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雍正要將貝加爾湖周邊的土地割讓給沙俄?

吳昆明123------


雍正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歷代皇帝中最為勤政和傑出的皇帝之一。他不僅在康熙皇帝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疆拓土,殷實國庫,還為後來的乾隆皇帝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是締造康乾盛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不過即便如此,雍正皇帝也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就是將貝加爾湖南部與西南部割讓給沙俄,即中俄之間《恰克圖條約》,使得中國與貝加爾湖徹底無緣。要說是割讓,倒不如說是雍正皇帝主動做出的讓步。


我們知道,清朝康熙年間簽訂的《尼布楚條約》雖然劃定了清朝與沙俄的東界、西界疆域,但在北界上卻沒有完全劃分清楚界限,尤其是貝加爾湖南部和西南部土地的歸屬還沒有界定。

康熙的《尼布楚條約》雖然將貝加爾湖以東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劃給沙俄,不過當時貝加爾湖的南部和西南部仍然在喀爾喀蒙古部落的手中。而喀爾喀蒙古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就通過“多倫諾爾會盟”歸順了清朝,因此貝加爾湖南部和西南部已屬清朝。

雍正皇帝在位時期,清朝與沙俄的邊境摩擦再起。沙俄不斷入侵清朝的邊境,使得清朝的北部壓力驟然加大。雍正皇帝為了集中力量防禦西北的準噶爾汗國,便與沙俄帝國締結了《恰克圖條約》,這個條約相當於是康熙的《尼布楚條約》的一個後續條約,進一步完善了兩國的邊境劃分。


《恰克圖條約》將貝加爾湖以南和西南部、唐努烏梁海以北超過10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給了俄國,此舉導致中國永遠地失去了貝加爾湖。條約雖然暫時遏制了沙俄的侵略野心,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沙俄的侵略問題。到了晚清時期,沙俄帝國捲土重來,進一步從清朝奪走了大量的土地,也就是《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

從本質上來說,雍正皇帝當時過高地估計了沙俄的實力,其實當時的沙皇俄國外強中乾、窮兵黷武,正同時與瑞典、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戰。而雍正皇帝為了避免同時與沙俄、準噶爾汗國開戰,所以在《恰克圖條約》中做出了巨大的讓步。此後,清朝便全力對付準噶爾汗國,直到乾隆年間才徹底消滅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建立的準噶爾汗國。



歷史的荒野


因為雍正是個名副其實的賣國賊!

1727年清朝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劃定了清朝與沙俄的中段邊界,從此貝加爾湖周邊土地全部落入沙俄之手。

今天的很多人,以所謂的愛國者自居,對清朝的所謂賣國行徑“吹毛求疵”。在他們看來,清朝不僅在1840年之後喪權辱國,甚至早在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開啟了割地的先河。相比於明朝“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情操不知差了幾個段位。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作為我國古代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絕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在疆域的開拓與鞏固方面可圈可點,今日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也是在清朝時期打下的基礎。

而康熙時期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與雍正時期簽訂的《恰克圖條約》雖然看起來使清朝損失了大片土地,但實際上清朝也是勝利者,甚至是最大受益者。

而之所以這麼說,根本原因在於清朝前期的領土擴張,尤其是在北方與沙俄的領土爭奪,本質上是兩個帝國對昔日蒙古領地的瓜分,而清朝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在前期獲得了比沙俄更多的利益。

因為清朝在1644年入關後陸續經歷了消滅南明、平定三藩以及收復臺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直到1685年康熙皇帝才抽出時間對付早已盤踞在黑龍江流域長達40多年的沙俄勢力。而當清朝在冰天雪地中打贏了兩次雅克薩之戰後,沙俄勢力被迫退出黑龍江地區,清朝獲得了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在內廣大地區的所有權。

而這面積達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冰天雪地,從來不在明朝的所謂“不割地”範圍內,自元朝滅亡以來,這裡逐漸成為布里亞特蒙古的遊牧區,雖然清朝發源於東北地區,但龍興之地集中於長白山附近,對黑龍江南北廣大區域幾乎從未涉及。

