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名醫館|規範殺菌,遠離胃部“幽門螺桿菌”危害

或許你不必馬上消滅幽門螺桿菌,但若要殺,請規範!

“是否還有必要進行第二輪根治?”結束根治治療後,濟南市民李坤(化名)日前複測幽門螺桿菌,卻再次收到陽性檢測報告,對未來是否繼續治療迷茫不已。山東省立醫院東院消化科主任張春清表示,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一類致癌因子,國際共識是“只要發現就要根治”。然而考慮就餐習慣、抗生素耐藥等現實情況,專家建議,幽門螺桿菌不必人人都殺,但一旦啟動根治治療就不能“隨性殺”。

父親患胃癌後,李坤在醫生的建議下也接受了幽門螺桿菌的檢測,不出所料也是陽性。“在消化內科接診的患者中,一半左右都是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者,他們的家人也屬於易感人群。”張春清介紹,我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高發國家,城市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40-50%,農村在60-70%。由於幽門螺桿菌是一類致癌因子,且可能引發如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胃腸道疾病,以及血小板貧血等腸道外疾病,國際指南推薦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不管是否有症狀,都要接受根治治療。

然而國內許多專家認為,目前國內推行“發現一例,根治一例”尚有難度。“不同於西方的分餐制,我國有合餐飲食的習慣,一家人共享食物,共用餐具,一人感染很容易通過進食傳給全家人。”在張春清看來,合餐的飲食習慣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傳統,難以在短時間、大範圍內改變,幽門螺桿菌在我國高流行的土壤也不會很快消失。因此,即便是接受根治治療,仍會有很多人重複感染,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幽門螺桿菌主要是應用殺菌藥物進行根治,而抗菌藥耐藥情況在國內廣泛存在,許多人在接受根治治療之前服用過相關抗菌藥物,療效也不盡理想。“按照國際標準,根治的有效率要在95%以上,但國內數據只能達到85%左右,臨床實踐中達到70-80%就算好了。”張春清坦言。

基於這種現實條件,專家建議,幽門螺桿菌不必人人去殺,根治要有選擇性。一般來說,有胃癌家族史的,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症狀的,有胃淋巴瘤的,胃鏡下沒有潰瘍但出現糜爛的,有反覆的腹脹、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且其他因素不好解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建議接受根治治療。此外,貧血、身體反覆出現出血點且基礎病治療效果不佳的兒童感染者,通過根治治療也能改善貧血問題。

有的患者在查出感染後很擔心,是不是全家人都要檢查?如果是老人,小孩感染,是否也要接受治療?對此,專家介紹,兒童感染後,即便接受了根治治療,後續再感染的風險同樣存在,而老人在殺菌前更是要權衡風險和獲益比。“一般認為,14歲以下小孩和70歲以上老人如果沒有明顯症狀,一般不建議治療,因此也不必接受檢查。”張春清表示。

但一旦決定開始幽門螺桿菌的根治治療,就一定要按時按量規範治療。張春清告訴記者,臨床上常遇到 “隨性治療”的患者。有的不按療程用藥,醫生要求連續用藥兩週,只吃一週就自行停藥;有的隔三差五忘記服藥。還有的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治療。有患者認為加大藥量能取得更好的殺菌效果,抗菌藥物一吃就是一兩個月。專家表示,不規範治療更容易導致根治失敗,而多次根除失敗,再次接受根治的成功率就會大大降低。

大众名医馆|规范杀菌,远离胃部“幽门螺杆菌”危害

相關鏈接

張春清,山東大學內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立醫院東院 消化科主任/消化內鏡中心主任

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專家

“泰山學者”特聘專家

山東省突出貢獻專家

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消化介入微創學組組長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影像協作組副組長

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內鏡介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山東省醫學會消化介入診療分會主任委員

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籌)

(大眾日報客戶端 記者 李振 實習生 任秀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