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不是烂片呢?

贱指何方


这部电影是烂片吗?

我觉得不是。

但这部电影是诈骗吗?

一定程度算是的。

几经辗转。

直到昨天下午,我才赶了个趟去看完那部《地球最后的夜晚》。

和其他的文艺片面临的普遍问题一样,我依旧面对着苦于没有合适场次和影院的困境。

不怪电影院太过「势利」,12月31号晚上的井喷式票房如料想一般,只是昙花一现。

不仅仅是票房呈断崖式下跌,口碑也一样呈指数式崩盘。

有些电影,观众看不懂时,会觉得自己是傻逼,比如《云图》。

有些电影,观众看不懂时,会觉得导演是傻逼,比如这部《地球最后的夜晚》。

如你所见,2018最后的夜晚之后,毕赣就成了那个傻逼。

《地球最后的夜晚》

导演:毕赣

主演:汤唯 / 黄觉 / 张艾嘉 / 李鸿其 / 陈永忠

豆瓣:7.5分

电影上映的一天前,我就为它写过一篇推文。

在那篇推文里,我说,毕赣的电影重气氛,轻叙事,并不适合所有人看,他热衷于将自己纯粹私人化和诗人化的电影表达诉诸于镜头影像,也因此变得晦涩难懂。

我还说,尽管「懂不懂」并不能作为电影「好不好」的评判标准,但「看不懂」的宿命就是,主流观众难以接受,更多人将它判定为不知所云,从而无动于衷。

直至现在我可以说,无论你承不承认,无论你在不在意,这都是今年争议最大的一部电影。

豆瓣评分,从固定的7.5分降到了6.8分,曾经的五星评分已被一二星取代,淘票票上,它现在只有2.6分,超过70%的人,给出了一星。

大部分人越看越懵逼:它究竟想表达什么,为什么不说人话,说白了就是导演装逼…

我基本能够想象到,他们在电影结束出字幕时出释重负:这烂片终于放完了。

我也甚至能够想象到,大部分抱着「一吻跨年」带来浪漫仪式感的情侣们,在被剧情的冗长乏味和镜头的支离破碎中懵了两个小时之后,或昏昏欲睡,或恼羞成怒,总之这一吻亲得都不是滋味。

比如,你会说,电影中的人物需要有清晰的行为逻辑和动机,突然在63分钟的时候镜头切换,一个之前几乎没怎么出场的演员就开始对着镜头吃苹果,还边吃边哭,这一个苹果,一吃就是3分钟…

这不是有病吗?

再比如,男主在梦里,见到了女主,突然就和她说了一句:「用刀尖入水,用显微镜看雪,就算反复如此,还是忍不住问一问,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下一秒,莫名其妙房子就旋转起来了…

这神神叨叨就不能说人话吗?

然而,上一部毕赣的作品,就是这样恍恍惚惚的,碑妹不想扯什么意识流来装逼,也不想成为什么文艺青年,既不想为毕赣洗白,也不是微博上所谓的伪文青的舔狗。

简单的说,毕赣更像是一个诗人,他在《路边野餐》里写下「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用方言念下这首诗的时候,有人觉得如梦似幻,也有人觉得违和矫情。

这部《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是如此。

它不是影片上映前标榜的所谓悬疑爱情片,它既不悬疑,也没什么爱情,甚至如果你想从电影的140分钟里找到一个故事,还不如读豆瓣故事简介来得生动来得扣人心弦。

换句话讲,电影里几乎没有主演,女主不是汤唯,男主也不是黄觉,故事也无关爱情,真正的主演只有一个,导演毕赣自己。

或许还可以说,这是一部显而易见的作者电影,不是拍给观众看的,而是毕赣为自己拍的。

和《路边野餐》一样,灰蒙蒙的色调,天永远也不会亮,一样是碎片化的诗境梦呓,一样是慢得要死的节奏。

可即便是同一种风格的《路边野餐》,在淘票票上也有8.1分,为什么?

是毕赣变了吗?

