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斷虹橋位於故宮太和門外、武英殿以東、南北向、長18.7米、最寬處達9.2米,為單拱石券,橫跨於內金水河上。此橋建於何時,至今仍有爭議,一說是明初建北京皇城時修的;另一說是元代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建築物。不管是元還是明,這座橋的歷史有好幾百年是肯定的。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據說斷虹橋之名為俗稱,因為明清史料中均未見記錄。關於名字的由來也有兩種說法:第一,說此地原有三座橋,是元代皇宮崇天門外的周橋之一,名為彩虹橋,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建皇宮時將中軸線向東移了幾十米,橋西便是武英殿、西華門,三座橋顯得有些多餘,於是拆了兩座只剩下一座,故名斷虹橋。第二種說法就有些“恐怖”了,說此橋原來俗稱為斷魂橋,後來嫌這個名字實在嚇人,於是借諧音改成斷虹橋。那麼為什麼要叫它斷魂橋呢?一說明朝時皇帝駕崩、給皇帝陪葬的宮女們要過此橋出西華門,這是那些宮女最後走的橋,過完橋就要“斷魂”了,去給“地下”的皇帝做伴兒;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另一說是明清兩代犯了錯的嬪妃要經過此橋去皇宮西部某地接受酷刑,大半也是有去無回;三說當年犯了重罪的大臣、經皇帝“御審”之後要過這座橋出西華門外接受死刑。不過這些“恐怖”的傳說也僅僅是傳說而已,不大可能是真的,第一,斷虹橋不可能是斷魂橋“改編”而來,皇宮裡怎麼可能出現這麼不吉利的名字?第二,我國從秦朝以後就不“流行”活人陪葬了,明初雖然恢復過這一殘忍制度,但明英宗時又明令禁止了;第三,過去的嬪妃犯了錯一般都是“降級處分”,嚴重了打入冷宮,最多賜毒酒、賜白綾讓其“自行了斷”,幾乎不會直接活活打死;第三,大臣們犯了罪,即便是皇帝御審,一般也不會馬上就殺,總要等到“秋後問斬”,所以死刑犯奔刑場是不會從皇宮出發的!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儘管這些傳說都不真實,但另一個與斷虹橋相關的、並不美好的故事卻真實發生過:那就是斷虹橋的石獅子遭受過“矇頭之刑”!事情還得從斷虹橋的“裝修風格”說起:斷虹橋由於是建在皇城裡的御用指橋,所以建築級別很高,橋面鋪設的是漢白玉巨石,兩側石欄板雕刻著穿花龍紋圖案,可以說是精緻而奢華,尤其是望柱上的石獅子,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北京很多古橋上都有石獅子,“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這當然是最有名的,不過斷虹橋的石獅子與別處不同,尤其是橋東側從南數第四個“搔首護襠”獅最為奇異、敢說獨一無二,剛才咱說的被矇頭的就是它。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此事發生於清朝道光年間,道光皇帝是旻字輩兒,叫旻寧,下一代呢是奕字輩兒,道光長子就叫奕緯,也就是咸豐皇帝奕詝的長兄。原本作為長子,奕緯是很有希望繼承大統當皇帝的,可是他卻在二十多歲死於意外,製造這場意外的,正是他的父親:道光皇帝——奕緯是被他爹踢死的!奕緯雖然是道光長子,但他的母親出身低微,僅是道光身邊的一個侍女。由於子以母貴的原因,奕緯出生後也不怎麼受待見,在別人的冷落與冷眼中長大的奕緯,形成了一種敏感而暴躁的性格,也不怎麼愛學習。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那一年奕緯已經23歲了,有一次教他讀書的老師正在上課,發現奕緯一點兒都不認真。老師也是出於好心,就勸誡了他幾句,說你看你的兩個兄弟相繼夭折(那時奕詝、即咸豐還沒出生),所以你將來繼承大統的希望還是很大的,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當個好皇帝。沒想到奕緯不但不聽,反而勃然大怒,指著老師的鼻子罵到:“有一天我當了皇帝,第一個先殺了你。”老師的好心被當成驢肝肺,心裡氣不過,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道光,道光也很生氣,把兒子叫來訓斥了一頓,沒想到奕緯依舊不服,頂撞了父親。盛怒之下,道光給了兒子一腳。本來老子教訓不聽話的兒子天經地義,打兩下兒也不框外,何況踢一腳更上升不到家庭暴力,可意外的是,道光沒掌握好分寸,一腳正中兒子下體。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經一番搶救之後,還是沒能挽回奕緯的生命,就這樣,年輕的皇子死於非命,這就是清朝著名的道光踢死長子事件。奕緯死後,道光追悔莫及,封建社會,皇帝是天下之主,自然沒人追究他的刑事責任,但是在葬禮上,道光皇帝顧不得形象、撲在奕緯的棺槨上哭成了淚人。他也許在為自己的衝動感到懊悔,也許是在懺悔二十年來對奕緯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以及忽冷忽熱。事後,當有一次道光路過斷虹橋時,無意中發現了那個“搔首護襠”獅,小獅子撓頭的動作彷彿在思考什麼、也彷彿在懊悔什麼,而另一隻“手”護襠的姿勢又彷彿顯出痛苦之狀。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道光一下子聯想起自己的失誤,想起兒子痛苦死去的慘狀,於是他不忍再看,便命人用紅布將這個小獅子矇住了。現如今,斷虹橋還在、石獅子還在、那些並不美好的故事也不曾被人們遺忘,只是物是人非,一切都已成為過去,斷虹橋也不再是御用之橋,而成為可供遊人參觀的景點兒(好像是2016年才對外開放的),並以用料之考究、裝飾之華麗、雕刻之精美被譽為紫禁城內諸橋之冠。