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文明之光》6、荷蘭、英國

能夠聆聽何需閱讀

點擊上方藍色標識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解讀《文明之光》6、荷蘭、英國

上一期節目我們較為詳細的聊了大航海與地理大發現,最後留下了一個問題。就是大航海時期的東西方的貿易,與美洲的金銀礦所帶來的巨大財富讓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後成為了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但是後來他們兩個卻迅速的沒落,被荷蘭和英國所取代。那為什麼具有先發優勢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卻不是大航海的最終受益者?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今天的節目,就是來討論這個問題。那麼,要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為什麼會迅速的沒落,就要先從他們的暴富說起。


伊比利亞半島的夕陽

有一點需要特別提一下,就是過去我們一說到殖民時代,就會覺得,歐洲人的財富是靠掠奪殖民地得來的。雖然歐洲早期的這些殖民者確實是殘暴的掠奪過新大陸的原住民,但是這並不是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快速暴富的正確思路。

我們回到當初真實的歷史場景就能一目瞭然的看到,與歐洲人自己通過創造獲得的財富相比,掠奪來的只佔非常小的比例。他們兩個的殖民地當初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非洲和美洲,但是那些地方的經濟都是非常落後的,大約相當於我們中國商朝之前,上古時期的水平。瑪雅文明被西班牙人滅絕的時候都沒有進入青銅時代。

你去掠奪石器時代的文明,能夠搶到多少財富呢?葡萄牙人就算能把非洲西海岸居民的歷代財富全部搶走,恐怕都不如達伽馬從印度帶回來的幾船貨物值錢。而西班牙,確實在滅亡了印加帝國之後掠奪了大約6噸的黃金。但是即便幹了這樣一票大的,得到的黃金也不過是後來西班牙黃金開採量的百分之三而已。

說個例子給您感受一下:

在1745年,瑞典的一艘商船,叫做哥德堡號,他滿載著從中國採購的700噸貨物,主要就是茶葉、陶瓷和絲綢。就在距離目的地不到一公里的地方,神秘的觸礁沉沒了。由於是近海,所以趕緊組織人打撈,打撈上來了30%的貨物,但是其中絲綢和茶葉被海水浸泡過沒法用了,能賣錢的就只有瓷器。但是就是30%都不到的商品出售了之後,不僅支付了哥德堡號這次長達兩年的中國之旅的全部成本,還讓投資人獲取了14%的利潤。那如果這艘船不沉的話,他的貨物估計值2.5億瑞典銀幣,這相當於瑞典當時一年的GDP。

而這個哥德堡號可是要比達伽馬在時間上晚了有一個半世紀,利潤已經小了一個數量級了,由此可以想象葡萄牙早期的貿易有多麼的暴利。

而西班牙呢?他的暴富是來源於在美洲發現的幾個巨大的金礦和銀礦。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西班牙人從那裡帶走了一萬七千噸的白銀和一百八十多噸的黃金。當時世界上83%的金銀都在他手裡了。

那麼,從剛才的表述,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這兩個國家,一個是靠歐亞貿易中的鉅額利潤,一個是靠開採金山銀礦,但是不論哪一種,說實話都不需要太大的氣力。如果說,這兩個國家能夠善待這些財富,把他們用於發展工業,投資教育和科技,那今天的歷史很有可能會被改寫。

但是財富來得太快,太容易,有時候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兒。這如同我們今天所說的暴發戶一樣,有了錢之後他們兩個都走上了同一條道路,花錢。


而最終的結果就是,既然錢可以輕鬆的賺到和從地裡直接挖出來,那我們何必還要從事又髒又累的生產呢?久而久之這兩個國家的工商業極萎縮,後來乾脆連地都不鍾了,本來氣候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的伊比利亞半島反而完全依賴糧食的進口。在這裡作者說,每當看到中國對土地GDP的依賴,就希望決策者能看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教訓。

後來呢,西班牙用黃金和白銀建立起了強大的海軍—無敵艦隊。1580年,兼併了葡萄牙,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但是,無數的白銀加上強大的艦隊並不能構成一個偉大的國家。他的科技、工業和農業都是極其的落後。等到無敵艦隊被英國打敗之後,他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自己也很快淪落成了歐洲最窮的國家。在這一點上,西班牙和前蘇聯很相似。

大航海讓財富像潮水一樣的湧入伊比利亞半島,然後又像潮水一樣的褪去,只留下奢靡享受的風氣。從中受益的只有國王、冒險家和少數的貴族,而大多數的國民除了承受通貨膨脹外,衣食住行都沒有什麼明顯的改善。

這兩個國家的衰落用作者的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隨著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世界已經進入到了新的時代,但是這兩個依然身處舊時代的國家沒有資格來領導偉大的新時代。

