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比不上岳麓书院,但山西沁县这个书院小而美、功效大

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敬请关注、转发支持。

山西沁县是个文化之乡,最有名的名人就是与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廷敬齐名的吴琠吴阁老了。在当地,有名言:沁县三件宝:瓜子鸡蛋吴阁老。

不过,沁县虽然是文化之乡,但是上榜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位于南里乡的唐村,一座有800年历史的传统古村。

沁县唐村的魅力,在上一篇文章中,胡哥给大家介绍了其土味浓郁的民居建筑,欣赏了黄土丘陵山区的古村味道。

今天再带领大家看一下唐村里一栋独特的建筑,它可以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个缩影。

它就是书房院。

虽比不上岳麓书院,但山西沁县这个书院小而美、功效大

沁县唐村书房院

这里的书房院,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什么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等之类的高大上的学校,也不是一两间房屋的家庭私塾。

它是唐村程氏家族的公共建筑,一栋独立的院落,可以说是就是一所家族学校。

这么一座家族学校成为了成为古村唐村的一个经典建筑,为后人留下“耕读传家”精神的实物载体。

“耕读传家”的观念是中国传承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观念。沁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耕读传家的观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唐村的书房院就是一个最好的体现。

书房院位于唐村下街口,是一个占地300平方米的院子,院内有二层土木结构房屋五间,坐北朝南。原有东西厢房,已不存在。

主房灰瓦覆顶,土坯为墙,正面有部分砖墙。一层为门加槛窗样式,二楼全部都是落地隔扇门。

虽比不上岳麓书院,但山西沁县这个书院小而美、功效大

带彩绘的隔扇门窗

岁月赋予木质门窗明显的沧桑面貌,整体呈现褐色灰暗的观感。只有门楣、窗楣上还残存几块彩色的木雕板子,色彩斑驳,依稀得见昔日风华。

这是唐村程氏家族的书房院,它不仅供家族成员在此上学,也让和外姓人家儿童在此读书。这样的一种胸怀,值得我们致敬。

这300平方米的家族学校,仅从规模上看,自然比不上那些官办的书院,或者名人巨贾投资兴办的书院。

但是,别看仅仅只是上下十间房屋的院落,作为唐村程温两大姓氏之一的程家,能发力在一个村子里建起私塾,致力于培养教育后代,实为一件大功德事。

虽比不上岳麓书院,但山西沁县这个书院小而美、功效大

书房院主房内部

耕读不仅仅是“传家久”,更是面向全村兴办教育以求“继世长”。

唐村书房院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公共建筑,目前村里正在修缮,准备办成农耕展览馆。

书院飘溢的是书香,在村北,还有一院窑洞院,飘溢出的就是油香了,因为,办书院的程氏家族的油坊就设在这个院里。

窑洞院院落宽敞,正面是一排七孔土坯碹成的窑洞,又高又宽,立面被刷成了明黄色,这些窑洞就是以前的油坊。

虽比不上岳麓书院,但山西沁县这个书院小而美、功效大

窑洞油坊院

三棵枣树散布院中,正是成熟时节,枣子落了一地。房东大爷坐在窑洞前熟视无睹。听说我们要看油坊,他指着枣树前水井上的一个大石块说,这是油漏;又指了指西墙角的一堆石料,说那都是油坊用的石碾石磨,早就废弃不用了。

虽比不上岳麓书院,但山西沁县这个书院小而美、功效大

油坊的石磨石碾

石质油漏上圆形导流槽沟槽很明显,乱堆放的石磨石碾,虽然构件散乱,但据大爷说,全部油坊的用具除了木料被挪作他用外,都在这里了。

虽比不上岳麓书院,但山西沁县这个书院小而美、功效大

导流的油滴

据资料记载,这处油坊有近百年历史,是唐村程氏宗族所有,逢年过节时,程氏每户能分二两油。

油坊的油香曾经在近百年前弥漫整个唐村,香气氤氲中,农家厨房也炒出了幸福的味道。

如今,纯手工的榨油方式已经成为历史,这一组农耕生活的实物成了难得的历史见证。

关注胡哥,带给你更多好看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