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不是爛片呢?

賤指何方


這部電影是爛片嗎?

我覺得不是。

但這部電影是詐騙嗎?

一定程度算是的。

幾經輾轉。

直到昨天下午,我才趕了個趟去看完那部《地球最後的夜晚》。

和其他的文藝片面臨的普遍問題一樣,我依舊面對著苦於沒有合適場次和影院的困境。

不怪電影院太過「勢利」,12月31號晚上的井噴式票房如料想一般,只是曇花一現。

不僅僅是票房呈斷崖式下跌,口碑也一樣呈指數式崩盤。

有些電影,觀眾看不懂時,會覺得自己是傻逼,比如《雲圖》。

有些電影,觀眾看不懂時,會覺得導演是傻逼,比如這部《地球最後的夜晚》。

如你所見,2018最後的夜晚之後,畢贛就成了那個傻逼。

《地球最後的夜晚》

導演:畢贛

主演:湯唯 / 黃覺 / 張艾嘉 / 李鴻其 / 陳永忠

豆瓣:7.5分

電影上映的一天前,我就為它寫過一篇推文。

在那篇推文裡,我說,畢贛的電影重氣氛,輕敘事,並不適合所有人看,他熱衷於將自己純粹私人化和詩人化的電影表達訴諸於鏡頭影像,也因此變得晦澀難懂。

我還說,儘管「懂不懂」並不能作為電影「好不好」的評判標準,但「看不懂」的宿命就是,主流觀眾難以接受,更多人將它判定為不知所云,從而無動於衷。

直至現在我可以說,無論你承不承認,無論你在不在意,這都是今年爭議最大的一部電影。

豆瓣評分,從固定的7.5分降到了6.8分,曾經的五星評分已被一二星取代,淘票票上,它現在只有2.6分,超過70%的人,給出了一星。

大部分人越看越懵逼:它究竟想表達什麼,為什麼不說人話,說白了就是導演裝逼…

我基本能夠想象到,他們在電影結束出字幕時出釋重負:這爛片終於放完了。

我也甚至能夠想象到,大部分抱著「一吻跨年」帶來浪漫儀式感的情侶們,在被劇情的冗長乏味和鏡頭的支離破碎中懵了兩個小時之後,或昏昏欲睡,或惱羞成怒,總之這一吻親得都不是滋味。

比如,你會說,電影中的人物需要有清晰的行為邏輯和動機,突然在63分鐘的時候鏡頭切換,一個之前幾乎沒怎麼出場的演員就開始對著鏡頭吃蘋果,還邊吃邊哭,這一個蘋果,一吃就是3分鐘…

這不是有病嗎?

再比如,男主在夢裡,見到了女主,突然就和她說了一句:「用刀尖入水,用顯微鏡看雪,就算反覆如此,還是忍不住問一問,你數過天上的星星嗎?」下一秒,莫名其妙房子就旋轉起來了…

這神神叨叨就不能說人話嗎?

然而,上一部畢贛的作品,就是這樣恍恍惚惚的,碑妹不想扯什麼意識流來裝逼,也不想成為什麼文藝青年,既不想為畢贛洗白,也不是微博上所謂的偽文青的舔狗。

簡單的說,畢贛更像是一個詩人,他在《路邊野餐》裡寫下「為了尋找你,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用方言念下這首詩的時候,有人覺得如夢似幻,也有人覺得違和矯情。

這部《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是如此。

它不是影片上映前標榜的所謂懸疑愛情片,它既不懸疑,也沒什麼愛情,甚至如果你想從電影的140分鐘裡找到一個故事,還不如讀豆瓣故事簡介來得生動來得扣人心絃。

換句話講,電影裡幾乎沒有主演,女主不是湯唯,男主也不是黃覺,故事也無關愛情,真正的主演只有一個,導演畢贛自己。

或許還可以說,這是一部顯而易見的作者電影,不是拍給觀眾看的,而是畢贛為自己拍的。

和《路邊野餐》一樣,灰濛濛的色調,天永遠也不會亮,一樣是碎片化的詩境夢囈,一樣是慢得要死的節奏。

可即便是同一種風格的《路邊野餐》,在淘票票上也有8.1分,為什麼?

