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榮:睿智煉就“沙鋼高度”

從軋花廠的鉗工到世界500強企業家,沈文榮在時代大潮中淬鍊著鋼鐵強國夢。從地方小廠到世界第六,從以普鋼為主到入主東北特鋼實施普優特並舉,作為“改革開放40年功勳企業”,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歷經40多年風雨,當初以45萬元自籌資金在長江邊起家,如今成為擁有總資產2900多億元、年產鋼能力4000萬噸的全國最大民營鋼鐵企業。


沈文榮:睿智煉就“沙鋼高度”


在一個金秋十月的清晨, 7點還不到,記者就在沙鋼集團的電梯裡偶遇了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沈總每天六點半就來廠區,風雨無阻。” 沙鋼集團董事局副總裁、黨委常務副書記陳曉東告訴記者。眼前的沈文榮身著整潔的白襯衫,低調的黑夾克,慈祥的臉龐,目光如炬。他不僅帶領著沙鋼創造了世界鋼鐵史上的諸多奇蹟,同時也是中國鋼鐵工業40多年波瀾壯闊發展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專注實業——

既然選擇了鋼鐵,就要認真做鋼鐵

走進沙鋼超薄帶車間,爐火正旺。只見巨大的機械臂託著滿滿一大包鋼水,通過長水口緩緩注入中間包,隨後鋼水流入過渡包,再通過底部的布流水口,進入熔池。鋼水經過鑄輥後,瞬間冷卻,變成一條火紅的鑄帶,再經過軋製、冷卻、卷取,直到鋼捲成型。

沈文榮:睿智煉就“沙鋼高度”

今年3月底,沙鋼集團宣佈中國首條超薄帶生產線實現工業化生產。這條由沙鋼集團與美國紐柯鋼鐵合作開發的生產線,全長僅有50米,只有常規連鑄連軋生產線的十六分之一,卻能在短短30秒內把鋼水直接變成鋼卷,能耗還降低80%,被業內譽為“中國鋼鐵生產工藝技術創新的又一次偉大嘗試和成功實踐”。

只要和鋼鐵有關,73歲的沈文榮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使不完的勁,也總想著做最新的、最好的事。正是這種對鋼鐵事業刻進骨子裡的熱愛,讓沙鋼在改革開放中,一直勇立潮頭。

從1985年開始生產窗框鋼,到一系列重大項目的引進,再到2006年開始採用市場化運行模式實現對淮鋼特鋼、安陽永興鋼鐵、無錫錫興特鋼等企業的聯合重組,2009年實施總投資100多億元的新一輪節能減排、結構調整重點工程……沈文榮率領沙鋼做出了一項項正確決策,提出了一個又一個企業發展的目標,不變的始終是鋼鐵主業。

縱觀沙鋼的成長曆史,專注帶來的勇氣和精確判斷支撐著這家企業的每一個步伐。鋼鐵行業近幾十年的發展跌宕起伏,低谷時銷售利潤只有1%甚至1%不到。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鋼鐵行業深受影響,從短缺經濟變成過剩經濟,面臨著巨大的衝擊。這時就需要轉換思維來面對衝擊,鋼鐵行業不能簡單地做大做強,而應做精做強。

“沙鋼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始終圍繞著國家戰略重點和經濟建設服務,根據市場的需求,我們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供優質服務。”沈文榮表示,未來沙鋼優鋼比例將提升到百分之五十,在打造高端市場的同時不放棄中低端市場,從而滿足各個層次的需求。

自律自強——

做學徒想當第一,做“班長”還是要當第一

日前,由沙鋼研發的供埃及蘇伊士運河EL-Ferdan雙翼平旋鐵路大橋項目用耐候鋼成功交付。這是繼中老鐵路、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克羅地亞佩列沙茨大橋、孟加拉BRAC大學城後,沙鋼在“一帶一路”國家工程上的又一重點供貨項目。該批耐候鋼的成功交付,進一步刷新了沙鋼在高端鋼材市場的品牌“首位度”,成為沙鋼加快轉型升級,做精做強鋼鐵主業的有力註腳。

沈文榮:睿智煉就“沙鋼高度”

而從沙鋼鋼鐵研究院也傳來好消息:沙鋼成功完成鯿魚洲長江大橋新型低碳“最難生產橋樑鋼”的生產和供貨!據瞭解,該批鋼板各項性能指標優異,在滿足客戶嚴苛要求的同時,還具有非常可觀的富餘量,標誌著沙鋼高難度橋樑鋼的高穩定性和高水平生產。

在沈文榮的身上,有著時代賦予的甘於奉獻、不懈拼搏的鋼鐵意志。四十多年來,沙鋼創下了多少個第一,誰也數不清。但是沈文榮卻十分清晰地記得,自己從十幾歲進工廠當學徒開始,就要求自己必須第一個到廠裡上班。“做學徒的時候,在師傅面前想表現好一些,每天都要求自己比師傅來得早一些,把地方掃掃清爽。等到自己當了師傅、當了車間主任,就想著自己要帶頭做,不要讓工人看到自己來了,車間主任還沒來。”

