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折:歐洲中世紀真的有那麼黑暗嗎?

這個單元我帶你看看西方文明的第三階段,中世紀。中世紀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基督教佔據主導地位,所以要理解中世紀,得先懂一點基督教。

你應該知道,基督教是在羅馬帝國初期誕生的,我調整了時間線,把基督教主要放在中世紀講,是因為基督教跟中世紀的關係,要比跟羅馬帝國的關係更緊密。

回想一下上一講的內容,羅馬帝國主導的基督教傳統,也就是世俗的皇權控制教權的這套體系,是被東邊的拜占庭繼承了,後來又傳給了俄羅斯。

而在西方,整個中世紀是基督教主導的,但是西方的基督教,卻跟原來羅馬帝國那套傳統斷了線,也就是,西方的基督教並沒有被皇權控制住,教權和皇權,是相互獨立的、相互鬥爭的。

中世紀並不等於一片黑暗

我說基督教主導了中世紀,可能這個論斷會加深你對中世紀的一個印象,就是:中世紀是一片黑暗。

我現在明確地告訴你: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這一講,我先大致告訴你為什麼是錯的,然後,這個單元的新奇故事就會一個個跳出來,你聽完之後就會更清楚,中世紀其實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五光十色、精彩紛呈。

我要幫你破除三個常見的誤區:第一個,總有人說中世紀的1000年是一片黑暗。第二個誤區,常有人說黑暗的中世紀是日耳曼人造成的,野蠻人哪能創造什麼文明。第三個誤區,是認為黑暗的中世紀是基督教造成的,而且中世紀的歐洲是政教合一,這種論斷就純屬造謠啦,是不瞭解中世紀和基督教的表現。

下面我分別來跟你說說這三個誤區,應該會讓你對中世紀有個全新的印象。

中世紀1000年的時間脈絡

第一個誤區,關於中世紀的黑暗,其實中世紀的前半段和後半段差別還是很大的。中世紀大致以公元1000年為界,分為兩個500年。

這種劃分的基本依據是,兩個500年的基本社會政治狀況有較大差距,前500年比較混亂,產出的文明成果確實比較少,後500年比較安定,產出的文明成果幾乎是井噴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先看看前500年,回想一下我在上一講末尾,跟你提到的查士丁尼西征失敗的時候,西方從輝煌的帝國時代急速衰落,到了幾乎沒有文明的野蠻狀態,但這不是最糟的,還有更糟的。

文明的演化有時候很像我們的人生,當你覺得情況已經壞得不能再壞的時候,並不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有更壞的情況在前面等著你。所以不要相信命運女神會給你轉運,而是要靠自己堅定的信念扛過去。

新主人日耳曼人遇到了新的大麻煩,他們幾個大部落之間還沒打完,建立新王國的速度還趕不上王國被滅的速度,這時候,更兇狠的敵人又來了,這種殘酷的狀況完全不是“雪上加霜”可以形容的。敵人從東南西北四面像潮水一般襲來。

我一個一個給你數一數:東面是馬扎爾人,他們有匈奴成分,你沒聽錯,就是衛青霍去病趕跑的匈奴,他們一路向西,衝入了歐洲。北面是維京人,俗稱北歐海盜,他們南下侵襲歐洲腹地,羅馬人很早就騰不出手來對付他們了,最顯眼的失敗是放棄不列顛島,島上的國王后來長期由丹麥國王兼任。南面是穆斯林的阿拉伯帝國,從西亞進入北非,再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再一步進入高盧,也就是今天的法國。

東面、北面、南面這三股敵人都有機會把西方文明徹底消滅,尤其是穆斯林。你可以看下地圖,會對當時西方的局勢有更清楚的認識。

轉折:歐洲中世紀真的有那麼黑暗嗎?

粉色代表法蘭克王國,黃色代表倫巴底王國(後被法蘭克統治),他們都是日耳曼人建立的。綠色代表拜占庭帝國;紫色區域為阿拉伯建立的倭馬亞王朝

西方在那個時候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政治秩序蕩然無存,軍事都談不上軍事,就是遍地強盜,經濟、社會、文化都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你會看到,歐洲城堡很多,現在都成了浪漫的標誌,但很多城堡其實都是這500年裡西方人苦不堪言的標記。這500年裡,西方的經濟就是為了吃飽飯而鬥爭,所謂的社會也就是地方互助,所謂的文化就是教士在修道院或者大教堂裡抄經書。你要說中世紀這前500年是黑暗的,我基本認賬。

不過,就在這黑暗的前500年,西方還是迸發出了耀眼的光芒,因為它要生存。三件大事值得注意:

  • 第一,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法蘭克人建立的墨洛溫王朝,公元732年,在距離巴黎150英里的地方打敗了穆斯林,從此之後穆斯林對歐洲的進攻就逐漸消退了。領導這場戰役的是當時墨洛溫王朝的宮相查理·馬特。

第二件大事,也和這個查理·馬特有關。公元800年,查理·馬特的孫子查理曼加冕稱帝,建立了加洛林帝國,從此,日耳曼人的政治秩序就摸到了及格線。

  • 第三件大事,公元9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的奧托擊敗馬扎爾人,西方的東線從此之後獲得了安定。

查理·馬特,查理曼,加洛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這些名字和國家,你可能聽著都挺陌生的。沒關係,後面我們會展開講他們的故事。這裡,你只需要記住,在中世紀前500年,因為有這幾個大人物,西方終於獲得了安定。