是畢贛變了嗎?

畢贛沒變,變的是,曾經的觀眾群體。

即便在小眾的文藝片裡,畢贛的電影也是晦澀的,當小眾中的小眾走了商業大片的營銷模式,它獲得成功的同時,也註定會被營銷反噬。

本身,文藝片就是導演表達自我感知和情緒的地方,之所以能獲取共知是因為有那麼一小部分人感興趣並且願意去懂,可這一次票房奇蹟中的購買主力,並不是它真正的受眾群體。

在大部分人現在看電影都習慣開倍速,恨不得跳轉到結尾的時代,這部電影卻開了0.5倍的速度,就連拍個上樓梯,都能拖沓地拍個3分鐘。

它註定不適合這個時代,也不適合大部分人。

寫到這裡,我可以看到,畢贛是矛盾的。

他既想在精神上脫離大眾,卻又動用了高達7000多萬的製作成本,動用了主流明星,這勢必導致電影在票房上脫離不了大眾。

他既想拍一個少數人才能有共鳴,自我封閉且自說自話的獨白,卻又不夠堅決地試圖迎合更多大眾編了一個故事。

更矛盾的是,和之前《路邊野餐》走走停停帶來的巧妙不同,畢贛這次特意為《地球最後的夜晚》編的這個故事,卻又並不打算讓所有人都看懂。

他既想將自己晦澀的私人風格發揮到極致,又並不排斥電影的營銷宣傳,甚至是以一種配合且支持的姿態,試圖將《地球最後的夜晚》包裝成一個爆款。

在習慣了短平快的短視頻平臺刷屏、參加《吐槽大會》宣傳、與杜蕾斯的宣傳合作、片名加上「一吻跨年」的噱頭…

這一些,不僅與電影的風格和故事極不統一,甚至背道而馳。

大部分電影都能套個「一吻跨年」的外衣,但偏偏畢贛的電影不能。

這樣的營銷介入,對彼此都是一種傷害,對觀眾不公平,對電影也不公平。

它雞賊在贏了一夜的票房,也不夠體面地輸了整部電影,這場錯位營銷中,除了投資方,所有人都是輸的。

無論是抱著期待最後在無聊中度過2018最後兩小時的觀眾,是被人們否決成為年度爛片的電影本身,還是實現從天才到傻冒幻滅之路的畢贛。

但我也並不可憐畢贛,一方面,作為導演的他贏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被罵和差評,都是他在得到票房之後必須承受的,總不能賺了個盆滿缽滿,還妄圖觀眾閉嘴,得了便宜還賣乖。

另一方面,這部電影「超載」的那一部分觀眾,本就不應該屬於畢贛,他很快就會被忘記,而那些因為《路邊野餐》主動愛上畢贛的,依舊還是會去買這部電影31晚場之外的場次。

最後,說回電影。

昨天下午,杭州小雨,我在一個小影院,找到了合適的場次。

整場電影,只有我一個人,周圍沒有手機屏幕亮起,也沒有被所謂的「一吻跨年」包圍,空調不夠制熱,座椅甚至會「吱吱」亂響。

很多地方我沒有看懂,但我依舊深深沉浸在這潮溼和悶熱,青草和綠藻、紅蘋果與野柚子,記憶和夢境裡,像看了一場煙火,像做了一場夢。

呼嘯而過的火車、虛虛實實的鐘表、搖搖欲墜的杯子、曖昧繾綣的霧氣,通暢詩意的畫面,怪異迷幻配樂…

以及那個令人驚歎的長鏡頭,演員表演,臺詞,場景調度,或其他不可控因素,稍有不甚,一個小時的長鏡頭都得重新來過…

這有點像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和《阿飛正傳》裡,他拍張曼玉穿過巷子買餛飩,拍張國榮對著鏡子獨舞。

