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到控制地中海的迦太基帝國,為何三次都慘敗在羅馬之下?

程萬慧


在公元前6世紀到3世紀長達300年的歷史裡,迦太基是西地中海的霸主,在與希臘爭奪海權以後,又與強大的羅馬展開了一段長達一百餘年的激烈較量。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迦太基的興亡,給了後人許多啟示。

一、一張牛皮

迦太基位於北非地中海沿岸,曾經是腓尼基人建立的殖民地,為“新城”之意。

關於迦太基的由來,還有段“一張牛皮”的傳說。在公元前814年,腓尼基人蘇爾王國的國王死後,王子獨攬大權,而狄多公主為免遭迫害,帶著自己的財寶與僕人飄洋過海,在突尼斯灣登陸。

狄多公主向當地土著柏柏人的首領馬西塔尼求借了一張牛皮,並將這張牛皮切成一根根細條,然後把細牛皮連在一起,在緊靠海邊的山丘上圍起一塊地皮,於是就建起了迦太基城。故而,迦太基的衛城又叫柏薩,意為“一張牛皮”。

而真實的迦太基城依海而建,它的城牆約12米高,約9米厚,周長約35.4公里,城內還有一座周長3.2公里的衛城。迦太基城內修建有兩個港口,外港用來對外貿易,內港用來停泊軍艦。

迦太基主要由貴族寡頭掌權,其最高行政長官名叫“蘇菲特”,每年由選取產生,但選民僅限於富有的迦太基人,不過這兩個“蘇菲特”都沒有兵權。

迦太基與羅馬很類似,也擁有最高決策機構——元老院。元老院由300人組成,他們不僅有立法權,還擁有最高決策權,成員均為終身制。此外,迦太基還擁有一個由104人組成的“百人會議”,相當於最高法律機關,負責作出審判和監察工作。迦太基也設有代表全體公民的公民大會,但權力有限。

二、商業帝國

迦太基最初只是一個臨海的彈丸之地,但由於它地處地中海商路的匯合點,因此商業十分發達。迦太基依靠其強大的海軍牢牢控制著西地中海,也成為這一地區的貿易中心。

迦太基國民善於航海,他們通過海路販運奴隸、金屬、奢侈品、酒和橄欖油等商品,使得本國的商業蓬勃發展。迦太基商人的活動範圍非常廣闊,向北可達北海和波羅的海,向南可達西非沿海。

到了公元前6世紀,迦太基成為一個包括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撒丁島、科西嘉島、西西里島西部的龐大商業帝國。

為了保衛商路,迦太基人不僅不斷充實著自己的海軍還從各地招募了大量僱傭兵。在海軍方面,迦太基擁有幾百艘50支船槳的戰艦,每艘戰艦配備120名士兵。

在陸軍方面,他們擁有一支由利比亞輕裝步兵、努米底亞和毛里塔尼亞騎兵組成的強大軍隊,裡面甚至還包括西班牙人、高盧人、意大利人、希臘人,堪稱一支“國際縱隊”。

隨著國力的強盛,迦太基人實行了蠻橫的貿易壟斷,不允許外國商人在迦太基以西進行貿易,任何擅自闖入的船隻都將被擊沉。

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迦太基人與欲染指西地中海的希臘人發生了激烈衝突。雙方在陸地和海洋展開了百餘年的戰爭、互有勝負。直到公元前4世紀初,希臘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慘敗,從此失去了與迦太基對抗的實力。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一個更加強大的敵人羅馬人又來了。

三、布匿戰爭

就在公元前4世紀,希臘逐步走向衰落後,羅馬卻在統一了意大利後走向了振興,而他們下一步的目標同樣是地中海。羅馬人與迦太基人勢必有一場你死我活的慘烈戰爭,而這場戰爭從公元前264年打開,一直到公元前146年徹底結束,前後歷時近120年。因為羅馬人稱這些來自腓尼基的迦太基人為“布匿人”,因此,這場百年戰爭又被稱為是“布匿戰爭”。