說完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怎麼衰落的,現在我們再來看荷蘭和英國是如何崛起的。首先是荷蘭。

解讀《文明之光》6、荷蘭、英國


荷蘭的崛起

荷蘭的崛起值得我們好好的去研究,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國家,它都不具備成為世界大國的條件。首先,它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都非常的差,有三分之一的領土都在海平面以下,如果沒有複雜水利設施的阻擋,荷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天都將被潮汐淹沒兩次。這裡氣候寒冷潮溼,從9月到第二年的4月全是冬季。而且什麼自然資源都沒有,土地也不適合穀物的生長。這個地方在歷史上遠離所有主要文明的。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當時只擁有150萬人口土地只比臺灣大一點點的國家,竟然主宰了世界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長期以來荷蘭最大的產業就是捕魚,捕獵一種銀色的鯡魚。因為發明了一種醃製保存的方法,所以他們壟斷鯡魚這種自然資源。但是光靠捕魚,還是養不活所有人。那在休漁期,大部分的漁民就利用自己的漁船給歐洲其他地區的人運輸貨物,後來慢慢的發展,也經歷了不斷的競爭和創新,荷蘭就有了“

海上馬車伕”的名聲。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將亞洲和美洲的貨物運到伊比利亞半島後,再由荷蘭人運送到歐洲各地。通過捕魚和海運掙到一點錢之後就發展起了工業。

荷蘭人都非常的務實,喜歡經商,對政治沒有太多的興趣。在1543年的時候,西班牙國王通過政治聯姻的方式取得了荷蘭的統治權,當西班牙宣佈荷蘭是西班牙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時候,荷蘭人認同了這種說法;當西班牙重新劃分荷蘭的行政區域時,他們坦然的接受了;當西班牙派來新的總督時,他們也順從的臣服了;但是當西班牙國王把手伸向了他們的錢袋子,要向他們徵稅的時候,荷蘭人奮起反抗了。於是就有了後來的80年獨立戰爭。

如果問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是哪個,很多人都不認為是英國,而是荷蘭。在獨立之後,荷蘭是一個共和民主的混合體制,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賦予商人政治權利的國家。

不過呢,這片土地一直以來都藏富於民,乾脆直接由市民出錢成立了一家股份制公司,市民成為股東,將來直接從公司的利潤中分紅。當時籌集了600多萬荷蘭盾的一筆鉅款。

就這樣把分散的財富,變成了對外擴張的資本。成立了大名鼎鼎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有政府的背書之外,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荷蘭商人擁有極好的信譽,他們是世界上最早恪守信託責任的群體。信託責任這個概念對現代商業乃至是對一個國家能否主導世界都是極其的重要。

我們中國人對這個概念有點陌生,他可並不是簡單的等同於誠信。他其中包含了法律、道德和專業三個層面的責任。到今天為止,全世界能夠恪守信託責任的國家都並不多。

我給你講兩個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例子,體會一下荷蘭人在信託責任方面做得有多好。

一個是在1569年的時候,一個叫做巴倫支的船長帶著商人們的貨物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駛入北冰洋。一天醒來,海面結冰,船隻動彈不得。他們不得不上岸搭起窩棚,準備在這裡度過長達九個月的寒冬。你可以想象這要有多麼艱苦,很多船員被活活凍死和餓死。

然而,他們被冰封的船上就滿載著貨物,其中就有可以保暖的衣服和治病的藥品,但是他們寧可凍死都不去動這些東西。他們知道貨物是屬於委託人的,並不屬於他們。荷蘭船員在生命和信託責任之間,選擇了恪守信託責任。

這是一件在那些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國度難以置信的事情。但就是這樣的行為,日後為荷蘭商人們帶來了長遠的利益,幫助荷蘭佔領了海上貿易的世界市場。


第二個例子,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銀行,他與美第奇銀行背後有一個上百年的傳奇家族做後盾不一樣,它的信譽完全是靠自己建立起來的。就有個規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藉口干涉銀行的商業自由。於是發生了一件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時荷蘭正在與西班牙打仗,阿姆斯特丹銀行不僅沒有凍結西班牙的白銀,甚至還給西班牙提供了貸款購買軍需物資。可見,在荷蘭人眼中,信託責任甚至是高於國家利益的。結果,恪守信託責任的好處在當時立竿見影,大量外國的錢流入荷蘭,就如同今天的瑞士銀行一樣。


