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明明比魏延差,為什麼諸葛亮要培養姜維做自己的接班人呢?

簡樸韻


每次回答三國方面的問題,都要考慮《三國演義》和三國正史。許多讀者受《三國演義》影響太大,有時甚至分不清哪些是真實史實。姜維和魏延兩個人在正史和演義中的形象相差較大。姜維在演義中相對被拔高,魏延則在演義中被嚴重貶低。可以說魏延是三國人物在演義裡,最被貶低的之一。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成一個腦袋後面又反骨的反骨仔。小說中的魏延善於反叛的形象也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其實真實的魏延並不是這樣子。真實的魏延非常有才華,深受劉備喜愛。劉備對魏延的喜愛程度甚至超過趙雲。當年劉備選擇漢中太守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認為漢中太守非張飛莫屬。但是劉備意外地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出色地完成了劉備交給自己的任務,深受劉備信任。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一直都是諸葛亮依賴的戰將,也是諸葛亮手下最能打仗的將軍。諸葛亮臨死之前,讓魏延負責斷後。後來魏延和楊儀矛盾激化,魏延兵敗被殺並且被誅滅三族。

姜維原先是魏國將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投降蜀漢。投降蜀漢以後,姜維深受諸葛亮信任。諸葛亮一直細心培養姜維。姜維在北伐過程中也屢次立下戰功,因此封侯拜將。諸葛亮死後,姜維負責蜀漢的軍事大權。不過由於費禕的壓制,姜維每次所率軍隊不過萬人。費禕去世之後,姜維才有了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姜維數次率領大軍北伐,姜維北伐的戰績整體不錯。姜維北伐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大敗和小敗各一次,相持不下四次。如果劉禪充分信任姜維,蜀漢說不定還是繼續延續一段時間。蜀漢滅亡之後,姜維為了復興蜀國死於亂軍之中,姜維為蜀漢盡了自己最後一點忠心。

姜維和魏延都是諸葛亮北伐時期的重要將領,他們兩個人的才華總的來說半斤八兩。沒有任何資料顯示姜維比魏延差很多,所以這個問題也並不是十分準確。諸葛亮確實非常重視姜維,但是諸葛亮沒有直接說明姜維是自己的合法繼承人。諸葛亮當時確定的繼承人是蔣琬和費禕,諸葛亮在軍事上面倒是有培養姜維的意思。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大力培養姜維而不培養魏延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原因。

魏延和姜維,一個相當於一個即將滿級的賬號,一個則是潛力無窮的新賬號。魏延經過劉備的打磨已經是一位耀眼的將星,而姜維則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小將。諸葛亮即使不培養魏延,魏延也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姜維則需要在諸葛亮的培養下茁壯成長。諸葛亮自然希望蜀漢人才儲備充足,培養姜維也就可以理解了。

魏延和姜維的性格不同。魏延的個性相對來說比較張揚,是一個直爽的軍人。魏延不會掩飾自己的個性,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在蜀漢軍中的口碑也不是太好。陳壽曾經評價魏延說:“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的這種性格可以成為一位出色的將軍,也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統帥。但是卻不能成為一個國家的最高軍事統帥。由於魏延這種性格,所以大部分人都非常懼怕魏延,和魏延關係不好。唯獨楊儀不買魏延的賬,因此楊魏矛盾非常深,最終導致魏延兵敗被殺。這樣的魏延不能服眾,也難以支撐一個國家軍事統帥的大任。姜維是一個心思縝密的人,他的性格更適合做為國家軍隊統帥。諸葛亮曾經評價姜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別的不說,諸葛亮認為姜維的縝密程度比馬良還高,就知道姜維的心思多細膩了。而且姜維和蜀漢的文臣武將關係都非常不錯,在蜀漢軍中有一定地位。

姜維和魏延兩個人中,姜維和諸葛亮更像。魏延確實有才華,也有軍事能力。但是魏延的軍事思想明顯和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是典型的學院派軍事領導人,打起仗來穩紮穩打。魏延的軍事思想則有些野路子,關鍵時刻能夠冒出一些新花樣。正式因為這樣,諸葛亮和魏延兩人的北伐思路並不一樣。魏延曾經提出過子午谷奇謀,出其不意打擊魏國。但是諸葛亮則認為太過冒險而否定,魏延不止一次抱怨諸葛亮不採用自己的策略。諸葛亮打仗雖然一板一眼,雖不能速勝,但是也不至於大敗。蜀國的根基太淺,根本經不起折騰。魏延的想法是一種思路,但是一旦失敗將會造成巨大損失。如果魏延在諸葛亮死後掌握兵權,蔣琬和費禕肯定鎮不住魏延,魏延也必然會全力北伐。萬一魏延北伐失敗,造成的損失將不可估量。姜維的軍事思想和諸葛亮比較像,所以後來姜維北伐只遭受一次大敗,而那次大敗也沒有動搖蜀漢根基。

