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比不上嶽麓書院,但山西沁縣這個書院小而美、功效大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山西沁縣是個文化之鄉,最有名的名人就是與皇城相府的主人陳廷敬齊名的吳琠吳閣老了。在當地,有名言:沁縣三件寶:瓜子雞蛋吳閣老。

不過,沁縣雖然是文化之鄉,但是上榜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古村卻只有一個,那就是位於南里鄉的唐村,一座有800年曆史的傳統古村。

沁縣唐村的魅力,在上一篇文章中,胡哥給大家介紹了其土味濃郁的民居建築,欣賞了黃土丘陵山區的古村味道。

今天再帶領大家看一下唐村裡一棟獨特的建築,它可以作為文化之鄉的一個縮影。

它就是書房院。

雖比不上嶽麓書院,但山西沁縣這個書院小而美、功效大

沁縣唐村書房院

這裡的書房院,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什麼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等等之類的高大上的學校,也不是一兩間房屋的家庭私塾。

它是唐村程氏家族的公共建築,一棟獨立的院落,可以說是就是一所家族學校。

這麼一座家族學校成為了成為古村唐村的一個經典建築,為後人留下“耕讀傳家”精神的實物載體。

“耕讀傳家”的觀念是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觀念。沁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耕讀傳家的觀念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唐村的書房院就是一個最好的體現。

書房院位於唐村下街口,是一個佔地300平方米的院子,院內有二層土木結構房屋五間,坐北朝南。原有東西廂房,已不存在。

主房灰瓦覆頂,土坯為牆,正面有部分磚牆。一層為門加檻窗樣式,二樓全部都是落地隔扇門。

雖比不上嶽麓書院,但山西沁縣這個書院小而美、功效大

帶彩繪的隔扇門窗

歲月賦予木質門窗明顯的滄桑面貌,整體呈現褐色灰暗的觀感。只有門楣、窗楣上還殘存幾塊彩色的木雕板子,色彩斑駁,依稀得見昔日風華。

這是唐村程氏家族的書房院,它不僅供家族成員在此上學,也讓和外姓人家兒童在此讀書。這樣的一種胸懷,值得我們致敬。

這300平方米的家族學校,僅從規模上看,自然比不上那些官辦的書院,或者名人巨賈投資興辦的書院。

但是,別看僅僅只是上下十間房屋的院落,作為唐村程溫兩大姓氏之一的程家,能發力在一個村子裡建起私塾,致力於培養教育後代,實為一件大功德事。

雖比不上嶽麓書院,但山西沁縣這個書院小而美、功效大

書房院主房內部

耕讀不僅僅是“傳家久”,更是面向全村興辦教育以求“繼世長”。

唐村書房院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處公共建築,目前村裡正在修繕,準備辦成農耕展覽館。

書院飄溢的是書香,在村北,還有一院窯洞院,飄溢出的就是油香了,因為,辦書院的程氏家族的油坊就設在這個院裡。

窯洞院院落寬敞,正面是一排七孔土坯碹成的窯洞,又高又寬,立面被刷成了明黃色,這些窯洞就是以前的油坊。

雖比不上嶽麓書院,但山西沁縣這個書院小而美、功效大

窯洞油坊院

三棵棗樹散佈院中,正是成熟時節,棗子落了一地。房東大爺坐在窯洞前熟視無睹。聽說我們要看油坊,他指著棗樹前水井上的一個大石塊說,這是油漏;又指了指西牆角的一堆石料,說那都是油坊用的石碾石磨,早就廢棄不用了。

雖比不上嶽麓書院,但山西沁縣這個書院小而美、功效大

油坊的石磨石碾

石質油漏上圓形導流槽溝槽很明顯,亂堆放的石磨石碾,雖然構件散亂,但據大爺說,全部油坊的用具除了木料被挪作他用外,都在這裡了。

雖比不上嶽麓書院,但山西沁縣這個書院小而美、功效大

導流的油滴

據資料記載,這處油坊有近百年曆史,是唐村程氏宗族所有,逢年過節時,程氏每戶能分二兩油。

油坊的油香曾經在近百年前瀰漫整個唐村,香氣氤氳中,農家廚房也炒出了幸福的味道。

如今,純手工的榨油方式已經成為歷史,這一組農耕生活的實物成了難得的歷史見證。

關注胡哥,帶給你更多好看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