這些鏡頭,和電影中湯唯光著腳一遍遍踱在石塊上一樣,沒什麼隱喻,也沒什麼劇情意義,去掉對電影沒有任何影響,但這一分鐘裡,鏡頭溢出的氛圍,腔調,意境是迷人的。

電影和吃飯一樣,有人鍾情小眾的文藝電影,有人偏愛商業的爆米花電影,我覺得,看文藝片的不應該鄙視看商業電影的,看商業電影的也不應該排斥看文藝電影的。

這就像挑火鍋鍋底時,有人喜歡牛油,有人喜歡清湯一樣,如果雙方嘗試之後不能接受,倒不如點份鴛鴦,各自歡喜。

而商家們,也別再把清湯外殼包裝成牛油模樣,銷量上去了,錢也是賺了,但喝了一口發現不對味,清湯的口碑倒是也崩盤了,何必呢。

電影鏈接獲取,文章首發公眾號:小碑電影


小碑電影


2019年元旦檔,電影熒屏上備受關注的自然是畢贛導演的這部《地球最後的夜晚》了。

先看看《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後的幾日票房成績,的確是有些詭異。

《地球最後的夜晚》首映日拿下了2.4億的超高票房,但好的開頭並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到了第二天它的票房就直接降到了1000萬,而上映第三日這部電影更是僅僅收穫了不到170萬的票房,首映2.4億票房,最終票房還會是2.4億!《地球最後的夜晚》在電影票房史上都會是一朵奇葩!

這樣的票房出來後,《地球最後的夜晚》自然是備受爭議,而這部電影,它的爭議又何止是票房?

沒看懂,睡著了!這是很多觀看《地球最後的夜晚》的觀眾給出的最直接的觀影感受。

《地球最後的夜晚》豆瓣評分高達6.9分,評價中不乏對電影本身的“文藝範”、“長鏡頭”的認可,但普通觀影觀眾的評價卻顯得特別的中肯。“畢贛的電影亮點從不在電影的主題內涵、演員演技、故事本身,都是些表面的噱頭!”

票房惹風波,觀眾又不買賬,《地球最後的夜晚》究竟詮釋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小編是買票看了這部電影的,講真,當時看“地球最後的夜晚”這個片名,小編以為會在電影院看到一部湯唯和黃覺主演的災難片,但其實這個電影沒有任何實實在在的自然災難。

《地球最後的夜晚》中穿插了兩條故事線,第一條是黃覺飾演的羅紘武在十幾年後回到貴州,他偶遇了湯唯飾演的萬綺雯,而10幾年前的往事也開始浮現在了他的腦海。

而羅紘武和萬綺雯十幾年前的故事又是另外一條線,10幾年前,羅紘武和萬綺雯之間的緣分,也是由“尋找”開始。羅紘武在追蹤殺害朋友“白貓”兇手的過程中,遇見了萬綺雯,羅紘武對風情萬種的萬綺雯是一見鍾情,但萬綺雯卻不斷的利用羅紘武,直至最後兩個人真正的失散,萬綺雯對待羅紘武的態度也都是一個謎。

其實《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是電影中這種年代的切換把它搞複雜了,因為用了太多的長鏡頭和近景,所以在觀看電影時,觀眾真的不太容易做年代切換。所以故事搭接不上,看了一會兒,觀眾自然有種“費力不討好”的感覺,自然也就放棄“努力”觀看了。

另外,《地球最後的夜晚》整個基調也很沉悶,黑暗陰冷的長街,連綿不斷的細雨連綿,過於頻繁的長鏡頭捕捉,比較多的男主角的旁白,再加上容易讓人精神錯亂的故事情節,觀眾看不懂、睡著了的狀態也自然容易理解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或許拍攝出了某種“藝術感”和“高級感”,但不可否認,作為一部商業片,它的價值卻是顯而易見的。做不到“討好”大眾,但符合大眾基本的審美還是必要的。首映2.4億票房,最終票房還是2.4億,或許真的是《地球最後的夜晚》最真實的價值體現!


