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真正行內高手告訴你

玩古陶瓷的人都知道一句常語“官窯如新”。還有一句詮釋得更為清晰的話“舊器如新必是寶”!確實,很多傳世的官窯看上去跟新出窯爐似的,光亮如新。特別是在還未入門的外行人眼裡,它與新瓷沒有什麼區別,和高仿品放在一起,外行人更是無法區分。

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真正行內高手告訴你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傳世的官窯器自它誕生這一刻起就受到人們的寵愛,倍加呵護,或陳設在玻璃櫥內,或置放在錦盒中,偶爾開啟觀賞也是小心翼翼,故除了歲月的自然氧化形成的肥厚包漿外,與新器少有區別。這樣保存下來的官窯器才是瓷中珍品,是寶貝!

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真正行內高手告訴你

但也恰恰是這些官窯佳器會不被人們看好,總以為它是新的,晶亮的釉面,毫無瑕疵的器身,彷彿剛出窯爐似的亮麗。佳士得、蘇富比、邦翰斯等國際大拍公司上拍的中國曆代官窯瓷器大多屬這一類。只有極少量是殘破件。這又佐證了“舊器如新才是寶”的觀念。

很多人都說古陶瓷水深,難玩,以上現象也是個主要的原因。

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真正行內高手告訴你


清朝官窯瓷器鑑賞要點

整個清代官窯瓷首推康熙,以康、雍、乾三代為佳,但清三代官窯瓷器價格昂貴,對資金需求很高。專家建議也能夠挑選清晚期官窯,嘉慶、道光等時期的產物中也不乏精品。大家耳熟能詳的清代官窯瓷器通常均署“大清××年制”、“××年制”或“××御製”等朝代款,但在清末光緒的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中,也呈現過慈禧太后專用瓷器“體和殿制”款青花瓷,價值較高。“仍是要以稀缺性為準則。”怎麼判定清朝官窯瓷器可從下面下手


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真正行內高手告訴你

首先看外型,包含線條的收放、形狀等。康熙時期的外型,健康挺立;雍正時期外型秀氣柔軟;乾隆時期外型、工藝雜亂。康熙時期有本人共同個性的,比方雙陸尊等,是康熙時期獨有的。整體來看,雍正、乾隆時期外型立異達幾十種,乾隆之後外型就沒有大的立異了,根本連續前期的外型種類和個性。

第二,胎釉彩。康熙時期特點是“緊皮亮釉”,釉面緊繃在胎體上,胎很健康,斷口像貝殼相同硬,斷面像糯米糕的切面相同細,藍彩透徹亮麗。雍正時期的胎最白,含雜質最少。乾隆時期胎體皎白細膩,瓷質堅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勻淨,多數是青白釉,少數為粉白釉,光澤瑩潤。

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真正行內高手告訴你

第三,紋飾。紋飾與其時的社會習俗和皇帝的審美情味緊密聯繫在一起。比方,康熙時期,山水人物故事、“刀馬人”較多,表現古代戰爭場面、戰馬嘶鳴的大場面較多,而康熙後期社會現已安靖下來,則有耕織圖等。雍正時期已根本沒有“刀馬人”紋飾,花卉、花鳥較為盛行,考究俊美,規劃也愈加合理。乾隆時期紋飾雜亂,點綴煩瑣,受西洋的影響較為顯著,比方有西方婦孺、兒童畫等等。

第四,款識。官窯款多六字、四字的,比方“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從字體上看,康熙時期多楷書款,雍正時期楷書、篆書偏重,乾隆時期重篆書,嘉慶、道光時期多篆書,咸豐以後又開端注重楷書。從筆畫上看,康熙時期筆畫有力,而雍正則顯得整齊標準。


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真正行內高手告訴你

往往正官窯佳器與頂級的高仿品在外行人眼裡只是一絲之差,他們稍一不慎就滑入高仿品的泥沼中,因而大多數人不敢碰精、尖、稀的頂級官窯佳器,寧求殘破舊的普品,如果沒有多年積累的鑑瓷經驗確難以區分。特別是不在一線現場經常花錢實戰的人都免不了落入陷阱。