1、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64年,羅馬接受了位於西西里島的城市墨西拿的歸順,而墨西拿原來是迦太基的盟友,這就算是挖了迦太基的“牆角”。

而戰爭也是羅馬人先挑起的,他們以保護其在西西里的同盟國墨西拿為由,不顧以前與迦太基人簽訂的友好聲明,出其不意的進攻迦太基在西西里島的殖民地。

迦太基則以其強大的海軍襲擊西西里島和意大利海岸。結果是,公元前260年,羅馬艦隊在西西里島北部的米里海角取得了大勝。公元前256年,羅馬遠征迦太基,在獲得一些勝利後撤回。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艦隊又在西西里島西部被羅馬艦隊擊敗。

曾經以海軍傲視地中海的迦太基,數次敗在羅馬海軍手下。於是,戰爭打了23年以後,迦太基於公元前241年向羅馬求和,以迦太基全面撤出西西里島和向羅馬賠款為條件,結束了第一階段的戰爭。

2、第二次布匿戰爭

雖然迦太基貴族為了保存實力而與羅馬媾和,但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卻不甘心失敗,他率軍攻入了西班牙,佔據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並在這裡建立了新迦太基。

積蓄力量以後,公元前218年,他率軍翻越了被羅馬人視為不可能越過的阿爾卑斯山,聯合當地的土著高盧人,向意大利半島的羅馬人發動了突然襲擊。

公元前217年,漢尼拔伏擊了羅馬軍隊,羅馬執政官陣亡,約3萬羅馬軍被全殲。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戰役中,漢尼拔以少勝多,再次重創羅馬軍隊,5.4萬人被殲,1萬餘人被俘。

儘管漢尼拔重創了羅馬軍團,但仍未從根上消滅羅馬的軍事力量。羅馬指揮官馬克西姆斯採取積極防禦戰術,與漢尼拔在意大利周旋,並儘量避免與之決戰。

漢尼拔勞師遠征,孤軍深入,後勤補給漸漸不支,勝利的天平慢慢向羅馬人傾斜。

而在公元前204年,羅馬開始在北非登陸,攻擊迦太基本土。漢尼拔不得不率軍馳援,結果因為千里奔襲,致使戰力下降,他在扎馬戰役中被羅馬人擊敗。

迦太基被逼於公元前201年與羅馬人簽訂了新的合約:迦太基失去了除非洲以外的一切領地,還將其引以為傲的艦隊全部交給羅馬,只允許保留10艘船防禦海盜;此外,迦太基還要支付龐大的戰爭賠款,未經羅馬允許,不得對外進行戰爭。

這場戰爭一共打了16年,迦太基看似已經垂死,失去了與羅馬一戰的可能。

3、第三次布匿戰爭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過去半個世紀以後,迦太基又開始欣欣向榮,恢復了元氣。公元前149年,為避免迦太基徹底復甦,羅馬決定先發之人。他們派出一支8萬餘人的大軍在北非登陸,並向迦太基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條件:撤出城市,遷往內地。

迦太基人拒絕了羅馬的無理要求。雙方進行了長達三年之久的圍城戰。最終,迦太基城內彈盡糧絕,被羅馬攻陷。城內5萬居民被賣為奴隸,城市也被夷為平地。據說羅馬人還在迦太基的田野裡撒了鹽,以防止其死灰復燃。

四、為何隕落

羅馬人毀滅了迦太基以後,於公元前122年再次建立了新迦太基,作為自己在北非的殖民地,後來該城人口發展到60萬,成為羅馬第二大城市。當然,這是後話。

作為曾經地中海最強的商業帝國,迦太基的隕落,其實不光是戰爭的原因。在戰爭背後,有更多的原因,值得今天的人們去深思,一個經濟上空前強大的國家,為何會走向滅亡?