毕赣没变,变的是,曾经的观众群体。

即便在小众的文艺片里,毕赣的电影也是晦涩的,当小众中的小众走了商业大片的营销模式,它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注定会被营销反噬。

本身,文艺片就是导演表达自我感知和情绪的地方,之所以能获取共知是因为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感兴趣并且愿意去懂,可这一次票房奇迹中的购买主力,并不是它真正的受众群体。

在大部分人现在看电影都习惯开倍速,恨不得跳转到结尾的时代,这部电影却开了0.5倍的速度,就连拍个上楼梯,都能拖沓地拍个3分钟。

它注定不适合这个时代,也不适合大部分人。

写到这里,我可以看到,毕赣是矛盾的。

他既想在精神上脱离大众,却又动用了高达7000多万的制作成本,动用了主流明星,这势必导致电影在票房上脱离不了大众。

他既想拍一个少数人才能有共鸣,自我封闭且自说自话的独白,却又不够坚决地试图迎合更多大众编了一个故事。

更矛盾的是,和之前《路边野餐》走走停停带来的巧妙不同,毕赣这次特意为《地球最后的夜晚》编的这个故事,却又并不打算让所有人都看懂。

他既想将自己晦涩的私人风格发挥到极致,又并不排斥电影的营销宣传,甚至是以一种配合且支持的姿态,试图将《地球最后的夜晚》包装成一个爆款。

在习惯了短平快的短视频平台刷屏、参加《吐槽大会》宣传、与杜蕾斯的宣传合作、片名加上「一吻跨年」的噱头…

这一些,不仅与电影的风格和故事极不统一,甚至背道而驰。

大部分电影都能套个「一吻跨年」的外衣,但偏偏毕赣的电影不能。

这样的营销介入,对彼此都是一种伤害,对观众不公平,对电影也不公平。

它鸡贼在赢了一夜的票房,也不够体面地输了整部电影,这场错位营销中,除了投资方,所有人都是输的。

无论是抱着期待最后在无聊中度过2018最后两小时的观众,是被人们否决成为年度烂片的电影本身,还是实现从天才到傻冒幻灭之路的毕赣。

但我也并不可怜毕赣,一方面,作为导演的他赢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被骂和差评,都是他在得到票房之后必须承受的,总不能赚了个盆满钵满,还妄图观众闭嘴,得了便宜还卖乖。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超载」的那一部分观众,本就不应该属于毕赣,他很快就会被忘记,而那些因为《路边野餐》主动爱上毕赣的,依旧还是会去买这部电影31晚场之外的场次。

最后,说回电影。

昨天下午,杭州小雨,我在一个小影院,找到了合适的场次。

整场电影,只有我一个人,周围没有手机屏幕亮起,也没有被所谓的「一吻跨年」包围,空调不够制热,座椅甚至会「吱吱」乱响。

很多地方我没有看懂,但我依旧深深沉浸在这潮湿和闷热,青草和绿藻、红苹果与野柚子,记忆和梦境里,像看了一场烟火,像做了一场梦。

呼啸而过的火车、虚虚实实的钟表、摇摇欲坠的杯子、暧昧缱绻的雾气,通畅诗意的画面,怪异迷幻配乐…

以及那个令人惊叹的长镜头,演员表演,台词,场景调度,或其他不可控因素,稍有不甚,一个小时的长镜头都得重新来过…

这有点像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和《阿飞正传》里,他拍张曼玉穿过巷子买馄饨,拍张国荣对着镜子独舞。

这些镜头,和电影中汤唯光着脚一遍遍踱在石块上一样,没什么隐喻,也没什么剧情意义,去掉对电影没有任何影响,但这一分钟里,镜头溢出的氛围,腔调,意境是迷人的。

电影和吃饭一样,有人钟情小众的文艺电影,有人偏爱商业的爆米花电影,我觉得,看文艺片的不应该鄙视看商业电影的,看商业电影的也不应该排斥看文艺电影的。

这就像挑火锅锅底时,有人喜欢牛油,有人喜欢清汤一样,如果双方尝试之后不能接受,倒不如点份鸳鸯,各自欢喜。

而商家们,也别再把清汤外壳包装成牛油模样,销量上去了,钱也是赚了,但喝了一口发现不对味,清汤的口碑倒是也崩盘了,何必呢。

电影链接获取,文章首发公众号:小碑电影


小碑电影


2019年元旦档,电影荧屏上备受关注的自然是毕赣导演的这部《地球最后的夜晚》了。

先看看《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后的几日票房成绩,的确是有些诡异。

《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映日拿下了2.4亿的超高票房,但好的开头并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到了第二天它的票房就直接降到了1000万,而上映第三日这部电影更是仅仅收获了不到170万的票房,首映2.4亿票房,最终票房还会是2.4亿!《地球最后的夜晚》在电影票房史上都会是一朵奇葩!

