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行当——老北京估衣行

秋风一起,很多朋友便将添置衣服的计划提上了日程表。现在买衣服无论是网购还是实体店购买,几乎都是崭新的了,这让一种行业几乎成为了历史名词。

这个行业叫做“估衣行”,“估”在这里读四声。

“估衣”两个字不知道始于何年,有人说古时做衣服没有精确尺寸,全靠做衣服人的经验估计出尺寸,所以叫做“估衣”;也有人说“估”等同于“酤”,有买卖的意思,“估衣”,就是卖衣服;还有人说,“估衣”就是“故衣”——旧了的衣服。

消失了的行当——老北京估衣行

卖估衣图(图片 | 搜狐)

且不管是源于什么说法,反正这种生意在清末民国的时候是十分发达的。天津、济南等水陆码头大城市都有估衣街,在经济政治重镇——北京更是异常兴旺。

近人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友人就送给到处行旅的医生老残这么一身。文中是这么说的:

“因在估衣铺内,选了一身羊皮袍子、马褂,专差送来。”

老北京有句俗话,叫“下剪子为(读做二声)估衣”,一件衣服从雏形开始就算旧衣服。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的确,新衣服买到手,即使从没穿过,再出售也只得按旧衣了。而估衣铺做的就是这号生意。

您也许会问了,买二手衣服的多数是经济状况一般的人,也许挣不到什么钱吧?其实还真不是这样。

首先说需要估衣的人群十分庞大。

现在我们觉得买一件棉袄不算什么大事,可是在那个时候,贫穷人家添置一件冬衣可真不是简单事儿,得从入秋就张罗起来。

做一件新棉衣的成本当然要比买一件二手的要高,而且有些人家压根没主妇能做,那怎么办?最经济的办法还是奔估衣铺。

还有些人为着体面,需要皮衣、西装、呢子大衣这些“高档货”,又没有足够预算,只好也找估衣铺,这些人才是估衣铺的大主顾。

最后一类人,他们需要前朝的靴帽袍套、戏服,乃至于和尚的袈裟……总而言之,各种稀奇古怪的衣服,几乎没有估衣铺没有的。

消失了的行当——老北京估衣行

有了这些人的需要,估衣铺就越来越兴旺发达起来,在北京风行了几百年。

估衣铺的衣服都是哪来的呢?有这么几种途径:

来自批发商。地点主要坐落在前门外珠市口东三里河,在当时那的人口以山东莱州的居多。这样的批发商称为“内局”,主要批发给各估衣铺、估衣棚子和走街串巷的小贩,也有零售门面;

大的估衣铺货源主要来自于当铺过了取赎期的死当物品。估计大家都还记得《大宅门》里那段:“虫吃鼠咬,光板没毛,破面烂袄一件儿!”当铺就是这么低价收进衣服,再转卖给估衣铺,在穷人的身上大发其财。

消失了的行当——老北京估衣行

《大宅门》里的当铺大柜(图片 | 影视截图)

除此以外,“打小鼓儿”(收旧物)的,也跟估衣铺有着密切往来,给他们提供各种货物;

估衣铺也派出伙计到“晓市”去收购衣服,这需要相当的眼力,但利润也极大。可能花很少的钱由小捋(小偷)手中买到一件皮袄,但也可能花了大钱买件儿纸糊货。

说完买,就该着说卖了。

有段相声的名字叫《卖估衣》,模仿卖估衣的各种叫卖声。叫卖,确是估衣铺招徕客人的主要办法。正如清代诗人崔旭诗中所说:

“衣裳颠倒半非新,挈领提襟唱卖频。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

即使是大估衣铺,也常常在门口支上摊子,由伙计“挈领提襟”,展示着各种具有诱惑力的衣服,以显得十分物美价廉,吸引过路的客人进屋选购。

进了屋,“机关消息”就来了:估衣铺屋里经常挂满了各类衣物,光线十分暗,衣服上有个窟窿、虫眼儿什么的也看不出来,客人要是拿回家再发现,估衣铺可是绝不负责的。

消失了的行当——老北京估衣行

当然,里里外外赚钱的总是估衣铺,就像现在的大额优惠券,买一赠一(代金券)什么的差不多。

这样的估衣铺主要集中在西草场和天桥。不过因为有铺面在,所以这类铺子做生意大体上还算地道规矩,除了翻新呢子大衣、多要主顾点儿钱什么的,质量大致是可以保证的。

真正坑人的是天桥等热闹地方的流动估衣棚和估衣摊儿。那时的奸商坑人的脑洞之大有时候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有人能糊出一只假烤鸭,只有鸭头是真的,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照也显得油淋淋的,吸引着贪小便宜的买主。不过这样造假需要点手工技能,估衣摊造假也是这样:

“能工巧匠”把皮局子里做皮衣剩下的小块皮子拼成大衣。刚买到手完全看不出拼接的缝隙,几个月之后却会暴露无遗,这件衣服的寿命也就到了头儿,贪便宜的买主也只能自认倒霉;

好吧,歹吧,这样的买主还能见到点儿皮子,有的大衣甚至就是做工精美的纸夹,不过这种大衣光天化日一般不敢上场,只有在黎明之前的“晓市”才悄悄溜出来……

这些“西贝”货的共同特点就是便宜,便宜的让人不敢相信。看起来不贪大便宜就不会上当,这一点儿古今都是一样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