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断虹桥位于故宫太和门外、武英殿以东、南北向、长18.7米、最宽处达9.2米,为单拱石券,横跨于内金水河上。此桥建于何时,至今仍有争议,一说是明初建北京皇城时修的;另一说是元代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不管是元还是明,这座桥的历史有好几百年是肯定的。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据说断虹桥之名为俗称,因为明清史料中均未见记录。关于名字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第一,说此地原有三座桥,是元代皇宫崇天门外的周桥之一,名为彩虹桥,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皇宫时将中轴线向东移了几十米,桥西便是武英殿、西华门,三座桥显得有些多余,于是拆了两座只剩下一座,故名断虹桥。第二种说法就有些“恐怖”了,说此桥原来俗称为断魂桥,后来嫌这个名字实在吓人,于是借谐音改成断虹桥。那么为什么要叫它断魂桥呢?一说明朝时皇帝驾崩、给皇帝陪葬的宫女们要过此桥出西华门,这是那些宫女最后走的桥,过完桥就要“断魂”了,去给“地下”的皇帝做伴儿;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另一说是明清两代犯了错的嫔妃要经过此桥去皇宫西部某地接受酷刑,大半也是有去无回;三说当年犯了重罪的大臣、经皇帝“御审”之后要过这座桥出西华门外接受死刑。不过这些“恐怖”的传说也仅仅是传说而已,不大可能是真的,第一,断虹桥不可能是断魂桥“改编”而来,皇宫里怎么可能出现这么不吉利的名字?第二,我国从秦朝以后就不“流行”活人陪葬了,明初虽然恢复过这一残忍制度,但明英宗时又明令禁止了;第三,过去的嫔妃犯了错一般都是“降级处分”,严重了打入冷宫,最多赐毒酒、赐白绫让其“自行了断”,几乎不会直接活活打死;第三,大臣们犯了罪,即便是皇帝御审,一般也不会马上就杀,总要等到“秋后问斩”,所以死刑犯奔刑场是不会从皇宫出发的!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尽管这些传说都不真实,但另一个与断虹桥相关的、并不美好的故事却真实发生过:那就是断虹桥的石狮子遭受过“蒙头之刑”!事情还得从断虹桥的“装修风格”说起:断虹桥由于是建在皇城里的御用指桥,所以建筑级别很高,桥面铺设的是汉白玉巨石,两侧石栏板雕刻着穿花龙纹图案,可以说是精致而奢华,尤其是望柱上的石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北京很多古桥上都有石狮子,“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当然是最有名的,不过断虹桥的石狮子与别处不同,尤其是桥东侧从南数第四个“搔首护裆”狮最为奇异、敢说独一无二,刚才咱说的被蒙头的就是它。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此事发生于清朝道光年间,道光皇帝是旻字辈儿,叫旻宁,下一代呢是奕字辈儿,道光长子就叫奕纬,也就是咸丰皇帝奕詝的长兄。原本作为长子,奕纬是很有希望继承大统当皇帝的,可是他却在二十多岁死于意外,制造这场意外的,正是他的父亲:道光皇帝——奕纬是被他爹踢死的!奕纬虽然是道光长子,但他的母亲出身低微,仅是道光身边的一个侍女。由于子以母贵的原因,奕纬出生后也不怎么受待见,在别人的冷落与冷眼中长大的奕纬,形成了一种敏感而暴躁的性格,也不怎么爱学习。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那一年奕纬已经23岁了,有一次教他读书的老师正在上课,发现奕纬一点儿都不认真。老师也是出于好心,就劝诫了他几句,说你看你的两个兄弟相继夭折(那时奕詝、即咸丰还没出生),所以你将来继承大统的希望还是很大的,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当个好皇帝。没想到奕纬不但不听,反而勃然大怒,指着老师的鼻子骂到:“有一天我当了皇帝,第一个先杀了你。”老师的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心里气不过,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道光,道光也很生气,把儿子叫来训斥了一顿,没想到奕纬依旧不服,顶撞了父亲。盛怒之下,道光给了儿子一脚。本来老子教训不听话的儿子天经地义,打两下儿也不框外,何况踢一脚更上升不到家庭暴力,可意外的是,道光没掌握好分寸,一脚正中儿子下体。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经一番抢救之后,还是没能挽回奕纬的生命,就这样,年轻的皇子死于非命,这就是清朝著名的道光踢死长子事件。奕纬死后,道光追悔莫及,封建社会,皇帝是天下之主,自然没人追究他的刑事责任,但是在葬礼上,道光皇帝顾不得形象、扑在奕纬的棺椁上哭成了泪人。他也许在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懊悔,也许是在忏悔二十年来对奕纬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及忽冷忽热。事后,当有一次道光路过断虹桥时,无意中发现了那个“搔首护裆”狮,小狮子挠头的动作仿佛在思考什么、也仿佛在懊悔什么,而另一只“手”护裆的姿势又仿佛显出痛苦之状。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道光一下子联想起自己的失误,想起儿子痛苦死去的惨状,于是他不忍再看,便命人用红布将这个小狮子蒙住了。现如今,断虹桥还在、石狮子还在、那些并不美好的故事也不曾被人们遗忘,只是物是人非,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断虹桥也不再是御用之桥,而成为可供游人参观的景点儿(好像是2016年才对外开放的),并以用料之考究、装饰之华丽、雕刻之精美被誉为紫禁城内诸桥之冠。而那只“搔首护裆”狮,更因其憨态可掬,用时下流行语来说就是萌萌哒,从而成为故宫的“萌宠”和网红。