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与渴望:想看懂石涛画作,先读懂他“出世”与“入世”的纠结


悲愤与渴望:想看懂石涛画作,先读懂他“出世”与“入世”的纠结

石涛与八大山人早年的经历极为相似。他们都是明朝皇室的后裔。石涛的祖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因立有战功被封为广西桂林的靖江王。

这一家子就一直居住在桂林,到石涛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代了。这时,正值明亡清兴之际,石涛的命运发生巨大的改变。前面讲过,八大山人一家被满门抄斩,只有他自己幸免于难。同样,石涛家也遭遇了一场劫难,劫后余生的也仅有石涛一人。

那时石涛只有3岁,被一个侍从救了出来。为了活命,那侍从抱着石涛躲进了山里。后来,迫于生计,二人就在桂林附近全州的一座寺庙里出家做了和尚。

悲愤与渴望:想看懂石涛画作,先读懂他“出世”与“入世”的纠结

石涛在晨钟暮鼓中渐渐长大,他一边修行佛法一边学习诗文、书法和绘画,成人之后成了学养深厚、画艺超群的一代名僧。石涛在山水和花鸟画方面造诣精深,而成就最高、他自己也最喜欢的还是山水画。但他学习山水画的理念跟清初“四王”很不相同。他也学

习古人,但不局限于一家一派,更不主张一味模仿,他认为,如果像那样,即使笔墨学得再精也不能领悟真山真水的精髓,必须用灵魂去感受山水,融入山水,才能在画纸上抒写出山水的内在气韵。

于是,他背起行囊出门远游,足迹踏遍江南的山山水水。山水化到了他的血脉之中,他也化作了山水间的一抹轻岚、一缕微风。他领略了山水的真风采,也读懂了山水的真性情。山水给了他许多的灵感与启迪他有句名言说得很好一一“搜尽奇峰打草稿”

悲愤与渴望:想看懂石涛画作,先读懂他“出世”与“入世”的纠结

他胸中装满了万千奇峰,发之于笔端,自然气韵不凡。石涛一生最爱黄山,四十岁之前曾三次游历,使他受益匪浅。他画了许多表现黄山胜景的作品,并在每一幅画上题写同样的诗句:“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

可见他对黄山充满了感情,黄山也给了他丰厚的馈赠。师法造化,寄情山水,这样的艺术主张使石涛的画风不同俗流。石涛善用墨法,浓枯兼施,尤擅湿笔,当水墨在画纸上浸染开去,那种空濛迷离的意蕴便跃然在目。他或用纯墨,或敷淡彩,素雅清朗,笔势豪健,于淋滴酣畅、态肆汪洋中直写心意,给人以激情奔放的气势,深得文人画之神髓。

悲愤与渴望:想看懂石涛画作,先读懂他“出世”与“入世”的纠结

石涛的构图也极具巧思,屡出新意。他不落前人窠臼,善于继承与发展,他对马远、夏主“一角”“半边”式的构图加以改进,往往取山之一段,以近乎特写的景别表现最美的风景,主题非常突出。这种构图法被称为“截取法”。

中年以后,石涛的画艺更臻成熟,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那时,明君康熙大帝已在位施政,国家逐渐从清初的大乱走向了大治,社会矛盾也不再那么尖锐。他个人对清朝政府的敌意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解。他同时深知,反清复明只能是一种幻想了,要在有生之年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就必须与清朝统治者进行合作。

悲愤与渴望:想看懂石涛画作,先读懂他“出世”与“入世”的纠结

于是,他两次趁康熙南巡之机特地前往接驾,并献上了自己的画作,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康熙并未对他表示出特别的热情,表扬了两句,也就没有了下文。石涛心有不甘,就决定北上京城寻求发展的机会。现在,许多怀着求取功名之心的有志者去了北京,希望出人头地,其艰辛难以言说。

他们举目无亲,生活困顿,住地下室、走穴,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最终混出个人样来的到底是少数。当年,石涛也混在“北漂”一族当中,奔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他的命似乎不太好,苦苦挣扎了三年,结果是失望而归。

悲愤与渴望:想看懂石涛画作,先读懂他“出世”与“入世”的纠结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数量不少,内容比较多样,他会儿为统治者大唱赞歌,试图投其所好,一会儿又情绪低落,哀叹时运不济。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此时复杂而郁闷的心情。

如《诸方乞食山水图》轴,情形确实有点凄惨。你看,画中人挂着拐杖,踽踽独行,完全就是个叫花子的形象。画上的题诗说:“诸方乞食苦瓜僧”,就是他困窘的“北漂”生活之真实写照。

另外,他还画有一幅《乞食图》,这是他的系列诗意画之根据陶渊明的《乞食》诗意境而作。你看,天似乎很冷,那画中人更觉中饥饿,紧揣着手,在山间小道上孤独而艰难地行走,四处寻觅食物:“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悲愤与渴望:想看懂石涛画作,先读懂他“出世”与“入世”的纠结

饥饿驱使着他出门讨饭,却不知往何处去讨,内心茫然。石涛把那种饥饿折磨和内心凄苦叠加在一起的人生滋味刻画得那么准确、生动。想一想,那情形确实有点凄惨。石涛最深刻地体会了那样一种人生况味,这幅“饥来驱我去”大概是希望借了陶潜的诗境来抒写自己相同的遭际吧?

但寓居北京的这段日子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这个时候,他完成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这就是表现黄山奇景的《搜尽奇峰图卷》和《古木垂荫图》。面对这两幅作品,我们似乎没有什么更多的话要说,我们只需默默地凝视,静静地感受。

悲愤与渴望:想看懂石涛画作,先读懂他“出世”与“入世”的纠结

离京南下,石涛选择了扬州作为终老之地,这时他已经51岁了。他以卖画为生,艰难地过着日子,而这样的日子让他郁郁不平,却又无可奈何。他只好做归隐之想,便又喜欢起陶渊明来,希望像陶渊明那样获得一份淡泊。

宁静的心情。于是,他画了一幅《采菊图》。看这画中,山峰耸峙,轻岚漫谷,山间小屋之后,菊花灿然盛开,这时,一位老者正在采撷菊花。石涛在尽力表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境界,也在表达着自己寻求淡然心境的意愿,那采菊的老者谁能说清是还是呢?

悲愤与渴望:想看懂石涛画作,先读懂他“出世”与“入世”的纠结

16年之后,67岁的石涛在矛盾的心情中离开了人世。他的一生是在寻求功名与寻找内心安宁的痛苦挣扎中度过的,这是他与“清初四僧中其他三位不同的地方。那三位对待清朝统治者的态度是始终不变的,

而石涛却游移不定,终于没能找到灵魂的皈依。但他在绘画史上却有着极高的地位,他是一位真正具有独创精神的杰出画家。他的画风对后来“扬州画派”风格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悲愤与渴望:想看懂石涛画作,先读懂他“出世”与“入世”的纠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