影視口碑榜


首先說一下《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獲獎影片,而且獎項還不少,包括最佳劇情、最佳配樂等等,但是影片口碑卻出奇的差。感覺影片評委和廣大觀眾看到的不是同一部電影,可惜這種情況不會出現。那到底是評委太另類,還是觀眾太愚昧?都不是,最後我只能將這部影片定義為小受眾影片。

這不是開脫之詞,確實是有一部分人喜歡這種調調的電影的,但片方還是犯了嚴重的錯誤,因為電影是拍給大家看的,而不是為了獲獎和被小眾觀賞,可以說是《地球最後的夜晚》欺騙了大家的感情,在元旦佳節之際打著“一吻跨年”的旗號圈錢就是犯錯,而且不可原諒,不是爛片也會被定義為爛片。

結論:是爛片!



福滿多影訊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並不能說是一部爛片,但毫無疑問,這並不是一部大家都能接受的電影。

你看,我始終都沒想明白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有人會放心的把幾千萬乃至上億的資金給到一個並沒有成熟商業片拍攝經驗的導演手裡,然後讓他拍出了一部明顯不符合大眾口味的片子,最後希望靠營銷回本。

這是個竭澤而漁的玩法。

投資拍小眾文藝片子,就要做好虧本的準備。不然你就得向市場妥協,拍點低俗惡俗媚俗的東西。許鞍華當初拍《天水圍的日與夜》,王晶直接砸進去700萬,告訴她別管賠賺,這錢你就拿去拍好了——等到王晶自己拍片子,幾乎是部部掙錢,部部屎尿屁橫飛,部部被罵。

你說王晶不懂藝術?

他當然懂藝術,但是他更懂市場,還懂市場規律。

所謂市場規律就是,您不能總把觀眾當成傻X。

你知道《地球最後的夜晚》這套營銷手法讓我想起什麼了麼?沒錯,讓我想起了去年被噴到體無完膚的那部史詩級爛片《愛情公寓電影版》,你這邊一吻跨年,我那邊原班人馬十年催淚重聚;你這邊浪漫愛情,我那邊笑聲從來沒停。最後的目的就是變著花樣的把一些原本根本不可能看這部片子的人忽悠進電影院,收割一波完事,首日票房驚豔,第二天斷崖式下跌,反正韭菜割完了,口碑怎麼樣就隨你


月牙灣


不談其他,只談電影本身。


有過在夢裡飛翔的經歷,就能看懂畢贛,就能進入地球最後的夜晚。

畢贛是位非常風格化的導演,他的風格在於,他用影像把夢境還原了,不僅是畫面,甚至連夢的氣質也捕捉到了。

說到夢,很多人會想起諾蘭的《盜夢空間》。但《盜夢空間》只能說是關於夢的故事,並不是夢。夢的最大特點是毫無現實邏輯,《盜夢空間》邏輯太結實了。

另外一點,人在夢裡是不受拘束的,不受身體拘束,也不受引力拘束。人在《盜夢空間》裡能力強大,卻沒有一次超現實的體驗。夢裡人都不會飛,算什麼夢啊。

《地球》出現了這種超現實的氣質。而且畢贛不是第一次這麼做。

他的《路邊野餐》,跟《地球》一樣的內核。《地球》只是換了明星,換了外殼,講的還是《路邊野餐》裡的夢境。

《路邊野餐》開頭擺出金剛經的一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隨意放的,這句話是主題。整部電影講的都是這句話。

只不過《路邊野餐》裡,畢贛沒錢實現夢境的過渡,採取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一個反向旋轉的鐘,來告訴觀眾,這個時空的凌亂與超現實。拍《地球》時有錢了,可以玩點高級的。

