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雍正要将贝加尔湖周边的土地割让给沙俄?

吴昆明123------


雍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历代皇帝中最为勤政和杰出的皇帝之一。他不仅在康熙皇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疆拓土,殷实国库,还为后来的乾隆皇帝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是缔造康乾盛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不过即便如此,雍正皇帝也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就是将贝加尔湖南部与西南部割让给沙俄,即中俄之间《恰克图条约》,使得中国与贝加尔湖彻底无缘。要说是割让,倒不如说是雍正皇帝主动做出的让步。


我们知道,清朝康熙年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虽然划定了清朝与沙俄的东界、西界疆域,但在北界上却没有完全划分清楚界限,尤其是贝加尔湖南部和西南部土地的归属还没有界定。

康熙的《尼布楚条约》虽然将贝加尔湖以东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划给沙俄,不过当时贝加尔湖的南部和西南部仍然在喀尔喀蒙古部落的手中。而喀尔喀蒙古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通过“多伦诺尔会盟”归顺了清朝,因此贝加尔湖南部和西南部已属清朝。

雍正皇帝在位时期,清朝与沙俄的边境摩擦再起。沙俄不断入侵清朝的边境,使得清朝的北部压力骤然加大。雍正皇帝为了集中力量防御西北的准噶尔汗国,便与沙俄帝国缔结了《恰克图条约》,这个条约相当于是康熙的《尼布楚条约》的一个后续条约,进一步完善了两国的边境划分。


《恰克图条约》将贝加尔湖以南和西南部、唐努乌梁海以北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给了俄国,此举导致中国永远地失去了贝加尔湖。条约虽然暂时遏制了沙俄的侵略野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沙俄的侵略问题。到了晚清时期,沙俄帝国卷土重来,进一步从清朝夺走了大量的土地,也就是《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从本质上来说,雍正皇帝当时过高地估计了沙俄的实力,其实当时的沙皇俄国外强中干、穷兵黩武,正同时与瑞典、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而雍正皇帝为了避免同时与沙俄、准噶尔汗国开战,所以在《恰克图条约》中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此后,清朝便全力对付准噶尔汗国,直到乾隆年间才彻底消灭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建立的准噶尔汗国。



历史的荒野


因为雍正是个名副其实的卖国贼!

1727年清朝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沙俄的中段边界,从此贝加尔湖周边土地全部落入沙俄之手。

今天的很多人,以所谓的爱国者自居,对清朝的所谓卖国行径“吹毛求疵”。在他们看来,清朝不仅在1840年之后丧权辱国,甚至早在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开启了割地的先河。相比于明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情操不知差了几个段位。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作为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绝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疆域的开拓与巩固方面可圈可点,今日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也是在清朝时期打下的基础。

而康熙时期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与雍正时期签订的《恰克图条约》虽然看起来使清朝损失了大片土地,但实际上清朝也是胜利者,甚至是最大受益者。

而之所以这么说,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前期的领土扩张,尤其是在北方与沙俄的领土争夺,本质上是两个帝国对昔日蒙古领地的瓜分,而清朝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在前期获得了比沙俄更多的利益。

因为清朝在1644年入关后陆续经历了消灭南明、平定三藩以及收复台岛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直到1685年康熙皇帝才抽出时间对付早已盘踞在黑龙江流域长达40多年的沙俄势力。而当清朝在冰天雪地中打赢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后,沙俄势力被迫退出黑龙江地区,清朝获得了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的所有权。

而这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冰天雪地,从来不在明朝的所谓“不割地”范围内,自元朝灭亡以来,这里逐渐成为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区,虽然清朝发源于东北地区,但龙兴之地集中于长白山附近,对黑龙江南北广大区域几乎从未涉及。

所以,说《尼布楚条约》割让了西伯利亚的说法是典型的睁眼说瞎话。

在《尼布楚条约》谈判期间,康熙皇帝有意与沙俄确定贝加尔湖南北区域的边界,但沙俄以此地为布里亚特蒙古属地,清朝无权利谈判的理由予以拒绝,于是才有了雍正时期的《恰克图条约》。

作为清俄两国中段边界的划界条约,《恰克图条约》是《尼布楚条约》的延伸,其作用仍是对布里亚特蒙古游牧区域的瓜分,清朝借此巩固了对包括唐努乌梁海在内的蒙古区域的主权。

相比于《尼布楚条约》对清朝外东北广大地区的主权确认,《恰克图条约》确实使清朝损失了所谓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清朝之所以选择放弃,一方面是由于贝加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本就是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区,清朝哪怕夺取一点都是胜利;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准噶尔汗国在西北地区虎视眈眈,极大牵制了清朝在应对沙俄时的精力。

