沈一贯、方从哲、叶向高等等。这些人除张居正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被万历皇帝严格控制。

万历朝伊始,万历皇帝年幼,张居正自己构建了一个由太后(李太后)、首辅(张居正)、权宦(冯保)组成的权力铁三角。万历皇帝被张居正的压制了整整十年。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第一时间把张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张居正死后,继任的历任首辅都已经由皇帝任命。继任的首辅中,除了王锡爵尚有一丝强势外,其余的首辅几乎没有任何跟皇帝对抗的资本,唯以圣意为上。万历晚年,浙党首辅方从哲担任首辅的七年时间里,几乎没有见过皇帝,双方往来全靠文书,但方从哲几乎所有的政意处理都由皇帝决定。

而且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政务尤其是重要政务还是要处理的,对于明朝的对外战争,比如“万历三大征”和萨尔浒之战,都是由万历帝自己拍板决定的。这个在紫禁城里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宫里决定了整个明朝的命运。


小约翰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但是掌握着实权这事其实很好理解。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马云天天东北西跑,一年也不会有几天在阿里巴巴总部待上几天,可阿里同样赚钱,马云之所能离开,是因为他下面有副总裁,有经理,有主管,有人事部门,有考核制度。而明朝一样,史料上称,明朝是封建社会制度最完善的,以至于清朝直接照搬,而康乾更是对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发出了“治隆唐宋”的感慨。

朱元璋监督机构(督察院)与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建立,使得君主高度集权,而宰相职位的废除,奏章成为了皇帝的唯一专权。外有监察机构与锦衣卫监视百官,内有奏章专权披红,行驶政务联系。。这样的制度下,百官不敢乱,也乱不起来,而废除宰相,奏章直接变成皇帝的专权之后,更是无碍,而“万历的三大征”便是明神宗幕后操作的。

说起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躲避大臣们的口水。万历10岁登基,在位时间长达48年。万历刚登基的时候,由李太后,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万历在位前十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称“万历中兴”。

因为继位时间过早,万历早年一直在太后与大臣的操控之下执政,幸福指数特别低,但是万历不气馁,同样学习,随着知识的增多,开始变得寡言少语,甚至看起来可欺。郑贵妃还老是嘲笑他“像老太太”

因为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建立了言官制度,目的就在于鼓励大臣直言进谏,以便及时纠正皇帝的错误,保障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从而确保朱家江山万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训》对后世有绝对的权威,后世的臣子们可以拿着《祖训》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担心受到处罚,言官们以此为恃,有恃无恐。

随着制度实行的时间越来越长,就开始变味了,言官制度,变成了换取名气的途径,面对“软弱可欺”的明神宗,每天的上朝变成了口水战。

我们都知道解决问题开会讨论,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关键人物到场就好,因此万历皇帝为了避免口水,开始了无为而治。遇到大事情需要讨论时,只需将相关一小部分人叫来议事即可。而“万历三大征”(平定宁夏蒙古哱拜之乱、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以及抗倭援朝战争)便是这样完成的。而日常事务,走奏章即可。

不过随着万历的皇帝的年纪越来越大,也开始荒于政事,又无像张居正这样的人可以督导,明朝开始走向衰落。历史记载中,把万历年作为明朝开始走向灭亡的起点。


笑尝历史百态


如果遑论历史上最奇葩的朝代,明朝应该算一个,虽然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儿子朱棣在皇位上都是兢兢业业,也创造了一定的政绩,也使得明朝前期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但是“黄鼠狼下崽子一辈不如一辈”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出现的几个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特别是后期的嘉靖和万历爷孙俩,在位时间都比较长,嘉靖在位四十五年,万历在位四十八年,俩人在位时间占整个明朝历史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但同时也都是长年不上朝,但是并没有出现政变的情况,足可以看出这爷孙俩的政治智慧。

不上朝的原因

嘉靖和万历有诸多相同之处,比如开始的时候也都是比较勤勉的皇帝,都想着励精图治。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片中心的状态。但是都是到了后期碌碌无为,而且数十年不上朝,都知道嘉靖不上朝的原因是由于后期迷信长生炼丹,寄望于长生不老。



到了万历的时候,一个是就是在在挖掘万历坟墓的时候,发现它本身有腿部有残疾,这对于一个身在高位的人的自尊心打击很大,所以这也是万历不上朝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明朝文官集团的胆子很大,一言不合就开骂,不管是大臣还是皇帝!这让万历皇帝苦不堪言,又不能直接杀掉,就是万历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都被文官集团联名反对。所以万历也就来个眼不见心不烦,我不上朝,你们爱怎么骂就怎么骂,反正我听不见。



