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那些“出世”的人们

作者 卜喜逢

“出世”一词,义项较多,如出生、超脱人世等等。在《颜子家训·养生》中有这样一句话:“考之内教,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愿汝曹专精于此。”[1]此间“出世”一词,有超脱尘世而入神仙之境遇之意,宽而释之,可以作为超脱尘世来解。放置在本文中,大致可作摆脱了尘世之欲望的束缚之意。因为如果单纯的说超脱于世间,则《红楼梦》中并无几人,而在“金陵十二钗”中,以超脱来论,则就更加稀少了。

在“金陵十二钗”中,出世的人群是比较多的,如林黛玉、史湘云、妙玉、惜春、李纨等。

先来看黛玉。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以文本功能来论,黛玉是为宝玉服务的,故而在黛玉的身上,寄托这种人生之路的思考较少,因其“情情”,故而万事是以情为主要的。可以说,情就是林黛玉存在于世间的寄托与支持。没有了情,也就不会有林黛玉的存在。正如《红楼梦》后四十回中所说的:“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失去了情的林黛玉,只会是湮灭于世间。黛玉虽聪慧,但不会去关注情以外的事物,虽敏感,也不会去因情以外的事件而影响她自己的生活。作为一个孤女,她是患得患失的,但是她怕失去的,也仅仅是情而已。如此专注之人,强以人生之路去分析,则难免有害美之嫌,因其纯粹,而以世路之说强加阐释,则显污蔑,因其本身在世路上是没有什么目的性的,如果说有,那么也仅仅是渴望情的获得。如此说来,黛玉是没有出路的。

再说史湘云。

之所以说史湘云是出世的人物,是因为她并没有什么利害之心,或可说她本就是赤子,本就无世俗之欲望,故将她划入出世之人。

史湘云可以说是大家闺秀中的另类,有史湘云在的地方,总是会有笑声。在第五回的《乐中悲》中,对史湘云的形容是“英豪阔大宽宏量”,正可是史湘云的绝妙写真。

在诸多学者的评论中,常以魏晋风度称许史湘云。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又率真任诞,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而史湘云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第三十一回中,作者借宝钗与黛玉的口,叙述了两件湘云的旧事:其一为穿着宝玉的衣服,让贾母误认为是宝玉,而又偏偏不说话;其二为穿着老太太的大红猩猩毡斗篷堆雪人。两个事情都说明了湘云的淘气与率真,而在这部分之前,贾母嫌热让她脱衣服,书中写到“史湘云忙起身宽衣”,一个“忙”字活画性情。在史湘云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扭捏,纯任自然。史湘云的另一个特点是并无等级的观念。同回中,史湘云特意亲自带来了四个绛纹石戒指,送给袭人、鸳鸯、金钏、平儿,这四人为下人,与史湘云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物,而史湘云的这份用心,正可看出在她的心目中,是没有这些分别的。史湘云是心直口快的,第二十二回中,史湘云脱口而出的“是像林姐姐的模样”,将宝玉置身于尴尬之中。而且一时兴起,马上说要请客,这完全脱离了史湘云的经济能力,这正可见史湘云是没有计较的人。而通常在评论史湘云时常说的“醉卧芍药裀”“割腥啖膻”两回文字,正可说明史湘云的风流不羁。而两次联句,又可说明史湘云的才气。

如此女子,实是可爱,而正是这样一个女子,却也只落得“湘江水逝楚云飞”的下场,终归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又是为何呢?读者也会疑惑,像史湘云这样的女子,为何得不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呢?

《红楼梦》中那些“出世”的人们

然而我们需要看到,虽然在史湘云的命运中,有着短暂的幸福,如“厮配得才貌仙郎”,但终究是幸福不长,在前八十回中并未涉及到史湘云的结局,故而此处也只能推测。但在一个大的环境下,在四大家族整体处于末世的情况下,一点生活的变动,都会使得史湘云没有了反覆的余地。虽然史湘云曾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但在一个大的趋势面前,在反反复复的打击之下,史湘云同样是以悲剧来收场。虽有着偶然的幸福,但悲剧却是一种必然,虽然这种必然并非是由史湘云所造成的。曹雪芹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在曹雪芹的解释中,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将此归为了命数,至少表面是如此的。此也说明,在曹雪芹的认知中,许多悲剧并非是个人早就的,而是一种趋势,一种必然,不以人的个人情况而转移。处在“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循环中的人,是无从逃避命运的安排的。