而那隻“搔首護襠”獅,更因其憨態可掬,用時下流行語來說就是萌萌噠,從而成為故宮的“萌寵”和網紅。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斷虹橋北的一片樹林。這可不是一般的樹林,這裡有種植於明代的十八棵古槐,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橋北十八槐,也稱故宮十八槐或紫禁十八槐。據《舊都文物略》載:“斷虹橋北地廣數畝,有古槐十八,排列成蔭,頗飽幽致”,這十八槐棵棵雄壯,氣宇非凡。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我國種植槐樹的歷史十分久遠,而且槐樹在國人心中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歷來便是庭院綠化乃至宮廷綠化工程中的重要成員。也不知是地區文化差異還是什麼,聽說有的地方忌諱在家宅種植槐樹,說槐乃木中之鬼,這不成了拆字遊戲了嗎?反正北京這邊兒沒這說法兒,相反的特別喜歡在家中種槐樹。您聽相聲誇住宅,或聽評書、看小說兒,常會提到在一處很講究的院子前面有“八棵門槐”;即使到了如今,您在北京的古街道轉轉就會發現,路兩側最多的就是槐樹,而且是早先種下的古樹。這是因為古人喜歡槐樹,視之為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徵,把它稱為吉祥樹、富貴樹。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槐樹還是祿的象徵,祿是什麼意思?祿既有福氣、福運的意思,也有俸祿的意思,俸祿就是錢唄!因為槐與財諧音,小時候就聽老人說:“門前種槐,升官發財。”您聽見了嗎?光發財還不夠,還得升官,因為自古以來槐樹還有“公卿大夫樹”之稱,《周禮》中有“三公面三槐”的記載:古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於其下,面對三槐者為三公。所以民間還有:“家有古槐,富貴三世”之說,因此人們在家中種槐樹,實際是一種祈福、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光普通民宅,宮廷之中也喜歡種槐樹,我國自周朝起就有在皇宮種植槐樹的習慣,謂之“宮槐”,唐朝大詩人王維就有首詩叫《宮槐陌》,其中有“仄徑蔭宮槐,幽陰多綠苔” 的句子。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槐樹還是北京市的市樹,北京槐樹最多,上百年的古槐亦不在少數,有的知名度還很高,比如北京貢院的文昌槐、國子監的羅鍋槐、吉祥槐、東嶽廟的狀元槐等等。北京故宮裡的古槐也很多,但最出名的莫過於這紫禁十八槐。為什麼非要種十八棵?難道古代皇帝也想現代人一樣、喜歡十八這個數字?十八就是要發嘛?這麼解釋是不是太low了?這位皇帝“庸俗”了一些吧?其實真不是這麼回事,古代皇帝是天子,是萬民之主,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底下的東西都是他們家的,他不必為了“要發”而發愁。相傳明朝的這位皇帝(具體哪位皇帝不清楚)種這十八棵槐樹是有深意的,其“靈感”來源於唐朝的十八學士。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熟悉隋唐歷史的您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有些“來路不正”,他之所以能登基坐殿,離不開他身邊一眾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其中有十八位文臣最著名,分別是: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被譽為十八學士,也有稱其為十八大學士的。剛才說了,槐樹象徵公卿大夫,這位明代皇帝也希望自己身邊賢臣輩出,好幫助自己治理江山,於是在武英殿旁、斷虹橋北種下這象徵十八學士的十八棵槐樹。那麼為何要種在這裡?您要知道,故宮武英殿在明初是帝王齋居、召見大臣之所,而且武英殿靠近西華門,王公大臣出入皇宮要走西華門,所以都要經過這裡,文臣武將們看到這象徵十八學士的橋北十八槐,不是對他們有個激勵作用嗎?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可惜後來的明朝也沒能湧現出力挽狂瀾的賢臣,江山還是易主了。一國都城被攻破,可看做是一個朝代結束的標誌,雖然明朝之後便是清朝,但您都知道打破北京城的並不是清兵,而是李自成的起義軍。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匆匆忙忙在北京稱帝之後,就被吳三桂請來的清兵趕跑了。而他稱帝的典禮就是在武英殿舉行的,臨走之時李自成還來了個“焚宮事件”,一把火燒燬了不少建築,但武英殿與十八槐卻倖免於難。清朝,武英殿依然是處理朝政和舉行典禮的重要場所,還做過順治和康熙的臨時住所,康熙智擒鰲拜就是發生在武英殿,而西華門也依然是大臣們進出皇宮的門戶,十八槐像十八個衛士,見證著皇帝的一舉一動,見證著朝臣的進進出出。


故宮斷虹橋和十八槐


隨著清朝國力漸微,外敵開始欺負中國,英法聯軍來了、八國聯軍來了,清朝的皇帝、太后一次次的逃出皇宮。只是不知道在他們逃跑的過程中,是否感受到“十八雙眼睛”在注視著他們。再後來,清朝也完了,中國的封建社會結束了,昔日紫禁城變成了故宮博物院,惟有十八棵古槐依舊佇立在那裡,它們像十八位老者,見證了封建王朝的更迭,見證了炮火的洗禮,更見證了近百年來中國的衰敗與興盛。曾經很長時間,故宮的斷虹橋與十八槐這一片屬於未開放區域,禁止有人參觀,現在好了,故宮十八槐、包括斷虹橋在內對外開放,買張故宮門票,就可以前去參觀一下這十八棵百年古樹的風采。遺憾的是,聽說古槐死了一棵,如今只剩下十七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