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

嘉靖和万历不上朝,但是对手下大臣却并没有放松监管,一旦朝臣的权力欲望超出自己的把握能力,他就会以雷霆的手段将之除去。嘉靖时期的严嵩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且通过万历时期的三次比较大的战争,就可以看出,万历不上朝,并非不理政,对于手下文臣武将的能力还是有比较深的掌握能力的。再加上虽然万历不上朝,但是军队却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有了军队这个杀手锏,谁敢架空万历皇帝呢?要知道老朱家嗜杀那是有名的。



万历虽然不上朝,但是在明朝后期的社会体系和官僚制度已经成熟,并不会因为一个简单的朝会而导致不能运转,一些小事下面的大臣们自己商议就可以解决,一些国家大事会有专门的奏折呈现在万历面前,而万历要做的只是进行一下批奏。还有明朝没有丞相这一职务,所以权利不会太集中于一个大臣身上,内阁和六部都各司其职,而万历手下的太监们也负责着对这些官员的监督举报。所以万历虽然不上朝,但是国家运转还算是正常。

虽然在万历一朝,整个大明朝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叛乱和政变,但是从根本上却动摇额明朝的统治,特别是对辽东女真崛起没有一个合适的将领去钳制,最后但是万历死后仅仅24年,清兵入关,大明王朝灭亡。


一切归为历史


万历皇帝开创了皇帝不上早朝的最长记录,他当皇帝当了48年,然而却有30年的时间没有上早朝,实在是让人侧目和惊讶!!!

从万历登基开始,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就把持这朝政,迎来了明朝生养生息的十年,史称万历新政。万历十年之后,张居正死了,万历如同脱缰的野马,游走在自我放飞的边缘。



为什么万历三十年不上早朝,却可以安稳的坐在皇位上?

  1. 万历不上早朝,却仍然把持着朝政!虽然说万历不上早朝,但是并不是说万历完全不理朝政。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得知,明朝的早朝制度经过一系列的演化变得繁琐没有意义,虽然说是每天皇帝和在京的朝臣商量国事,但繁琐的程序较多,非常累人。万历不上早朝,仍然通过内阁之间的交流和管理治理着大明王朝,万历实际上仍然把控着朝政。
  2. 明朝的内阁制度决定了皇帝只用是一个象征即可!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指定内阁大学士制度开始,逐渐演变到万历的年代,从张居正死后,申时行当上了内阁首辅,就决定着明朝的文官集团不可能形成对皇权有威胁的力量,他们需要一个皇帝作为他们服侍和实在自我价值的范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他们的集体决策,从万历与他们决裂不愿上早朝的“立太子的问题”就可以窥见端倪。

  3. 万历仍然掌握着绝对权力,包括军权和官员任免权!万历年间,有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权力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我们知道,只有掌握了军权,才可以说有可能架空皇帝,可是明朝的文官和武官制度,导致了文武分家,万历仍然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掌握着权力的命脉。

所以说,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多年,一是明朝的官员制度在起作用,另外就是万历皇帝本身也不是一个酒囊饭袋。他选择荒废朝政只是因为他在立太子的问题想要赢过文官集团!!!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万历帝8岁登基,由于冲龄为帝,所以朝政实权由内阁首辅张居正把持,时间长达十年,这十年就是张居正改革的十年。为了获得实权,万历用饮食害死了张居正。万历掌握实权后,百官告发张居正是巨贪,清查之下,张居正的财产少得可怜,万历开始对百官不信任了。

后来,万历得了万贵妃,百般宠爱,万妃也生了儿子常洵,爱乌及乌,万历想立常洵为太子。群臣想立朱常洛为太子,于是频频上书奏请朱常洛为太子,万历不许,群臣再上奏折,这样君臣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万历一气之下,就不上早朝了,平时只有内阁首辅才能晋见皇帝,其他人一概不见。万历不上朝,长达二十多年,基本上也没影响朝政的维持。