高科技手段的日新月異,高仿技術的不斷深化,那些本來尚有一定鑑賞眼力的“專家,行家”一旦脫離一段時間在市場的歷練,也免不掉會走眼。由此,迫使那些大拍公司更多地信傳承有序的路子,這實在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像大維德那樣既深入研究又常年切入市場的真正頂級專家畢竟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真正行內高手告訴你

流傳下來的官窯佳器中也確有一部分舊氣明顯,傷痕累累,破損殘缺的,這往往是擁有者不識其珍,隨意放置使用造成的,而很多眼拙的人只認這些東西,也難怪。主要是很少見到如新的官窯,更談不上上手了。偶而見到,當成新器擦肩而過。眼睛只停留在殘舊或滿身傷痕的普品上,越不出這個圈子。有的索性採用簡單的思維方式:相信科學的檢測結論。最早用的是炭14,現在大多采用熱攝光測定。

其實,很多藏友並不太自信,曾經有一位藏藏友將同一件晚清的民窯器敲碎,送兩家權威單位測試,結果竟然出現兩個截然不同的結論,其間竟相差近百年。這民窯器充其量也只有100多年,說明這所謂的科學測試仍掌握在人的手裡,靠人的眼力分析得出數據,到目前為止,對古陶瓷的準確斷代最精準的還是靠經驗,靠長期與市場接軌中練就的眼力。


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真正行內高手告訴你


為什麼玩古之圈會流傳這樣的說法“專家不如行家,行家不如玩家,玩家不如藏家”。這就是強調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事實上,在我們的著名專家中也有幾位長期與市場掛鉤的,也就是長期在實戰中歷練的,如自己有過收藏、開過古玩店、經過真假辨別的壓力等等。

一些藏家都有自己的古玩店,翻滾在商海的浪潮中,眼力自然高深。但絕不能推理出凡開古玩店的眼力一定好,有的古玩店老闆大字不識一籮,有的涉足此行不足幾個月,也照樣斗膽開張,將古玩當兒戲,不在此例。

曲高和寡,這是在任何一行中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越頂級的官窯器識的人越少。所以,眼力越高的人會越感到孤獨,藏品檔次越頂級的人,會越遭到外行的譏諷。


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真正行內高手告訴你

瓷壇泰斗耿寶昌先生,曾在故宮博物院被人長期冷落過,很多人都喊他“耿師父”,將他像雜工一樣來回使喚,直到他驚世駭俗的鉅著《明清瓷器鑑定》問世後,人們才刮目相看。他的老師孫瀛洲先生也曾很長一段時間遭嗤笑,說哪有那麼多漏好撿,大家都說不對的,專家也說不對的,他卻還去擺弄,真有些過於自信。但他堅信自己的認知“大家說不對的,專家說不對的,我才有機會”。正是這種信念才造就了一代收藏大家,最後將三千多件官窯器捐給了國家。

他捐的三千多件古陶瓷中有二十幾件是國家一級文物,且大多是“如新的官窯”,這就是他獨特的眼力。

識官窯器難,識如新的官窯器更難!

官窯瓷器為何看起來很新?真正行內高手告訴你


有志於古陶瓷研究的同好們,要想練就一副火眼金睛,必須毅然跳入市場之海的浪潮中,否則,眼力永遠到不了那個高度!

說白了,正官窯器和所謂的高仿品在外行人眼裡,辨不出差別,在真正有眼力的收藏家眼裡,是有天壤之別的。現在的所謂高仿,能仿出三分像已屬不易,幾位景德鎮的高仿大師充其量只能仿其官窯之型,神韻是絕對仿不了的。

祝願各位藏友,玩有所得,藏有所獲。


注: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小藝書的立場,也不代表小藝書的價值判斷。轉載旨在分享,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