这样的票房出来后,《地球最后的夜晚》自然是备受争议,而这部电影,它的争议又何止是票房?

没看懂,睡着了!这是很多观看《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观众给出的最直接的观影感受。

《地球最后的夜晚》豆瓣评分高达6.9分,评价中不乏对电影本身的“文艺范”、“长镜头”的认可,但普通观影观众的评价却显得特别的中肯。“毕赣的电影亮点从不在电影的主题内涵、演员演技、故事本身,都是些表面的噱头!”

票房惹风波,观众又不买账,《地球最后的夜晚》究竟诠释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小编是买票看了这部电影的,讲真,当时看“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个片名,小编以为会在电影院看到一部汤唯和黄觉主演的灾难片,但其实这个电影没有任何实实在在的自然灾难。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穿插了两条故事线,第一条是黄觉饰演的罗紘武在十几年后回到贵州,他偶遇了汤唯饰演的万绮雯,而10几年前的往事也开始浮现在了他的脑海。

而罗紘武和万绮雯十几年前的故事又是另外一条线,10几年前,罗紘武和万绮雯之间的缘分,也是由“寻找”开始。罗紘武在追踪杀害朋友“白猫”凶手的过程中,遇见了万绮雯,罗紘武对风情万种的万绮雯是一见钟情,但万绮雯却不断的利用罗紘武,直至最后两个人真正的失散,万绮雯对待罗紘武的态度也都是一个谜。

其实《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是电影中这种年代的切换把它搞复杂了,因为用了太多的长镜头和近景,所以在观看电影时,观众真的不太容易做年代切换。所以故事搭接不上,看了一会儿,观众自然有种“费力不讨好”的感觉,自然也就放弃“努力”观看了。

另外,《地球最后的夜晚》整个基调也很沉闷,黑暗阴冷的长街,连绵不断的细雨连绵,过于频繁的长镜头捕捉,比较多的男主角的旁白,再加上容易让人精神错乱的故事情节,观众看不懂、睡着了的状态也自然容易理解了。

《地球最后的夜晚》或许拍摄出了某种“艺术感”和“高级感”,但不可否认,作为一部商业片,它的价值却是显而易见的。做不到“讨好”大众,但符合大众基本的审美还是必要的。首映2.4亿票房,最终票房还是2.4亿,或许真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最真实的价值体现!


影视口碑榜


首先说一下《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获奖影片,而且奖项还不少,包括最佳剧情、最佳配乐等等,但是影片口碑却出奇的差。感觉影片评委和广大观众看到的不是同一部电影,可惜这种情况不会出现。那到底是评委太另类,还是观众太愚昧?都不是,最后我只能将这部影片定义为小受众影片。

这不是开脱之词,确实是有一部分人喜欢这种调调的电影的,但片方还是犯了严重的错误,因为电影是拍给大家看的,而不是为了获奖和被小众观赏,可以说是《地球最后的夜晚》欺骗了大家的感情,在元旦佳节之际打着“一吻跨年”的旗号圈钱就是犯错,而且不可原谅,不是烂片也会被定义为烂片。

结论:是烂片!



福满多影讯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并不能说是一部烂片,但毫无疑问,这并不是一部大家都能接受的电影。

你看,我始终都没想明白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有人会放心的把几千万乃至上亿的资金给到一个并没有成熟商业片拍摄经验的导演手里,然后让他拍出了一部明显不符合大众口味的片子,最后希望靠营销回本。

这是个竭泽而渔的玩法。

投资拍小众文艺片子,就要做好亏本的准备。不然你就得向市场妥协,拍点低俗恶俗媚俗的东西。许鞍华当初拍《天水围的日与夜》,王晶直接砸进去700万,告诉她别管赔赚,这钱你就拿去拍好了——等到王晶自己拍片子,几乎是部部挣钱,部部屎尿屁横飞,部部被骂。

你说王晶不懂艺术?