姜維和魏延相比,年齡上更佔優勢。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魏延的年齡,但是從魏延跟隨劉備的時間看,魏延至少比姜維大十幾歲。劉備不可能讓一個二十多歲的將軍代替張飛守漢中。假設魏延擔任漢中太守的時候只有三十歲,魏延也比姜維大十三四歲。從年齡上說,姜維比魏延更有培養的價值。史實證明姜維確實在年齡上更具優勢,姜維一直活到蜀漢滅亡。如果不是被殺,姜維還有可能繼續延續自己的生命。一個年齡一個較大,一個正直青壯年,諸葛亮自然更願意培養更加年輕的姜維。

諸葛亮需要考慮蜀漢內部的團結與安定。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政權和軍權勢必會分開。如果掌握政權的人和掌握軍權的人,相互不配合的話,政權則很難安穩。以魏延的個性他不可能甘心受蔣琬和費禕的安排。蔣琬和費禕也鎮不住魏延。如果魏延掌握軍權,有可能造成軍政不協調。姜維的資歷和威望不如蔣琬和費禕,所以他們兩個可以鎮住姜維,也能限制姜維。

我個人覺得,諸葛亮臨死之前,應該看出蜀漢短期之內不可能興復漢室。蜀漢需要繼續積蓄力量,等待中原有變。除非中原出現特殊情況,否則蜀漢難以平定中原。當時諸葛亮應該希望蜀漢暫時停止北伐,專心發展國力。魏延深受劉備信任,是一個堅決地興復漢室的支持者和執行者。一旦魏延掌握軍權,勢必會更加不顧一切北伐。諸葛亮也知道自己死後誰也擋不住魏延北伐。所以諸葛亮在臨死之前一方面讓魏延負責斷後,另一方面加上一句如果魏延不從命就隨他去。也就是說諸葛亮猜出魏延有可能繼續北伐,所以才會說隨他去。需要說明的是,魏延至死都沒有想過背叛蜀漢。魏延失去軍隊以後,他選擇的是向南逃,而不是向北跑。姜維沒有經過劉備時代的洗禮,雖然也有興復漢室之志,不過他絕對沒有魏延那般強烈。

歷史已經成為既定史實,我們現在無法得知諸葛亮重點培養姜維的真實目的,我們也只能藉助歷史的一星半點揣測古人的心思。如果各位讀者有其他原因,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歡迎各位小夥伴閱讀並加關注。


依稀說史


諸葛亮選定姜維作自己的接班人而不選魏延,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軍事謀略方面,諸葛亮一出祁山時,一路上順風順水,本想略施小計拿下天水關,卻不想被姜維識破了。連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也誇姜維槍法,與他人大不相同,如此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的人才,誰不喜歡啊!

反觀魏延,雖然也是驍勇善戰,謀略方面略顯不足,他曾多次請令帶兵攻取長安,一向謹慎的諸葛亮認為太過冒險,沒有采用。

二、人品方面:諸葛亮初見魏延,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原因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在沒有見到姜維之前,就有人對諸葛亮說:“(姜維)事母至孝……”

一個不忠不義,一個事母至孝,人品境界,高下立判。

三、年齡:諸葛亮出山時二十七歲,之後不久魏延投靠劉備,想來也是正當壯年,一出祁山時,諸葛亮年近半百,魏延也應該不再年輕了,此時的姜維風華正茂,妥妥的一枚小鮮肉啊!