所以,說《尼布楚條約》割讓了西伯利亞的說法是典型的睜眼說瞎話。

在《尼布楚條約》談判期間,康熙皇帝有意與沙俄確定貝加爾湖南北區域的邊界,但沙俄以此地為布里亞特蒙古屬地,清朝無權利談判的理由予以拒絕,於是才有了雍正時期的《恰克圖條約》。

作為清俄兩國中段邊界的劃界條約,《恰克圖條約》是《尼布楚條約》的延伸,其作用仍是對布里亞特蒙古遊牧區域的瓜分,清朝藉此鞏固了對包括唐努烏梁海在內的蒙古區域的主權。

相比於《尼布楚條約》對清朝外東北廣大地區的主權確認,《恰克圖條約》確實使清朝損失了所謂1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清朝之所以選擇放棄,一方面是由於貝加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本就是屬於布里亞特蒙古的遊牧區,清朝哪怕奪取一點都是勝利;另一方面由於當時的準噶爾汗國在西北地區虎視眈眈,極大牽制了清朝在應對沙俄時的精力。

而相比於清朝,沙俄在貝加湖地區的經營時間更早。從1582年第一批哥薩克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開始,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腳步就異常神速。最早在1600年明朝萬曆年間,沙俄的先鋒就已經到達貝加爾湖以北以西地區,並開始建立殖民據點,而此時的明朝對蒙古以北的情況一無所知。

所以,無論對東段還是中段的爭奪,清朝都是後下手為強,能夠取得這樣的劃界成就已經實屬不易。

雍正時期,清朝綜合國力蒸蒸日上,而之所以在《恰克圖條約》談判中喪權失地,丟掉了貝加爾湖以東以南數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清朝內部因政治鬥爭,雍正皇帝臨陣換將,將對情況一知半解的圖理琛,換掉了對談判情況一清二楚的隆科多,這給了沙俄可趁之機;二是雍正時期依然未能吸取康熙時期沒有準確地圖的教訓,仍然使用被沙俄做過手腳的地圖,這使得清朝在談判中損失慘重。

好在清朝全部佔據了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交界處的所有制高點,這使得清朝抗擊沙俄有了更多的堅固屏障。

而《恰克圖條約》也明確了清朝對漠北蒙古的統治,從此,解決了北方邊患的清朝得以抽身對抗準噶爾汗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雍正沒有割讓過貝加爾湖。

這是因為貝加爾湖,自始至終都沒有成為清朝的疆域。對於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請問要怎麼割讓?

貝加爾湖的領土,很早就已經歸屬俄羅斯了。

在清朝入關以前,俄國的探險隊就已經來到貝加爾湖地區了。根據清代學者何秋濤《朔方備乘》的記載:

今其地屬餓羅斯。考總記宮,俄羅斯於崇德四年(1639)始得白哈兒湖附近之地。

這個時間說的不準確,但是俄國確實是在17世紀上半葉來到貝加爾湖地區,並對當地的布里亞特蒙古人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

很顯然,俄國對貝加爾湖的勢力滲透遠遠早於清朝的崛起。

俄國與清朝的接觸,是在抵達貝加爾湖後,繼續向西伯利亞地區擴張,才終於來到清朝的東北邊界。

清朝與俄國隨後展開了外交談判,以《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的形式確定了兩國東段、中段的邊界。

例如,在進行《尼布楚條約》談判時,雖然索額圖這些官員曾經堅持以勒拿河、貝加爾湖為中俄邊界,但這只是外交修辭,清朝真正的底線是——

以額爾古納河為界。

並不是說清朝就佔有貝加爾湖,或者準備擁有貝加爾湖。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沒什麼可爭論的,要看實際佔領的情況。


