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到底要不要殺死你?

我是個消化內科醫生,也寫過不少關於幽門螺桿菌的科普文章,所以就經常被問到一個簡單的問題:「

我應該去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嗎?

簡單的問題不一定有簡單的答案。如果你只想得到一個確切答案,應該或者不應該。那麼本篇文章可能幫不到你。接下來 10 分鐘的閱讀,只是提供一個衡量的「天平」,最終答案還得自己去判斷。

當我們拿到體檢報告的「幽門螺桿菌陽性」結果時,經常會困惑,因為可能醫生們的說法就不一樣。有的會說這是個導致胃癌的細菌,還可以傳染家人,所以需要儘快治療。有的會說存在就有道理,幾萬年來它們一直跟人類共存,殺滅了還有其他問題出來,倒不如靜觀其變。

要解決是不是需要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的終極問題,醫生們會從這 4 個疑問著手研究。

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會得胃癌嗎?根除幽門螺桿菌會降低胃癌風險嗎?治好了幽門螺桿菌跟別人吃飯又會感染?根除幽門螺桿菌會帶來什麼新的危險嗎?

這 4 個問題從大眾的角度看,本質其實就是:幽門螺桿菌有那麼壞嗎?殺死幽門螺桿菌對我有好處嗎?治療會不會白白浪費啊?殺死幽門螺桿菌對我有壞處嗎?

幽門螺桿菌,到底要不要殺死你?

答案就在前方

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會得胃癌嗎?

概率不高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確是胃癌重要的危險因素,早在 1994 年就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納入到了 Ⅰ 類人類致癌物,致癌風險確認無誤。數據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終生患胃癌的幾率高 1~5 倍。

當然,胃癌真正出現,不止需要幽門螺桿菌感染作為啟動因素,還需要其他基因、環境等因素共同影響。據 IARC 估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所有胃癌患者中,分別有 36% 和 47% 的病例是僅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剩下的大多幽門螺桿菌只是參與其中。

胃癌幾乎跟幽門螺桿菌有關係,也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就等於胃癌了?

不是的,有胃癌風險不等於一定會有胃癌結局。

胃癌既有遠端胃癌(胃體胃竇)、近端胃癌、胃食管連接處胃癌的位置之分,也有腸型胃癌、瀰漫型胃癌的形態學差異。它們跟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性各有不同。幽門螺桿菌菌株的差異也可能導致不同結果。

另外重要的是,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癌通常有漫長的層層遞進變化過程。就算走出了前幾步,在人類的有生之年,很可能還來不及完成這種漫長的變化。

最終的結果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只有很少一部分最終會成為胃癌。2015 年國內因胃癌死亡的人雖然多達 50 萬,但也只佔到總死亡人數的 5%,離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還差得遠。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不是因胃癌而死。在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終生患胃癌幾率預估約為 1.8%,絕大多數人還是安全的。


根除幽門螺桿菌會降低胃癌風險嗎?

確實如此

也許有人會想當然地認為,對致癌原因的治療,一定可以降低癌症發生。但並不是如此,有些危險因素一旦出現,並不會因為再去除掉而降低危險。

在得出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之後,醫學界一直在等待這第二個問題的結論,直到近期,隨著納入多項相關研究的 Meta 分析發表,才有了治療幽門螺桿菌降低胃癌風險的真憑實據。

國內數據顯示,不管是高胃癌風險還是低胃癌風險,無症狀感染者還是診斷早癌做完內鏡手術的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都會讓後續胃癌發病率下降。這個下降的比例總體上大約是 34%。

日本 2019 新發表的研究數據會更為樂觀一些,下降達到了 60%。


治好了幽門螺桿菌跟別人吃飯又會感染?

放心吃吧

在很多人眼中,中國人幽門螺桿菌感染高發的原因就是「共餐」。一起吃飯,唾液橫飛互相傳染。

幽門螺桿菌,到底要不要殺死你?

其實共餐可能沒那麼危險

中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是不是真得很高呢?其實我們缺乏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全世界的感染人群預計有 50% 左右。國內一項比較新的 Meta 分析獲得的結論是農村地區感染率 66%,城市地區 47%。總體而言,中國並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多少。側面說明共餐或者分餐對幽門螺桿菌影響不大。

在多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調查中都發現,大多數幽門螺桿菌感染髮生於 5 歲前,5 歲之後感染髮生率驟然下降。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很少發生重複感染,也是因為已經過了易感染的時期。

同時,存在於牙菌斑和唾液中的幽門螺桿菌數量少且不活躍,較難具有傳染能力。這一點也可以從口腔科醫護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上間接體現。他們接觸口腔分泌物的機會非常多,但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並不高於同行。

