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唐朝史書的《舊唐書》和《新唐書》,為何被同時納入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編撰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這二十四部史書的時間起止為:黃帝(約公元前2550年)至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十四史的說法起源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它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最重要、最官方的史學資料了。

這二十四部史書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都是唐朝史書的《舊唐書》和《新唐書》,為何被同時納入二十四史

上圖_ 《史記》


除了《史記》之外,全部為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歷史的史書)。仔細研究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很多朝代或時期的歷史在不同的史書上有交叉,例如《北史》是匯合並刪減《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成的,《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均記載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

但是唯獨只有記載唐朝歷史的史書有兩部(《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記載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五代十國並不是一個朝代),即《舊唐書》和《新唐書》,也就是說二十四史中有兩部“唐書”。

  • 《舊唐書》雖然署名為後晉劉昫等人編撰,但實際上是後晉趙瑩主持,在開運二年(945年)編修完成。
  •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由宋祁、歐陽修、曾公亮、呂夏卿等人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合撰完成。


都是唐朝史書的《舊唐書》和《新唐書》,為何被同時納入二十四史

上圖_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來源比較豐富


那麼,究竟為何會有兩部“唐書”呢?

一、《舊唐書》受制於編撰年代,存在許多瑕疵。

《舊唐書》編撰於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後晉僅僅經歷兩帝,前後只有十二年。在那個戰亂頻繁的年代,《舊唐書》的編撰工作較為倉促,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開始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僅僅用了四年多的時間。

而且《舊唐書》的史料來源主要是《唐實錄》和唐朝國史。其體例、剪裁、文采不夠完善,《新唐書》編修者之一的曾公亮就曾在《進新唐書表》中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例如,由於大量轉抄《唐實錄》和唐朝國史的原文,導致《舊唐書》中存在著許多諸如“大唐”、“本朝”、“今上”等在後人看有些不倫不類的字樣。


都是唐朝史書的《舊唐書》和《新唐書》,為何被同時納入二十四史

上圖_ 唐末藩鎮圖


此外,由於唐朝中後期陷入長期的藩鎮割據、宦官亂政、農民起義的局面之中,導致《武宗實錄》大部分丟失,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宗五代皇帝更是直接沒有留下實錄,故不得不參考《唐年補錄》、《唐末三朝聞見錄》等書才勉強修成,而這幾部作品實際上是通過見聞和小說寫出來。可想而知,《舊唐書》中關於唐武宗以後的晚唐歷史記載可謂是相當粗糙。

出於糾正《舊唐書》缺點的考慮,宋仁宗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都是唐朝史書的《舊唐書》和《新唐書》,為何被同時納入二十四史

上圖_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


二、北宋朝廷藉助“易代修史”證明其正統性、標榜自己的盛世。

中國古代一直有“易代修史,盛世修書”的傳統。所謂“易代修史”,即新興王朝為已滅亡的前朝纂修史書;“盛世修書”則是指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的情況下,能夠組織大規模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修書(修史也算是修書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個傳統最早應該是從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太史公司馬遷編修《史記》開始,秦朝迅速滅亡的謎團激發了人們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思潮,偉大的史學著作《史記》便在這種思潮下應運而生。雖然《史記》以及之後的《漢書》的編纂只是個人行為,但卻給後世留下了“易代修史”的傳統。


都是唐朝史書的《舊唐書》和《新唐書》,為何被同時納入二十四史

上圖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易代修史”之所以被歷朝歷代統治者所重視,除了總結前代經驗教訓、尋找治亂興衰的方法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借修史來說明新王朝繼承的合法性,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史館修史制度正式確立。從此之後,易代修史便成為了封建王朝官方的一項固定制度。

北宋在時間上其實是承接五代十國而來,而五代十國中由於改朝換代、戰亂分裂太過頻繁,故究竟誰是正統一直得不到定論,北宋統治者為了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自然不願意認定自己是繼承五代,而是宣稱自己是繼承唐朝而來。如果將《舊唐書》視為官方史書,那就相當於默認了後晉是唐朝以後的正統繼承者,這很明顯是北宋統治者不願看到的,因此《舊唐書》必須加以否定,再加上,當時的北宋正處於極盛的慶曆年間,為了標榜自己的盛世,也需要重修前朝史書。


都是唐朝史書的《舊唐書》和《新唐書》,為何被同時納入二十四史

上圖_ 《新唐書》


三、《新唐書》和《舊唐書》各有優缺點,二者結合才能保證唐朝歷史完整。

《新唐書》頒佈以後,《舊唐書》便遭到厄運,被史學界拋棄在無人問津的角落裡,南宋初年刻印一版之後便無人問津。直到四百多年後的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浙江人聞人詮在蘇州徵借藏書的時候請人重新對《舊唐書》的書稿進行校對,並開版印刷,《舊唐書》才重見天日。

《新唐書》和《舊唐書》能共同被列入“二十四史”,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兩部著作均有優缺點,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唐朝歷史記載的完整性。


都是唐朝史書的《舊唐書》和《新唐書》,為何被同時納入二十四史

上圖_ 歐陽修(1007年-1072年)


《新唐書》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開始至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歷經十七年的時間,遠超《舊唐書》的四年修撰時間。參與編纂的人均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主編歐陽修更是被後世文學界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外,北宋承平日久且文治興盛,很多戰亂時期難以收集保存的史料都能夠得到改善,《新唐書》史料來源比《舊唐書》要廣泛的多。這些都促使《新唐書》相比較於《舊唐書》,有很多優點。

  • 一是,文采、紀次、剪裁比較完善;
  • 二是,在體例上作出重大創新,增加了之前正史中沒有的《兵志》、《選舉志》,從而詳細完備的論述了唐朝的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一創新也被後世所沿用;
  • 三是,補充增加了《舊唐書》中缺少的資料,例如,《食貨志》增加為5卷,有條理地保存了大量唐朝社會經濟史資料;列傳增加數十篇,晚唐歷史得到有效補充。

不過,凡事矯枉過正。《新唐書》站在北宋人的主觀角度,也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點:

  • 其一,為改正《舊唐書》中文采繁瑣的問題,過於苛求文字精煉,不惜刪去許多重要情節,例如,本紀幾乎被減去60%至70%(《舊唐書》中本紀有30多萬字,《新唐書》僅僅只有9萬多字)。
  • 其二,嚴重鄙視農民起義,例如,隋末在河北頗得民心,政績卓著的農民起義首領竇建德被用了極“蝟毛而奮”、“磨牙搖毒”、“孽氣腥焰”等惡毒詞彙。


都是唐朝史書的《舊唐書》和《新唐書》,為何被同時納入二十四史

上圖_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圖


至於《舊唐書》,雖然存在著許多缺陷,但還遠遠達不到應該棄之不用的地步。站在更長遠的角度來看,《舊唐書》的閃光點反而不少。

  • 其一,為唐朝一手史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貢獻。《舊唐書》編撰的後晉距離唐朝滅亡僅僅三十多年,《舊唐書》的很多資料其實就是來自於唐人。雖然《舊唐書》大量照抄《唐實錄》、唐朝國史的行為導致宋人讀起來文采不倫不類,但由於後世唐朝的一手資料大量遺失,《舊唐書》的照抄行為則很幸運的將其保存了下來;
  • 其二,《舊唐書》裡面記述唐朝少數民族以及外國的內容十分詳細,很好的反映保存了唐朝的民族政策與對外關係。

總而言之,若要完整的研究唐朝歷史,《新唐書》和《舊唐書》是缺一不可的,二者正好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印證。

參考資料:《進新唐書表》《新唐書》《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