時鐘也成為畢贛的三大法寶之一,用來表達他潛藏的意思。《地球》裡,這三大法寶都出現了:過隧道的火車,壞掉的時鐘,還有第一視角的飛翔。

父親留下的壞時鐘,母親留下的破手錶,在電影裡一再出現,同時用各個年齡段的主人公交替出現,提醒觀眾,這裡的時間是停滯的。年幼、年輕、年長的自己,都出現在這個時空裡。

隧道里的火車也是,隧道代表著迷失,不僅在方向上迷失,也在時間上迷失了。火車壞在隧道里,把男女主困在凱里,也困在混亂的時間裡。

飛翔是畢贛的高級玩法,通過這個,他告訴觀眾,這裡不僅時間停滯,空間也是無邏輯的。這次飛翔之後,所有人都會抓到他想講的那種氣質,幻夢。

這是意象性的東西,表達氣質的。電影的故事線更加玄妙,如果你試圖理順他,會像做夢一樣雲裡霧裡,但如果你只是去感受,就能發現其中的夢幻迷離。

一般人看電影,會不自覺畫符號,用人物外表來畫:這個人是誰,他是誰的兒子,是誰的爹,跟誰有什麼關係。

把一般邏輯帶進《地球》裡,就會暈。在羅紘武戴上3D眼鏡之前,這些邏輯還勉強能理清,但是到了後面那個長鏡頭,這些邏輯完全被揉在一起了。

很多人說這個長鏡頭沒必要,實際上非常有必要。靠著這個70分鐘的長鏡頭,創造了一種連續,把所有時空中的人物串在了這個夢裡。

從那個礦洞開始,羅紘武就進了夢境。在那裡他遇到了一個男孩,男孩帶著他走出礦洞。聯繫前後就會知道。萬綺雯曾懷了羅紘武的孩子,羅紘武說要陪孩子打乒乓球。而礦洞裡那個孩子,就是羅紘武觸動乒乓球拍之後,才出現的。

孩子走出礦洞,很明顯的象徵,說明他從產道出生,並不是像萬綺雯說的,打掉了。

羅紘武有個兄弟,叫白貓,被人殺了。但這個孩子,後來分開的時候,讓羅紘武給他起名。羅紘武說叫小白貓。

這裡完成了一個環,羅紘武的兄弟白貓,是他自己的兒子,跟萬綺雯生的。不要管邏輯,夢裡沒有邏輯。

之後,羅紘武遇到了自己的母親,張艾嘉飾演的紅髮女子,喜歡吃蘋果,跟男人跑了。而在前面的片段裡,張艾嘉開了理髮店,羅紘武去看她,說張艾嘉是白貓的母親。

這裡又產生一個環,羅紘武的母親是張艾嘉,張艾嘉是白貓的母親。隱隱約約在說,羅紘武就是白貓。

之後,羅紘武遇上凱珍,兩人進入那個旋轉的房子。在這之前,羅紘武把母親的手錶送給了凱珍。而這個凱珍,有著跟萬綺雯一樣的相貌,也走著一樣的路,其實就是日後的萬綺雯。而後來萬綺雯的同夥邰肇玫說,萬綺雯跟一個男人跑了。羅紘武自己也去找過,說是萬綺雯去開了旅館,那裡的老闆養了條狗,叫凱里。

這個環在說,羅紘武遇上了萬綺雯,有了這一個夜晚,之後有了孩子。而萬綺雯拋下羅紘武,不知所蹤。孩子說是打掉,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然後這三個環搭在一起,我們會發現陷入了一個非常玄妙的邏輯裡。

羅紘武的兄弟白貓,是他自己的兄弟,也是他跟萬綺雯生的兒子。羅紘武的母親就是白貓的母親。

再往下理解就是,羅紘武就是白貓,白貓就是羅紘武。他是自己的父親,也是自己的兒子。

最後七十分鐘的鏡頭,就是在講這個輪迴。一個靈魂,不同的身體,在這個世界不停循環,走不出凱里,也走不出命運。

整個命運就在這個夢裡,無始無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畢贛用這個風格,講明白了這句話。他沒用臺詞的形式,就讓人用眼睛看。畢贛很聰明,他深知,玄妙的東西有種屬性。如果能看懂,就不用說出口;當說出口,就永遠看不懂。

非常高級的一個夢。


林二走江湖


很榮幸被邀請!

