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已變質,原配「以命相搏」堅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普羅科菲耶夫作為被全世界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在音樂創作上的表現是非凡卓越的。相形之下,他在政治操守方面差強人意的表現也早已被載入了史冊。沒想到在普羅科菲耶夫去世60年後,他的長子斯亞託斯拉夫授權出版了一部描寫他母親生活經歷的書 《麗娜·普羅科菲耶夫的愛情與戰爭》 又讓普羅科菲耶夫在個人生活中的“品格”曝光於世。兒子的願望無非是“希望撕破偽善的面具,讓母親的遭遇能夠被人們知道。”

當愛已變質,原配“以命相搏”堅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書中提到了普羅科菲耶夫的600封家書,從部分內容,人們需要重新拼湊對普羅科菲耶夫的認識,與印象中那個在強權面前逆來順受甚至主動迎合的普羅科菲耶夫最大不同的是他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現的“反抗”,他在出軌後視妻子麗娜為“眼中釘”,指責麗娜“像蝙蝠抓人頭髮”一樣控制他,還把麗娜比作“爛掉的牙齒”,並直截了當地告訴麗娜,每當她吻他一下,他都覺得自己像一個“背叛了真正愛情的姦夫”。。。可能這時正是他覺得自己被一個龐大的政權機器綁架了,又對此無能為力,所以更激發了他在個人生活中叛逆的“窩裡橫”——擺脫不了政權,還擺脫不了妻子麼!

當愛已變質,原配“以命相搏”堅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早年,普羅科菲耶夫流亡到美國,因自己所寫的音樂不被紐約人接受而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慣了“天才”的他不擅長與人打交道推銷自己,事業舉步維艱,幸而在此時,他結識了後來的妻子——西班牙女高音歌手麗娜,聰慧優雅的麗娜很擅長“社交”,最初這個能與普羅科菲耶夫乖僻性情強烈互補的優點,一定是促成他們婚姻的一大動力,可日後卻成了他反抗婚姻的一大罪狀。真正擅長社交的人必然會比較喜歡操控,否則如何將他人納入自己的頻率。

當愛已變質,原配“以命相搏”堅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婚後他們就搬到了巴黎,生下了兩個兒子。在麗娜的周旋幫助之下,普羅科菲耶夫終於在歐洲闖出了些名堂,可不擅於理財的他又不得不在債務危機時刻押寶紅色蘇聯,帶著麗娜和兩個兒子迴歸故土,在這個把一切都被納入“計劃”的國家中,偏重於機動性質的社交才能就體現不出什麼優勢了。這時的普羅科菲耶夫邂逅了比他小24歲的美貌高挑的女作家米拉,他邀請米拉跟他一起合作進行歌劇創作,米拉創作歌劇腳本,普羅科菲耶夫譜寫音樂,二人在藝術創作上珠聯璧合,其中最成功的作品是改編了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

當愛已變質,原配“以命相搏”堅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很多年後,由長子斯亞託斯拉夫授權出版的母親傳記取名為《戰爭與愛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呼應了父親這部代表作。當年,與米拉相見恨晚的普羅科菲耶夫不止一次向妻子麗娜提出離婚,但麗娜誓死不從,無論丈夫用怎樣冷酷殘忍的語言傷害折磨她,也不能讓她放棄婚姻。最後普羅科菲耶夫索性離家出走,跟米拉同居去了。這一對夫妻最奇葩的地方是,不擅長社交的丈夫並沒耽誤他出軌,擅長社交,能說6國語言的妻子卻要死抱住變質的婚姻不放。

當愛已變質,原配“以命相搏”堅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如果在正常年代,原配死不離婚也不失其為一種有效的常規性拖延戰術,可是到了戰爭時期,物資短缺,沒吃沒喝,沒有煤取暖,一個沒有丈夫的家庭,母子三人每天都掙扎在死亡線上。作為一個來自西方的女性,麗娜如果選擇離婚,就可以領著兩個孩子回到法國或躲到美國去,畢竟保命要緊,回到自己的社交地盤,一切都可以重頭再來。可這個倔強的女性就是不肯,死也要跟他丈夫糾纏到底。為了解決生計問題,麗娜給一個情報部門當翻譯,賺取微薄的收入,不成想又因此惹來了飛天橫禍,被當做間諜判處了20年勞役,發配去了西伯利亞。

當愛已變質,原配“以命相搏”堅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這時的普羅科菲耶夫已經與米拉結婚,儘管原配麗娜死不離婚,但根據這時斯大林頒佈的“禁止蘇聯人與外國人通婚”的法令,所有跟外國人的婚約都可以自行作廢,據說他跟米拉還舉行了婚禮。不知道當普羅科菲耶夫聽到麗娜被抓消息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在此之前他一直千方百計躲避與麗娜見面的任何機會。這回不用躲了,是會釋然還是良心中也有歉疚,畢竟如果他在家裡,麗娜就不用去情報機構打工,也就不可能被抓。他當時到底怎麼想的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從結果上來看他為此什麼也沒做過。

當愛已變質,原配“以命相搏”堅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麗娜經歷了9個月的審訊酷刑(其中整整三個月不被允許躺臥睡覺)之後,在西伯利亞勞改營裡度過了8年的勞役生涯,期間她被安排與一個癌症患者一起住在一個極小的房間裡,即便如此,麗娜也從未放棄生過的希望,每天堅持做一種叫Barre的健身運動,堅信自己總有一天能出去,繼續找回自己的丈夫。當她終於等到了自由的那天,得知自己的丈夫已經去世4年了。不過總算還有值得安慰之處,斯大林的繼任者們廢除了當年的法令,麗娜依然是唯一法定的妻子,普羅科菲耶夫跟米拉結的那次婚不算數。

當愛已變質,原配“以命相搏”堅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恢復了自由的麗娜隨即接管了丈夫遺留下的一切事務,並在1962年促成了普羅科菲耶夫紀念圖集的出版。上世紀70年代中期,麗娜跟隨兒子定居英國,創辦了普羅科菲耶夫基金會,晚年的麗娜又恢復了年輕時的敏銳與能量,輾轉於各類複雜的商業談判,以確保她家族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從普羅科菲耶夫音樂的版稅中獲益。儘管麗娜生前一直希望可以將自己的經歷公之於眾,但終因繞不過普羅科菲耶夫而放棄,她一直都只能接受“她與丈夫之間有著矢志不渝、不顧一切的美好愛情”這一版本,最終還是兒子斯亞託斯拉夫在她去世之後完成了母親的遺願,也揭露了母親不願意公佈了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