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已变质,原配“以命相搏”坚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普罗科菲耶夫作为被全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在音乐创作上的表现是非凡卓越的。相形之下,他在政治操守方面差强人意的表现也早已被载入了史册。没想到在普罗科菲耶夫去世60年后,他的长子斯亚托斯拉夫授权出版了一部描写他母亲生活经历的书 《丽娜·普罗科菲耶夫的爱情与战争》 又让普罗科菲耶夫在个人生活中的“品格”曝光于世。儿子的愿望无非是“希望撕破伪善的面具,让母亲的遭遇能够被人们知道。”

当爱已变质,原配“以命相搏”坚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书中提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600封家书,从部分内容,人们需要重新拼凑对普罗科菲耶夫的认识,与印象中那个在强权面前逆来顺受甚至主动迎合的普罗科菲耶夫最大不同的是他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的“反抗”,他在出轨后视妻子丽娜为“眼中钉”,指责丽娜“像蝙蝠抓人头发”一样控制他,还把丽娜比作“烂掉的牙齿”,并直截了当地告诉丽娜,每当她吻他一下,他都觉得自己像一个“背叛了真正爱情的奸夫”。。。可能这时正是他觉得自己被一个庞大的政权机器绑架了,又对此无能为力,所以更激发了他在个人生活中叛逆的“窝里横”——摆脱不了政权,还摆脱不了妻子么!

当爱已变质,原配“以命相搏”坚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早年,普罗科菲耶夫流亡到美国,因自己所写的音乐不被纽约人接受而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惯了“天才”的他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推销自己,事业举步维艰,幸而在此时,他结识了后来的妻子——西班牙女高音歌手丽娜,聪慧优雅的丽娜很擅长“社交”,最初这个能与普罗科菲耶夫乖僻性情强烈互补的优点,一定是促成他们婚姻的一大动力,可日后却成了他反抗婚姻的一大罪状。真正擅长社交的人必然会比较喜欢操控,否则如何将他人纳入自己的频率。

当爱已变质,原配“以命相搏”坚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婚后他们就搬到了巴黎,生下了两个儿子。在丽娜的周旋帮助之下,普罗科菲耶夫终于在欧洲闯出了些名堂,可不擅于理财的他又不得不在债务危机时刻押宝红色苏联,带着丽娜和两个儿子回归故土,在这个把一切都被纳入“计划”的国家中,偏重于机动性质的社交才能就体现不出什么优势了。这时的普罗科菲耶夫邂逅了比他小24岁的美貌高挑的女作家米拉,他邀请米拉跟他一起合作进行歌剧创作,米拉创作歌剧脚本,普罗科菲耶夫谱写音乐,二人在艺术创作上珠联璧合,其中最成功的作品是改编了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

当爱已变质,原配“以命相搏”坚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很多年后,由长子斯亚托斯拉夫授权出版的母亲传记取名为《战争与爱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呼应了父亲这部代表作。当年,与米拉相见恨晚的普罗科菲耶夫不止一次向妻子丽娜提出离婚,但丽娜誓死不从,无论丈夫用怎样冷酷残忍的语言伤害折磨她,也不能让她放弃婚姻。最后普罗科菲耶夫索性离家出走,跟米拉同居去了。这一对夫妻最奇葩的地方是,不擅长社交的丈夫并没耽误他出轨,擅长社交,能说6国语言的妻子却要死抱住变质的婚姻不放。

当爱已变质,原配“以命相搏”坚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如果在正常年代,原配死不离婚也不失其为一种有效的常规性拖延战术,可是到了战争时期,物资短缺,没吃没喝,没有煤取暖,一个没有丈夫的家庭,母子三人每天都挣扎在死亡线上。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女性,丽娜如果选择离婚,就可以领着两个孩子回到法国或躲到美国去,毕竟保命要紧,回到自己的社交地盘,一切都可以重头再来。可这个倔强的女性就是不肯,死也要跟他丈夫纠缠到底。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丽娜给一个情报部门当翻译,赚取微薄的收入,不成想又因此惹来了飞天横祸,被当做间谍判处了20年劳役,发配去了西伯利亚。

当爱已变质,原配“以命相搏”坚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这时的普罗科菲耶夫已经与米拉结婚,尽管原配丽娜死不离婚,但根据这时斯大林颁布的“禁止苏联人与外国人通婚”的法令,所有跟外国人的婚约都可以自行作废,据说他跟米拉还举行了婚礼。不知道当普罗科菲耶夫听到丽娜被抓消息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在此之前他一直千方百计躲避与丽娜见面的任何机会。这回不用躲了,是会释然还是良心中也有歉疚,毕竟如果他在家里,丽娜就不用去情报机构打工,也就不可能被抓。他当时到底怎么想的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从结果上来看他为此什么也没做过。

当爱已变质,原配“以命相搏”坚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丽娜经历了9个月的审讯酷刑(其中整整三个月不被允许躺卧睡觉)之后,在西伯利亚劳改营里度过了8年的劳役生涯,期间她被安排与一个癌症患者一起住在一个极小的房间里,即便如此,丽娜也从未放弃生过的希望,每天坚持做一种叫Barre的健身运动,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出去,继续找回自己的丈夫。当她终于等到了自由的那天,得知自己的丈夫已经去世4年了。不过总算还有值得安慰之处,斯大林的继任者们废除了当年的法令,丽娜依然是唯一法定的妻子,普罗科菲耶夫跟米拉结的那次婚不算数。

当爱已变质,原配“以命相搏”坚守婚姻到底值不值?

恢复了自由的丽娜随即接管了丈夫遗留下的一切事务,并在1962年促成了普罗科菲耶夫纪念图集的出版。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丽娜跟随儿子定居英国,创办了普罗科菲耶夫基金会,晚年的丽娜又恢复了年轻时的敏锐与能量,辗转于各类复杂的商业谈判,以确保她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从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版税中获益。尽管丽娜生前一直希望可以将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但终因绕不过普罗科菲耶夫而放弃,她一直都只能接受“她与丈夫之间有着矢志不渝、不顾一切的美好爱情”这一版本,最终还是儿子斯亚托斯拉夫在她去世之后完成了母亲的遗愿,也揭露了母亲不愿意公布了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