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勝並不是真的要當楚王,他復仇心切,彷彿是另一個伍子胥

​吳王夫差十二年,伍子胥去世,並且預言三年之後吳國就會滅亡。伍子胥既然已經被吳王夫差視為眼中釘,那麼一直跟隨在伍子胥身邊的白公勝,更不可能留在吳國。

楚國經歷“柏舉之戰”慘敗,正值用人之際,賢臣紛紛迴歸,有了復興的氣象。白公勝重回楚國,是想借著楚國的力量,報復鄭國,或許這就是他說服自己回家的目的。白公勝長年在吳國無法報仇,所以想回到楚國把攻擊鄭國、為自己父親報仇的心願告訴子西。

白公勝並不是真的要當楚王,他復仇心切,彷彿是另一個伍子胥

《東周列國·春秋篇》伍子胥劇照

初期,白公勝是信任子西的能力的,但是晉楚爭霸、爭奪鄭國許久,在白公勝看來,子西如果真心要替他報仇,並非難事,事實上,白公勝並未看到各諸侯國之間的形勢,他的願望太自私了。

《左傳》雲:“請伐鄭,子西曰:「楚未節也。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請,許之。未起師,晉人伐鄭,楚救之,與之盟。勝怒,曰:「鄭人在此,仇不遠矣。」”

子西對自己侄子的要求一延再延、一拖再拖,晉人伐鄭時,楚國救援了鄭國並與之盟,這樣的行為激怒了白公勝。他顧不得國家大義、親情禮儀,磨起刀來,就說要殺子西。子期之子名叫平,白公勝當著平的面說,他磨刀是為了要殺平的父親。

《左傳》雲:“勝自厲劍,子期之子平見之,曰:「王孫何自厲也?」曰:「勝以直聞,不告女,庸為直乎?將以殺爾父。」平以告子西。”

子西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毫無戒心,認為這是兄弟之間兒戲的玩笑話,他把白公勝比喻作卵,以為白公勝年紀還小,尚不懂事,正需要受到他的保護。子西也想著自己令尹的位置將來是要傳給白公勝的,在子西看來,白公勝是楚國未來司馬、令尹的最佳人選。也就是說,子西認為白公勝不可能有謀害自己之心。

遺憾的是,白公勝並不領情,他的要求楚國無法達到,也不認同子西會提拔他。白公勝把仇恨轉嫁到了楚國身上,說子西會自取滅亡。他的憤恨形象,似乎是另一個伍子胥出現在楚國。

白公勝並不是真的要當楚王,他復仇心切,彷彿是另一個伍子胥

《東周列國·春秋篇》伍子胥劇照

子西並沒有把白公勝的話放在眼裡,白公勝就找石乞商量對策,石乞向白公勝推薦力士熊宜僚——如果得到他,就如同是得到了五百人,就可以攻擊楚國了。白公勝找到了熊宜僚,他聽說是要參與謀殺楚惠王和楚國二卿士,不管白公勝如何威逼利誘,熊宜僚也不願意幫助白公勝,他預言這件事情將要失敗。

《左傳》雲:“吳人伐慎,白公敗之。請以戰備獻,許之。遂作亂。秋七月,殺子西、子期於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掩面而死。”

楚惠王十年,藉著一次取勝於吳國的機會,白公勝開始了行動。此次勝吳,或許就是吳國藉著讓白公勝得勝,好使楚國內亂,以趁機攻擊。此時吳王夫差雖然稱霸於黃池,但吳國多次受到越國侵襲,聲勢早已大不如前。

白公勝並不是真的要當楚王,他復仇心切,彷彿是另一個伍子胥

《東周列國·春秋篇》吳王夫差劇照

楚國勝吳的情況下,白公勝藉此功勞進獻武器在朝廷之上逞威,殺了子西、子期,並且挾持了楚惠王。子西、子期慘死,前者掩面,是因為自己失去了戒心;子期以對外作戰、英勇對敵而聞名,今日竟然喪自家人之手!他死前仍舊奮勇拔樹殺敵,最終力竭而亡。

白公勝的軍師石乞,建議焚庫、弒王,但是白公勝並不願意,認為這樣的行為會招致自己的滅亡,可見白公勝並不是真的要當楚王。他雖然復仇心切,也沒有殺掉熊宜僚,足見其愛才之心。

我們都知道,葉公曾經勸說子西不要重用白公勝,不過眼看勸說無效,葉公就避到了蔡國。此時蔡國在方城之外,可見其預估白公勝將要作亂,避禍而遠之。葉公在亂初並沒有立即出兵,他認為像白公勝這樣險中求勝的人,貪得無厭,等他做出違背民心、引發眾怒的事情,再趁勢打擊。

白公勝並不是真的要當楚王,他復仇心切,彷彿是另一個伍子胥

葉公好龍

白公勝要立子閭為王,子閭是當初楚昭王所要傳君位的對象,子閭在楚昭王死後不願意繼位,白公勝逼他,他更是不肯,便死在了此亂之中。白公勝沒有殺掉楚惠王,挾持著楚惠王置高府,石乞負責看守府門,意圖挾天子以令楚國。

圉公陽為了成就楚國的血脈,鑿開宮牆而入,把楚惠王背到了楚昭王的住所,即惠王母之宮躲避。由此可見,為了應付外來的救兵,白公勝並沒有多餘的人手在宮內看守。

《左傳》雲:“遇箴尹固,帥其屬將與白公。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國矣。棄德從賊,其可保乎?」乃從葉公。使與國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

石乞身為白公勝的謀士,自己的主子自盡,他寧願被烹也不願意公佈白公勝的位置,犧牲自己成全了義氣。

從這個事件的側面,可以看出葉公在楚國很得民心:葉公穿上盔甲,能保護自己不受盜賊所害;當他穿上盔甲,人民又因為見不到其面容而失去奮鬥之心。這穿和不穿之間,代表葉公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擁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