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你真是消化性潰瘍的罪魁禍首嗎?

20世紀80年代初,科學家從人體胃裡發現了一種新的曲狀桿菌,稱為“胃部類桿菌狀微生物”。研究表明。它們詭計多端,隨時都會翻臉,既可能危害我們,又可能保護我們。澳大利亞的年輕醫生亞里.馬歇爾,他發現了“胃部類桿菌狀微生物”,並聲稱該細菌導致了胃炎及胃潰瘍,在1989年,這種細菌被重新命名為“幽門螺旋桿菌”,用抗生素清除螺桿菌可以治癒胃潰瘍,由此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可謂實至名歸。

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醫護人員對幽門螺旋桿菌發動了全面戰爭,但凡患者胃腸方面不適,他們就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他們的口號最終變成了“幽門螺旋桿菌”每一個好東西。

到了90年代中期,有證據表明,幽門螺旋桿菌是人體內正常腸道菌群的一員,而且對維護我們的健康發揮了重要重要。直到不再執迷於“胃炎必有害”的教條,我們能夠以新的眼光看到幽門螺旋桿菌,理解它們獨特的生物學功能。沒錯,幽門螺旋桿菌對某些成年人有害,但是對孩子卻是有益的。不分青紅皂白地消滅它們可能弊大於利。幽門螺旋桿菌基本上分佈於一個地方:人體的胃部,數十億個細菌生活在胃壁內,厚厚的黏液保護層之下。幽門螺旋桿菌就生活在這層黏液裡。遺傳學研究顯示,人類攜帶幽門螺桿菌已有十多萬年,在幾乎發育中的兒童胃部都有分佈。它們以一種對兒童和它們自身都有好處的方式塑造了胃部的免疫反應。一旦幽門螺桿菌入住,它們可以長久的留存,到了20世紀,幽門螺桿菌卻開始在人類的胃部消失了。大案無非四個字,現代生活。由於兄弟姐妹數量少,幽門螺桿菌又少了一個傳播途徑,清潔的水源,更小的家庭和抗生素的濫用成了壓垮幽門螺桿菌的三座大山。現在,幽門螺桿菌的消失已經導致了一種新的環境-古老的平衡被打破了,免疫、激素與胃酸之間的調控紊亂了,就像沒了舞伴的舞蹈。而且如同任何長期聯繫的終結,它的影響不是暫時的,局部的,而是終身的,全局的。

醫生們當然也知道胃酸會帶來麻煩。它可能會引起損傷、發炎。如果創傷過於嚴重,胃壁表皮細胞會破裂,形成潰瘍。胃部末端緊挨著十二指腸裡也可能形成潰瘍,會引起劇痛,潰瘍會侵入血管,導致大出血,甚至可能致命。有時它們也會腐蝕胃壁,引起胃穿孔,使得胃酸滲入本來無菌的腹膜空間。在一日三餐間隙或者深夜裡,潰瘍患者都可能會鑽心的絞痛,脹氣或嘔吐。這種潰瘍可能會持續地或者時不時地發作。

過去一個世紀內發生的變化,影響了不只是胃部,它對食管也產生了影響,新的疾病又開始出現了........

幽門螺桿菌,你真是消化性潰瘍的罪魁禍首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