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曆朝歷代對自己的國家或政權是怎麼稱謂的?比如漢朝自己稱漢朝(代)還是漢囯?

Acnestis


首先要明確,中國這個詞語在古代的含義與今天的含義不同。

基於此,我們再明確王朝與國家的區別。




一、最早的“中國”是指國中之國

由於華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故而商周時期的天子居於華北的正中部,而犬戎、東夷等部族居於商周的四方。

為了與諸蠻相區別,故稱商周所在為中國,即國中之國也。

到了周朝的後期,特別是從春秋以來華夏的勢力範圍已經遠遠超出原先的黃河流域了,所以華北平原的齊、晉等國都自稱為中國,而將南垂的楚、越等國稱為蠻夷。

所以這個時候的中國指的是今天中國的北方地區。

二、2000多年前開始,用“中國”代指中國北方


秦漢兩朝南並百越,北討匈奴,將萬里河山連為一片,此時不僅佔有華北,更兼併了華南地區。

所以大約從漢朝時期開始,就有人用中國的標籤進行代稱了,比如司馬遷在《史記》提到的匈奴“南與中國為敵”。

既然秦漢自稱中國,那麼這個中國究竟是用來指秦漢的本身,還是指華北平原呢?

關於這個還請繼續往下看。



到了三國時期,曹魏統治著華北,吳蜀則各分華南。

《三國志》尤其寫到,孫權稱曹操率中國之眾,南征荊楚。

由此可見,此時的“中國”指的還是華北地區,也可以說是統治著整個華北地區的政權。

所以從秦漢以來,確立了佔中原者為中國正統的說法。

三、兩晉南北朝開始,“中國”這個詞逐漸成為象徵正統王朝的標籤


兩晉與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更迭太頻繁,加上不斷有遊牧民族進入中原。

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北方的5胡16國與江南的東晉都自稱中國,而南北朝劃江而治以後,南北的爭奪更為激烈。

比如北朝鮮卑人罵南朝漢人為島夷,南朝漢人則罵北朝鮮卑人為索虜,爭著給自己打上“中國”的標籤。

當然這種爭論也是無疾而終,最終的結局還是大一統得到了中國的稱號。

隋唐一統南北,中國之爭也就告一段落,隋、唐都自認中國正統,這是無可厚非的。

隋煬帝討伐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在五胡16國時期搶佔了遼東半島,他要收回來,他說遼東自古屬中國之土也。

但隋唐以後,由於兩宋過於脆弱,出現了北宋與遼對峙、南宋與金對峙的狀態,南邊稱北邊為北朝,北邊又稱南邊為南朝,歸根結底還是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正統之爭。

不過可以明確的是,由於其他民族受到華夏文化的感染而脫離了原始野蠻的狀態,遼、金都向往中國化,說明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不再是指華北,而是一個有資格統治華夏地區的正統政權的標籤。

四、大一統時代,“中國”被用來指代政權本身



元、明、清都是疆域遼闊的統一王朝,他們在對外貿易中越來越多地稱自己為中國,表示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朱元璋給李成桂的的政權賜名的詔書中以中國指代大明,寓朝日鮮明之意,賜其名為朝鮮。

明清交替後,由於滿族是少數民族,而他們渴望在正史中順理成章地接替正統明朝,所以也樂意稱自己為中國。




晚清以來,由於豪強的入侵,中國人的視野不再侷限於國內。

在晚清與帝國主義的外交書信中,中國即大清,大清即中國。

可見,清朝認為中國指的是清政權本身。

可在近代一系列入侵面前,中國國內各民族的共同意識逐漸覺醒,緩解民族矛盾,凝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以後,史學界經過長期的討論,認為古代的“中國”的含義不只是傳統漢族與所居的13省,還應該包括在中國境內所建立的少數政權與衍生於中國的少數民族總體。

由於“中國”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依然使用。

但不同的是中國、中華都已經演變為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名詞。

中國這個詞語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為了今天這個擁有56個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代稱。

五十六個民族

六、中國與自己的朝代

國家可以有多個朝代,而一個朝代只屬於一個國家(當然,其他相同國號的另當別論,比如我國的陳與越南的陳)。

假如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實從夏商或者更早時期,中國就形成了。

朝只是不同政權在不同時期統治中國的時代,我們所稱的漢帝國、唐帝國,其實是中國的漢朝與中國的唐朝。

非常有意思的是,古代西方國家以國自稱,而古代中國對外則直接稱朝代名,這是由於那個時候還沒有今天這個大中國的概念,只能以朝而代國,這就導致了人們朝國不分或者有朝無國。