他当然懂艺术,但是他更懂市场,还懂市场规律。

所谓市场规律就是,您不能总把观众当成傻X。

你知道《地球最后的夜晚》这套营销手法让我想起什么了么?没错,让我想起了去年被喷到体无完肤的那部史诗级烂片《爱情公寓电影版》,你这边一吻跨年,我那边原班人马十年催泪重聚;你这边浪漫爱情,我那边笑声从来没停。最后的目的就是变着花样的把一些原本根本不可能看这部片子的人忽悠进电影院,收割一波完事,首日票房惊艳,第二天断崖式下跌,反正韭菜割完了,口碑怎么样就随你


月牙湾


不谈其他,只谈电影本身。


有过在梦里飞翔的经历,就能看懂毕赣,就能进入地球最后的夜晚。

毕赣是位非常风格化的导演,他的风格在于,他用影像把梦境还原了,不仅是画面,甚至连梦的气质也捕捉到了。

说到梦,很多人会想起诺兰的《盗梦空间》。但《盗梦空间》只能说是关于梦的故事,并不是梦。梦的最大特点是毫无现实逻辑,《盗梦空间》逻辑太结实了。

另外一点,人在梦里是不受拘束的,不受身体拘束,也不受引力拘束。人在《盗梦空间》里能力强大,却没有一次超现实的体验。梦里人都不会飞,算什么梦啊。

《地球》出现了这种超现实的气质。而且毕赣不是第一次这么做。

他的《路边野餐》,跟《地球》一样的内核。《地球》只是换了明星,换了外壳,讲的还是《路边野餐》里的梦境。

《路边野餐》开头摆出金刚经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随意放的,这句话是主题。整部电影讲的都是这句话。

只不过《路边野餐》里,毕赣没钱实现梦境的过渡,采取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一个反向旋转的钟,来告诉观众,这个时空的凌乱与超现实。拍《地球》时有钱了,可以玩点高级的。

时钟也成为毕赣的三大法宝之一,用来表达他潜藏的意思。《地球》里,这三大法宝都出现了:过隧道的火车,坏掉的时钟,还有第一视角的飞翔。

父亲留下的坏时钟,母亲留下的破手表,在电影里一再出现,同时用各个年龄段的主人公交替出现,提醒观众,这里的时间是停滞的。年幼、年轻、年长的自己,都出现在这个时空里。

隧道里的火车也是,隧道代表着迷失,不仅在方向上迷失,也在时间上迷失了。火车坏在隧道里,把男女主困在凯里,也困在混乱的时间里。

飞翔是毕赣的高级玩法,通过这个,他告诉观众,这里不仅时间停滞,空间也是无逻辑的。这次飞翔之后,所有人都会抓到他想讲的那种气质,幻梦。

这是意象性的东西,表达气质的。电影的故事线更加玄妙,如果你试图理顺他,会像做梦一样云里雾里,但如果你只是去感受,就能发现其中的梦幻迷离。

一般人看电影,会不自觉画符号,用人物外表来画:这个人是谁,他是谁的儿子,是谁的爹,跟谁有什么关系。

把一般逻辑带进《地球》里,就会晕。在罗紘武戴上3D眼镜之前,这些逻辑还勉强能理清,但是到了后面那个长镜头,这些逻辑完全被揉在一起了。

很多人说这个长镜头没必要,实际上非常有必要。靠着这个70分钟的长镜头,创造了一种连续,把所有时空中的人物串在了这个梦里。

从那个矿洞开始,罗紘武就进了梦境。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男孩,男孩带着他走出矿洞。联系前后就会知道。万绮雯曾怀了罗紘武的孩子,罗紘武说要陪孩子打乒乓球。而矿洞里那个孩子,就是罗紘武触动乒乓球拍之后,才出现的。

孩子走出矿洞,很明显的象征,说明他从产道出生,并不是像万绮雯说的,打掉了。

罗紘武有个兄弟,叫白猫,被人杀了。但这个孩子,后来分开的时候,让罗紘武给他起名。罗紘武说叫小白猫。

这里完成了一个环,罗紘武的兄弟白猫,是他自己的儿子,跟万绮雯生的。不要管逻辑,梦里没有逻辑。

之后,罗紘武遇到了自己的母亲,张艾嘉饰演的红发女子,喜欢吃苹果,跟男人跑了。而在前面的片段里,张艾嘉开了理发店,罗紘武去看她,说张艾嘉是白猫的母亲。

这里又产生一个环,罗紘武的母亲是张艾嘉,张艾嘉是白猫的母亲。隐隐约约在说,罗紘武就是白猫。

之后,罗紘武遇上凯珍,两人进入那个旋转的房子。在这之前,罗紘武把母亲的手表送给了凯珍。而这个凯珍,有着跟万绮雯一样的相貌,也走着一样的路,其实就是日后的万绮雯。而后来万绮雯的同伙邰肇玫说,万绮雯跟一个男人跑了。罗紘武自己也去找过,说是万绮雯去开了旅馆,那里的老板养了条狗,叫凯里。