而相比于清朝,沙俄在贝加湖地区的经营时间更早。从1582年第一批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开始,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脚步就异常神速。最早在1600年明朝万历年间,沙俄的先锋就已经到达贝加尔湖以北以西地区,并开始建立殖民据点,而此时的明朝对蒙古以北的情况一无所知。

所以,无论对东段还是中段的争夺,清朝都是后下手为强,能够取得这样的划界成就已经实属不易。

雍正时期,清朝综合国力蒸蒸日上,而之所以在《恰克图条约》谈判中丧权失地,丢掉了贝加尔湖以东以南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清朝内部因政治斗争,雍正皇帝临阵换将,将对情况一知半解的图理琛,换掉了对谈判情况一清二楚的隆科多,这给了沙俄可趁之机;二是雍正时期依然未能吸取康熙时期没有准确地图的教训,仍然使用被沙俄做过手脚的地图,这使得清朝在谈判中损失惨重。

好在清朝全部占据了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交界处的所有制高点,这使得清朝抗击沙俄有了更多的坚固屏障。

而《恰克图条约》也明确了清朝对漠北蒙古的统治,从此,解决了北方边患的清朝得以抽身对抗准噶尔汗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雍正没有割让过贝加尔湖。

这是因为贝加尔湖,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清朝的疆域。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请问要怎么割让?

贝加尔湖的领土,很早就已经归属俄罗斯了。

在清朝入关以前,俄国的探险队就已经来到贝加尔湖地区了。根据清代学者何秋涛《朔方备乘》的记载:

今其地属饿罗斯。考总记宫,俄罗斯于崇德四年(1639)始得白哈儿湖附近之地。

这个时间说的不准确,但是俄国确实是在17世纪上半叶来到贝加尔湖地区,并对当地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很显然,俄国对贝加尔湖的势力渗透远远早于清朝的崛起。

俄国与清朝的接触,是在抵达贝加尔湖后,继续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才终于来到清朝的东北边界。

清朝与俄国随后展开了外交谈判,以《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的形式确定了两国东段、中段的边界。

例如,在进行《尼布楚条约》谈判时,虽然索额图这些官员曾经坚持以勒拿河、贝加尔湖为中俄边界,但这只是外交修辞,清朝真正的底线是——

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并不是说清朝就占有贝加尔湖,或者准备拥有贝加尔湖。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没什么可争论的,要看实际占领的情况。


HuiNanHistory


牧渔子先生关于贝加尔湖地区的论述很有道理很全面,高寒地带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季节性活动区域,根本不能安营扎寨更无占据土地之必要,自古就是自由来往的无主区域,谁要讲贝加尔湖地区自古是谁的领地,也只能笼统的说属于原始土著民族,而这些民族那个时代不属于中华民族的部分甚至是被武力驱赶绞杀的对象,谁不承认的话去读一读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吧,拿着现代的观念倒推历史,单纯说某某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民族祖先曾经活动的地盘自古是中国的领土,那是对历史无知的荒唐观念,再补充一点,有历史资料记载,康熙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疆界,交代首席代表索额图的预先最高方案是以列纳河与柏海儿湖(即贝加尔湖)为界,若如此划界满清也仅占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湖域,而实际签约的预定最低方案为贝加尔湖以东远隔千里的额尔古纳河为界,可见满清政府原本就没有将贝加尔湖区域划为领地的意图,历史不容篡改,更不能为了现在不可告人的恶意政治目的胡乱炒作


一天打鱼一天晒网


这个问题提得很揪心,因为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是一片无尽的财富。他拥有全球1/5的淡水,它的储水量比整个波罗的海还要多,但是已不属中国。

一、中国历代王朝一直对贝加尔湖缺少实际有效控制。

这个地区最早和中国有关要上溯到西汉时期。霍去病大军北击匈奴时,封禅狼山,饮马北海,北海指的就是贝加尔湖。苏武在这里牧羊了19年。其实这都说明当时这是匈奴人的地方,但并不是汉王朝统治的地方。当然你也可以说匈奴也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一员,不过他的确没有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



后来柔然人崛起,鲜卑人崛起,突厥人崛起,回鹘人崛起,无论哪个民族在北方强大,贝加尔湖畔始终都是游牧民族你来我往的栖息地。到了清朝时期,满清朝廷曾经实施联蒙制汉的政策,朝廷和蒙古王公互相联姻,封锁边塞,杜绝汉人向北移民。这样始终都没有改变贝加尔湖畔少数部族根据气候的变化,过着迁来迁去的游牧生活。


需要强调的是,游牧民族没有太明确的国界,他们逐水草而居,并不会住在一块儿土地上不走。农耕民族的汉族则截然不同,一但开发了一块土地,会垦荒置业,世代相传,人聚集了之后,朝廷会设置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管辖。所以呀!在俄罗斯人的眼里,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对这个地方有过有效统治。而恰恰个地方缺乏固定居民,人口稀少,远离中国核心地区。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的情况下,这个地区确实很容易被别人控制。