如今,沈文榮仍然把自己看成是沙鋼的“班長”。在他的影響下,沙鋼也承載了“勇於創新、不斷登攀”的壯志豪情。從起家開始,沙鋼就立下了第一個目標,要成為蘇州地區100多家鋼鐵企業的老大。通過兩個五年規劃的時間,沙鋼一躍成為蘇州規模最大,產品質量最好的企業,又通過一個五年規劃,沙鋼躍升為江蘇第一。在2000年建廠25週年之際制定的未來25年規劃中,沙鋼提出,鋼產量要超過1000萬噸,進入中國前五,世界前十。而通過650萬噸鋼板項目的興建,2005年沙鋼鋼產量就一舉突破1000萬噸,比原規劃整整提前了20年實現目標。咬定青山不放鬆。如今,沙鋼已是中國前三,世界前六。

沙鋼始終堅持永不滿足,爭創一流:從引進75噸超高功率電爐、連鑄、連軋生產線開始,到投資30億元引進當時被稱為“亞洲第一爐”的90噸超高功率電爐連鑄連軋線,幫助企業將鋼產量提升到突破100萬噸,再到與浦項合資建設不鏽鋼項目,在新老世紀交替的三年時間裡,沙鋼提前一年實現了再建一座新沙鋼的宏偉目標。隨後的650萬噸鋼板工程,5800m^3高爐、1450mm熱卷板等新一輪節能技改工程,冷軋,特鋼轉爐、雙高線等產品結構優化工程等等,沙鋼進行了全方位技術創新和優化提升,同時還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進行了產業鏈延伸。

智慧創新——

走自主創新之路,堅持引進消化再創新

如今,年逾七旬的沈文榮依然保持著隨身帶著筆記本,走到哪裡記錄到哪裡的習慣。“出去開會、考察,只要有一點我覺得以後能用上的,我都會記錄下來。經驗千萬條,有一條能用上的都要用心記住。”沈文榮說,沙鋼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中國人的智慧,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正是這樣的睿智,讓有著“鋼鐵沙皇”之稱的沈文榮和他領導的沙鋼一次次敢為人先,寫下了中國民營企業壯麗發展的篇章。

在沙鋼的歷史上,曾經有兩次引進“洋設備”的經歷,成為公司堅持創新發展的鮮明註腳。20世紀80年代,我國鋼廠的生產流程結構和工藝裝備水平尚處於落後狀態,沈文榮提出,要從國外引進二手設備,搞75噸的大電爐。“當時很多人都持懷疑態度,說你們只會用土設備,洋設備你們搞得起來嗎?”沈文榮回憶說。

國外能上我們就上不了?沈文榮認定,短流程鍊鋼是國際鋼鐵業發展的技術潮流。他果斷從英國引進了國內第一條75噸超高功率電爐。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套電爐在英國比茲頓鋼廠最高時候也只達到年產鋼17萬噸,沙鋼在第一年產鋼量就超過了20萬噸,通過改造,年產鋼量更是達到75萬噸,這條生產線的引進成為中國冶金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被國內冶金專家譽為“中國鋼鐵工業第三次革命的樣板”。

2002年引進德國蒂森克虜伯“鳳凰”工廠建設650萬噸鋼板項目,同樣凝聚了沙鋼人的智慧。從萊茵河邊到揚子江畔,沙鋼不是簡單地把“鳳凰”搬來,而是讓其“涅槃”重生。沙鋼聘請世界著名工程設計和冶金公司奧鋼聯,對“鳳凰”做了整體設計、評估、改造,共計投入100多億元,用4年時間最終建成項目。其中,沙鋼自主研發並在國內同行業中率先採用鐵水從鍊鐵到鍊鋼“一包到底”的生產新工藝,減去了中間裝置,從而減少了因鐵水倒包引起的熱量損失。伴隨著“鳳凰”涅槃,沙鋼一躍成為年產量超千萬噸的國內領先的現代化聯合型鋼鐵企業,並在短短几年後邁進了世界500強的門檻。

近年來,沙鋼緊抓物聯網、工業互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機遇,將先進的鋼鐵製造技術與“互聯網、大數據、設備、能源、物流、成本、環保、安全”八條業務主線結合,力爭實現鋼鐵製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截至目前,沙鋼已投入數億元共建設30餘項信息化管理及生產系統,著力打造智能製造生產線,同時積極推進機器人項目的建設,探索建立“無人化”車間。事實上,目前,沙鋼人均產鋼量、噸鋼綜合能耗、噸鋼利潤、淨資產利潤率等指標均已名列行業前茅,但沙鋼追求的是“極致”。僅以沙鋼本部人均產鋼量為例,其2018年已經達到人均產鋼1600噸,約為行業平均水平兩倍還多,接近世界最好水平。江蘇經濟報記者 蔡 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