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浅谈宝玉在面对“入世”和“出世”时的哲学纠结

小时候读《红楼梦》时,笔者只觉枯燥无味,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每次再来读《红楼梦》时,笔者每次的感受和启发是不一样的,也许跟生命在每个阶段所关注的重点不同有关吧。

中学时代,笔者也只是简单观看了《红楼梦》影视剧以及阅读它的简易版本,笔者那时关注的重点只是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理不清的爱恨情仇。直至上大学时,还去学校的图书室买借了套简装版的《红楼梦》,利用学业之余,笔者简单地翻看了整个文本,令笔者颇为好奇的是,《红楼梦》开篇所讲的并不是什么严肃的文学故事,而是介于人间和仙界的神话故事。

《红楼梦》:浅谈宝玉在面对“入世”和“出世”时的哲学纠结

再到后来,笔者进入世俗社会参加工作后,再次阅读《红楼梦》时,由它体现出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利用的残酷现实令笔者。

直至如今,即笔者入世奋斗拼搏几年后,特别是看到残酷而无奈的现实与美好而遥远的梦想形成鲜明和强烈的对比时,笔者再次读了遍《红楼梦》,但此次笔者不由自主地把关注点放在了它里面所体现出来的哲学和宗教信仰问题。

学过政治课就应该明白,宗教信仰是指人们对人生结局不可预测性和宇宙神秘性的思想探索和精神寄托,而哲学是指人们对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根本问题的思考。

《红楼梦》:浅谈宝玉在面对“入世”和“出世”时的哲学纠结

所以笔者最近在读《红楼梦》时,不仅注重小说的文学艺术,尤其是小说的文字表达和构思技巧方面,而且还注重领悟儒释道三家兼具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观点在里面的体现。

作者通过循序渐进的场景对话和故事情节,进而逐步阐述出相关的哲学与宗教思想,并且还讲得很深刻,时常引起许多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尤其是作者通过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不断阐述和渗透,三种看待人生的哲学态度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特别是让笔者感触颇深的是,作者通过非常动人、非常具体的人生故事,把不同性格、不同性别和不同等级身份的人对入世与出世的哲学纠结给细致地呈现了出来。

《红楼梦》:浅谈宝玉在面对“入世”和“出世”时的哲学纠结

虽然《红楼梦》里面的人物众多,但笔者认为要数《红楼梦》里对出世和入世最为纠结的人,那么非贾宝玉莫属。他虽然明白入世为官的重要性,可以建功立业,可通过发大财方能使自己过上荣华富贵的人生。

但他比较反感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世风以及“入世成功”的种种刚性要求,使得骨子里的出世情节隐隐显现了出来。

此时,笔者才终于理解了宝玉每每在宝钗和黛玉两者间作出艰难抉择时,为何更倾向于偏爱黛玉的原因了。所以宝钗与黛玉,恰恰对比成了对关于入世与出世的真实存在,由此产生的反差是那样的强烈而鲜明:

就世俗意义而言,黛玉更像是老庄的精神派,平时不怎么关心社会,而是想着怎么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陶冶个人情操,完全是出于陶冶内心的自然需要。

而宝钗更像是儒家的务实派,平时不仅关心人际关系和世俗经济,而且还热衷于世俗意义上的功名利禄。

相比而言,宝玉更喜欢和爱慕朴实自然和清秀伶俐的黛玉,而非平时劝他好好读书、以便将来能够升官发财的宝钗。

《红楼梦》:浅谈宝玉在面对“入世”和“出世”时的哲学纠结

因为宝玉跟黛玉差不多,平时最羡慕的是宁不为五斗米折腰,也要归隐田园,并过着怡然自得生活的陶渊明,以及不为世俗羁绊且豪迈洒脱的李白,说到底,他们都向往的是那种真名士般的洒脱自在逍遥的生活。

其实,无论是处在工业科技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还是那个经济发展都非常原始落后的古代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临入世与出世的哲学纠结。就拿笔者个人经历来说吧,当笔者处于人生顺境,即事业有成和工作顺利时,就理所当然的喜欢“入世”的感觉。

相反的,如果笔者处于人生逆境,即升职无望或工作不顺时,就开始向往与世隔绝的“出世”生活。所以笔者想,一个人想让自己的人生过着轻松自在,既要培养和准备好自己“出世”的勇气和精神,也要做好由“入世”而产生的折磨和煎熬的心理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