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包辦婚姻,哪怕不愛原配也是唯一的妻子:婚姻是責任

在我們眼中,季羨林是著名學者,是國學大師,但是摒卻他的學術成就,他在生活方面的故事也值得我們說道說道。

季羨林的包辦婚姻,哪怕不愛原配也是唯一的妻子:婚姻是責任

季羨林和其他的民國大師不一樣,他小時候不但普通,在學習方面還有一些不開竅。他讀書時成績一直都是中上的水平,在班級裡也是默默無聞的狀態。他自己回憶自己當時還上課偷偷看小說,並不怎麼專心聽課。

1929年,還在上學18歲的他,就不得不被父母強迫著成家立業,性格溫吞的他順從了,就這樣,沒什麼戀愛經驗的他成家了。

他的妻子名叫彭德華,比他大四歲,是符合中國傳統審美的大家閨秀。但季羨林接受過先進教育,他並沒有辦法同自己這位妻子找到什麼共同語言。他們是被父母捆綁在一起的。

季羨林和妻子並沒有什麼交談的共同點,但是生活上也算相敬如賓,他們婚後生了一兒一女,季羨林也從未因為妻子與自己不對盤而做出背棄婚姻的行為。

雖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出軌行為,但是他卻犯過一個精神上的錯誤。在他的著作《留德十年》中,他就曾經剖析過自己的一段海外豔遇。

季羨林的包辦婚姻,哪怕不愛原配也是唯一的妻子:婚姻是責任

1935年,季羨林來到德留學,由於人生地不熟,他便草草的租了一家房子。房東家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名叫伊姆加德,當時正是20出頭的年紀。兩個人一開始並沒有什麼交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生性活潑的德國女孩對這個中國少年產生了好奇之心。

在季羨林即將畢業的時候,他遭遇了一項難題,他的博士論文需要打印上交,可是作為一個一窮二白的中國學生,他並沒有錢買打字機。

此時正巧伊姆加德來這裡探望季羨林,她在知道了季羨林的苦惱之後,便找了一個藉口,自己買了一臺打字機送上門去。但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季羨林並不會使用這臺打字機,伊姆加德自然是慷慨相助。就這樣,季羨林在伊姆加德幫助下完成了自己數百萬字的論文集。

在一日又一日的相處之中,兩個人都對彼此動了情,如此一來,季羨林就陷入了矛盾與痛苦之中。他陷在戀愛中無法自拔,可是他內心明白,自己畢竟是有妻兒的人,雖然這場婚姻並不是出於他的本意,但是事實已經鑄成,自己如果隨意的拋棄家庭,那麼必將會迎來道德的譴責。

季羨林的包辦婚姻,哪怕不愛原配也是唯一的妻子:婚姻是責任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道德的枷鎖一直在折磨著他。在深思熟慮之後,他終於決定迴歸家庭,回到妻子身邊,與伊姆加德坦白自己已經結婚的事實,並放棄這段愛情

季羨林對自己在德國的這一段愛情並沒有加以掩飾,近些年來某些人將這段感情寫成了“婚外情”,這實在是歪曲事實。他並沒有像同時代一些文人一樣拋妻棄子追求所謂真愛,而是選擇自我犧牲,

在愛情方面孤獨了一生

在婚姻之中,他們的生活方式一直很穩定,季羨林伏案工作,彭德華則照顧他日常起居,縱然兩個人思想觀念沒共同點,兩人就靠這種生活上的默契與親情也陪著彼此走完了一生。

季羨林的包辦婚姻,哪怕不愛原配也是唯一的妻子:婚姻是責任

季老的兒子季承曾說自己的父親對家庭淡泊,這也與季老自己的童年經歷有關。

他幼時就離開母親到叔父家中生活,嬸母則偏心,對於自己孩子與侄子是兩幅面孔。他早早就體會到了被欺負被瞧不起的艱辛,本身他的婚姻就有些親情因素,他對親情已經習慣冷漠了。不過他確實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他對待婚姻有自己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季羨林,《留德十年》,2004,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