所以,當姜維下馬投降時,諸葛亮慌忙下車相迎並且拉著姜維的手,高興地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所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

諸葛亮曾經自豪地對部下講:“今得伯約,得一鳳也”。要知道,諸葛亮道號

“臥龍”,他在隆中為自己打的廣告詞是“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鳳雛龐統過早地死去了,那必竟是“雛”啊,如今的姜維,卻是“一鳳”,足可以抵上當年的龐統了。


杏林帥哥


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姜維擁有其他武將所不具備的政治能力,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蜀漢實際上在諸葛亮時期並不缺乏帶兵打仗的武將,但是卻獨缺政治才能的人。比如關羽,魏延,楊儀等等,這些人實際上都是蜀漢政權內鬥的犧牲品。

蜀漢政權內部派系鬥爭十分嚴重,要是沒有一點政治方面的才能還真搞不定,這個是劉氏哭天下所帶來的後遺症,劉備為了掌控建立政權,給出了太多的允諾與特權,這使得朝臣權勢非常大,結黨問題也非常重。比如諸葛亮死後魏延與楊儀爭權,魏延讓楊儀給做掉了,而楊儀又被蔣宛給做掉了。這一點上姜維則好得多,比如他可以用十九年時間來等,甚至在與費禕爭奪蜀軍控制權的時候他也可以從容面對。

其次,姜維是蜀漢除了馬岱(趙雲馬超均已死)以外唯一的騎兵將領,姜維本身就是魏國的騎兵將領出身,蜀漢的其他武將可能領兵能力也不差,但是都沒有指揮過騎兵,也不懂得如何應用騎兵打仗。根據史書記載,蜀漢只有姜維有指揮騎兵作戰並取勝的記錄,這一點在與魏國交戰的時候特別重要,因為隴西關中地區都是平原,蜀漢的山嶽兵發揮不出戰鬥力,這裡依舊是騎兵的舞臺。


優己


無論武藝還是領兵做戰的指揮才能,姜維並不比魏延差,兩人都具備獨當一面的軍事才能。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對姜維和魏延都很倚重,事實上,諸葛亮對魏延的使用更多一些,在很多關鍵戰役中,都賦予了重任。

咱們從兩個方面將姜維與魏延兩人進行一下對比。

武藝對比,主要依據是《三國演義》。

魏延的戰績:




分析:魏延
共參加戰鬥11次,共取勝6次,斬殺敵將2人,擒拿2人。

魏延詐敗次數挺多,共3次,甚至遇到司馬懿也詐敗,還騙得司馬懿信以為真,追了上來。說明魏延表演天賦不錯。

再看姜維的戰績:




姜維也參與過11次打鬥,其中取勝了7次,斬殺有名有姓將領2人。沒有擒拿戰例。

從兩人的戰績對比,姜維和魏延的武藝很接近,都斬殺過敵軍前鋒大將,都是後三國時代的佼佼者。

再比較一下兩人的指揮才能,主要依據就是《三國志》了。

魏延的領兵戰績:



另外,魏延還提出過一個子午谷奇計。

分析:魏延很有軍事才華,有戰略思想,具備獨當一面的領軍能力。他對付起郭淮、費曜、張郃這些魏軍宿將還是頗有心得的。

再看看姜維的領兵戰績:









戰績分析: 姜維共領兵進行大小戰役12次。 勝利5次:大勝3次,小勝2次。 平手4次 失敗3次:大敗1次,小敗2次。 姜維失敗的3次戰役中,對方的將領中都有一個人――鄧艾,可以推斷這個鄧艾對姜維的戰術特點是做過專門而系統的研究。

從魏延與姜維兩人的作戰風格上來看,其實非常相似,都有戰略思想,意志堅定,都膽大包天,敢於用奇弄險。

如果說兩人在鎮守漢中時所採取的策略不同,那是因為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兩人面對的局面完全不同。


魏延鎮守漢中時,前期有劉備在後方支持,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還繼續做為強大的後盾,國內兵馬充足,後援強大,曹魏戰略上主守勢,主要精力是防禦蜀漢的進攻。魏延“禦敵於外”是有良好條件的,能夠保持一種攻勢防禦的態勢。

姜維鎮守漢中時,形勢鉅變。魏國三路出兵,傾巢出動,以覆滅蜀漢為主要戰略,而姜維缺兵少將,人才凋零,糧草轉運困難,主要靠軍隊屯田。各個方向上都缺乏可以獨當一面的將才,而且,國內朝局內鬥不斷,姜維也從來就沒有得到蜀國後方強有力的支持,反而頗多掣肘和猜忌。姜維“斂兵聚谷”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保存有生力量,將兵力凝聚在一處。而內部的叛徒開城投降,也是誰也想不到的事情。