因此,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幼年時通過糞口途徑(感染者糞便汙染水源),接觸到了被幽門螺桿菌汙染的飲水或者食物。各國感染率基本是與各自的經濟水平負相關的。經濟發達,有乾淨的水源和好的衛生習慣,就會讓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下降。

不管是少量唾液交換的共餐也好,更多唾液交換的接吻也好,成年人就不太用擔心把自己的感染傳染給其他成年人了。這些傳染方式都沒有實據。從不太嚴謹的角度看,如果共餐、接吻就可以傳播,幾乎所有成年人都難以倖免了。

治好幽門螺桿菌之後通常就是安全的了。

當感染者面對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幼兒時,還是要有基本的安全要求。絕對避免有很多唾液交換的口對口嚼喂、儘量避免親吻嘴唇、最好也能分餐。


根除幽門螺桿菌會帶來什麼新的危險嗎?

尚不明確

儘管我們確實有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跟某些疾病的發生有負相關,就是說,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會比較少的出現這些疾病,比如肥胖、炎症性腸病、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腺癌。但是這些負相關都比較微弱,遠遠不及幽門螺桿菌增加胃癌的影響那麼明顯。

更關鍵的是,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根除幽門螺桿菌之後,會增加上述疾病的出現。所以似乎是不太用考慮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的長期危險性。

不過,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相對困難,我們需要採取多藥聯合的治療方式。這種聯合會帶來相關副作用。既有治療過程中的,也有治療之後的。

即便採用了多藥聯合治療,幽門螺桿菌依舊有不小的概率會治療失敗。反覆治療又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

所以,根除幽門螺桿菌會導致其他疾病的證據尚不充分,主要問題還是治療相關副作用,以及可能的治療失敗。


4 個關鍵問題的答案解決了,這也是我們目前對幽門螺桿菌的瞭解。再羅列一遍:

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導致胃癌,但感染後,終生患胃癌的幾率也只有大約 1.8%。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讓胃癌發病風險降低大約 34%。
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容易傳染給成年人,可以不擔心治療後再感染。但存在傳染給兒童的風險,有必要的衛生要求。根除幽門螺桿菌並沒有造成確切的身體負面影響。但治療過程通常會有藥物不良反應,還有治療失敗可能。


瞭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再看看各國衛生政策的要求。

美國是胃癌低發區,所以他們的指南(2017 ACG 臨床指南)中只是詳細要求了那些可能是幽門螺桿菌導致疾病(除了胃癌,幽門螺桿菌還會增加一些其他疾病的發病率)的情況,才有必要去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沒有對無症狀個體出於胃癌擔心,而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要求。

同樣是胃癌低發的歐洲,他們的共識(2016 馬斯特裡赫特 V 共識)則語焉不詳,羅列了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相關證據,但之後並沒有提出具體實施措施。

而胃癌發病率高的日本(2015 京都共識)則態度積極,直接建議成年人普查普治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到底要不要殺死你?

我們更多應該參考日本,畢竟同為胃癌高發國家

同為胃癌高發國家的中國,比日本又要考慮更多的診治成本和治療困難因素,所以我們給出的答案就有點兒中庸之道了。是在美國要求的基礎上,再加胃癌高危人群,建議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

有意思的是,最新的 2017 第五次幽門螺桿菌診治共識,在建議檢查幽門螺桿菌的部分新添加了一條:「只要證實存在感染就建議治療」。這體現了對幽門螺桿菌診治態度越來越激進的現狀。但其實可操作性不算好。畢竟大眾更關注的還是「我要不要去診治」的問題,證實存在感染這事兒是需要主動去做的。

那我們再梳理下現在的邏輯線路。算了,用圖說明問題吧。

幽門螺桿菌,到底要不要殺死你?

天平在這兒

如果你不屬於那些強烈建議去診療的人群,那麼不管如何去選擇天平兩端,都是對的。

如果選擇了不去檢查治療或者治療沒有成功,40 歲之後要記得做胃癌篩查儘量避免胃癌的風險,肯定也不是必然得胃癌啦。也不用擔心自己的感染會影響到愛人、朋友、同事,當然寶寶還是要重點照顧的。

如果選擇了去治療,要記得找靠譜的醫生指定治療計劃。幽門螺桿菌治療要求很苛刻,要照顧到每一個細節儘量提升成功率。

幽門螺桿菌確有危害,也並非洪水猛獸。層出不窮的研究進展、對幽門螺桿菌分型價值的探索、國家衛生政策的考慮、中外幽門螺桿菌致病的差異……還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在未來改變我們的診治幽門螺桿菌的推薦。目前還是以平常心去對待,檢查治療都依囑而行,相信醫生能給的都是現階段最合適的。這份平常心對我們的胃腸道舒適同樣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