HuiNanHistory


牧漁子先生關於貝加爾湖地區的論述很有道理很全面,高寒地帶一直是遊牧民族的季節性活動區域,根本不能安營紮寨更無佔據土地之必要,自古就是自由來往的無主區域,誰要講貝加爾湖地區自古是誰的領地,也只能籠統的說屬於原始土著民族,而這些民族那個時代不屬於中華民族的部分甚至是被武力驅趕絞殺的對象,誰不承認的話去讀一讀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吧,拿著現代的觀念倒推歷史,單純說某某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所以這個民族祖先曾經活動的地盤自古是中國的領土,那是對歷史無知的荒唐觀念,再補充一點,有歷史資料記載,康熙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分疆界,交代首席代表索額圖的預先最高方案是以列納河與柏海兒湖(即貝加爾湖)為界,若如此劃界滿清也僅佔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湖域,而實際簽約的預定最低方案為貝加爾湖以東遠隔千里的額爾古納河為界,可見滿清政府原本就沒有將貝加爾湖區域劃為領地的意圖,歷史不容篡改,更不能為了現在不可告人的惡意政治目的胡亂炒作


一天打魚一天曬網


這個問題提得很揪心,因為貝加爾湖的淡水資源是一片無盡的財富。他擁有全球1/5的淡水,它的儲水量比整個波羅的海還要多,但是已不屬中國。

一、中國曆代王朝一直對貝加爾湖缺少實際有效控制。

這個地區最早和中國有關要上溯到西漢時期。霍去病大軍北擊匈奴時,封禪狼山,飲馬北海,北海指的就是貝加爾湖。蘇武在這裡牧羊了19年。其實這都說明當時這是匈奴人的地方,但並不是漢王朝統治的地方。當然你也可以說匈奴也是古代中華民族的一員,不過他的確沒有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



後來柔然人崛起,鮮卑人崛起,突厥人崛起,回鶻人崛起,無論哪個民族在北方強大,貝加爾湖畔始終都是遊牧民族你來我往的棲息地。到了清朝時期,滿清朝廷曾經實施聯蒙制漢的政策,朝廷和蒙古王公互相聯姻,封鎖邊塞,杜絕漢人向北移民。這樣始終都沒有改變貝加爾湖畔少數部族根據氣候的變化,過著遷來遷去的遊牧生活。


需要強調的是,遊牧民族沒有太明確的國界,他們逐水草而居,並不會住在一塊兒土地上不走。農耕民族的漢族則截然不同,一但開發了一塊土地,會墾荒置業,世代相傳,人聚集了之後,朝廷會設置管理機構進行有效管轄。所以呀!在俄羅斯人的眼裡,中國古代從來沒有對這個地方有過有效統治。而恰恰個地方缺乏固定居民,人口稀少,遠離中國核心地區。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的情況下,這個地區確實很容易被別人控制。

二、康熙時期已經對這個地方的丟失埋下了伏筆。

古時候中國人稱高緯度地區為苦寒之地,其實,歷史也印證了南方民族很少去侵略北方民做,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北方統一了南方。同為高緯度地區的俄羅斯人已經崛起,他們大肆侵入亞洲,佔領了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抵達遠東。這個時候,康熙皇帝正在平叛三藩之亂,國家的重點著眼於三藩問題,臺灣問題,葛爾丹部問題。貝加爾湖領土的問題這幾個問題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等量級的。等這些問題都一一解決了,俄國人已經逼近了黑龍江流域。康熙皇帝這才派人北上抗俄!在雅克薩經歷了一番交鋒之後,兩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對於東北方向的勘界問題有了明確約定,但並沒有提及貝加爾湖的歸屬。蒙古人和滿洲人來說,更為溫暖的南方才是真正的有誘惑力的地方。由於缺少人口和有效的經營,地區北俄國人逐步的滲透,也設置了許多據點,形成了實際佔領。用俄國人的話說,這裡本來就是無主之地,無人之地。清王朝實際上在這個時期已經失去了對這個地方的控制。


三、放棄貝加爾湖是雍正為維護北方的安定做出的讓步。

《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北方邊境其實並沒有太平。俄國人仍然南下騷擾,雍正皇帝派隆科多和圖裡琛和俄國人談判。雍正皇帝也明明知道俄國人不會自動退出貝加爾湖地區,但他為了打壓隆科多,就把這場談判變成了清廷政治角力的現場,所以這場和俄國人的交鋒,從一開始我明顯處於劣勢。

