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颠沛半生搜奇峰,画里画外演绎的悲寂人生

石涛,是清代画坛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绘画史上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一等一人物。

他卓越的才华,让齐白石都叹服“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他画艺高超之外,还留下一部高深理论-《画语录》,见识之精辟,论述之独到,独领风骚三百年。

扬州画风就直接因其理论和实践影响而开创,若非他,则没有后来的“扬州八怪”。

连后世名家吴冠中都不得不承认,他的某些艺术观念,还要远早于西方。

他不仅是现代美术的起点,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集大成者。

可他,又是那么矛盾和怪诞。

早年因为皇室后裔身份而奔波逃命,颠簸天涯,后来他却又两次主动迎接康熙圣驾;

他先不得已进入佛门以避世,后来又弃佛入道。

可事佛奉道都非其本心,不然后来不会又去游走于权贵之间,谋求富贵;


石涛,颠沛半生搜奇峰,画里画外演绎的悲寂人生

图:苦瓜和尚


他先写作《画语录》,标新立异,惊艳后世;

晚年却又删却旧语,收敛锋芒,改为《画谱》,趋向保守。

他卓越不羁的才华,和矛盾怪诞的事迹,让他在后世演义中越发迷离。

后人睹其诗画,只能识得个光芒模糊的背影而已。

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他幼年的那场劫难。

家人罹难,四海浮萍

石涛,又名苦瓜和尚,大明皇族,本命朱若极。

衔着金汤匙出生的他,本来有个好出身,一出生就可以尽享荣华富贵。

而这又完全得益于他那个最为慈祥的高祖-朱元璋。

明太祖曾经专门花费了6年时间,写就《皇明祖训》。里面为后世子孙生活,基本考虑到了所有问题。


石涛,颠沛半生搜奇峰,画里画外演绎的悲寂人生

图:皇明祖训

大到如何理政,执法,小到如何安排起居,管理后宫,乃至连出行都要带什么东西,都一一详列。

财政生活上,更是优厚无比,不仅当地最为膏腴的土地,由分封到各地的王爷随便挑选。而且朱元璋还规定皇族所有消费,都由当地政府承担。

这样的条件下,王族们个个像上紧了发条的生育机器。

明末徐光启曾经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

而到了万历年间,明代皇家档案记载皇室成员为8万人。


石涛,颠沛半生搜奇峰,画里画外演绎的悲寂人生

图:徐光启

这还仅仅是高层皇族,再加上底层皇族,总数则要超过一百万。

对比下清朝末年,皇室成员不过2万9千人的差距,就会赞叹在明朝当个王爷的幸福程度。

但这仅仅得是呈平时期,1644年,王爷们的好日子和大明王朝一起,走到了终点。

不仅如此,他们在各地饥民眼中,还是最肥的待宰羔羊。

老福王就是其中最肥的一只,被李自成煮了,做成了口中的福禄宴。

各地的藩王也都没好到哪里去!

这些王爷们一看,坐以待毙,不如挣扎奋起,或许还能又一线生机。

小福王南京自立,鲁王、唐王也不甘落后。

朱若极的父亲靖江王朱亨嘉,也在桂林也自称监国,而他旁边肇庆的桂王朱由榔,也随后建立小朝廷永历。


石涛,颠沛半生搜奇峰,画里画外演绎的悲寂人生

图:明末各地小朝廷

乱世草头王虽然都姓朱,却各有各的天命依据。并且天无二日,就是此时,他们也不容许别的同宗来共享皇权。

朱亨嘉很快就被隆武帝手下的大军剿灭,朱若极幸免逃生,从此落魄天涯。

十几岁的王爷,若在平时,原本该还在大观园中吟风弄月。可是时逢乱世,顾及性命的朱若极,却不得不仓皇远遁,不断经历风霜苦雨。

他既要防范清兵一路围堵,更要防范那些叔叔、大爷们的无情追缴,特别是后者,“无情最是帝王家”,乱世反而让这点亲情变得更为尖锐而凄厉。

疲倦的羁旅总是需要精神的慰藉,石涛在经历了艰难的长途跋涉后,最终在佛教中找到了心理寄托。

明末不少人遗老逃禅遁世,无非不与新的政权合作。而朱若极的逃禅,则仅因为保命之举。


石涛,颠沛半生搜奇峰,画里画外演绎的悲寂人生

图:禅

康熙元年,他拜临济宗本月为师,法名元济。

自此,随着赫然皇族一员变为一粒释门芥子,中国诗画史上却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颠沛流浪生涯,矛盾纠结人生