这是由明朝的皇权分权制度有关。眀朝废除丞相制,设内阁与内监管理朝政。内阁对囯家管理提出建议,俗称拟票,太监负责批准与否,俗称批红。明朝的太监政治很完备,眼线遍布全国,地方也派太监监守。明朝的管理靠文官,文官由内阁领导,明朝的管理内阁首辅很重要。只要内阁认真履行职责,大明的管理就能有序进行。一代昏君朱厚照,喜欢贪玩,作事荒唐,几乎不理朝政,但宁王造反三个月就被平定了。皇权一分为拟票与批红,解放了皇帝的时间,导致明朝懒皇帝多。
皇帝不上朝


,百官的奏折照样被送往宫中,皇帝也照常审批,不曾落下。万历帝还是肯干事的,只是不露面已。朝政可找把内阁首辅召来商量,百官的工作由
太监做监工,百官的工作也尽职尽责,正是明朝完备的政治制度,使万历朝的朝政正常进行。


区块小风


是啊。万历三十年不上朝,赢得三大征。而且有了大明王朝最后一个小灿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崇祯在位十七年,天天上朝。却是国破家亡,崇祯的满腹委屈向谁说。天道为何如此不公。那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为何始终控制朝局,而且无权臣?,无阉党?他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万历不上朝,但他依旧处理朝政,就是“不开朝会”不和朝臣见面而已,这是万历和大明官僚阶层的“对抗”和“罢工”是出于对士大夫集团的极端厌恶之后,所采取的最极端的行为措施。但处理政务还现实进行。国家大体运作是正常的,但仅仅是运作正常,却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治理和变革,丧失了进入资本主义的机遇。再就是明朝内阁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在行政运作上是:“廷议—票拟(内阁)—批红(司礼监)——执行(六部)就是说在运作上皇帝的作用不大。在隆庆时期,内阁早朝就是三,六,九日上朝、就是时候一个月上朝九次、这个措施延续到明末,万历时期,只是需要皇帝“签字”盖章而已。作用已经不大了。但万历就在这里消极怠工。

万历是以消极怠工方式发泄他对官僚阶层的不满,结果呢?万历不愿意签署朝臣和地方任命。当时中下级官员得不到任命,只能靠抽签来任命,六部给事中为50人,全国十三道御史为110人。六部给事中仅4人、十三道御史仅5人;六部的尚书、侍郎加在一起只有4人。唯独户部满员(户部管钱)到万历末期。南北两京尚书3人、侍郎10人、科道94人、巡抚3人、布政使和按察使等省级大员66人、知府25人全部缺员,大明王朝就像一个无头僵尸一样朝悬崖奔去。

万历在位四十八年。他所谓的“辉煌”不过是回光返照,乾隆说,大明亡于万历是正确的(满清也是亡于乾隆),这就好比一个壮汉饿了四天活活饿死了,第四天让崇祯赶上了,但不能单单指责崇祯,头三天可都是万历的。明清是皇权的巅峰时期,把一切可以造反篡位的方式都给堵死了,没有宰相。文官制军。武将没有任何权力可言,根本无法造反。阁臣。司礼监,长卫三者相互制约。万历上不上朝关系真不都大。万历最大错误不是不朝,而是他放弃了治理国家的权力和义务。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万历皇帝权力不被架空,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开过皇帝朱元璋废除宰相,内阁有建议权,却无实际决定权。

内阁也称为大学士,实际权力甚至在六部之下。可票拟(初步对各地来的奏章批示意见),但所有票拟奏章必须皇帝(有时候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最后批复才可以执行,所以与宰相的权力是天壤之别。所以内阁无法夺权。即使张居正所谓的威势赫赫,那也是因为得到了皇太后,皇帝和内阁司礼监秉笔太监多方面的支持,才得以政令既出,无不奉行。但单靠张居正,是无法架空皇帝的。

二,万历利用三角形权力机制制衡的结果。

都说三角形最稳定,明朝的权力机制便是,内阁和司礼监和皇权三方面的权力制衡。内阁和司礼监想要拓展生存领地必须向皇权靠拢。这一切得益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谋划。据传说,朱元璋曾经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让太子竹标去捡,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看,我给你把刺都拔了不是更好吗?所以朱元璋铲除了很多功臣,废除了宰相,但是因为奏章实在太多了,传说每天有几百斤,所以又让又文化的内官(太监)帮忙代批。所以形成了内阁和司礼监共同为皇帝行使权力的局面。而士大夫们一般又瞧不上太监,所以两股势力便为皇帝牢牢控制。