總結:

在後三國時期,姜維和魏延都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明星,蜀國人才凋零,國力衰弱,他們的肩上卻承擔著與國力不相匹配的理想和重任。

魏延性格矜高,居功自傲,不肯容讓別人,良好的軍事素質並不能代替政治眼光的極度短淺。雖然諸葛亮死後,並沒有交待由他來主持軍事大權,但如果他能夠顧全大局,以國事為重,認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以他當時的能力和威望,必然是未來蜀國軍隊中的第一人。



姜維外柔內剛,意志堅定,忠心耿耿。他勝利過也失敗過,他的敵人是憑藉了強大得多的國力和軍力。如果把鄧艾和鍾會放在姜維的位置上,真能夠比姜維幹得更出色嗎?

姜維忠誠於國家,忠誠於君主,繼承了先師的遺志,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不顧委屈,冒著生命危險去策劃和實施復辟的計劃,耗盡自己的心力和生命,最終天意弄人,功敗垂成。

姜維和魏延都是優秀的將領,都對得起他們做為軍人的榮譽和尊嚴。


饞嘴肥貓鏟史官


天水之戰,諸葛亮設計調離天水太守馬遵出城,再讓趙雲引兵五千去攻打城池,設計甚妙。卻被姜維識破,他將計就計,伏兵於要路,與馬遵兩路夾擊趙雲,攻的趙雲首尾不能相顧,只能引兵敗走。

想趙雲乃上將,上陣幾乎無敵手,在天水邊遠之地,卻碰上能和他一戰的少年將軍,可見姜維的實力不容小覷。姜維槍法威猛,與趙雲旗鼓相當,兩人戰不數合,不分勝負。

趙雲敗軍回去之後告訴諸葛亮中計了,諸葛亮大吃一驚,忙問是何人破了他的計?南安人告訴他是姜維。這是諸葛亮第一次知道姜維時的情景,後面親眼看到姜維調兵遣將,就動了招降之心。


題主問為什麼魏延明明比姜維強,諸葛亮為什麼要選姜維為繼承人?而不是選魏延?首先我並不認為魏延一定比姜維強,兩人打仗的水平相差不大,只是在蜀國,魏延比姜維的資歷更老。至於諸葛亮選姜維為繼承人,我覺得有如下原因:

一、姜維比魏延年輕,未來有更多可能。

姜維歸順蜀國時才二十六歲,文武雙全,智勇齊備,而且槍法又好,連趙子龍都讚不絕口,真的是當世豪傑。

孔明驚問曰:“此是何人,識吾玄機?”有南安人告曰:“此人姓姜名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傑也!”趙雲又誇獎姜維槍法,與他人大不同。

而魏延生卒年並不詳,他從長沙之戰投降劉備,到他死時有二十幾年,他的年齡至少有40多歲,還能為蜀國效力幾年?

因為姜維更年輕,更有塑造的空間,代表著蜀國的未來,可以在諸葛亮死後繼續保衛蜀國,諸葛亮選他為繼承人,也是理所應當。




二、魏延太過高傲,諸葛亮死後,無人鉗制他,可能會成為蜀國的禍害;而姜維他的勢力沒有起來,更好控制一些。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幾乎是蜀國的唯一大將。他性格高傲,不服人,爭功奪利,與諸位同僚多有矛盾。若不是諸葛亮壓制,他也許早就和蜀國的將領鬧翻。

可諸葛亮死後,蜀國已經無人可以壓制魏延,包括後主劉禪也壓制不住他。以魏延的性格,真的有可能會幹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在他臨死之前,當著那麼多人說,“誰敢殺我?”就可看看出他對蜀國其他人沒有敬畏之心。

延大笑曰:“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尚俱三分;他今以亡,天下誰敢敵我?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

而姜維不一樣,他是降將,在蜀國還沒有培養出根基,而且相對於他在魏國的地位,他在蜀國更受重用,更容易對蜀國產生忠心。

諸葛亮把兵法傳給他,也是為蜀國的未來保駕護航,也算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位可堪大用的將領。



三、姜維打仗和諸葛亮是一個風格,諸葛亮傳他兵法理所當然。而魏延只是畏懼諸葛亮而已,並不真心認同諸葛亮。

諸葛亮傳書姜維時,對姜維說:我平生所學,著書24篇,我觀察眾位將領,無人可授,只有你可以傳我的書。

孔明曰:“吾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死。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維哭拜而受。

