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廉吏楷模季文子的政德教育意義

季文子,何許人也?他又名季孫行父,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魯國的國卿。

或許有人會說,他這個“季孫行父”的別名為何這麼特別,其實將他的名字分開來看,他是季氏,“孫”是尊稱。季文子能有如此尊稱,和他清廉為官、鞠躬盡瘁的一生密切相關。而他苦心孤詣為國家樹立榜樣、弘揚政治與德行的規範,又使他所任職的魯國政治風貌良好,更是被後人冠以“廉吏楷模”的稱號,成為後代為官的正面典範。本文側重於分析季文子在德政方面的教育意義。

淺析廉吏楷模季文子的政德教育意義

一、“吝嗇”的季文子以身作則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國家的風氣大都奢靡無比,季文子作為當時魯國的大官,一手握著財權,一手管理著朝政大事,卻沒有借這樣的關係為自己從中牟利。他的日子過得可以用清苦來形容,就連當時同朝大臣的兒子都看不下去了,認為節儉度日的季文子不是清廉,而是對自己,對別人吝嗇。

季文子當時的節儉程度由史料記載,據《國語·魯語上》所言,季文子任職期間“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其節儉程度可想一般,而在那位大臣之子看來季文子就是個吝嗇小人。季文子沒有氣惱,他明白自己身為國家重臣,身為長輩,要教導青年人培養端正的品德。他直接明瞭地回應了那位大臣之子,為政之人有高尚品德才能服人,妻妾成群、寶馬香車可不會為國爭光。那位大臣之子聽了季文子的話之後,面色難堪,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於是這位大臣之子痛改前非,也加入了節儉的行列裡。

季文子不卑不亢的回應傳播到了整個宮中,於是許多大臣紛紛以季文子為榜樣,嚴於律己,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因此,此“吝嗇”非彼“吝嗇”,他的“吝嗇”不在於凡事都斤斤計較,他是一種心胸開闊、能省則省的節儉。

他“德”之高尚,對像大臣之子一樣不明事理的人寬容勸導。一般人若是在暗中被冠上了了“吝嗇”的惡名,恐怕第一時間就會氣憤,要懲治那個散佈謠言的人。而季文子沒有這麼不穩重的反應,他也感到不舒服,但他身正不怕影子斜。自己的節儉是生活樸素,不能被奸邪小人玷汙了名聲。所以季文子可不是什麼吝嗇的小人,他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以身作則,為自己正名,還為朝廷帶去一種清廉之風,併為後人所稱讚。

淺析廉吏楷模季文子的政德教育意義

二、慎言慎行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古人有言,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季文子便是將這種說法體現到了極致。很少有人會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斟酌謹慎,季文子則不同。他一是憑藉清正廉潔的品行服人,一方面又憑藉謹慎細緻出名。他的慎言慎行可不是畏手畏腳,據《論語·公冶再冶長》記載,“再,斯可矣。”說得正是季文子。看來他的謹慎連孔老夫子都歎服了。季文子慎言慎行未嘗不是一種優點,縱觀古今,許多惡戰慘事都是由於衝動魯莽造成的。

而季文子理智自控,能夠很好地將自己的情緒管理好。他的這份謹慎不但體現在為人,還表現在他治理政事上。他了解到當時的人民被沉重的徭役賦稅壓迫得難以維持生計,再三思量之後,修改出了一份朝廷能夠應允,人民能夠享福的政治制度。這份制度就是由季文子推行的初稅畝制。將被困在井田制度苦海中的奴隸救了出來,農民們也不再苦苦掙扎,有了自己的土地。

淺析廉吏楷模季文子的政德教育意義

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子家子語:“政自之出久矣,隱民多取食焉。為之徒者眾矣,日入慝作,弗可知也。”這就充足反映了實行初稅畝制之後,季文子所代表的季氏家族深受人民的依附,通過改制,季文子打了一個漂亮的人心仗。得民心者得天下,季文子身為一朝之重臣,通過謹慎改制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得道者多助,此後季文子的官場之路就走得更為順利了。

對百姓來說,自己身處於一個不被重視的階層裡,但統治階級要實現天下太平,有人民的擁護才能真正的勝利。人民素來容易被統治者遺忘,但季文子心思細膩,他所關心的事人民的生計大事、人民生活得好不好。他的謹慎細緻也為自己的仕途打下了一片敦實的基礎。在兵荒馬亂的春秋時代,身處政治鬥爭旋渦的季文子之所以能夠做到清廉節儉,關鍵在於他能夠“三思而後行”。季文子“善思知其理,善行知其難,遇事三思而後行”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世。

淺析廉吏楷模季文子的政德教育意義

三、總結

春秋時期,孔子在進行講解學說的過程中,就曾經用季文子、子產、臧文仲等人做例子,用這些偉大的人的光榮事蹟來教導自己的學生。而這些人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季文子,可見他地位之高。臨終前,季文子留下遺言,要求務必用薄葬來舉行下葬儀式,收集家裡的器物作為葬具。季文子平日的節儉使他家裡根本沒有一件像樣的陪葬器皿。

無奈之下,只好把他用過的普通家用器皿陪葬。根據當時大夫入殮的禮儀,由一位魯大夫為他入殮,魯襄公親自看視。見過無數用金銀珠寶做陪葬器皿的魯襄公看到季文子的陪葬器物後,不由得大吃一驚,讚歎他為政三十多年,輔佐過三位國君而不給自己留半點積蓄,這人對國家未免也太忠誠了吧。於是又對季文子的政績和一生清廉給予高度評價:行父“廉忠矣!”魯襄公對季文子的高度評價這一消息傳播的很快,民間人人都誇季文子品德高尚、至清至廉。

季文子明白自己身為一國之重臣,平日很注重個人的修養,處理公事之餘還要再讀些書籍豐富自己;他廉潔奉公,沒有一件華麗的服飾、沒有享用過山珍海味。他以身作則,給魯國增添了良好的政治風氣,還在客觀上起到了廉潔表率作用,為後世樹立了廉吏楷模,備受後人的尊重崇敬。

參考文獻:

[1]《國語》,(春秋 )左丘明 著,南京大學出版社

[2] 《論語》,黃甫林 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12年

[3] 《左傳》,中華書局,200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