1、商業繁榮的負面後果

迦太基人善於經商,他們務實、理性,強調個人意志,缺乏集體意識。因此,整個迦太基社會都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在涉及到國家民族的問題上,自私自利的心理往往佔了上風。

在漢尼拔遠征意大利時,多數迦太基人是猶豫的,更有許多富商公開指責漢尼拔挑起戰端。他們認為,一旦開戰,不僅要支付大量的軍費,還會封鎖海上的商路,這將極大影響自己的商業利益。

而當漢尼拔提出不需要迦太基提供財力支持,還把攻佔西班牙所獲得的大量戰利品運回迦太基時,唯利是圖的商人們又立馬改變了態度。

在迦太基早期,迦太基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尚有樸素的尚武精神,他們通過一系列開疆拓土,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帝國。然而,等到商業貿易成熟以後,他們的心理也出現了變化,失去了開疆拓土的野心,也儘量避免戰爭,僅有的戰爭也只是維護商路的目的。

2、商業寡頭的負面影響

在公元前3世紀早期,地中海上希臘人勢力開始衰落,亞歷山大帝國也已分裂,而羅馬人正忙於統一意大利的戰爭,無暇顧及地中海的爭奪。因此,在如此良好的外部環境中,迦太基幾乎壟斷了整個地中海的海上貿易。

商人的地位一躍而起,並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依託強大的國家實力和經濟優勢,建立了商業寡頭統治。但這樣的後果是,普通公民只片面追求個人的經濟利益,認為國家都是那些商人寡頭的,他們對迦太基普遍存在著保守和冷漠的心態。這也決定了在面對強大的外敵入侵時,迦太基難以形成強大的向心力。

3、內部勢力的分崩離析

迦太基的經濟結構,決定了它的統治階層,是由商業寡頭和大農莊主組成的二元結構。但是,在戰爭面前,二者存在著根本的利益分歧。

大農莊主主張維護和鞏固在非洲的既得利益,但商業寡頭則將目光專注於海外,主張擴大海上利益。

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大農莊主佔據了上風,他們忙於在非洲的領土擴張,甚至把駐守西西里島的部分軍隊撤回,從而削弱了迦太基人的戰鬥力。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大農莊主與商業寡頭之間的矛盾,使得漢尼拔的軍隊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商業寡頭認為漢尼拔的戰爭將影響他們與地中海國家的貿易,因而急於結束戰爭,甚至不惜出賣國家利益,儘快與羅馬締結合約。

等到第二次布匿戰爭失敗以後,迦太基的海外貿易幾乎斷絕,擔任執政官的商業寡頭還試圖通過徵稅來進一步挽救頹勢,結果此舉又加劇了他們與大農莊主之間的矛盾,引發了新的內部鬥爭。內部的傾軋進一步削弱了其自身的力量,在強大的羅馬面前,這必然導致迦太基的滅亡。


清酒暖風lina215yang


古羅馬與迦太基共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三次戰爭迦太基全敗,被屠城滅國。


前兩次戰爭是古羅馬與迦太基為了爭奪地中海的霸權,第三次戰爭完全是古羅馬一方對迦太基碾壓性的侵略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起因:

主要圍繞西西里島的爭奪展開,西西里島是地中海地區的糧食產地,而迦太基主要國土位於北非雖然海上貿易發達但是缺少食物,糧食是國家的命脈,古羅馬控制了西西里島就等於切斷了迦太基在地中海的根基。

第一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失敗原因:

1、羅馬前期本土作戰佔據了天時地利。西西里島距離意大利很近,戰爭補給相對容易,而此時的羅馬政治平穩,剛平定亞平寧半島的叛亂,正是士氣高漲,實力雄厚之時。

2、迦太基人因為長期經商,民眾很富有,思想卻狹隘自私,固守自己的財富,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出資幫助軍隊。而古羅馬民眾剛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愛國之心高昂,願意為國家出力,所以古羅馬的兵力能源源不斷。

3、迦太基雖然海戰佔據優勢,但是人口,補給,戰術均不如羅馬。海戰方面迦太基海戰的優勢沒發揮出來,被善用戰術的羅馬人使用尖鉤勾住船尾,羅馬人與迦太基人在船上進行近距離的肉搏戰。