这个环在说,罗紘武遇上了万绮雯,有了这一个夜晚,之后有了孩子。而万绮雯抛下罗紘武,不知所踪。孩子说是打掉,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然后这三个环搭在一起,我们会发现陷入了一个非常玄妙的逻辑里。

罗紘武的兄弟白猫,是他自己的兄弟,也是他跟万绮雯生的儿子。罗紘武的母亲就是白猫的母亲。

再往下理解就是,罗紘武就是白猫,白猫就是罗紘武。他是自己的父亲,也是自己的儿子。

最后七十分钟的镜头,就是在讲这个轮回。一个灵魂,不同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不停循环,走不出凯里,也走不出命运。

整个命运就在这个梦里,无始无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毕赣用这个风格,讲明白了这句话。他没用台词的形式,就让人用眼睛看。毕赣很聪明,他深知,玄妙的东西有种属性。如果能看懂,就不用说出口;当说出口,就永远看不懂。

非常高级的一个梦。


林二走江湖


很荣幸被邀请!

在此我表达我的观点,个人感觉这部片子真的看不懂,从头到尾接不上,吃苹果,眼睁睁的看那个男的吃完,坐类似于缆车的东西,完完全全就把镜头从那个人坐上去一直到下就没有停过,我不知道这个故意在拖电影的时间还是什么,前期的宣传做的真的特别好,吸引了很多情侣,也是我第一次去电影院感到人最多的一次,可谁知,好多了都看睡着了,做我旁边的小哥甚至打出了呼噜声。很尴尬,中间走的人很多。说真的,2018年这个跨年真心不觉得好,本以为是一场特别浪漫或者炫酷的,结果。唉~不说了。




AX1070741517


为什么会把《地球最后的夜晚》与烂片这两个字扯上关系?归根结底是因为他错误的营销方式!

在国内,文艺片的受众如此之小,在观众都在追求爆米花电影的时代,毕赣为《地球最后的夜晚》披上了商业片的外套,却安装上了文艺片的内核,把一盏香薰蜡烛包装成了一瓶香水。

当观众满怀期待地带着一吻跨年的心情走进电影院时,看到的却不是什么悬疑浪漫爱情故事,只有影片中支离破碎的记忆、脱节的剧情、沉闷的色调以及很多人完全看不懂的故事情节,估计一部电影看完,那跨年的一吻是怎么也下不去嘴了!

但是很多人因为一个方向错误的营销手段就去断定《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烂片。这种说法,并不使人信服,评判一部电影烂不烂,还是应该从他的影片内容出发。

抛开他的广告宣发,营销策略,回归到影片本身,导演毕赣想给我们讲述的东西有很多,友情、爱情、亲情、欲望。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是一部演员的电影,也不是一部观众的电影,完完全全是导演毕赣为自己而拍的电影,所以你能从电影中体会到的所有东西都来自于毕赣本身。

有的时候,看一部电影,其实不必去深究它有没有带给我们多少正能量,甚至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必须富有多少意义,尤其是你看的是一部文艺电影。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镜头,万绮雯穿着墨绿色的长裙走在昏暗的隧道里,手拿着野柚子坐在电影院里大哭。

你要说这些场景有什么作用,其实它并没有多大作用也并没有什么意义,跟剧情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他能带给观众一种氛围,让观众感受到它强调的意境,感受到它的美感,感受到毕赣独特的美学体系,并且能沉醉其中,作为一部文艺片来说,这就足够了。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中那句能让房子旋转的咒语也是毕赣写下过的一首诗“用刀尖入水,用显微镜看雪,就算反复如此,还是忍不住问一句,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和小鸟一样,总在我胸口跳伞”。

他在上一部作品《路边野餐》中也曾写下过“许多夜晚重叠,悄然形成黑暗,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时常盯着路过的风”。

毕赣的两部电影都非常相像,如梦如诗,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又是梦境!

