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揭祕當代“官窯”天價“毛瓷”:政治任務燒出瓷中精品

揭秘當代“官窯”天價“毛瓷”:政治任務燒出瓷中精品

在湘繡湘瓷藝術精品拍賣會上,一套74 版毛瓷碗以800萬元的天價摘得“標王”桂冠

揭秘當代“官窯”天價“毛瓷”:政治任務燒出瓷中精品

7501 瓷,水點梅花,飯鼓、湯勺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官窯始於北宋中晚期。官窯舉全國人力物力之最,不惜工本,萬中挑一,湧現出一批汝官哥定鈞窯等傳世精品瓷器。進入民國,官窯不復存在,除了袁世凱在不到百日稱帝期間燒製的一批“洪憲瓷”,也只是曇花一現了。1949年後,誕生過一批人稱紅色“官窯”的瓷器,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便是“毛瓷”。

2013年6月20日,保利香港舉辦的“湘繡湘瓷藝術精品拍賣會”現場,一套五件的釉下五彩毛瓷碗以800萬元的價格成交,成為該場拍賣會的“標王”。雖然古瓷動輒過億,但相比當代其他同類瓷器,這一價格已算天價。其實早在1997年,一件“水點桃花”毛瓷飯鼓拍賣價66萬元,創造了當時中國當代瓷器在世界拍賣市場上的最高成交價。如此價值不菲,只因出身不凡:它們皆是專為毛澤東設計研製的日用瓷器,俗稱“毛瓷”。這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由政治任務製造出的瓷中精品,正成為藝術品市場上備受追捧的收藏新貴。

醴陵“毛瓷”:家鄉的瓷器最美

在陶瓷收藏界,從狹義上來說,“毛瓷”特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湖南醴陵及江西景德鎮專為毛澤東特製的生活用薄胎瓷。前者是毛澤東生前使用的主要瓷具。醴陵瓷的歷史不容小覷,是有千年歷史的古瓷都。1905年清政府撥庫銀18000兩,在醴陵創辦湖南瓷業學堂,匠師在傳統青花裝飾的基礎上,創造出名揚於世的“釉下五彩”瓷。創始人熊希齡親攜醴陵瓷器貢呈慈禧太后,得到她的讚許,以金牌賞之。1915年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醴陵瓷還曾與茅臺酒一道同獲金獎。

1949年後,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以及人民大會堂等國家機構多使用“建國瓷”。當時由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郭沫若提議的“建國瓷”,對新中國瓷業影響巨大。景德鎮、醴陵、宜興等瓷產區正是通過對“建國瓷”的研製,得以從幾十年的戰亂衰敗中恢復過來。

毛澤東先後四次到過醴陵,他年輕時考察湖南農民運動,開始對醴陵瓷有所瞭解。據其本人回憶,醴陵鄉親很好客,每次去都會用漂亮的小碟子裝小吃招待他。1955年醴陵縣成立了陶瓷研究所,1956年在毛澤東的指示下,湖南省醴陵瓷業公司成立,醴陵縣陶研所升級為省陶瓷研究所。此後湖南醴陵的制瓷業迅速發展,躋身中國當代瓷都之列。

1964年周恩來親自選定醴陵釉下五彩瓷為人民大會堂餐具。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湖南省陶研所燒造的瓷器,並不向社會銷售,而是精挑細選後直接送往中南海,一般為國宴餐具、領導人生活用瓷,以及國家領導人出訪高級禮品瓷。其間誕生了不少有品質的名貴毛瓷:最早1958年的“勝利杯”到1964年特製的“139號”國宴瓷,再到1973年的帶蓋魚盤等。據有關資料,十多年間,中南海國家機關在醴陵定製毛澤東用瓷達1555件,包括食具、茶具、文具、菸灰缸、牙盒等。其中最為知名的是1974年為其製作的雙面裝飾薄胎碗,是當代醴陵窯中的極品。

1974年秋,毛澤東最後一次回家鄉湖南,共住了114天。他已至耄耋之年,晚年仍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常一手持書卷,一手拿放大鏡,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疲憊時碗都拿不穩。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張平化知道後,便提議為主席燒製一種輕薄的小碗,正好他的81歲生日就要在長沙度過了。1974年11月醴陵縣群力瓷廠承接了這項“嚴肅的政治任務”,按照要求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下開展工作。省委方面提出了幾項要求:一是內外兩面都要有花紋,“為的是讓毛主席吃飯時心情愉快”;二要重量輕,方便主席拿碗;三要釉下彩,無鉛毒,不含鎘,保證健康;四要突出政治,“要有全國代表性”。為此,群力瓷廠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從選料、配方到器形設計、顏料搭配……開始在每一個細節上攻關。