雍正剛剛登上大位的時候,政治上還不算穩定。康熙晚期上演的爭嫡影響還沒有散去,地方上有些勢力還各懷鬼胎,西北地區的羅卜藏丹津的叛亂才是心頭大患。而貝貝加爾湖地區卻遠離國家核心地帶,不能從中獲取資源,若遠征還勞民傷財。況且,這個地區早已在沙俄的控制之下,要勞師遠征把它奪回來,不能給朝廷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更要命的是,準格爾汗國對大清虎視眈眈,一直衝突不斷,如果沙俄和準格爾聯合起來一起進攻清朝,那清朝可就有大麻煩了。乾脆為了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定,雍正皇帝正式承認了沙俄對這片土地的控制。當然這種讓步,對未來平叛準格爾部,收復整個新疆,提供了不少政治支持。



從今天的角度看,貝加爾湖戰略資源非常豐富,但在古時候,在不缺淡水,也沒有熱兵器的情況下,貝加爾湖對於中央王朝就是雞肋。所謂有得也有失,雍正在貝加爾湖問題上的讓步,也換取了國家的安定。


牧漁子


1728年6月25日清朝和沙皇俄國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在這個條約裡規定了中俄在中段邊界問題,也就是中俄在蒙古北部邊界的問題,當然還有包括經濟貿易,宗教等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這次條約簽訂之後,俄國得到了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大約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加上之前俄國在1600年之前就佔領的,還有康熙當時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把貝加爾湖東部區域割讓出去的,自此之後貝加爾湖就徹底和中國沒有了關係。

在康熙時代的時候中國和俄國就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裡面之規定了中俄東段邊界問題,把中段邊界問題列為了待定,俄國人就利用這個機會開始蠶食中國領土,這個時候清朝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準噶爾的叛亂問題,當時準噶爾作為莫西蒙古的一支,一支希望統一蒙古,然後恢復昔日蒙古人的榮耀,所以一直和清朝對抗,而清政府平定準噶爾的叛亂從康熙時代,一直到乾隆時代才算真正解決,前前後後打了70年。而當時準噶爾背後的支持者就是俄國人。當時俄國和準噶爾沆瀣一氣,蠶食中國西北領土。

這個時候雍正為了對付準噶爾,不得不和俄國人簽訂條約,詳細規定中俄兩國邊界問題,這樣的話就在法理上規定中俄兩國邊界問題。

但是不管是雍正時期,還是康熙時期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國政府當時都是完全處於被動的局面,清朝當時對於沙俄根本是一無所知,康熙當時用的翻譯都是傳教士,這些傳教士會幫中國嗎?在雍正簽訂《恰克圖條約》的時候甚至是用得俄國人的地圖。這個也顯示出了當時清政府的無知。

再者以我們現在的來看不管是西伯利亞,還是貝加爾湖都有著大量的資源,還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不然俄羅斯現在也不會這麼強大了。但是當時不管是康熙,還是雍正整個清朝對於北方都是看不上的,覺得這裡就是蠻荒之地,食之無味。而且這些地方,就說貝加爾湖,其實除了唐朝和元朝時期中國對此地有過強有力的管轄之外,其餘的朝代其實並沒有多少的管理,就說清朝時期,雖然當時名義上是中國的,但是清政府卻從來沒有對此管理過,所以當1600年前後的時候俄國人就已經開始在這裡染指了,但是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政府卻沒有做出一點反抗。後來俄國人也開始,慢慢東侵。當時其實對於邊界是沒有明確的規定的,誰的實力大佔領了就是誰的。所以說清政府當時對於這些地方是沒有意識去管理,也看不上。所以才導致了沙俄人趁機佔領了。到了後來簽訂幾次條約之後就從法理上把這裡徹底佔領去了。

《尼布楚條約》還有後來的《恰克圖條約》簽訂之後中俄的邊界問題就基本上得到了解決,這幾次條約也保證了中國北方一個世紀的穩定。但是俄國卻得到了大量的土地。


中國歷史研究所


以現在的標準,領土自然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嘛,拿多少錢都不換的。

但在以前,領土概念並不完善,這土地說到底就是可以拿來做交換的,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康熙和繼任的雍正皇帝做出的特定選擇。