石涛先后逃往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西、河北等地,晚年才在扬州定居。

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折磨身心,但对他最大的打击,是来自于内心的创痛。

家国天下固然已经荒唐无稽,父母兄妹家人的毙命惨状却时常让他痛心不已。虽为皇族身份,他的那些叔伯兄弟却对他,并不怜惜,反生嫉恨。

江山已换新主,山河依旧壮丽,而他自己到底是谁,又将何处归结。

种种矛盾心理,致使他内心也经受长久的拷问和折磨,时常处于苦楚之中。

他把这都尽皆付诸于诗画之内,宣泄于笔墨之中。


石涛,颠沛半生搜奇峰,画里画外演绎的悲寂人生

图:山水

所以他画中那种令人奇险秀润之外,总是掺杂一种淡淡的苦涩之情。

他也因此给自己取了别号苦瓜和尚,瞎尊者。

现实中苦的东西有很多,莲子、黄连……何必非是苦瓜?

而他也耳聪目明,并不瞎。又何必自号瞎尊者?


石涛,颠沛半生搜奇峰,画里画外演绎的悲寂人生

图:苦瓜

一个流行的解释是,苦瓜,皮青瓤红。此寓意身在满清,仍心系朱明。

而瞎尊者,失明也,心念故国之谓。另则失明之人,自然总想有天能够再次复明。

解释看似丝丝入扣,可是却不能映衬他前后的真实履历。

假若他志在复明,却不见他在当时,和各地的复明势力相联系。而他父母家园之仇,却是朱姓同宗所为。

再者,康熙南巡之际,他都两次主动迎驾,并且和诗逢迎,哪有半点家国大仇不能萦怀的反映。

所以石涛的矛盾和纠结,只能理解为一种内心对无常世事的迷惑,对个人前后巨大命运反差的反思。

佛学的博大和直指本性,为他张开了接纳的怀抱;

道家老庄的虚无超越性,又让他放下旧怨,找到了生命另外的意义。


石涛,颠沛半生搜奇峰,画里画外演绎的悲寂人生

图:搜尽奇峰打草稿


加之中国传统文人画,本就不注重客观现实,追求个人与自然物象的相互交融。

尤其是中国山水画,营造迷离山水,虚无缥缈的云影,山色空濛,人在其中不过是其中物象一点,物我两忘,相互交融。

这种体验,若非释门、道家融汇,则很难得悟此等心境。

石涛早年的流浪生涯,身心双重煎熬。既饱览壮丽河山,又切身感受家国之痛,但他通过佛道老庄精神,在诗画中感受到了内心的释放与慰藉。

他的代表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即是上述精神的最好诠释。

命运不幸诗家幸

石涛在作此画时,正处一生中荣誉的顶峰。康熙帝两次南巡,都接见了他。尤其是第二次还叫出了他的名字,让石涛倍感荣宠。

他为后世诟病的谄媚诗文就是作于此时:


无路从容夜出关,黎明努力上平山,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松风滴露马行疾,花气袭人鸟道攀。两代蒙恩慈氏远,人间天上悉知还

其实想想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命运苦难根源,这种批评真是有些对他苛责了。

他不过只是一个落魄遗老,还被自家所抛弃,无奈躲到释门委屈求活的浪子而已。

但这种荣光可能也让石涛晕眩了,他在满清皇族博尔都推荐下,来到了北京。他甚至还想“欲向皇家问赏心”。

可是终究他的愿望落空了,他愈加发现,自己不过就是高门显贵眼中的乞食者,他所珍视的诗画,不过就是显贵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


石涛,颠沛半生搜奇峰,画里画外演绎的悲寂人生

图:康熙


既无推荐,皇帝也不再召见,他倍感失望写下:


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


康熙31年,再无挂念和任何企望。而《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作于此时。

画中的万千意境,已非言语所能表尽。

命运不幸诗家幸,正是命运的颠簸折磨,最终成就了无数文人骚客,而石涛诗画的高峰,也正恰在此失意之时。

51岁的石涛买舟离京,自此在扬州定居。


石涛,颠沛半生搜奇峰,画里画外演绎的悲寂人生

图:西津野航图


铅华褪尽的石涛,再次由佛入道,改号“大涤子”。

他要洗去之前的名利牵累,再无企盼。

​当之后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长长的迎驾队伍里,再也看不到哪个旧日苦瓜和尚的身影。

往昔苦也好,甜也好,他都想一番全然抛下,洗涤荡清了。

后记

康熙四十六年,66岁的石涛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不知他在生命最后之际,想起此生际遇,这时内心的苦涩,会否已经真正释然的干干净净……

尽管后世如斯,人们却还在通过他的作品,来张望他旧日的模糊背景,同时说起他矛盾而怪诞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