到了公元1000年,安定下來的西方迅速觸底反彈,政治、經濟、文化在後500年當中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就,正是這些成就,為你熟悉的現代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礎。中世紀的後500年和現代最近這500年,其實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在許多根本問題上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對西方文明的全貌作出真正可靠的劃分了:希臘和羅馬之間有斷層,羅馬和中世紀之間有斷層,甚至你可以把中世紀的前500年整個都看做一個大斷層,但在公元1500年,從中世紀尾聲進入現代,西方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斷層。

日耳曼人的真實面貌

下面來看看對中世紀的第二個誤區,就是說西方中世紀很黑暗是因為新主人日耳曼人很野蠻。

我帶你看看日耳曼人是什麼樣子。日耳曼人的形象大概可以分成兩個版本,一個是羅馬人口中的日耳曼人,一個是日耳曼後人心裡的日耳曼人。

據凱撒和另一位史學家塔西佗的記載,羅馬帝國時期的日耳曼人,他們的政治還處於部落階段,有原始民主的風氣,軍事首領也就是個酋長而已;經濟就是打獵,基本沒有農業;文化根本談不上,信的都是精靈神怪。

後來的日耳曼歷史學家當然會為自己的老祖宗辯白,說他們很勇敢、很進取、很有活力,很純潔,是腐敗的羅馬人汙染了他們。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也都有虛假的成分。

我帶你找找日耳曼人的真面目。一方面,羅馬人觀察日耳曼人,主觀上一定是傲慢的,客觀上他們只能拿自己知道的知識去衡量日耳曼人,肯定會出現偏差。

所以,真正的日耳曼人應該比羅馬人寫的要好,他們的確離部落不遠,但和羅馬人接觸的時候,日耳曼人已經不再是原始的部落政治,組織更有章法,這意味著上下等級已經開始出現。相應地,經濟也基本完成從漁獵到農耕的轉變,進入定居狀態,讓文明出現曙光的經濟條件,已經具備了;政治上,他們已經有了習慣法,而且吸收了羅馬法。所以,公元1世紀的日耳曼人不是原始人,是一隻腳已經踏進文明的人。

另一方面,日耳曼後人對自己祖宗的美化肯定是要打折的。他們比起羅馬人,當然是質樸、淳樸、純潔的,但無論如何,他們迅速跟羅馬人學壞了啊,想想我前面跟你說的,當時的日耳曼人相當於駐守邊疆的安祿山。

日耳曼人早就進化到安祿山這個級別,有了雄心,有了機智,有了謀略。所以就別老拿質樸純潔說事兒了,成就大業的民族說自己純潔得像小白兔,那不是讓人笑掉大牙嗎?

但是,日耳曼人確實有一個方面還真是長期保持單純質樸,那就是對暴力的崇尚,對嗜血的狂熱。這是西方一直安定不下來的重要因素。西方實際上花了很大力氣,才逐漸克服了日耳曼人的這種野蠻習氣。

這樣的日耳曼人接過了羅馬人留下的爛攤子,接力棒是什麼呢?

我在前面跟你交代過,希臘和羅馬之間最重要的接力棒是語言和哲學。但是,日耳曼人這兩項都不行。不過也有別的接力棒。

首先,日耳曼人已經跟羅馬人打了500年的交道,無論和羅馬曾經是敵人後來成一夥,戰爭和謀略總是學會一些了。也就是說,如果希臘人是以文的方式帶羅馬人成長,羅馬人就是以武的方式帶日耳曼人成長。

另一個接力棒是基督教會。基督教會還真是羅馬帝國的好學生,政治制度、法律、行政管理、司法審判、哲學、文字,好東西照單全收。

中世紀的政教關係

最後我們來說說第三個誤區,你可能聽過這種說法,中世紀的黑暗是由基督教造成的,中世紀是政教合一。這種說法的荒謬之處在於,第一,認為宗教就一定是黑暗和愚昧的;第二,把中世紀政教關係完全搞錯了。

關於基督教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我這個單元要重點跟你講的基本線索。現在我先告訴你基本的定位:

第一,宗教不是黑暗和愚昧,而是光明和智慧。這和是否信宗教無關。也就是說,即便我們站在宗教外面,像哲學家一樣用理性和邏輯去觀察宗教,仍然可以發現宗教的主調是光明和智慧。

第二,中世紀並不是政教合一,而是最典型的政教二元結構,教權和政權相互獨立、相互鬥爭,成為中世紀演化最重要的動力,這恰恰是西方文明和別的文明之間,甚至是中世紀和希臘羅馬之間最重要的差別。

後面的內容裡,我會不斷給你展現教權和政權相互獨立又不斷鬥爭的過程。剛才說的這兩條線索,對於理解西方至關重要。

本講小結

好,總結一下這一講的內容:中世紀不是一片黑暗,它可以分成前500年和後500年,前500年確實衰落到了文明的邊緣,中世紀的後500年和現代完全連在一起,並沒有明顯的差別。

中世紀佔據主導地位的基督教,不是黑暗和愚昧的,而是和其他所有宗教一樣意味著光明和智慧,西方基督教主導形成了最典型的政教二元結構,這種二元結構不斷推動著西方向前發展。

既然基督教對中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下一講,我就要把時間稍微倒回去一點,帶你去看看在基督教創立之初,耶穌和保羅開創的基督教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期待你的到來,下一講再見!——李筠《西方史綱五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