固然,貝加爾湖,這片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淡水儲量的海一般廣闊的大湖,至今還是讓不少人對它的失去而痛心不已,但還是得站在當時人的立場,去了解那時候皇帝的處境,切不可輕易就斷言這些皇帝是“出賣國土”的昏君。

古人,既然是古人,自然只能站在他們的時代侷限基礎上,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

放遠了點說,在明朝和後金政權彼此爭奪不休的時候,俄羅斯人的探險隊已經通過上百年的東進,滲透到了貝加爾湖一帶,以探險隊為先遣,後續的俄軍部隊沿著安加拉河-色楞格河-貝加爾湖,已經達到了今天的蒙古國地界。另一支俄軍則達到了今天的石嘞喀河流域,差不多在今天的黑龍江北部一帶,這些俄軍在當地建立城堡,尋找皮毛,並向當地的少數民族徵收賦稅,如果當地人抗稅,俄軍就以殘酷的刑罰來處罰他們。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幾十年,沙俄在當地已經形成了強有力的統治。

而此時的清朝,前期在東北,後金時期,忙著整合內部、征服朝鮮和西邊的蒙古諸部,以及和大明的軍隊死磕,後半期,忙著入關、討伐農民軍、統一全國、剿滅南明、平定三藩之亂等等,等到國內的事情忙的差不多了,西部的準噶爾部已經成為心腹大患。

當時的準噶爾控制的土地已經多達500多萬平方公里,號稱擁有30萬大軍,還有從沙俄等地穿來的火器和鎧甲等武裝,戰鬥力極其彪悍,在很多時候,清軍都不是對手。

而在當時的大清和沙俄之間,就隔著一些力量比較小的蒙古部落國家勢力,這些小部落大都臣服於滿清,當然也是因為相對準噶爾相比,他們太弱小了,不得已投靠了大清。

當然,相對於大清的力量,沙俄在遠東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即使到了雅克薩之戰,數千清軍對陣的不過是400多俄軍,而那些到處探路的俄國探險隊一般都只有幾十人。

但那時候,人們的國際視野都比較廣了,雖然俄軍只有這麼點人,但都知道他們後面還有一個龐大的沙俄帝國。

所以,當時準噶爾再牛逼,也斷然不敢打沙俄的主意,當時沙俄和準噶爾屬於比較友好的關係,沙俄把準噶爾當做可以利用的強大力量,在武器和資金上支持它,還積極和準噶爾開展互市貿易,幫助其加強實力。

康熙後期,簽訂《尼布楚條約》時,俄國人就認為這裡早就是我們的領土,你們大清以前並不管理這裡,這裡除了一些本土少數民族,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統治存在。

康熙的考慮,可能也不是不在乎那些北方的土地,但是對當時的農業文明來說,漠北甚至更北的土地搞不了農業開發,天寒地凍,沒什麼意思。

而準噶爾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準噶爾的實力,遠比當初的後金政權要強大的多的多,這是擺在清朝面前的巨大現實威脅。

康熙發起的雅克薩之戰,說白了就是以打促和,逼著沙俄軍隊以後不要搞事情,在談判的時候儘可能滿足沙俄的條件,以避免未來沙俄和準噶爾穿一條褲子,避免出現大清與準噶爾交戰時,出現沙俄這個不確定因素。

條約簽訂後,再往後的幾十年,俄國人果然收斂了不少,但他們依然還是不斷在蒙古和漠北地區蠶食土地,一點一點地向前拱。

於是,到了雍正朝,皇帝再次和沙俄進行談判,當時的準噶爾已經到了全盛時期,領土面積達到了700萬平方公里,萬一準噶爾和沙俄聯手,那對大清絕對是萬萬不利的。

對於談判,雍正皇帝的態度和父親是一樣的,他向談判代表發出了“切勿逞強爭執無用之地”的指示。

對於大清來說,那些土地並沒什麼用處,大清對他們的控制也只是名義上的,失去也就失去吧,如果能換來沙俄在未來的戰事中保持中立,那倒也是挺好的事情。

在《布連斯奇條約》裡,大清把西至沙賓達巴哈、東至額爾古納河之間的大片土地都給了俄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