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武备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

【话说军世】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王朝统治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乾隆作为其“终结式”人物,至关重要,这一时期相比西方国家的发展,大清帝国却固步自封逐渐走向了衰弱,尤其是至关国家安全的国防建设,俊赫君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乾隆时的武备。

乾隆时武备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

对比:大清与世界的差距

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是清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二十五岁(1736年)登基,八十八岁(1799年)逝世,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60年),是我国历史实际掌握最高权力最长的皇帝(63年4个月),也是我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在位时间为1736年到1795年。

在乾隆时期数次战争,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清军的武备情况,清军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准格尔叛乱时,仍然在部分使用火绳枪,并更多的使用弓箭手。发生于1757年的普拉西之战,英军仅以75人伤亡的代价,就用2900人的军队(英军900印度兵2000)大败7万孟加拉军队,孟加拉军队伤亡500多人。英军枪炮的合理配置,防水防潮设置,以及密集火力,都是当时的清军远不具备的。

乾隆时武备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

清朝平定准格尔与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国父华盛顿,其实与乾隆是同时期的人,更是同一年去世的,在1775年到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火枪已经是十分普遍的制式装备;而此时在法国的拿破仑通过1799年的雾月政变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步建立了“欧洲第一陆军”,这一时期欧洲强国不仅在武器装备在领先于大清,战争形势也远远高出了大清帝国统治的想象。

落后:落后的不只是武器,而是麻木的思想

实际上,在1547年法国人马汉就已经发明燧发枪,取代了转轮火枪,而在200多年后的1848年,就是在鸦片战争后,遂发枪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大清时代,火绳枪和火绳枪工艺却一直未被淘汰,而清军直到清末时期,依然有大量军队装备火绳枪。

乾隆时武备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

英国马嘎尔尼访问中国

在乾隆朝,英国马嘎尔尼访问中国时,发现清军仍然普遍装备刀枪弓箭等冷兵器,闪闪发亮的头盔只是皮革头盔刷了漆,而士兵的盔甲不过是棉布上加了些金属片,而此时的欧洲国家早就已经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军队也开始围绕热兵器建设和编成,双方的差距早已拉开,而此时的乾隆以及清朝官僚们,仍然沉浸于太平的美梦之中,不仅十分鄙视马嘎尔尼介绍的新式武器,同时也没有过发展武器的想法,依旧操练这弓马刀剑。

乾隆时武备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

清军平定准格尔古画

其实,早在明朝清缴倭寇时,明军就以缴获日本发展的火绳枪,因为十分重视,也就仿制发展成为鸟铳,也就是新式火绳枪;虽然清代时期,也曾经学习土耳其的方法,发展了鸟铳的使用方法,但由于满清统治者更重视弓马齐射的“老本行”,“红衣大炮”、火绳枪等的操练和装备也远不如“老本行”,所以在火器武备上就再也没有多大的进步。

无奈:先进武器成为了“玩物”

曾经有不少网友说:康乾时期,其实大清朝也有着不少的优秀武器,可惜,相比明代的重视火器发展,虽然康熙时期也算重视火器,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四海升平马放南山的景象,让日渐腐朽的王朝逐渐的忘记了如何不算提升武备,保护自己。

乾隆时武备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

清康熙年间的遂发枪

故宫博物院之中收藏着一把康熙年间的枪,其木牌上写着:“康熙年间库贮二等自来火二十出琵琶枪一杆,系昂里亚国枪”,这其实就是产自英格兰的一把琵琶鞘燧发枪,不过这一时期之后的遂发枪等武器,大多被王公贵胄所拥有的,成为“赏玩之物”,却没有配发军队,也直接导致了清廷晚期在面对外夷入侵时,仍用刀剑弓马这种冷兵器冲锋对战的情形。

乾隆时武备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

清康熙年间的遂发枪

乾隆在位时期,重视把农业发展,开发和捍卫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完整,同时引入高产经济作物,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在乾隆六年(1741)全国人口就已经达到了1亿4310万,乾隆二十七年达到2亿47万,乾隆五十九年突破三亿,是世界上的超级人口大国;不过乾隆在位后期,统治腐化,最为出名的就是重用合身,很多网友说和珅乾隆留给嘉庆的“新手大礼包”,通过抄家,直接丰盈国库,却忽视了更根本的问题:因为重用和珅集团,乾隆留下的更是一个:“腐朽到根上”的官僚体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