二、康熙时期已经对这个地方的丢失埋下了伏笔。

古时候中国人称高纬度地区为苦寒之地,其实,历史也印证了南方民族很少去侵略北方民做,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北方统一了南方。同为高纬度地区的俄罗斯人已经崛起,他们大肆侵入亚洲,占领了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抵达远东。这个时候,康熙皇帝正在平叛三藩之乱,国家的重点着眼于三藩问题,台湾问题,葛尔丹部问题。贝加尔湖领土的问题这几个问题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等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了,俄国人已经逼近了黑龙江流域。康熙皇帝这才派人北上抗俄!在雅克萨经历了一番交锋之后,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对于东北方向的勘界问题有了明确约定,但并没有提及贝加尔湖的归属。蒙古人和满洲人来说,更为温暖的南方才是真正的有诱惑力的地方。由于缺少人口和有效的经营,地区北俄国人逐步的渗透,也设置了许多据点,形成了实际占领。用俄国人的话说,这里本来就是无主之地,无人之地。清王朝实际上在这个时期已经失去了对这个地方的控制。


三、放弃贝加尔湖是雍正为维护北方的安定做出的让步。

《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北方边境其实并没有太平。俄国人仍然南下骚扰,雍正皇帝派隆科多和图里琛和俄国人谈判。雍正皇帝也明明知道俄国人不会自动退出贝加尔湖地区,但他为了打压隆科多,就把这场谈判变成了清廷政治角力的现场,所以这场和俄国人的交锋,从一开始我明显处于劣势。

雍正刚刚登上大位的时候,政治上还不算稳定。康熙晚期上演的争嫡影响还没有散去,地方上有些势力还各怀鬼胎,西北地区的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才是心头大患。而贝贝加尔湖地区却远离国家核心地带,不能从中获取资源,若远征还劳民伤财。况且,这个地区早已在沙俄的控制之下,要劳师远征把它夺回来,不能给朝廷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更要命的是,准格尔汗国对大清虎视眈眈,一直冲突不断,如果沙俄和准格尔联合起来一起进攻清朝,那清朝可就有大麻烦了。干脆为了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定,雍正皇帝正式承认了沙俄对这片土地的控制。当然这种让步,对未来平叛准格尔部,收复整个新疆,提供了不少政治支持。



从今天的角度看,贝加尔湖战略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古时候,在不缺淡水,也没有热兵器的情况下,贝加尔湖对于中央王朝就是鸡肋。所谓有得也有失,雍正在贝加尔湖问题上的让步,也换取了国家的安定。


牧渔子


1728年6月25日清朝和沙皇俄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在这个条约里规定了中俄在中段边界问题,也就是中俄在蒙古北部边界的问题,当然还有包括经济贸易,宗教等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次条约签订之后,俄国得到了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大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加上之前俄国在1600年之前就占领的,还有康熙当时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把贝加尔湖东部区域割让出去的,自此之后贝加尔湖就彻底和中国没有了关系。

在康熙时代的时候中国和俄国就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里面之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把中段边界问题列为了待定,俄国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开始蚕食中国领土,这个时候清朝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准噶尔的叛乱问题,当时准噶尔作为莫西蒙古的一支,一支希望统一蒙古,然后恢复昔日蒙古人的荣耀,所以一直和清朝对抗,而清政府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从康熙时代,一直到乾隆时代才算真正解决,前前后后打了70年。而当时准噶尔背后的支持者就是俄国人。当时俄国和准噶尔沆瀣一气,蚕食中国西北领土。

这个时候雍正为了对付准噶尔,不得不和俄国人签订条约,详细规定中俄两国边界问题,这样的话就在法理上规定中俄两国边界问题。

但是不管是雍正时期,还是康熙时期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国政府当时都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清朝当时对于沙俄根本是一无所知,康熙当时用的翻译都是传教士,这些传教士会帮中国吗?在雍正签订《恰克图条约》的时候甚至是用得俄国人的地图。这个也显示出了当时清政府的无知。

再者以我们现在的来看不管是西伯利亚,还是贝加尔湖都有着大量的资源,还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不然俄罗斯现在也不会这么强大了。但是当时不管是康熙,还是雍正整个清朝对于北方都是看不上的,觉得这里就是蛮荒之地,食之无味。而且这些地方,就说贝加尔湖,其实除了唐朝和元朝时期中国对此地有过强有力的管辖之外,其余的朝代其实并没有多少的管理,就说清朝时期,虽然当时名义上是中国的,但是清政府却从来没有对此管理过,所以当1600年前后的时候俄国人就已经开始在这里染指了,但是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政府却没有做出一点反抗。后来俄国人也开始,慢慢东侵。当时其实对于边界是没有明确的规定的,谁的实力大占领了就是谁的。所以说清政府当时对于这些地方是没有意识去管理,也看不上。所以才导致了沙俄人趁机占领了。到了后来签订几次条约之后就从法理上把这里彻底占领去了。