後期迦太基的人力、軍事物資跟不上持久戰的步伐,經濟出現衰退,民不聊生,最終迦太基內部發生起義,內憂外患下,迦太基與羅馬簽訂了合約,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


第二次布匿戰爭起因:

源於漢尼拔·巴卡的復仇和政治野心:佔領整個古羅馬

第二次布匿戰爭崛起了兩個軍事天才:有“歐洲軍事之父”之稱的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巴卡和有“阿非利加征服者”之稱的古羅馬軍事統帥大西庇阿。




第二次布匿戰爭也是圍繞著這兩位天才展開的:前期漢尼拔巴卡壓倒性的勝利,以伊比利亞半島為基地,出奇制勝翻過阿爾卑斯山,一路征服至羅馬首都附近直至大西庇阿出現。

第二次布匿戰爭失敗原因:

1、大西庇阿卓越的軍事才能。大西庇阿率領閃擊迦太基西班牙的領土,降服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一眾政治同盟被最終征服了西班牙,迦太基腹背受敵喪失了物資補給基地和兵源基地,被迫轉向防禦。大西庇阿轉戰北非,降服迦太基在北非的政治同盟,利用創新性的戰術在扎馬戰役徹底擊敗了漢尼拔巴卡,迦太基求和,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

2、迦太基戰線過長,補給兵源出現了問題,對侵略地區的沒有徹底降服,同盟關係建立不夠牢固。漢尼拔巴卡後期戰術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性。


第三次布匿戰爭是因為古羅馬為了防止迦太基死灰復燃,對迦太基發動了侵略性戰爭,此時的迦太基已經日薄西山了。小西庇阿率領軍隊進攻迦太基的北非領土,戰爭一邊倒向了古羅馬。古羅馬對迦太基進行了屠城,迦太基滅亡。


理智與偏見


迦太基位於今天的地中海北岸,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和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勢力範圍大但內部組織鬆散,是一個商業聯盟性質的帝國。國家發展的戰略方向就與羅馬不同,決定了迦太基即使一場戰役打贏了。也不會對意大利半島發起全面進攻。迦太基是以奴隸貿易作為核心商業業務而組成的奴隸主貴族共和制國家,全國之內除了貴族和貴族僱傭武裝,其他皆是剝削壓迫的對象,國家的戰爭潛力和決心不足。而羅馬開始也是一種半島城邦聯盟性質的國家,在前兩次布匿戰爭中靠著精良的軍隊,艱難的取得勝利,後來即時改革弊制,加深了意大利半島聯盟向國家發展,賦予了整個半島的公民權利,改城邦兵為募兵制,開發了整個意大利半島的戰爭潛力,在迦太基名將攻入意大利半島,全殲了羅馬8萬精銳後,羅馬依然能夠迅速募集軍隊,進行戰鬥,不給漢尼拔繼續擴大戰果,然商業聯盟的迦太基卻並沒有動員更多力量支援半島戰場,從中我們就可以窺探迦太基貴族統治者的眼光和決心不足。迦太基的慘敗是咎由自取,在與希臘移民爭奪地中海霸權時,由於希臘也是聯盟性質,力量不足以戰勝迦太基,了。但羅馬不同,不勝迦太基羅馬文明範圍就不能跳出半島,羅馬也無以自立,必然會被崛起的新興帝國給吞併。這就是羅馬認識的了而迦太基沒有意識到,他依然以為這只是商業利益衝突而引發的局部戰爭。兵者,兇器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後來羅馬攻陷了迦太基城後,依然要屠城,撒鹽以絕後患。這不是戰爭的仇恨導致的殘酷報復,而是羅馬人贏的驚心動魄。


莫剛哦認得你


主要根據地在非洲,就是現在突尼斯地區。說實話,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不去意大利地區豐富。僅僅依靠漢尼拔個人才能只能強盛一時。容錯率太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