除此之外,西班牙競爭不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已經是兩個時代的競爭者了。西班牙的是由有錢人的贊助,冒險家和囚犯組成各自為戰的船隊,而東印度公司則是近代組織嚴密、行動統一,管理高效的跨國公司,這完全就是兩個時代的東西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隊都是獨立核算的,如果哪個船隊平安回來,那麼他們就有可觀的利潤,如果沉沒或者被海盜搶劫,那麼投資人自然就血本無歸。在這樣的氛圍裡,生意都是一錘子買賣。但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則完全不一樣,他們所追求的是長遠的利益,在公司成立的前十年中,都沒有派發股息,而是將全部利潤投入到對外貿易和修建基礎設施上,他們在世界各地修建碼頭、倉庫、船塢,同時大量造船,擴大船隊規模。十年之後,公司每年都向國民和政府支付高額的紅利。

在世界上,人們的所作所為都在不斷的證明著一個真理:一個只維護少數富人的國家,雖然可以強大一時,但是絕對難以持久。

那說到東印度公司的分紅,您可能會問,荷蘭人為什麼能夠忍受十年不分紅呢?這可不是什麼覺悟高和有遠見。是因為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資本運作機制,只要你願意,你可以自由交易手中的股票變成現金,這就有點像是facebook和阿里巴巴在上市之前,公司內部員工可以交易股票一樣。進一步,荷蘭人發明了今天的股市。這一種全新的投資方式的出現,使得大量的國外資金湧入荷蘭,使得經濟進一步繁榮。

1625年,荷蘭的移民在大洋彼岸的曼哈頓島周圍建立起了他們的新家園,取名為阿姆斯特丹,在那裡最終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場,今天這個城市叫做紐約。在17世紀,荷蘭成為了世界資本市場的中心,創造了金融業“信用”這個概念,通過信用給商業和個人貸款。因此可以說是荷蘭人創造了現代經濟制度。

好,關於荷蘭的崛起,我們稍微總結幾句:

  • 首先是制度上的差異,以王權建立起來的舊制度是無法抗衡荷蘭新興的資本主義新制度的。


  • 其次,關於利益分配的問題,葡萄牙和西班牙大航海的受益者只是王室、貴族和冒險家,對於國家的強大和百姓的富足沒有直接的幫助。而荷蘭的全球貿易則是一個全民參與的行動,這讓他做到了民富國強。


  • 最後,荷蘭開創了現代商業體系,他們將了現代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和有限責任公司,和信託制度,有機的統一成了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到了17世紀中葉,荷蘭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的建立了起來,東印度公司在全球建立了一萬五千個貿易機構。在兩個世紀的時間裡,一萬多艘懸掛荷蘭三色旗的商船往返於世界各地,他的貿易額居然佔到了全球貿易的一半。


解讀《文明之光》6、荷蘭、英國


英國的崛起

英國從伊麗莎白一世繼承王位開始,算是進入了它的光榮時代。在伊麗莎白時期,最大的事件當屬1588年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但其實伊麗莎白女王最重要的影響是她對於商業和議會都採取了開明的政策,英國從那個時候開始了影響後世幾百年的重商主義。

在伊麗莎白女王之後,英國經歷了兩次內戰,和1688年的光榮革命。他從一個封建王國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確立了民主制度,這是英國之後長期發展的先決保證。所謂的一個國家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向外延伸的過程,在自己的內部制度沒有健全的情況之下是很難成為一個大國的,即便可以,也是不可持續的。

在進入現代民主社會之後,是什麼讓英國從一個島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且確定了今天國際商業和政治的遊戲規則的呢?簡單來說就一句話,是在工業革命的幫助之下,完成了重商主義到自由貿易的過渡。

重商主義是很多國家崛起的必經之路。無論是荷蘭還是英國,他們形成現代化國家之後馬上面臨的就是財務問題,國家要發展,對外擴張是需要錢的。

重商主義,並非是字面上理解的重視商業這麼簡單。其實他的真正含義是是重視工業生產。

重商主義包括這樣幾點:

  • 儘可能多地擁有硬通貨,因為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搞基礎建設、軍備和從事對外擴張;
  • 為了做到第一條,國際貿易必須優先於國內貿易,必須保證貿易順差;
  • 各國都在生產,保證順差的前提是要從事高附加值的勞動;
  • 鼓勵生育,因為社會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 國家引導,並且監督產品質量,以保證全球競爭力。


在重商主義的指導下,英國不僅大力發展新興工業,而且為了提供便利的運輸條件,到處挖河、修路、建設港口。倫敦很快成了世界的中心。在短短的幾十年裡,英國不僅國力增長突飛猛進,而且在全球經濟中控制著當時勞動附加值最高的行業,把亞洲地區和美洲殖民地變成了原材料產地和潛在的市場。

當時,在歐洲除了英國,只有荷蘭一貫堅持這項國策,因此這兩個當時最先進的國家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戰爭。經過三次戰爭,英國終於獲得了貿易的主導權。