在此我表達我的觀點,個人感覺這部片子真的看不懂,從頭到尾接不上,吃蘋果,眼睜睜的看那個男的吃完,坐類似於纜車的東西,完完全全就把鏡頭從那個人坐上去一直到下就沒有停過,我不知道這個故意在拖電影的時間還是什麼,前期的宣傳做的真的特別好,吸引了很多情侶,也是我第一次去電影院感到人最多的一次,可誰知,好多了都看睡著了,做我旁邊的小哥甚至打出了呼嚕聲。很尷尬,中間走的人很多。說真的,2018年這個跨年真心不覺得好,本以為是一場特別浪漫或者炫酷的,結果。唉~不說了。




AX1070741517


為什麼會把《地球最後的夜晚》與爛片這兩個字扯上關係?歸根結底是因為他錯誤的營銷方式!

在國內,文藝片的受眾如此之小,在觀眾都在追求爆米花電影的時代,畢贛為《地球最後的夜晚》披上了商業片的外套,卻安裝上了文藝片的內核,把一盞香薰蠟燭包裝成了一瓶香水。

當觀眾滿懷期待地帶著一吻跨年的心情走進電影院時,看到的卻不是什麼懸疑浪漫愛情故事,只有影片中支離破碎的記憶、脫節的劇情、沉悶的色調以及很多人完全看不懂的故事情節,估計一部電影看完,那跨年的一吻是怎麼也下不去嘴了!

但是很多人因為一個方向錯誤的營銷手段就去斷定《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爛片。這種說法,並不使人信服,評判一部電影爛不爛,還是應該從他的影片內容出發。

拋開他的廣告宣發,營銷策略,迴歸到影片本身,導演畢贛想給我們講述的東西有很多,友情、愛情、親情、慾望。

《地球最後的夜晚》不是一部演員的電影,也不是一部觀眾的電影,完完全全是導演畢贛為自己而拍的電影,所以你能從電影中體會到的所有東西都來自於畢贛本身。

有的時候,看一部電影,其實不必去深究它有沒有帶給我們多少正能量,甚至影片中的每一個鏡頭都必須富有多少意義,尤其是你看的是一部文藝電影。

《地球最後的夜晚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鏡頭,萬綺雯穿著墨綠色的長裙走在昏暗的隧道里,手拿著野柚子坐在電影院裡大哭。

你要說這些場景有什麼作用,其實它並沒有多大作用也並沒有什麼意義,跟劇情也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他能帶給觀眾一種氛圍,讓觀眾感受到它強調的意境,感受到它的美感,感受到畢贛獨特的美學體系,並且能沉醉其中,作為一部文藝片來說,這就足夠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中》中那句能讓房子旋轉的咒語也是畢贛寫下過的一首詩“用刀尖入水,用顯微鏡看雪,就算反覆如此,還是忍不住問一句,你數過天上的星星嗎,它們和小鳥一樣,總在我胸口跳傘”。

他在上一部作品《路邊野餐》中也曾寫下過“許多夜晚重疊,悄然形成黑暗,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為了尋找你,我搬進鳥的眼睛,時常盯著路過的風”。

畢贛的兩部電影都非常相像,如夢如詩,分不清哪裡是現實,哪裡又是夢境!

