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蒙娜麗莎的微笑更迷人的中國雕塑——盧舍那

如果問起誰的微笑最迷人,一定會有很多人回答是蒙娜麗莎,包括很多沒看過達·芬奇所繪原作的中國人。為什麼會這樣?一方面因為蒙娜麗莎問世以來,對這幅名作關注者多,研究者多,謎團多,各種版本“傳說”多,又陳列在世界文明的盧浮宮,這樣廣泛的宣傳和“灌輸式”的造勢,一定程度上使蒙娜麗莎成為西方繪畫藝術在東方最具影響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是近一個世紀來,中國傳統文化受西方文化、西方藝術思潮的衝擊和影響,很多人已經失去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藝術的自信。

比蒙娜麗莎的微笑更迷人的中國雕塑——盧舍那

其中最早也影響最大,對中國藝術提出質疑的兩個人,一為康有為,另一位是陳獨秀。世紀初,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序言中說“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提出要對中國畫進行改良。在中國現代史上另一位重要思想啟蒙人物陳獨秀則講:“美術要革‘王畫’的命。”包括解放後徐悲鴻提出中、西繪畫在寫實方法上有可溝通之處,但西方先進,中國落後,主張走以西方寫實主義改良中國畫的融合道路。後來,很多人認為中國畫太陳舊,中國藝術不如西方藝術,他們的思想啟發點大多都是受了康、陳兩位先生的影響。

比蒙娜麗莎的微笑更迷人的中國雕塑——盧舍那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實優秀、傑出的藝術作品舉不勝舉。庚寅冬初,當筆者第一次走進洛陽龍門石窟,第一次看到盧舍那(“盧舍那”的意思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大佛就被徹底驚呆和征服了。震撼、驚羨、嘆息、流連忘返之餘,不禁感慨:盧舍那的美、盧舍那的微笑太迷人了,她的靜穆、安詳、雍容、博愛、慈悲、憐憫,她的微笑、風韻以及微許的挑逗和淡淡的失落,還有那顆靜觀眾生,洞悉一切又任其自由發展,隨性而生又隨性而滅“花開花落兩由之”的心態是那樣的真實。真實本身就具有美感,就具有感人的力量。如果把此前被譽為世界第一微笑的蒙娜麗莎與盧舍那相比,盧舍那的微笑不知要比蒙娜麗莎的微笑迷人多少倍。

比蒙娜麗莎的微笑更迷人的中國雕塑——盧舍那

筆者也感慨,盧舍那的美就在那裡,那麼多年,有那麼多的學者、偉人都曾來過,為什麼沒提出此問題,難道他們沒有發現?久思不得其解。只能說,也許冥冥中是有機緣的,眼睛渴望與眼睛的重逢,上蒼遺此大美是為了拯救我的心靈,也是給我以安身立命之所,以盡我對中國藝術和偉大祖國的一種使命和擔當的責任。

筆者認為盧舍那的微笑比蒙娜麗莎更迷人的原因有四點:

一、盧舍那的歷史更久遠。盧舍那是唐代石雕作品,大約創作於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相傳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等人主持修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大約創作於1503-1506年,盧舍那創作時間要比蒙娜麗莎早800多年。並不是說一件藝術品比另一件藝術品年代久遠就一定水平更高或者價值更大,但歷史年代久遠必定沉澱的歷史更豐厚,味道更歷久彌新,保存下來更不容易。說句不一定好聽的話,自然是最無情、最無法預測的,誰能知道和敢保證當代最有影響、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品能夠在一百年、一千年之後還存在。所以歷史久遠也是判定一件藝術品藝術價值的重要方面。

比蒙娜麗莎的微笑更迷人的中國雕塑——盧舍那

二、盧舍那經過了自然之手鬼斧神工的雕琢,是人類與上帝共同創造的傑作。經歷千年還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如果都是現代博物館保存藝術作品的條件,可能算不了什麼。但盧舍那不是像蒙娜麗莎一樣保存在溫度、溼度等條件非常適合的盧浮宮這樣世界文明的高級博物館裡,而是矗立在自然界中,經過了千年冰霜雪雨的洗禮,電閃雷鳴、風吹日曬的磨礪,我們今天看到的盧舍那和工匠1300多年前最早雕琢成的盧舍那是不一樣的,甚至今天和昨天都不一樣。儘管嚴格意義上說,今天的蒙娜麗莎也與最早創作出來的蒙娜麗莎不一樣,畢竟會留下歲月的痕跡,但相比而言,矗立在自然界中的盧舍那的變化程度和幅度更大。所以今天看到的盧舍那是工匠們的石雕技藝和自然之手鬼斧神工雕琢所共同創造的,也是最接近自然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崇尚“道法自然”、“人書俱老”,這裡面的“老”一方面指年代、年齡上的久遠;一方面指“老境”。何為老境,“無心而自達。”沒有刻意去追求要達到什麼樣,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樣子。就像荷,歷經風吹雨打,晴陰溫度變化,經歷了春的生髮吐綠,夏的花繁葉茂和生機盎然,自然而然形成了秋荷枯槁、滄桑、瘦勁,“爛漫之極歸於平淡”之美。這正如盧舍那,工匠們把她完成後,她經過了一千年的歲月洗禮,一千年自然之手鬼斧神工的雕琢,儘管她的手足已有殘缺,但經過千年歲月洗禮後自然而然形成現在的樣子,你說她自然不自然呢,又怎麼會不美呢。