《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即将30岁的毕赣在为自己献礼,所以在他的电影中,想要表达的,他的情绪、他的信仰、他的经历,这些都是非常私人化、诗句化的东西,观影的时候先不要去深究剧情,仔细感悟诗意与梦境,你才会沉浸在他的电影里。


所以喜爱毕赣的人将他的电影看做灵魂的归属地,而那些主流电影观众对此不屑一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次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崩盘,差评如潮毕赣是要付很大责任的,他很清楚文艺片是非常小众的产物,但是他却选择用一种迎合大众口味的营销方式去宣传。

再相比上一部作品《路边野餐》 ,里面的演员都是来自于毕赣的生活中,几十万的成本,粗粝生猛的镜头感受,或许这才是一个小众文艺片该有的样子。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却请来了汤唯,投资了7000万,滤镜遮挡下的画面,细腻却又失去了真实。

毕赣自身是很矛盾的,一面他想做的东西是只有极少数人喜爱的文艺片,另一面却又不自觉的向主流市场靠拢。

最后,个人认为《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能算是烂片,错就错在他的营销方式上,回归影片本身,其中值得人深思的地方有很多,有美感,有诗意,意境与场景都很迷人。还有影片中破碎的物件,昏暗的色调、被摧毁的房屋都是文艺青年的乌托邦。

毫无疑问,仅以艺术片来论《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是一部佳作!


娱小北


2018年最后一天看完毕赣导演的最新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文艺片导演想赚钱也是很可怕,还真能赚到钱!

猫眼的热度排名

一部毕赣的老姑夫也撑不起来的面向大众的电影

大胆预测要差评如潮了,原因如下(不涉及剧透)

错位的宣发:影片从导演到电影名字到演员都是文艺片标配,文艺片在目前的电影受众来看是小众的,但是偏偏宣发特别好,预售,热度和排片都很好。预售一个多亿,文艺片目前的受众没那么大。

叙述手法:整个片子的基调是冷的,阴暗,潮湿,水波,雨滴……符合文艺片的基调,但是整个观感是刻意营造用力稍猛的文艺。有些《太阳照常升起》的影子,以记忆为主题,插叙的方式,故事人物:罗竑武-万绮雯-白猫-罗竑武妈妈。电影一开始,罗竑武的好友白猫被杀,引起的一整个故事的开端。接下来在不同的时空对每个故事中的主角人物做了展开,每个人物在不同时空又有关联。前半段2D和后半段3D,记忆和幻想参半,记忆是不真实的-《罗生门》,男人,女人,手表,烟花,谜……。故事没讲好。突然想说,人在幻想中是最美好的,现实是人会衰老,肌肉松弛,从吐气如兰到满口恶臭,让美好的事物在梦境中存在吧,与这部影片无关。

综上所述,这是一部故事没讲好,略刻意营造文艺的文艺片,宣传太好而又错位,获奖又很多,人们期望值被拉过高,面向的又是大众市场,基本会收获差评。

所以,想要热闹爱情的情侣们,你们要失望了HHH

必须夸一下

叙事风格有姜文《太阳照常升起》和王家卫的影子,虽然有些混乱。配色,配乐和长镜头都特别棒,在这个商业娱乐主导大荧屏的浮躁时代,感谢毕赣导演给我们呈现了这么一部迷幻浪漫的作品。客观的来看待这部影片,它不合适想要故事连贯和酣畅快感的观影群体,想安安静静看部电影,不要浮躁娱乐的朋友,这部影片是值得一看的。我给10分的评分,这十分包含影片质量,导演态度和对大荧屏有更加多元化的期盼,期待有更好的作品推出。期待大荧屏有更多不同的内容!

记忆不真实,梦境美好但短暂,我们可以逃跑,逃到星星上去


铁柱吕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属于文艺片,不是面向广大观众的商业片,文艺片是拍给小众的片子,它包涵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和导演对于社会的反思,所以多数人看文艺片觉得倒掉乏味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评定电影的好坏



有熊之帝


是啊,这个确实是烂片,打着跨年的旗号,出现了如此一部片子,不得不说营销做的好!!!“如果长镜头能够得奖,我家的摄像头早就获奖无数了”摘用网路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