再说妙玉。

妙玉在书中的情节不多,但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这组出世的人之中,妙玉是一个极为个别的人物,她并非想出世,却因为命运的安排不得不出世。并非想居住于大观园这样的一个花红锦簇的环境里,却因为师命,不得不在这里等待着命运的结果。这种种的不得已,使她留在了大观园中,共同演绎了这曲悲欢离合。

在妙玉的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洁”,这种洁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在小说第四十一回中写道:

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

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妙玉就特意吩咐不要拿回来,并且说如果她自己用过,宁愿砸碎了也不能给刘姥姥。贾宝玉找人洗地,她也吩咐只能放在山门外。如此怪诞的行为,将妙玉的“洁”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的时候,妙玉送了一个贺帖,如何回复,让宝玉大伤脑筋。正在踌躇之间,邢岫烟为他解了惑:

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

在这里,有几个词语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如“畸人”、“槛外人”、“土馒头”等。

“畸人”一词,前文已有解释。在这里,“畸人”指的是不合于世俗,却与自然相合的人。

“铁门槛”“土馒头”,出自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一诗,全诗为:

江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尤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2]

“铁门限”一词,在进入到《红楼梦》时变成了“铁门槛”,意义并未有变化。富贵人家常被称之为“门槛高”,故而“铁门槛”也就成了有钱有势之家的代名词,“土馒头”则好理解,代表着墓地。

根据这几个名词,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妙玉的所思所想。在妙玉的思想中,是亲近于自然,而鄙弃世俗的,同时又对富贵、荣华等有着强烈的幻灭感。

正是这种强烈的个性,使得妙玉独立于人群之中,遭受着“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的侵蚀。而终归是陷于污泥浊垢之中。可以说妙玉的理想与现实的遭际成为了强烈的对比,而其人生自然是一个悲剧。这种悲剧来源于社会对不容于社会的因子的排斥。

惜春的出世与妙玉不同,也与黛玉、湘云不同。惜春是贾府的正牌小姐,却因父亲的痴迷于修道,而自小没有亲情的陪伴。在《红楼梦》的诸多故事中,惜春是最易被忽视掉的,存在感很低。但在惜春的身上,却能折射出一个没落大家族的子孙的人生之路。

惜春初出场时候,在黛玉眼中还是“形容尚小”,然而却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在“送宫花”的故事中,就说出要剃了头当姑子的话,一方面既是对自我人生的谶示,一方面也反映出惜春的生活环境:上无父母痛爱,下与兄弟姐妹都有隔阂,幼时的惜春是不会因为信仰而对宗教产生兴趣,只会是生活的环境的逼仄,使得惜春想找一个灵魂寄托之处。惜春善画,然而在宝钗这等行家眼里,却是“不过是几笔写意”,可见水平也仅是一般。在诗社之中,“藕榭”这样的名字也是宝钗随口而起,且惜春也不能诗,颇有应付之嫌。在《红楼梦》中,关于惜春的本传只有一次,那就是“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一回:

谁知惜春虽然年幼,却天生地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任人怎说,他只以为丢了他的体面,咬定牙断乎不肯。更又说的好:“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惜春冷笑道:“我虽年轻,这话却不年轻。你们不看书不识几个字,所以都是些呆子,看着明白人,倒说我年轻糊涂。”......惜春道:“状元、榜眼难道就没有糊涂的不成?可知他们更有不能了悟的。”......惜春道:“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尤氏道:“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道:“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

惜春道:“若果然不来,倒也省了口舌是非,大家倒还清净。”

在这段文字中,最醒目的是其中的几处冷笑了。而尤氏对惜春的评价也是“心冷口冷、心狠意狠”之人。而惜春将此却认为是自己的“了悟”。虽然说到“了悟”的时候,有被尤氏逼出来的可能,但“了悟”,应是惜春的追求。一个侯门的千金小姐,终不免“独卧青灯古佛旁”,一方面固然是惜春的求仁得仁,然而这种泯灭了亲情的“了悟”,追求“独善其身”的做法,是否人生的正途呢?“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一个“自了”,说出了惜春的孤独,也说出了她“孤僻”的来源,她不“自了”,又有谁来关注过她呢?或者这也是曹雪芹在惜春身上的思考。