這批毛瓷所使用的“洪江大球泥”,只湖南洪江有,存量極少僅數噸,在當時便作為國家用瓷專用土被封存。這批毛瓷的製作打破歷史上瓷器底足不施釉的製作工藝手法,大膽嘗試,將坯體倒裝入窯、經過1360℃的高溫燒成瓷器,再在成瓷後的碗口施上一層白色低溫釉,經700℃的低溫窯燒製而成。這樣歷經低溫燒素坯、高溫燒製成瓷、低溫燒釉口的三次進窯工序,難度相當大。擔任彩繪設計總工程師的李人中,最初為花色犯難,一週閉門苦思不得,最後是喜歡養花草的老伴為他解了圍,“我看月季花就挺好,紅紅火火”。他頓覺開悟:月季大江南北皆可種植,又名月月紅,象徵“祖國山河一片紅”。在紅月季的基礎上,大家又設計出紅芙蓉,紅秋菊,紅臘梅共四種圖案,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同時畫工之細緻無與倫比,瓷碗上每一朵花的花紋都是一致的。

這批主席專用瓷經過一個多月的試製後燒製成功。瓷器晶瑩剔透,有如玉泥嫩肌般溫潤可人,重量僅有124克左右。任務完成後,與該項目有關的所有模具、配方、圖紙等均作為絕密檔案收存入庫。有關部門從逾2萬件的燒製成品中遴選僅40件精品帶走,另獎勵給製作者極少幾件外,其餘全部銷燬。如今的“洪江大球泥”也已被開採殆盡,其價之高,人稱“泥黃金”。據說當年醴陵瓷廠給中南海中央警衛局核定的成本價每件為人民幣1.32元,生活管理員吳連登用毛澤東的稿費支付了製作費用。

吳連登回憶,毛澤東第一次看到月季花碗時,高興地說:“這好啊!”他欣賞瓷碗的輕透精美,問瓷器是哪裡做的?得知出自湖南醴陵後,他輕輕嘆了一句:“家鄉的瓷器真美”。據吳連登自述,毛澤東晚年很鍾愛這種小碗,“他老人家就是用這種家鄉的瓷碗,喝了最後一口湯,吃了最後一口飯”。

“7501”瓷:經歷重重考驗

毛澤東生活中一向有兩難:睡覺難,吃飯難。常常飯菜送來了,他不能及時用餐,“一次一次地叫,也不吃,等他工作完了,要吃飯,飯菜早就涼了”。1975年,隨著年事已高,毛澤東健康也已大不如前,雙手乏力,吃飯咀嚼也慢。為主席製作保溫防塵、美觀輕便的餐具又提上議事日程。

據有關資料,主席用瓷改在景德鎮燒製緣起一段小插曲。1974年毛澤東住在長沙時,江西省公安廳副廳長黃慶榮來湖南,與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商議主席去江西時的安全警衛工作。他一眼瞥見桌上放著的主席用的紅色梅花瓷盤,隨口說了句,“我們江西造出來,肯定比這個好”。汪東興問他:“能行嗎?恐怕也難吧。”但黃慶榮認為江西可以一試。在其他媒體採訪中,汪東興也談過當時的考慮:“毛主席是湖南人,所以先安排湖南省生產,但是送來的設計圖案不是很滿意。這樣我打電話給當時的江西省委書記黃知真,將任務下達給景德鎮。”

1975年4月,景德鎮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接到中央的指示,要求他們在三個月內完成毛澤東用瓷的研製任務。因是該所1975年的第一項任務,故稱“7501任務”,“7501”瓷也因之而得名。生產同樣也是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進行,陶研所甚至最初都不知道這批瓷器是為毛澤東生產。參與工程的全體人員都經過嚴格政審,管理嚴密,窯場四周還設立崗哨。

黃慶榮是負責這一專項工作的核心領導,他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用料要最好,能保證絕對安全衛生”,“當然還有美觀,製作工藝不能有半點瑕疵”。江西省委撥給製作經費35000元,同時安排撫州地委提供10噸特級高嶺土,高嶺土是燒製高白釉瓷的上等原料。瓷器的圖案徵集了眾多稿件,最後選出三種:“水點桃花”、“翠竹紅梅”、“雙面對畫芙蓉花”,皆是從毛澤東詩詞中汲取的靈感。器具類型方面,因主席用瓷中已有蓋杯,不配茶具;主席不善飲酒,配酒壺也會多次傳倒酒,增加不安全因素,所以“7501”瓷沒有茶具酒壺,只生產茶杯酒杯。