上面這段話可以表明,孔明並不是沒有想過傳給魏延,包括軍中的其他將領,他都有考慮過,只是覺得他們不適合才放棄。

最後傳給姜維,也是覺得自己和他兩個人行軍打仗的風格差不多,才傳給他的,這也是命中的緣分。

魏延怕諸葛亮,但並不認同諸葛亮打仗的一套本事,他一直對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謀,感到憤憤不平。

魏延想起孔明向日不聽其計,亦笑曰:“丞相若聽吾言,徑出子午谷,此時休說長安,連洛陽皆得矣!今執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進兵,今又教休進。何其號令不明!”

魏延對諸葛亮多有怨言,就算諸葛亮傳給他兵書,他也未見會學,可能還會覺得自己無敵,會把兵書棄之一邊。所以,諸葛亮不傳書給他也是有這方面的顧慮。


昊陽閒看歷史


正史中的諸葛亮,總共安排了兩位接班人,一個是蔣琬,另一個是費煒。但可惜的是,這兩個人都沒有認真貫徹諸葛亮的北伐方針,尤其是蔣琬主政時,只有一次主動攻擊魏國,而費煒掌權時,則是定期派小股部隊襲擾,做做樣子而已。不過,接替費煒的姜維,卻有一幅“鐵桿硬漢”的架勢,連年北伐,甚至比諸葛亮還強硬。

劉備死後,諸葛亮、蔣琬、費煒和姜維四人主政的這段時間,大體可以分為三段:

前段的諸葛亮和後段的姜維,都是強硬的主戰派,連年北伐;中間蔣琬和費煒主政期間,則是安於生產,儘量避免大規模戰爭,以休養生息為主。

由於歷史上姜維和諸葛亮的做法頗為一致,而且諸葛亮在世時,對姜維也是比較器重。所以,稗官野史和歷史小說,開始渲染和誇大諸葛亮與姜維的“師徒關係”,並給人以姜維才是諸葛亮接班人的錯覺。

自劉備奪取益州、漢中後,一直對劉璋舊部和蜀地士人心懷戒備,在任用官員時多半倚重早年的親信及其後代,甚至對於一些降將的待遇也勝於蜀地官僚。這使得蜀漢到後期時,人才出現了斷層,並且沒有得到蜀地人士有力的支持。

在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及現代影視作品中,多半強調的是軍事戰爭。首次影響,姜維的角色顯得更為重要,出鏡率相當之高。而且,為了凸顯魏延的狹隘與猜忌,更是不斷地美化姜維。如此一來,不少人都認為,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

可實際上,在諸葛亮心中,最看重的人是蔣琬。在諸葛亮北伐期間,蔣琬負責籌措糧草,同時領導者丞相府的官員處理政務,顯得成熟幹練,才華卓著。也正因如此,在諸葛亮病重時,面對劉禪使者,他第一個推薦的接班人便是蔣琬,第二個則是費煒。

而魏延雖然軍事才能較強,可他卻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心胸狹隘、鋒芒畢露、恃才傲物。在陳壽所撰的《三國志》中,曾直指魏延的性格缺陷: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三國志·魏延傳》

也正因魏延過於矜高,才令其他將領不滿,最終與楊儀鬧翻,自己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雖然不高,但終究還是善於識人的,勢必不會讓魏延接班。

所以說,歷史上諸葛亮的接班人並非姜維,而是蔣琬和費煒,只是後來姜維掌權後,積極北伐,在軍事上繼承了諸葛亮的方針,又經野史和小說的演繹,才讓大家覺得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


史海爛柯人


姜維和魏延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但除了才能以外,魏延的缺陷比姜維更加明顯。

魏延是一個恃才傲物的人,雖然本身領兵打仗很有一套,但也因此瞧不起比自己差的人,當年五虎將尚在的時候,魏延還能兢兢業業,而在蜀國英豪逐漸逝去的時候,除了諸葛亮,魏延又服過誰?一旦諸葛亮逝去,恐怕蜀國再也無人能制約魏延。就算後主劉禪,魏延也未必會賣面子,諸葛亮怎麼會把這麼一個危險人物留給劉禪呢?