《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是即將30歲的畢贛在為自己獻禮,所以在他的電影中,想要表達的,他的情緒、他的信仰、他的經歷,這些都是非常私人化、詩句化的東西,觀影的時候先不要去深究劇情,仔細感悟詩意與夢境,你才會沉浸在他的電影裡。


所以喜愛畢贛的人將他的電影看做靈魂的歸屬地,而那些主流電影觀眾對此不屑一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次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差評如潮畢贛是要付很大責任的,他很清楚文藝片是非常小眾的產物,但是他卻選擇用一種迎合大眾口味的營銷方式去宣傳。

再相比上一部作品《路邊野餐》 ,裡面的演員都是來自於畢贛的生活中,幾十萬的成本,粗糲生猛的鏡頭感受,或許這才是一個小眾文藝片該有的樣子。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卻請來了湯唯,投資了7000萬,濾鏡遮擋下的畫面,細膩卻又失去了真實。

畢贛自身是很矛盾的,一面他想做的東西是隻有極少數人喜愛的文藝片,另一面卻又不自覺的向主流市場靠攏。

最後,個人認為《地球最後的夜晚》不能算是爛片,錯就錯在他的營銷方式上,迴歸影片本身,其中值得人深思的地方有很多,有美感,有詩意,意境與場景都很迷人。還有影片中破碎的物件,昏暗的色調、被摧毀的房屋都是文藝青年的烏托邦。

毫無疑問,僅以藝術片來論《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部佳作!


娛小北


2018年最後一天看完畢贛導演的最新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文藝片導演想賺錢也是很可怕,還真能賺到錢!

貓眼的熱度排名

一部畢贛的老姑夫也撐不起來的面向大眾的電影

大膽預測要差評如潮了,原因如下(不涉及劇透)

錯位的宣發:影片從導演到電影名字到演員都是文藝片標配,文藝片在目前的電影受眾來看是小眾的,但是偏偏宣發特別好,預售,熱度和排片都很好。預售一個多億,文藝片目前的受眾沒那麼大。

敘述手法:整個片子的基調是冷的,陰暗,潮溼,水波,雨滴……符合文藝片的基調,但是整個觀感是刻意營造用力稍猛的文藝。有些《太陽照常升起》的影子,以記憶為主題,插敘的方式,故事人物:羅竑武-萬綺雯-白貓-羅竑武媽媽。電影一開始,羅竑武的好友白貓被殺,引起的一整個故事的開端。接下來在不同的時空對每個故事中的主角人物做了展開,每個人物在不同時空又有關聯。前半段2D和後半段3D,記憶和幻想參半,記憶是不真實的-《羅生門》,男人,女人,手錶,煙花,謎……。故事沒講好。突然想說,人在幻想中是最美好的,現實是人會衰老,肌肉鬆弛,從吐氣如蘭到滿口惡臭,讓美好的事物在夢境中存在吧,與這部影片無關。

綜上所述,這是一部故事沒講好,略刻意營造文藝的文藝片,宣傳太好而又錯位,獲獎又很多,人們期望值被拉過高,面向的又是大眾市場,基本會收穫差評。

所以,想要熱鬧愛情的情侶們,你們要失望了HHH

必須誇一下

敘事風格有姜文《太陽照常升起》和王家衛的影子,雖然有些混亂。配色,配樂和長鏡頭都特別棒,在這個商業娛樂主導大熒屏的浮躁時代,感謝畢贛導演給我們呈現了這麼一部迷幻浪漫的作品。客觀的來看待這部影片,它不合適想要故事連貫和酣暢快感的觀影群體,想安安靜靜看部電影,不要浮躁娛樂的朋友,這部影片是值得一看的。我給10分的評分,這十分包含影片質量,導演態度和對大熒屏有更加多元化的期盼,期待有更好的作品推出。期待大熒屏有更多不同的內容!

記憶不真實,夢境美好但短暫,我們可以逃跑,逃到星星上去


鐵柱呂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屬於文藝片,不是面向廣大觀眾的商業片,文藝片是拍給小眾的片子,它包涵著更為深刻的意義和導演對於社會的反思,所以多數人看文藝片覺得倒掉乏味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能以個人好惡來評定電影的好壞



有熊之帝


是啊,這個確實是爛片,打著跨年的旗號,出現瞭如此一部片子,不得不說營銷做的好!!!“如果長鏡頭能夠得獎,我家的攝像頭早就獲獎無數了”摘用網路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