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太陰病、少陰病、陽明病,治則是什麼?

太陽病的治則方藥

1.太陽經證治法

(1)中風:為太陽表虛證,是衛強營弱,營衛不和,治療中風只需調和營衛,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湯。

(2)傷寒:為太陽表實證,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開表發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黃湯。

(3)溫病:為內熱津傷,《傷寒論》未出方治,個人意見:當以辛涼輕透為主,可用銀翹散。

2.太陽腑證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氣化不行而致水氣停蓄,五苓散(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白朮)具有化氣利水的功能,故為蓄水證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熱結下焦,應攻瘀逐血,可根據輕重緩急,選用桃核承氣湯。

太陽病、太陰病、少陰病、陽明病,治則是什麼?

3.太陽病兼證治法

(1)太陽中風兼氣逆作喘,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陽病兼項背強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加葛根湯,實用葛根湯。

(3)太陽病兼熱鬱於內(內熱,煩躁,口渴),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實用大青龍湯。

(4)太陽病內挾水飲(乾嘔,痰軟),如表實無汗,心下有水氣,證見發熱惡寒無汗喘咳乾嘔的,治以小青龍湯。如太陽中風而水氣僻積胸脅,證見發熱惡寒汗出頭痛,心下及脅部痞鞭滿痛,乾嘔短氣,表證已解的,用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攻之。

(5)太陽病兼裡虛不足,如陰陽兩虛心中悸而煩者,治宜以小建中湯。如氣血虧乏,心力不繼,脈結代,心動悸者,治以炙甘草湯。

太陰病的治則方藥

1.太陰病正治法

太陰病因屬裡虛寒證(脾胃虛寒,故其治療原則,當以溫法補法為主,以溫中散寒為重點。如表證偏重的,先行解表;裡證為急的,先治其裡。《傷寒論太陰篇》沒有肯定方子,我們根據裡虛寒證來看,自當溫裡為主,特補出理中湯為太陰病主方。

太陽病、太陰病、少陰病、陽明病,治則是什麼?

2.太陰病兼變證治法

(1)既有下利腹脹滿(太陰裡虛證),又有身體疼痛(太陽表證),是裡虛挾表,當先用理中湯溫裡,然後再用桂枝湯治表。

(2)表證未解,而又有腹滿時痛,用桂枝加芍藥湯(桂枝湯加重芍藥用量),表未解挾有宿食而裡實滿痛,用桂枝加大黃湯。

陽明病的治則方藥

當其高熱散漫之際,則以寒涼藥清熱為治,所以陽明經證主要用清法,可選用辛寒苦寒清解裡熱的方劑;若熱與實結於大腸則以寒下藥為治,急下存陰,爭取時間,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證主要用下法,可選用苦寒瀉下的方藥。

1.陽明經證治法:陽明經證是裡熱蒸騰所致,表裡俱熱,所以治宜石膏湯。

2.陽明腑證治法:陽明腑證是邪熱已與大腸糟粕搏結成實熱證。治療的目的是排除燥實,清肅裡熱。由於病變有輕重緩急的不同,所以陽明腑證的治法有三個子:調胃承氣湯為瀉下緩劑,是治療腑實初起,結而未實,或津液受損以燥熱為主的證候,小承氣湯是治療腑實以痞滿實為主;大承氣湯是治療腑實以痞滿燥實為主。

“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這是一句有實踐經驗的中醫諺語。陽明病可以轉變為太陰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強到減弱的表現,預後不良;太陰病也可以轉變為陽明病,則表示抗病力由弱轉強,預後佳良。

少陰病的治則方藥

少陰病的治療原則,以扶陽,育陰為主法。寒化則扶陽,宜溫補法;熱化則育陰,宜兼清熱法。少陰兼表用溫經發汗法;實熱內結用急下存陰法。

太陽病、太陰病、少陰病、陽明病,治則是什麼?

1.寒化證

本證是少陰病過程中較多見的,其症狀是: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治療當以回陽救逆為急務,宜四逆湯。

2.熱化證

以陰虛陽亢和陰虛火熱相搏二種為主:

①心煩、不得臥、口燥咽乾、舌尖紅、脈細數、屬陰虛陽亢,宜清熱育陰的黃連阿膠湯。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芩湯滋陰清熱,分利水氣。

3.少陰兼太陽表實證

發熱惡寒無汗、足冷、脈反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藥如方名)。

4.少陰兼陽明裡實證

口燥咽乾,腹脹鞭滿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諮詢,請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