明朝皇帝不上朝的很多,不止万历。比如万历他叶叶嘉靖,迷信道教,也不怎么上朝,天天在宫里举行道教仪式。严嵩便是因为会写青词做了宰相。还有万历他爹隆庆,喜爱声色犬马,弄个西域女子奴儿花花天天夜半歌舞,白天睡到日上三竿,朝政依靠高拱。但是严嵩失了嘉靖信任,也就走到了走。隆庆皇帝走后,新上台的万历还是十岁孩子,太后口口声声高拱专权,孤儿寡母警句不宁,也是一句话就把高拱发配回老家了。

三,完善的检查制度使官员不敢胡作非为。

除了内阁和司礼监共同行使权力。明朝还有一套循环监督机制。

  1. 督察院为全国最高检察机关,负责对百官行为进行监督。为正二品衙门。是天子的“耳目”,纠察监督全国风纪。
  2. 六部中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官员进行监督弹劾。也就是咱们通常所说的言官,他们官阶不高,一般只有七品,但是却不属于六部统管。明朝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言官。他们不怕死,以死谏为无尚荣光。即便楼主提到的万历朝的张居正,也是深受言官弹劾之苦。特别是在夺情风波之中。甚至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对弹劾自己的官员说,你们要我怎么样,死给你们看吗?
  3. 地方上,13个行政区设地方监察司,与督察院在行使权力中有一定的自主权,监察御史们并不完全受制于中央
这样,督察院,监察御史,六科言官互相监督。内阁与司礼监互相权力制衡。皇帝只要不过分偏袒,过分干预,反而可以无为而治。再多说一句,万历虽然三十年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他三十年不理朝政。著名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另外多说一句,万历皇帝的墓由郭沫若牵头挖掘,
后来证明万历皇帝腿部有严重残疾。也许这是他多年不上朝的原因。万历不得不在幕后操纵政局。

最后说说天启为何被魏忠贤掌权

朱由校的幼年缺乏安全感。父亲朱常洛是万历的长子,但是万历并不喜欢他。因为朱常洛只是万历偶尔临幸的一个宫女,完全是个意外。而且朱常洛登基一个月就死了,发生著名的红丸案,所以朱常洛很可能是死于阴谋。所以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天启,是缺乏安全感的,而魏忠贤从小服侍朱由校,据说还跟天启的乳母有一腿,亲上加亲,天启自然从心里上更加亲近。

在魏忠贤于东林党内阁的争斗中,朱由校不信任内阁,使内阁势力迅速瓦解。魏忠贤成了一家独大。

所以魏忠贤掌权,完全是皇帝过于偏袒的缘故。从天启给他赐名的忠字,便可说明这个木匠皇帝对魏忠贤的信任。即便这样,魏忠贤也深深明白权力是皇帝给的,并不会其凌驾皇帝之心或者反叛之心。



万历不上朝,按照不少人的说法,至少有三十年。如何不被架空,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制度决定的。

很多人认为,万历不上朝也没关系,因为明朝是内阁制的,文官集团已经足够把事情处理了。实际这是一个明显的误区。明朝的所谓“内阁制”,同现在不少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内阁制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明朝自元璋开国初期,沿袭的是元朝的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杀汪广洋,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将原来中书省的职责归于六部。仅保留中书舍人,朱元璋成了皇权相权于一身的独干格局,朱元璋可以说是优秀的劳模,什么事都可以亲力亲为,全国各地的奏折都可以亲自阅批。但是劳模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这种情况从成祖开始发生变化。成祖起成立将文渊阁设立大学士,专事各地奏折的议政处置,处置后的文字意见,以墨笔写于票签上,称为“票拟”,送至皇帝处,由皇帝签字确定,形成谕旨决策,即“批红”。

可以说,内阁的权力,是来自皇权的分配,而内阁对政事的处理,只有议政,并没有决策权,皇帝是牢牢掌握了决策权。

到明宣宗朱瞻基时,对内阁过来的条旨进行批红仍然是个相当大工作量的事,于是另外一股势力进入了朝堂,就是以太监为主的所谓“内朝”,朱瞻基成立了内学堂,专供太监学习识字。有了文化的太监,可以分担皇帝批红的工作,对内阁的票拟进行决策。这样司礼监从一个普通的部门,晋升成一个可以同内阁分庭抗争的重要部门。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就应运而生了。于是每日是章奏文书,自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拟的字样,用朱笔楷书进行批阅。

如内阁对批红有异议,或重大事件,则由皇帝主持召对,内朝外朝共同参与商讨,商讨后由皇帝决策后批红。

司礼监中,又对权力进行的分工,其中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批红”,而批红后的“票拟”,需要司礼监掌印太监加盖印章,这样才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圣旨。