而且,魏延還是一個容易激進冒險的人,作戰風格果敢大膽,而諸葛亮恰恰相反,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他們兩人的性格是幾乎相反的,諸葛亮通常並不贊成魏延的作戰風格,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諸葛亮也不可能把和自己相悖的人作為繼承人,更何況,在諸葛亮看來,魏延的冒進很可能把蜀國本就不多的資源在一場豪賭中輸得一乾二淨。

第三,魏延並不注重人際關係。由於魏延的恃才傲物,一般人進不了他的法眼。而作為諸葛亮的繼承人,需要整合蜀國各個派系,集中力量去興復漢室。而魏延經常得罪人,怎麼能做好平衡各派,集中力量去北伐呢?如果魏延去北伐,恐怕朝中很多人反對,軍中很多人不服。

所以說,魏延做不了諸葛亮的繼承人不是因為他的才能不夠,更多的是因為他自身的缺陷所致。

而姜維就不同了,姜維不僅聰明過人,而且謙虛好學,身為降將,也知進退。最為難得的是,姜維心懷仁義,忠誠可靠,是可以把興復漢室這個大業扛下去的人選。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的判斷是正確的


220君


歷來,大賢大智的領導們,都是重點培養青春派作為繼承人。

毋庸置疑,魏延的確比姜維實力強了很多,但,這都是實戰經驗和實力的相結合的產物。由於斯,此時的魏延年齡也許已經超過了我們的諸葛先生,這一點已經足夠不是重點培養對象了。

子龍病故之時,先生落淚捶胸,聞得張苞一去,先生當時就吐血昏厥,同樣道理!!!

作為一個鎮守邊疆大吏,魏延鎮守漢中之時,十年拒曹魏而攻城,請不要和我談什麼,那個時候曹魏比先生北伐時候的蜀漢實力差,那個時候的曹魏正在巔峰期,這件事,換任何一個人都不見得能夠做到,但,魏文長做到了。

天水關一站,姜伯約的確風光了一把,畢竟是和渾身是膽的趙子龍打了一個平手,其實此時的趙雲,即使換個人在一邊看著,子龍揮舞一陣梨花亮銀槍也可能氣喘,所以,天水一戰,《趙子龍上陣不當時,姜伯約破兵正當時》。

而六出祁山時的魏延,卻也像當年的黃漢升一樣,老當益壯,威猛不減當年,還有一個張郃張儁義也是這種存在。姜維呢,最後和鍾會謀反之時被群毆,卻由於身體不支,嘔血自刎。

綜上,兩個人不在一個起跑線,更不在一條終點路。

丞相一生,謹慎有餘,其實正是知道蜀國的弱小,所以都是採取穩紮穩打那種,不求大勝,只求無過,漸行漸發展。

先生不敢把全力交給魏文長,是因為害怕魏延假如衝動一次,會讓蜀國無法緩勁,昭烈帝不是夷陵之戰,一下倒退十年?

所有人都沒有錯。特別是三國時期!

天地可鑑,無不是分分合合


山昌正



諸葛亮培養的接班人,從來都不是姜維。只不過魏延經常抱怨諸葛亮,姜維則更加順從,看上去像是諸葛亮的學生。爾後姜維也搞了一個北伐,看上去更像是一種傳承,所以才會有諸葛亮培養姜維為接班人的錯覺。


其實想想都不可能,諸葛亮怎麼可能把蜀國的軍政大權,交給一個外來者姜維呢?

姜維原本是曹魏的降將,他投降蜀漢的時間並不長,到諸葛亮死的時候,才五六年而已。而且在此期間,他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從資歷以及功績兩方面來看,姜維完全沒有做諸葛亮接班人的資格。

另外一點,姜維只是一個將領,他沒有治世之才,不符合諸葛亮的選拔標準。諸葛亮需要的是一位相才,而不是將才……

況且以姜維的資歷以及功績。恐怕朝中的其他大臣,高官將領們,沒人會服他。比如說魏延,比如說楊儀,或者荊州元老大臣,益州本土士族,都會站出來反對他?


所以!即使諸葛亮想立姜維為接班人,他也不敢這麼做。因為不能夠服眾,容易生出內鬥。

事實上,他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

哥幾個戎馬一生,好不容易創辦的一點基業,貿然的交給了一個外來者,萬一出了差錯,那英名一世的丞相豈不成了千古罪人?