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断虹桥北的一片树林。这可不是一般的树林,这里有种植于明代的十八棵古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桥北十八槐,也称故宫十八槐或紫禁十八槐。据《旧都文物略》载:“断虹桥北地广数亩,有古槐十八,排列成荫,颇饱幽致”,这十八槐棵棵雄壮,气宇非凡。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我国种植槐树的历史十分久远,而且槐树在国人心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历来便是庭院绿化乃至宫廷绿化工程中的重要成员。也不知是地区文化差异还是什么,听说有的地方忌讳在家宅种植槐树,说槐乃木中之鬼,这不成了拆字游戏了吗?反正北京这边儿没这说法儿,相反的特别喜欢在家中种槐树。您听相声夸住宅,或听评书、看小说儿,常会提到在一处很讲究的院子前面有“八棵门槐”;即使到了如今,您在北京的古街道转转就会发现,路两侧最多的就是槐树,而且是早先种下的古树。这是因为古人喜欢槐树,视之为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把它称为吉祥树、富贵树。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槐树还是禄的象征,禄是什么意思?禄既有福气、福运的意思,也有俸禄的意思,俸禄就是钱呗!因为槐与财谐音,小时候就听老人说:“门前种槐,升官发财。”您听见了吗?光发财还不够,还得升官,因为自古以来槐树还有“公卿大夫树”之称,《周礼》中有“三公面三槐”的记载: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所以民间还有:“家有古槐,富贵三世”之说,因此人们在家中种槐树,实际是一种祈福、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光普通民宅,宫廷之中也喜欢种槐树,我国自周朝起就有在皇宫种植槐树的习惯,谓之“宫槐”,唐朝大诗人王维就有首诗叫《宫槐陌》,其中有“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 的句子。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槐树还是北京市的市树,北京槐树最多,上百年的古槐亦不在少数,有的知名度还很高,比如北京贡院的文昌槐、国子监的罗锅槐、吉祥槐、东岳庙的状元槐等等。北京故宫里的古槐也很多,但最出名的莫过于这紫禁十八槐。为什么非要种十八棵?难道古代皇帝也想现代人一样、喜欢十八这个数字?十八就是要发嘛?这么解释是不是太low了?这位皇帝“庸俗”了一些吧?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古代皇帝是天子,是万民之主,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底下的东西都是他们家的,他不必为了“要发”而发愁。相传明朝的这位皇帝(具体哪位皇帝不清楚)种这十八棵槐树是有深意的,其“灵感”来源于唐朝的十八学士。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熟悉隋唐历史的您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有些“来路不正”,他之所以能登基坐殿,离不开他身边一众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其中有十八位文臣最著名,分别是: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被誉为十八学士,也有称其为十八大学士的。刚才说了,槐树象征公卿大夫,这位明代皇帝也希望自己身边贤臣辈出,好帮助自己治理江山,于是在武英殿旁、断虹桥北种下这象征十八学士的十八棵槐树。那么为何要种在这里?您要知道,故宫武英殿在明初是帝王斋居、召见大臣之所,而且武英殿靠近西华门,王公大臣出入皇宫要走西华门,所以都要经过这里,文臣武将们看到这象征十八学士的桥北十八槐,不是对他们有个激励作用吗?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可惜后来的明朝也没能涌现出力挽狂澜的贤臣,江山还是易主了。一国都城被攻破,可看做是一个朝代结束的标志,虽然明朝之后便是清朝,但您都知道打破北京城的并不是清兵,而是李自成的起义军。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匆匆忙忙在北京称帝之后,就被吴三桂请来的清兵赶跑了。而他称帝的典礼就是在武英殿举行的,临走之时李自成还来了个“焚宫事件”,一把火烧毁了不少建筑,但武英殿与十八槐却幸免于难。清朝,武英殿依然是处理朝政和举行典礼的重要场所,还做过顺治和康熙的临时住所,康熙智擒鳌拜就是发生在武英殿,而西华门也依然是大臣们进出皇宫的门户,十八槐像十八个卫士,见证着皇帝的一举一动,见证着朝臣的进进出出。


故宫断虹桥和十八槐


随着清朝国力渐微,外敌开始欺负中国,英法联军来了、八国联军来了,清朝的皇帝、太后一次次的逃出皇宫。只是不知道在他们逃跑的过程中,是否感受到“十八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们。再后来,清朝也完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结束了,昔日紫禁城变成了故宫博物院,惟有十八棵古槐依旧伫立在那里,它们像十八位老者,见证了封建王朝的更迭,见证了炮火的洗礼,更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的衰败与兴盛。曾经很长时间,故宫的断虹桥与十八槐这一片属于未开放区域,禁止有人参观,现在好了,故宫十八槐、包括断虹桥在内对外开放,买张故宫门票,就可以前去参观一下这十八棵百年古树的风采。遗憾的是,听说古槐死了一棵,如今只剩下十七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