也就是说,明朝的决策流程,是由各地上报至六部的事项——内阁大学士形成处理意见——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批准——司礼监掌印太监盖章完成。而流程的最重要的节点,还是皇帝这一关。

所以,尽管内阁或司礼监在某一时期会形成一朝压倒一朝的局面,但这仅仅是内朝外朝的倾轧,但最终他们的权力都是由皇权分派,完全受皇权的管制,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大小来自皇帝对其票拟的批红数量,这样就无法出现唐朝那样威胁到皇权的内朝,也不会出现威胁到皇权的外朝。

回到万历年,万历不上朝,首先一个原因是他身体不是很好,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万历朝著名的国本之争,即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最终万历拗不过群臣及太后,立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结束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后,万历开始怠政,所谓怠政,并不是完全不闻不问,而是通过谕旨向下面传递。如“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万历都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

但是万历对于日常性的政事处理,内阁的票拟万历全部都留中不发。尤其选人任人等事项,以致最后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因为内阁并没有决策权,所以就算是人员空缺,各地需决策事项堆积如山,内阁也无可奈何,无法处置。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尽管在议事上,内阁往往反对皇帝的意见,但是最终的决策权仍然是皇帝,只要制度未有变化,尽管万历可以怠政三十年,内阁也无法诞生一位拥有处理权、决策权、执行权于一身的权臣。

至于内朝,万历怠政,奏折都留中不发,司礼监掌印太监不可能像万历初年冯保那样跳过皇帝直接同内阁张居正决策国事,司礼监也成了摆设,自然也不会出现权倾朝野的内朝九千岁。而天启年魏忠贤得势,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将外朝的东林党一网打尽,形成了内朝外朝都是阉党的局面。但是就算如此,其权力仍然来自皇权的本质不变,所以,想像唐朝那样更废皇帝是不可能的。

谢谢阅读。


凤妖


说起明朝皇帝,津津乐道的要数万历了,都说他28年不上早朝,堪称“宅男始祖”,但是并不说明大明朝没人主事了,也不代表万历不参与国家大事了,早期万历还小,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打理军政事务,撑起朝政,并开了“万历新政”,后有申时行这样的守旧派主持朝政,再加上一整套完整的政务流程维持国家机器运转,只能说万历命好,碰到了不少老实肯干的肱骨大臣和成熟的运作模式。

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其中有20多年不上朝,被称为“万事不理”皇帝。

万历不上朝主要是跟大臣们闹掰了,小时候被张居正管得太严了,张首辅死了以为解放了,谁知还有无数个张居正站出来,自己喜欢的郑贵妃不能立为皇后,喜欢的儿子朱常洵又不能立为太子,想做点什么事,会被文官大臣们用“道德”绑架,当时万历才20郎当岁,意气用事之下,就再也不上早朝了,但这不代表他放权了。

王恭妃,本是一宫女,被万历闲来无事拿一血,结果中标,生长子朱常洛,此后30多年大臣一直坚持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坚决反对,由此展开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万历迁怒于王恭妃,此女被幽禁长期受折磨,生活十分悲惨,最后哭瞎双眼。

首先万历只是不上早朝,但奏折都会拿到内宫,他自己看,看后也不批复,最擅长“留中”,看着底下的大臣们处理,想表达意见就由太监去转达;万历的爷爷嘉靖也不上早朝,为了一边修仙又能兼顾国事,就在深宫里开了“内朝”,有事了叫上心腹大臣到内朝来商量定夺,再交给外朝办理,万历把这一套继承下来,如果有大事就开内朝,就开内朝,叫上相关大臣,到宫禁与自己商量,或者由太监代替自己在内朝与大臣相商,反正自己不见大臣。

万历的定陵,唯一开挖的皇陵,打开棺木发现,万历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

虽然万历不上朝,但皇权并没有旁落,仍然有万历的诏书一封封从深宫发出,内阁和各部官员的作为,有太监和锦衣卫监视,有自己的私事都由太监去办理。另外万历时期有几次大的用兵,史上称为“万历三大征”,有平定宁夏叛乱、援朝抗倭战争、剿灭播州土司叛乱,万历都紧密参与其中,打到最后国库空虚,一部分军费从内库中来,由万历掏腰包,所以万历不上朝,只是不想跟大臣们见面,但仍参与国家事务,小事不管,大事亲自定夺,权利至始至终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