這位接班人,關乎到蜀國未來的整體命運,時刻馬虎不得。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在諸葛亮的遺命中,他指定的接班人,不是他身邊的魏延、姜維、楊儀等人。

而是遠在京都的蔣琬……

可見!在對待這個問題的時候,諸葛亮還是比較慎重的,選的是一位荊州元老重臣。

選擇蔣琬的原因:

第一,蔣琬有治世之才,諸葛亮需要一位像自己一樣的大政治家,來輔佐劉禪實現大一統夢想。

第二,蔣琬是荊州集團跟隨諸葛亮入蜀的,知根知底,忠誠可靠,資歷高,功績深,足以服眾。

決定了接班人之後,諸葛亮給劉禪上表了一封密表,要求在自己百年歸逝之後,以蔣琬代替自己的職務來輔佐劉禪完成大業。

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除了這份密表之外,在諸葛亮病重的時候,劉禪還主動派人去詢問過他的意見。

亮病篤,漢使尚書僕射李福省侍,因諮以國家大事。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日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諮彌日,有所不盡,更來求決耳。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諸葛亮的第二位接班人,也不是姜維,而是費禕。費禕之後,諸葛亮並未給出明確的指示。

費禕與蔣琬一樣,都有治世之才,而且知根知底……

至於諸葛亮不選擇魏延的主要原因,跟姜維一樣,魏延沒有治世之才。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不重用魏延,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只是一種錯覺。諸葛亮挺重用魏延的。在世的時候,封魏延作了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南鄭侯。

魏延所享受的待遇,可謂是蜀漢將領中的最高級別了。

姜維不過徵西將軍,而魏延,明顯大出好幾級,徵西大將軍。而且還是前軍師,涼州刺史,總管一州之地。另外!南鄭侯,是什麼級別?郡侯級別了。

所以!不是諸葛亮不重用魏延,相反,諸葛亮很重用魏延,只不過魏延之才,不適合幹此類工作。

也正是因為魏延的名位過高,所以諸葛亮才防著魏延,他害怕自己死後,魏延會不受控制,害怕蜀漢被魏延弄權。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臨時軍權問題。本來在北伐隊伍中,臨時統軍大權的最佳人選是魏延。畢竟當初在諸葛亮的身邊,沒有人比魏延的官職更高,沒有人比魏延的威望更甚。但諸葛亮選擇的是楊儀,只讓魏延做斷後將軍,這讓本來就與楊儀有私仇的魏延極度不滿,導致了不完美的結局。

同時!在這個問題上,還反映出了諸葛亮的人才價值觀,顯然他有點“重文輕武”的意思……


愛尚文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選擇一個覺得自己認可的人作為培養,是多麼重要。

姜維

姜維,可以說是一個比較難得的人才,姜維這個是是諸葛亮又離間計從魏國收過來的。因為在有一次,趙雲吃去做一個刺探的時候,被姜維所設計埋伏,二人大戰了五十回合,趙雲才衝出重圍。所以,這一點可以看出姜維的武也是非常不錯的,誰能接住趙雲二十招就不錯了,當然,那個時候的趙雲不年輕了。如果換做是年輕時候的趙雲,姜維肯定不是他對手。


魏延

魏延是一個有野心的人,而且,魏延這個人,除了野心勃勃以外,而且,他為人不忠,諸葛亮怎麼會培養一個狼子野心的人呢,這不是養虎為患嗎。

而且,魏延這個人的能力一般般,並沒有很強,武藝一般,腦子也一般,而且魏延這個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和姜維比的。

姜維特別受諸葛亮的喜愛,諸葛亮也一直都很看重姜維,所以,諸葛亮也確實一直都在為蜀國培養人才,早年培養關平,無奈關平英年早逝。所以,諸葛亮在培養人才這一方面是花了很大功夫的,所以,姜維在諸葛亮的心裡是很重要的,兩個人情同師徒父子一樣。

姜維:姜維確實是蜀國後期少有的文武雙全的人才,靠武姜維可以,能文姜維同樣可以,而且姜維的謀略很高,不會比諸葛亮差到哪裡去,姜維這個人,甚至可以看穿諸葛亮的計策,你說姜維這個人厲害不厲害。

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成為了接班了,但是諸葛亮喜歡,蜀國皇帝確不喜歡姜維這個人,因為他早年為魏國賣命,很少人相信他。

姜維也比較年輕,所以培養姜維,在以後才會有更多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