《红楼梦》中那些“出世”的人们

与以上人物皆为不同,李纨的出世,是因为丧偶所导致的。在小说之中,李纨是惟一一个以寡妇身份得入金陵十二钗的人,故而此人物极具代表性。在小说第二回冷子兴演说的时候,就说明了李纨的寡妇身份,带着一个幼子生活。第四回中又详细的介绍了李纨的家世背景等等: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已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承继以来,便说“女儿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这前朝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 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曹雪芹善用皴染之法,如贾宝玉的第一次出场,就反复的让他入而复出,又通过不同人物的嘴来进行描绘,从而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形象,像描写李纨这般长篇大论的直接和盘托出的情况反而是比较少的。在这段文字中,介绍了李纨的家世、知识背景、行为及性情,而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由家世而形成与家世匹配的知识背景,而又由此产生性情,并决定行为。李纨的父亲名“守中”,而“守中”一词来源自《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3]当作虚静讲,虚静即无为,无为而能无不为,或这就是李纨一生将“虚静”视为行为准则的一大原因。她出生在一个文人的家庭,受着传统的教育,故而在丧夫之后,反而能处膏粱锦绣之中,又如槁木死灰一般。可以说李纨的生命中缺乏亮色,也不会主动的去介入是非之中。如在小说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李纨抽中一支老梅,签上旧诗云:“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说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不问他人“废与兴”,这正是李纨的心态,也是笔者将李纨放入出世人群的主要原因。

李纨居住的地方是稻香村,在小说第十七回中,关于稻香村的描写非常细致:

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稻香村在繁花锦簇的大观园中独树一帜,一洗奢华风气,转而使人安静,竟勾得贾政兴起归农之意,而元春也喜爱此处,可见田园风光的静谧与安宁。这正与李纨的性格相符,在繁华中能独处一隅,静心锁欲,对于孤儿寡母来说,就是一个避风的港湾。

然而,李纨的生活并不是没有亮色的。作为一个青春的女子,李纨也有着生命的悸动,而非是完全的槁木。探春建诗社的时候,李纨自荐掌坛,又对众人诗作加以评说,即显担当,又显才华,可见李纨也并非是一味的无为。尤其在诗社缺少经费时,李纨与凤姐的一段对话,尽显伶牙俐齿,使人看到了另一面的她,青春而活跃,或者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

李纨不是没有追求的,在丈夫去世之后,她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了贾兰的身上。可以说,在贾府这样一个功利场中,一个寡妇能生存是不易的。而李纨正是通过自己的无为,从而达到了无不为,终是将贾兰培育成才,当然这是很多学者探佚的成果,在小说前八十回中是读不到的。但在第五回的判曲中是有着明确的提示的。李纨的判曲,实际上是她与贾兰的合咏。如“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等句,都是对贾兰的谶示。而对于李纨来说,却是“美韶华”的逝去,黄泉路近,留下的只有“虚名儿”。而一切都逝去之后,李纨的生命历程又给予了人们什么启示呢?或者正如贾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一样:“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李纨的一生,是违背了自然之理的,是强行压制了自我的,而这也正是李纨的悲剧。

《红楼梦》中那些“出世”的人们

在这些出世的人群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如黛玉,追求的是情,湘云则追求的是本真,妙玉追求的是洁,而惜春追求的是了悟,李纨追求的是贾兰的幸福。可以说,这些都是不涉及世俗之欲的。曹雪芹在这种同中求了异,又在异中归结了这种种的人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曹雪芹仅是如实的描绘,忠实的叙述着自我的感悟。在曹雪芹的预演中,这种种出世的道路,是没有完善的人生的。如黛玉的泪尽而逝,湘云的水涸湘江,妙玉的终陷淖泥,惜春的独卧青灯古佛旁,李纨的“虚名儿”,这种种不一样的结局,都在诉说着青春的逝去,美好的毁灭。在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册等的预设之中,这组出世的人群是最让人感慨的。毕竟,她们是与世无争的,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的,然而就是这些纯粹的心灵,依然不容于世间。

[1]颜之推著,檀作文译注,《颜氏家训》,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第203页。

[2]范成大著,《范石湖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8月出版,第390页。

[3]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第8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