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凌驾于俗念之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刃有余

道德经:凌驾于俗念之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刃有余。

道德经:凌驾于俗念之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刃有余

提起《道德经》时,很多人第一想到的都是避世的修行,逃脱世俗的顿悟。

其实并非如此,道家思想不是教我们消极的避世,而是教我们积极的入世,并且在入世中有更多的坦然与智慧,并且有效突破俗世的认知。

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不用刻意的避世,身处红尘中,也有一颗超脱的智慧。

《道德经》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一篇章就说明了道家思想中,把道的智慧融入于红尘的道理。

道本身是中虚真空的,使用起来是无穷尽的,非常深邃,如同万物之源,脱掉锋芒,消极纠纷,收敛光耀,混同于世俗。

道德经:凌驾于俗念之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刃有余

道永远不是脱尘离俗的虚无,而是一种深居于入世之后的觉悟,沾着三分烟火气,超脱于红尘纷扰的智慧。

一个人最重要的智慧,就是不要让自己永远的处在一个狭小的思维空间之中,即便是人处在世俗之内,但是心也要在红尘之外,以超脱认知,超脱世俗的心思面对生活。

正所谓“身在红尘中,心在俗世外”

很多人的内心之所以背负太多的负担,一直负重前行,都是因为过度执念于世俗的得失宠辱。你越是在乎的东西,越是让你感到痛苦。

所以道家思想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解决内心的负担,只有这样,在入世和出世之间,才能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智慧,这更是超脱于入世之中的执念境界。

道德经:凌驾于俗念之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刃有余

在唐玄宗时期,李泌小时候就有神童的称号,后来和还是太子的唐肃宗相识。

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唐肃宗面对强大的叛军,想找李泌帮忙,就请隐居的李泌过来。

后来,唐王朝没有安史之乱的战火中灰飞烟灭,除了多亏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大将的浴血奋战之外,也多亏了李泌的“山人妙计”。

后来唐肃宗收复失地,去见李泌,两个人一起同榻而眠,当时李泌因为身居高位,受到小人陷害,明哲保身,后来退居山林。

唐太宗继位,又被请出山,出任朝廷要职,后来遭排挤又安然隐退,又到唐德宗时期,李泌又再次出山。

李泌,一生经历四朝皇帝,在安史之乱危难之时鼎力相助,后来安然身退,四朝皇帝都能够对他恩宠有加,奉为师友,这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师。

但是李泌一直保持着一生随性,顺应自然,在外建功立业,在内修身养性,并且过得平静,处事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有着高位就贪慕虚荣,享受富贵。

道德经:凌驾于俗念之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刃有余

所以,他才能够有一种入世的智慧和随时摆脱世俗的洒脱,才能够不断的全身而退。在那个朝廷混乱的时代,仍然能明哲保身,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以老年的眼光看待少年的行为,可以消除很多追名逐利的心思,从衰败的情形看繁华时的景象,可以淡泊追求荣华富贵的念头。

人最重要的智慧,就是能够居于繁华之中,也能够超脱世俗之外,有危机意识。出世时也不是为了逃避,入世时也没有惧怕红尘,就像李泌,即便多次建立功业,但仍然能淡泊看待世俗外物,才能免除外物束缚。

道德经:凌驾于俗念之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游刃有余

即便有功名利禄的诱惑,也能放眼长远,居安思危,避免危险的出现,这才是能够超脱当下局限思维的认知,才有避免祸患的智慧。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