比蒙娜麗莎的微笑更迷人的中國雕塑——盧舍那

三、盧舍那是立體的“巨型”雕塑作品,呈現出多個角度的豐富美。盧舍那所在的整個像龕東西進深38.7米,南北寬33.5米;盧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僅耳朵就高達1.9米,是一件“巨型”立體的雕塑作品。蒙娜麗莎是77釐米×53釐米的平面油畫。儘管幾百年來,傳說蒙娜麗莎的微笑從不同角度、高度看上去不一樣,是如何神秘,如何神乎其神,但無論是從尺寸大小,還是從立體藝術和平面藝術的表現力上看,如果要達到同樣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無疑會更難更不容易。

正因為盧舍那是立體的,因而可視角度更廣,而且從不同距離和不同側面看上去她的美都不一樣。我們在距離盧舍那最近的第一層平臺上,正面面對盧舍那,會感到盧舍那髮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嘴邊微露笑意,神態端莊肅穆靜靜地看著這個世界,似乎為男性的形象。而在距離盧舍那稍遠從上邊數第二個平臺,從面對盧舍那的右側去看她,我們會發現盧舍那變成了一位中年女性的形象,而且體態豐腴,胸部有女性乳房式的一定隆起,看著觀者在淡淡的微笑,讓人感覺非常親切和溫暖。還是在這一平臺上,面對盧舍那從她的左側去看她,效果和前面有了很大區別。此處角度的盧舍那身材不再豐腴,而是亭亭玉立,有著少女或是年輕女子的氣息和豐華之美,特別是嘴角的微笑比右側看幅度大了很多,嘴角上翹,露出嫵媚、欲語還羞的情態,其實此處的無言勝過千言,更似乎可以感受到盧舍那甜甜的酒窩,攝人魂魄的氣息,不能不使人動了塵心,儘管這微笑和美麗是那樣天真無邪。如果乘船在河上遠遠望她,則又會感覺到她似乎懷抱了酣睡的嬰兒,平和、溫柔、靜靜的看著孩子和周圍的這個世界,俯瞰眾生,而又平等視之。從不同角度和距離看她有如此差異和豐富之美,又怎能用一個神奇、驚歎可以概括呢。

盧舍那一千年前什麼樣子不得而知,也許最早的想法是雕塑一個男性佛,或是不男不女、亦男亦女佛,但經過了千年自然之手鬼斧神工的雕琢和洗禮,她自然而然具有了女性美,變成了女性佛,正如很多享高壽的大師,到了年齡很高的晚年,從神態到長相慢慢都具有了女性或是中性的特點。

比蒙娜麗莎的微笑更迷人的中國雕塑——盧舍那

四、盧舍那的微笑更加真實迷人,更具東方女性的含蓄美。

我們認真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總感覺她的微笑不自然,有點做作的痕跡。傳說蒙娜麗莎的“原型”剛剛失去孩子,是被創作者使用外力因素逗笑的,所以總感覺那笑容有點“強顏歡笑”,感覺那笑是向外的,笑給別人的,不是發自內心真心的笑容。而盧舍那是一件帶有宗教色彩塑造報身佛的石雕作品,雕刻的工匠們無論開始是否虔誠於佛教,但在修建的三年九個月時間裡也是修行的過程,最後也一定是懷有虔誠的敬意才把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在一起,使盧舍那具有如此偉大的神性光輝和藝術魅力。因為雕刻者的虔誠和敬意,所以盧舍那的微笑第一特點就是虔誠而真實,無論是中年女性還是少女的微笑,都會感覺那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笑意。但限於東方傳統文化的習慣,只不過把笑容收斂、含蓄了,這樣的笑不是笑給別人,而是笑給自己,笑給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只有笑給自己內心世界的“會心一笑”才可能感染別人和世界,也才會有無窮無盡的迷人魅力。如果用心體會,我們似乎都能聽到盧舍那那具有嬰兒般天真純淨的咯咯笑聲,感受到她身體的微微震顫。

比蒙娜麗莎的微笑更迷人的中國雕塑——盧舍那

這裡不是要證明東方文明一定要戰勝西方文明,東方藝術一定高於西方藝術,而是作為一個藝術評論家出於專業的審美和判斷,我堅信盧舍那的美具有震撼的力量,盧舍那的微笑具有滌盪、純淨心靈的魔力。在盧舍那的右手邊是呆頭呆腦、憨態可愛的佛陀弟子阿難,尤其是他執著而迷茫的眼神令人難忘。吳雨森在電影《劍雨》中強力打造得煽情愛情經典語言,就出自阿難的故事:“佛陀弟子阿難出家前,在道上見一少女,從此愛慕難捨,佛祖問他,你有多喜歡那少女?阿難回答:我願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打,但求此少女從橋上走過。”而經歷了千年風吹雨打日曬,等待了千年,如此美麗迷人的盧舍那,卻等不來更多人對她如此迷人美麗的欣賞和認可,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面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瑰寶的一種缺憾和無奈。要知道和堅信,世界的美麗不僅在西方,也在東方;中國的美麗不僅在西部的敦煌和西安,更在中原大地的洛陽,因為那裡有世界上最美麗、最迷人的盧舍那!盧舍那是洛陽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國的文化名片!

最後,請允許我以盧舍那的名義深情地對你說:你來與不來,我的美都在那裡;你感受未感受,我的微笑都在那裡——洛陽龍門石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