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區塊鏈資金盤:小遊戲+擊鼓傳花打法,推廣、炒價、跑路收網

無論是宣稱零投入就能獲得極高收益的各類“區塊鏈”平臺,還是以“搬磚掙差價”的各類智能套利工具,以及打著“公開公平公正”幌子的區塊鏈交易所……掀開資金盤的外衣你會看見模式化的運營機制:一個小遊戲+擊鼓傳花式打法,最終目的是讓後來者高價接盤再跑路收網。

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加密數字貨幣市場處於“深熊“區間,很多“區塊鏈”、“加密貨幣”成為有心人炒作的對象,不但沒有真正應用落地,實踐中還出現以此為旗幟進行欺詐的行為。記者梳理此類騙局的運作模式,揭開區塊鏈資金盤的神秘面紗:發項目、做推廣、炒幣價、跑路收網。

制定“遊戲機制”吸引投資者“入局”

有業內人士給記者講了大多數打著區塊鏈幌子的平臺的運營模式:以“XX能賺錢”為旗號,吸引想大量投資者入局,並制定一系列“遊戲機制”使參加遊戲的人能夠獲得免費的虛擬幣(可以兌換成該平臺的平臺幣),這些人進行項目推廣還可以獲得額外的虛擬幣。同時,利用一種簡單兌換機制,達到平臺幣與法定貨幣兌換的目的。入局者越多活躍度越高,越容易吸引更多的接盤者,不投資的用戶可以出力拉人頭獲得收益,投資的人通過低買高賣獲得收益。

為了達到活躍社群的目的,項目方會僱傭專業人士運營其社群,社群內用戶的極高比例都是項目方的“自己人”,用戶一旦入局,就會被一步步引導投資。

此外,所有的平臺幣都掌握在項目方的手中,在項目一開始,他們手中就握有一定數量的平臺幣,這些平臺幣是為了在後期賣給接盤者。

同時,項目方不僅可以隨時終止買賣,甚至平臺幣“固定數量”的真實性也令人質疑,項目能運營多久?市場能夠活躍多久皆是未知數。“有收益就有風險”這句話更是成為其為“跑路收網”找下的藉口。

《每日經濟新聞》發現,近期跑路的項目,基本都是打著“遊戲、搬磚掙差價”等幌子的資金盤。

以Moretoken為例,其貼吧內有數條關於“停止運營、無法打開APP”的帖子,至今錢包無法打開。Moretoken號稱智能搬磚套利,只要將有價值的數字貨幣存入就可以每天坐享高額分紅。此外,通過邀請他人進入也能獲得高額獎勵。通過層層設計,把用戶的錢給騙進來,最後實施跑路行為,並謊稱遭遇黑客攻擊導致APP數據無法恢復,數字資產被盜。

資金盤的套路:推廣、炒價、跑路收網

幣圈項目繁多,眾多虛擬幣社群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經歷一次易名,雖然改了名稱,但是群主和管理員並沒有變,依舊是那一群人。然而,項目卻換了一個又一個,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在記者“臥底”的幾個月時間,現名為“財富”的項目已經經過了至少2次更名,從“守幣者聯盟”到“ATC”再到“財富”,邀請記者入群的管理人員之一的“風箏”一直都在群內。

同樣的套路出現在“財富”項目內:先是一番諸如“日賺幾百元、月入數萬”等吹破天的誇讚,並輔之以複製來的收益率表格;然後是對項目的吹捧,從站臺人到依託高科技,入眼皆是高大上的宣傳資料;接著,有人開始大肆喊價收幣,從幾毛錢到幾塊錢,喊價者多售賣者少;再下去,就是一輪對項目看好的討論,你看能會看見X月X日上交易所、某某人已經掙多少錢之類的言論。

這時,慎重觀望的韭菜可能依舊持有戒心,偶爾發出的一個提問,就會引來數人的回答,而他們的回答套路是:讓你先去某平臺註冊拿免費的收益(即平臺幣),然後告訴你可以通過完成一系列的任務/玩遊戲來獲得更多的平臺幣(此過程的目的是增加該項目的活躍度,引誘更多的人入局),並且表示也可以向其他用戶買/賣平臺幣,接著會向你表示該平臺幣價格處於上漲階段建議囤幣,等有足夠的接盤者入局,就實施“跑路收網割韭菜”的行為。

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所有資金盤都有共性特徵,大肆傳揚零投入掙錢、可以分紅,平臺幣數量固定等,並要求成員進行推廣達到發展下線尋找接盤者的目的。此外,這些項目的壽命也非常短暫,有運營幾天就跑路的,也存在運營幾個月才收網的,而“擊鼓傳花式”打法最終的一棒都是落在投資者手中。

2017年9月,央行聯合七部委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其中指出:代幣發行融資中使用的代幣或“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任何所謂的代幣融資交易平臺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

目前,中國的法律法規尚未允許Security Token在中國發行。

日前,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發布《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ICO”、“STO”、“穩定幣”及其他變種名義進行非法金融活動的風險提示》指出,部分

媒體、社交平臺、研究團體以“金融創新”為噱頭,發幣攬財為目的,交易炒作升值為利誘,利用“研究”、“論壇”之名,宣傳“ICO”、“IEO”、“STO”、“穩定幣”、“積分幣”、“數字貨幣”等,以此進行培訓、項目推介、融資交易等不同形式的線上、線下活動。此類活動並非真正基於區塊鏈技術,而是藉機炒作區塊鏈概念,嚴重擾亂正常的金融經濟秩序,帶來社會風險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