重商主義是短期內提高一個國家的國力最好的辦法,19世紀的德國和日本在崛起時也部分採用了這項國策。

當科技的積累和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隨著1765年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我們人類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發明的動力,而不再受制於大自然的時候,便迎來了工業革命。值得一提的是,瓦特之所以會留在英國發明瞭蒸汽機,這離不開英國建立了一整套將發明轉化為生產力的機制,而且還擁有一個崇尚科學的社會大環境,英國也是最早實行專利法的國家。

到了18世紀末,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機器的使用使得生產效率比農耕時代提高了好幾個數量級。馬克思評價說:“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

”經過了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經濟的發展首次從缺乏勞動力和資源變成了缺乏市場,在這個大前提之下,英國需要通過自由貿易,把它的工業品賣到世界各地。

說到自由貿易必須要說一個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亞當.斯密。我之前分享過的所有經濟學的書籍,不論是《一課經濟學》《經濟學通識》還是《小島經濟學》,可以說都是基於亞當斯密的著作《國富論》。

斯密認為:人的經濟活動是以追求個人的利益為目的,雖然存在慈善,但這並不是社會的主流。比方說,廚師、釀酒師和麵包師為他人提供食物,並不是出於慈善,而是為了尋求回報。但是每個人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時候,一隻“看不見的手”會實現一種超越他們本來的目的,最終讓全社會受益。

所謂“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的供求規律。在市場當中,供求規律會創造出最高效的資源分配模式,並且朝著有利於市場經濟的方向發展,創造出越來越高的生產力。所以在這樣的大前提之下,政府就應該少干預經濟活動,因為人為的干預並不比那隻看不見的手高明。

在斯密之前,很多人認為財富是資本或土地帶來的,但是斯密卻說,財富是勞動創造的。因此,一個國家要富強,關鍵在於要有能力創造財富,而不是擁有多少黃金白銀。英國人正是走了勞動創造財富的道路,才最終成為全球霸主。繼英國人之後,美國人、日本人、德國人和中國人都是走這條路,才相繼成為經濟大國。相反,靠採黃金,靠賣石油,雖然短期可以獲利,但是從來都算不上什麼經濟大國。

根據這些理論,亞當·斯密提出了一個全球貿易的戰略——自由貿易,他說,英國雖然可以持續地通過貿易保護主義、靠武力征服,來保持商業的壟斷地位,賺取金錢,但是,選擇了自由貿易,英國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於是,到了18世紀末,歐洲對外貿易不再是從亞洲進口商品,而是把本國的商品賣到世界各地。

如果說荷蘭人奠定了現代的商業基礎,那麼英國人則確定了現代經濟和商業的遊戲規則。對比今天的經濟現象,你會發現當今世界的經濟生活並沒有跳出當年英國人所確立的規則。


總結

人們一般會把某大國的崛起歸結為國家強大、經濟發達、政治穩定,以及國民和政府之間的相互信任,等等。但是這些都不是荷蘭、英國國主導世界最根本的原因,這些因素可以建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卻不能保證主導世界。荷蘭和英國首先解決了政治體制問題,相比當時另外兩個殖民大國葡萄牙和西班牙,荷蘭和英國首先贏在了體制上,這種政治體制不僅沿用至今,而且還在世界上得到普及。我們可以給這種體制找出很多毛病,但是既然它已經被全世界大部分國家所接受,那麼英國和荷蘭主導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事務,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今天很多人會強調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不過思想的創新比技術的創新更重要。17世紀,荷蘭率先崛起,靠的是他們創造出的一系列現代商業法則和金融制度,這包括信託責任、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所、現代銀行和信用制度。英國不僅繼承了這一切,而且通過推行自由貿易,建立起全球的市場,雖然這項工作後來是由美國主導,到了21世紀才算完成。對於經濟活動,英國人將原先需要通過權力來管理和經營的工商業變成了市場經濟,讓從業者自由競爭,通過看不見的手來調節。

在英國極盛時期坐上王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4年之久,在這半個多世紀裡,她除了養育了一大堆子女,讓其後代遍及歐洲各個王室,幾乎從不過問國事。而恰恰是這位什麼都不做的女王,開創了讓英國人自豪的維多利亞時代,因為她讓那隻看不見的手在發揮力量。

自美洲新大陸被發現以來,真正意義上世界範圍內的強國只有荷蘭、英國和美國這三個海權國家。法國、德國和前蘇聯這樣的陸權國家,從未成為全球範圍內的第一強國。荷、英、美三國政治和經濟制度一脈相承,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進行了交接棒式的繼承和創新,並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

今天,就某項改變世界的發明來說,我們可以找到任何國家的重要發明。但是,今天的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以及商業規則,則是這三個國家創立的。雖然大英帝國武力不再,但是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還在,各國還在努力融入其中,這可能就是英荷統治世界的根本原因。

解讀《文明之光》6、荷蘭、英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