在明清以後才逐漸把朝代名與“中國”共用起來。

我們過去把羅馬帝國與漢帝國放在一起,其實羅馬是國名而漢是朝代名,很多人不知道羅馬有4個王朝,如羅馬帝國的建立者屋大維建立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今天,羅馬帝國已經不存在了,而中國依然還在,所以說無論是號稱“千年古國”的拜占庭帝國也好,還是共和制與君主制加起來800多年的羅馬也好,甚至是已經在歷史上滅亡的古巴比倫國王也好,其實歷史文明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一直是中國。

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一起取經網(www.17qujing.com)


水墨鄂州


這個可以通過古代的政府文書找到答案。漢文帝時期,冒頓單于修書,向漢朝和親,漢文帝回信應允了這件事情。在雙方的文書當中,使用漢稱呼漢王朝,漢文帝自稱朕,稱呼匈奴王為單于,匈奴王稱呼漢文帝為皇帝。由此可見,當時並沒有所謂大漢的說法。雙方的稱呼是比較平等的,尊重對方的習慣。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匈奴的實力也比較強,雙方才有了較為平等的對話地位。

唐代的時候,在對外的文書當中卻很少自稱大唐,一般稱我。大唐卻往往見於外國向唐王朝進呈的文書上。這是一種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非常自信的一種心態。在民間層面上,大唐和中國都可以使用。比如反映中國最早的基督教傳播情況的著名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就是在唐代晚期刻印的。而在六祖法寶壇經當中,則使用唐來代表中國。此書成書於唐代中期,語言風格極為口語化,可以反映當時人的語言習慣。

清代的時候,一般使用大清國或者中國來指代自身。這個可以從清代和外國簽訂的大量的條約當中反映出來。比如近代的第1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當中既使用大清也使用中國。使用大清的時候,主要是用來指代道光皇帝稱為大清大皇帝。而在表示國家或者國民的時候使用中國或者中國人。在英文本當中,統稱為China,沒有區分。而在晚期主要條約辛丑條約當中,同樣也是如此。不過出現了大清國國家的字樣,也就是說大清也成為了國家的另外一種稱呼。但與此同時,中國的字樣依然頻繁出現。

由此可見,在漢代的時候還沒有形成現在的中國的概念。不過在唐代的時候,這個概念已經確立起來了。也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既可以國號自稱也可以中國自稱。一直到清代都是如此。


zyb38537240


一般就是以國號相稱的

這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記》,因為其作者司馬遷本身就是漢朝人。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有一段,漢朝與匈奴之間往來書信的描述。

漢朝給匈奴的書裡面寫的是:“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而匈奴的回信顯得傲慢了許多,“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不過,卻可以看出,當時漢與匈奴之間的互相稱呼。漢朝自稱為“漢”,而不是漢朝(代)或漢國。

至於後來那些西漢、東漢、蜀漢之類的,是後人為了加以區分才加上去的,這些人的自稱統一都是“漢”。


但是到了宋朝的時候,稱呼就略有不同了

如金宋兩國的國書最初就是這個畫風的。

“大金皇帝謹致書於大宋皇帝闕下”或“大宋皇帝謹致書於大金皇帝闕下”

這裡就多加了一個大字,可見我們現在的電視劇裡常見的“大漢”、“大唐”、“大宋”、“大明”、“大清”等等倒也算是合理的。


至於這個“大”字是什麼時候加到國號前面去的,水一白就不清楚了,望有識之士告之,不勝感激。


水一白


很多電視劇,都會說;我大漢王朝,我大秦帝國,我大唐王朝。” 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國”、“朝代”,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漢朝人管自己叫“漢人”,管自己的國家叫“漢”,唐朝亦如此。

但可以對現代詞彙“朝”和“國”作個比較,“朝”代表所說的那個政權是中央級別的,既是統一全國(中原和今天的東南沿海)的,而“國”是局部的,沒有統一全國的!

譬如,秦始皇沒統一全國之前,他的政權叫“秦國”,統一之後叫“秦朝”。當然,不管是秦國人還是秦朝人,他們都稱自己是“秦人”,稱自己的國家是“秦”,因為那個“朝”和“國”是現代人自己加上去的,而為什麼要加呢,原因已經說了,好區分那個政權的是不是統一的!這種例子還有好多,我們說劉備是“蜀國”,而不是“蜀朝”,說大清朝,而不是大清國。因為清朝是一個統一的大王朝。


子非魚


漢朝人當然稱自己為漢朝。統一天下的國家才能叫潮。只管一片地方的才叫國。稱呼古代的王朝才稱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