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閭、伍子胥、孫武的超級組合,竟然被秦軍輕鬆擊敗,原因何在?

闔閭、伍子胥、孫武的超級組合,竟然被秦軍輕鬆擊敗,原因何在?

闔閭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親自率領吳軍,聯合唐、蔡兩個諸侯國的軍隊,一起伐楚,從淮水流域一路向前,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楚國行將滅亡。隨後,楚國忠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感動了秦哀公,決定出兵助楚復國,與吳軍在楚國決戰。

秦軍與吳軍戰鬥的過程,《左傳·定公五年》裡面有詳細的記載:

申包胥以秦師至,秦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自稷會之,大敗夫□王於沂。吳人獲薳射於柏舉,其子帥奔徒以從子西,敗吳師于軍祥。秋七月,子期、子蒲滅唐。

九月,夫□王歸,自立也。以與王戰而敗,奔楚,為堂溪氏。吳師敗楚師於雍澨,秦師又敗吳師。吳師居麇,子期將焚之,子西曰:「父兄親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國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舊祀,豈憚焚之?」焚之,而又戰,吳師敗。又戰於公婿之溪,吳師大敗,吳子乃歸。囚闉輿罷,闉輿罷請先,遂逃歸。葉公諸梁之弟後臧從其母於吳,不待而歸。葉公終不正視。

從上述的戰爭過程描寫不難看出吳軍的失敗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導致的:

1, 內訌。闔閭的弟弟夫槩王在“沂”被秦軍大敗,可沒多久就率部返回吳國自立為王,顯然實力並沒有遭到多大的損失,那麼對秦軍的失敗極有可能是刻意為之,當然,他率領的應該是吳軍的偏師,對戰局的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但是,反叛造成了吳國後方不穩,闔閭和部下自然無心戀戰,從而影響了軍心士氣。

2, 兵力處於劣勢。秦軍的兵力是“兵車五百乘”,那麼總兵力是多少呢?據《司馬法》記載,每乘戰車所隸屬的步卒,春秋以前為二十二人編制,其中包含七名車下甲士和十五名步卒,連同三名車上甲士,共計二十五人,但是到了春秋末期,連年的戰爭造成甲士的奇缺,而戰爭規模又在不斷擴大,各國遂增加了兵源充足,裝備簡單而又易於訓練的徒兵(即步兵),步兵由每乘戰車隸屬二十二人增加到七十二人,同時又取消了原來的七名車下甲士,連同三名車上甲士,共計七十五人——秦軍出動的作戰部隊人數=50*75=37500以上。此外,秦軍還有相當數量的楚軍配合。

反觀吳軍,總兵力不過3萬,雖然連戰皆勝,但需要分兵守衛奪下來的楚地,再加上被夫槩王帶回一部分兵力(5000左右),後面又分兵回國迎戰入寇的越國軍隊,估計能夠跟秦軍對戰的最多不過20000,處於絕對的劣勢。

上面是按照軍事常識來對戰局進行的分析,但是,吳軍的統帥是雄才大略的闔閭,伍子胥和兵聖孫武都在軍中謀劃,這三人可謂超級組合,堪稱無敵,按常理來說,即便是兵力上處於劣勢,以此三子之能,“百戰不殆”總該可以吧?

筆者以為,無敵組合之所以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威力,是因為兩個戰場之外的致命因素:吳王闔閭的自我膨脹和盲目自信,伍子胥瘋狂報復的執念。

吳王闔閭的自我膨脹和盲目自信——吳國與楚國,實際上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楚國的疆域人口和擁有的兵力都是吳國的五倍以上,而吳國非但以弱勝強,而且竟然能夠佔領對方的國都,迫使楚王狼狽逃竄,這份榮耀如何不讓他信心爆棚,從而滋生吞併楚國的野心。

伍子胥瘋狂報復的執念。伍子胥對楚王、楚國宗室和楚國的報復是近乎瘋狂的,而闔閭對他的信任則助長的這種行為,於是乎個人的復仇變成了全軍上下暴行最好藉口。

《淮南子》載“闔閭伐楚,五戰入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鐘,鞭荊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榖梁傳·定公四年》載“何以謂之吳也?狄之也。何謂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寢,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寢,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敗人之績而深為利,居人之國,故反其狄道也。”

可見,吳軍進入郢都後為非作歹,已經到了人神共憤令人髮指的地步,給楚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自然激發了舉國上下同仇敵愾的反抗心理,對於佔領軍來說,可謂到處都是敵人,想吞併這樣的國土,只能是痴人說夢。

兵聖孫武雖然在軍中,但不過是“為將”而已,身份地位不可與伍子胥同日而語,更別提闔閭了,即便是能給出正確的策略,在這種形勢之下,也不可能被採用!

不過,吳軍雖然敗於秦軍,但應該屬於被擊退,而不是被擊潰或者殲滅,故而損失不大——闔閭率領吳軍回國之後,輕而易舉的擊敗叛亂的弟弟,而不到一年後的公元前504年,闔閭派太子夫差再次討伐楚國,攻取了楚國的番邑,迫使楚國遷都於鄀,可見軍力仍在。

綜上所述,吳軍在聲勢浩大的秦軍面前,實際上只是試探性的打了一仗,失敗之後便迅速轉入戰略防禦和撤退,是主動為之,超級組合的作用,應該便在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