數百名“紅衛兵小將”加入陶研所的選料工作,從十噸臨川高嶺土中選出兩噸精料,達到了真正的精益求精。用這種胎料製作瓷器,須燒到1380-1400℃才能瓷化。這決定了燒製是整個流程的關鍵。當時景德鎮還沒有能耐如此高溫的匣缽。試製匣缽成型時屢屢出現開裂,匣缽廠都不願接活兒。還是上級打電話給廠領導,強調是中央特殊的政治任務,才承接下來,幾經曲折研製成功。接著燒製試驗中又多次發生倒窯現象,造成此前的心血付之一炬。曾經的工程負責人楊火印記憶猶新,因為要趕時間完成任務,有的窯師傅甚至著急得大口吐血。最後還是科研人員探出新路,升溫到達1380℃時,採用特殊辦法保溫兩小時直至升到1420℃左右,終獲成功。

另外,釉下彩顏料也面臨挑戰:景德鎮只有鈷藍(青花)和銅紅(釉裡紅)兩種,燒製梅花圖案用的粉紅色顏料無成法可援。負責顏料的人員幾個月內試驗均告失敗,不是顏色欠佳,就是彩繪處的釉面出現龜裂。有人回憶,當時還被軍代表找去“談話”,說如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將以“軍法從事”,被嚇得不輕。他們為此成立顏料攻關小組,群策群力,夜以繼日地反覆試驗了數十個配方,最後試驗出一種添加劑,能有效防止裂紋。

幾經波折,到1975年8月,陶研所燒出22窯瓷器,合格率為30%左右,實際成品為4200餘件,其中優中選優1000餘件送發北京。這批歷經考驗誕生的毛瓷有四絕:白如玉,獨有的臨川高嶺土燒製的瓷器潔白如玉;明如鏡,瓷器表面瑩亮如鏡面,泛著銀色光芒;薄如紙,陽光照射下幾近透明;聲如磬,以手指扣敲瓷器,其聲有如樂音,清脆悅耳。它還有一個最大特點是導熱係數低,壁厚不足毫米的茶杯注入開水後,用手緊握杯體也毫無燙手之感。

按規定剩餘下來的“7501”瓷,封存庫裡的應全部銷燬,但考慮到專用瓷器在使用過程中會發生破損,需要補充,加上陶研所提出要求:希望能留下一部分給所裡作科研用,所以只毀掉了一部分,一部分留做儲備。1982年春節,景德鎮陶研所將部分器型較小的“7501”瓷連同其他庫存產品,當做福利一起分發給本所職工,這大概是“7501”瓷流向民間的開端。據資料,目前流散民間“7501”瓷大概有千餘件左右。

瓷中精品,難以複製

“7501”瓷最後有沒有被毛澤東本人用過,現存說法不一。有文章堅稱他去世前未及使用,但也有人如吳連登回憶詳盡:“主席晚年咀嚼很慢,而且喜歡在飯里加些菜湯,7501無論是碗還是菜盤和湯盆,設計得都比其他一般的餐具深,這樣,主席吃飯時加點菜湯,就比較容易”。吳連登還形容毛吃飯時,喜歡欣賞手中的飯碗,“他拿在手裡,那碗是非常輕的,所以主席有時邊吃飯邊拿在手裡轉著看”。

實際上,圍繞“毛瓷”的說法很多都無定論,眾說紛紜。比如毛澤東最青睞的毛瓷,至少有三四種說法:因為一生愛梅,他最愛紅梅圖案;主席最愛芙蓉花,因為芙蓉代表湖南,寄託對故土的思念;最愛水點桃花的嬌俏清麗;最愛月季的鮮豔奪目等等,不一而足。毛澤東本人對生產毛瓷的特殊任務是否知曉?有人說,無論是醴陵還是景德鎮,毛都從不知曉,是其身邊人去置辦的;也有文章舉例,“7501”工程是由毛澤東批准後中央下達的任務……民間關於毛瓷的種種傳聞從未間斷,也是因從未有官方正式版本的說法,才給流傳提供了想象的空間。附著領袖情結與紅牆秘辛的毛瓷,註定將籠罩著淡淡的神秘色彩。

毛瓷的產量在當時受到嚴格控制,現今的存世量也極為稀少。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毛瓷的搜求者日眾。1996年12月,北京太平洋國際拍賣公司將徵集到的80餘件“7501”瓷首次公開拍賣。散落民間的主席用瓷,逐漸被投資者和收藏者挖掘出來。

有論者評價,毛瓷代表了中國當代陶瓷史最高的工藝水平。此後,多次有人想複製毛瓷的輝煌,醴陵和景德鎮都曾舉辦過再造毛瓷的活動。比如鮮為人知的是,1978年景德鎮陶研所還曾接到為華國鋒製作專用瓷的任務。但當時因人員的調離,材料、手法和工藝都與此前存在著差異。而此後種種“復原”的毛瓷,很難與原物媲美齊肩。一項政治任務造就瓷中精品的時代,大概也一去不復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