《尼布楚条约》还有后来的《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后中俄的边界问题就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这几次条约也保证了中国北方一个世纪的稳定。但是俄国却得到了大量的土地。


中国历史研究所


以现在的标准,领土自然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嘛,拿多少钱都不换的。

但在以前,领土概念并不完善,这土地说到底就是可以拿来做交换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康熙和继任的雍正皇帝做出的特定选择。

固然,贝加尔湖,这片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淡水储量的海一般广阔的大湖,至今还是让不少人对它的失去而痛心不已,但还是得站在当时人的立场,去了解那时候皇帝的处境,切不可轻易就断言这些皇帝是“出卖国土”的昏君。

古人,既然是古人,自然只能站在他们的时代局限基础上,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

放远了点说,在明朝和后金政权彼此争夺不休的时候,俄罗斯人的探险队已经通过上百年的东进,渗透到了贝加尔湖一带,以探险队为先遣,后续的俄军部队沿着安加拉河-色楞格河-贝加尔湖,已经达到了今天的蒙古国地界。另一支俄军则达到了今天的石嘞喀河流域,差不多在今天的黑龙江北部一带,这些俄军在当地建立城堡,寻找皮毛,并向当地的少数民族征收赋税,如果当地人抗税,俄军就以残酷的刑罚来处罚他们。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十年,沙俄在当地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统治。

而此时的清朝,前期在东北,后金时期,忙着整合内部、征服朝鲜和西边的蒙古诸部,以及和大明的军队死磕,后半期,忙着入关、讨伐农民军、统一全国、剿灭南明、平定三藩之乱等等,等到国内的事情忙的差不多了,西部的准噶尔部已经成为心腹大患。

当时的准噶尔控制的土地已经多达50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拥有30万大军,还有从沙俄等地穿来的火器和铠甲等武装,战斗力极其彪悍,在很多时候,清军都不是对手。

而在当时的大清和沙俄之间,就隔着一些力量比较小的蒙古部落国家势力,这些小部落大都臣服于满清,当然也是因为相对准噶尔相比,他们太弱小了,不得已投靠了大清。

当然,相对于大清的力量,沙俄在远东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即使到了雅克萨之战,数千清军对阵的不过是400多俄军,而那些到处探路的俄国探险队一般都只有几十人。

但那时候,人们的国际视野都比较广了,虽然俄军只有这么点人,但都知道他们后面还有一个庞大的沙俄帝国。

所以,当时准噶尔再牛逼,也断然不敢打沙俄的主意,当时沙俄和准噶尔属于比较友好的关系,沙俄把准噶尔当做可以利用的强大力量,在武器和资金上支持它,还积极和准噶尔开展互市贸易,帮助其加强实力。

康熙后期,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俄国人就认为这里早就是我们的领土,你们大清以前并不管理这里,这里除了一些本土少数民族,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统治存在。

康熙的考虑,可能也不是不在乎那些北方的土地,但是对当时的农业文明来说,漠北甚至更北的土地搞不了农业开发,天寒地冻,没什么意思。

而准噶尔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准噶尔的实力,远比当初的后金政权要强大的多的多,这是摆在清朝面前的巨大现实威胁。

康熙发起的雅克萨之战,说白了就是以打促和,逼着沙俄军队以后不要搞事情,在谈判的时候尽可能满足沙俄的条件,以避免未来沙俄和准噶尔穿一条裤子,避免出现大清与准噶尔交战时,出现沙俄这个不确定因素。

条约签订后,再往后的几十年,俄国人果然收敛了不少,但他们依然还是不断在蒙古和漠北地区蚕食土地,一点一点地向前拱。

于是,到了雍正朝,皇帝再次和沙俄进行谈判,当时的准噶尔已经到了全盛时期,领土面积达到了700万平方公里,万一准噶尔和沙俄联手,那对大清绝对是万万不利的。

对于谈判,雍正皇帝的态度和父亲是一样的,他向谈判代表发出了“切勿逞强争执无用之地”的指示。

对于大清来说,那些土地并没什么用处,大清对他们的控制也只是名义上的,失去也就失去吧,如果能换来沙俄在未来的战事中保持中立,那倒也是挺好的事情。

在《布连斯奇条约》里,大清把西至沙宾达巴哈、东至额尔古纳河之间的大片土地都给了俄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